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无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与颈动脉颅外段粥样硬化病变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和颈动脉超声检测无脑卒中2型糖尿病患者颅内外动脉,分别判断颅内动脉狭窄及颈动脉颅外段内中膜厚度、斑块形成和狭窄程度(狭窄程度≥50%或完全闭塞),分析颅内动脉狭窄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之间的关系及危险因素.结果 194例患者中42例(21.65%)发生颅内动脉狭窄,其中大脑中动脉受累者30例(15.46%);123例(63.40%)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颅内动脉狭窄组患者高龄(t=-3.054,P=0.003)、长糖尿病病程(U=2172.500,P=0.002)、合并高血压(x2=9.986,P=0.002)及颈动脉病变(x2=14.086,P=0.000)比例明显高于无狭窄组(均P<0.01).单因素分析提示,颅内动脉和大脑中动脉狭窄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相关(U=1929.000,1519.000;均P=0.00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高血压(OR=2.849,95%CI:1.247~6.508;P=0.013)和颈动脉病变(OR=4.838,95%CI:1.778~13.167;P=0.002)为2型糖尿病无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2型糖尿病无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相关,颈动脉颅外段粥样硬化可能是国人2型糖尿病无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2.
研究背景近年关于颈部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更多关注颈总动脉分叉部粥样硬化性病变所带来的不良影响,鲜有文献报道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筛查右锁骨下动脉起始部粥样硬化性病变,本研究旨在探讨右锁骨下动脉粥样硬化作为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早期诊断标志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455例符合入选条件的受试者并根据年龄分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逐一筛查双侧颈动脉颅外段及右锁骨下动脉起始部,统计有无危险因素、不同性别、不同年龄阶段颈动脉任意部位粥样硬化性病变的总检出率,以及右锁骨下动脉起始部和颈总动脉分叉部粥样硬化性病变检出率。结果随着年龄的增长,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总检出率呈现递增趋势(χ2=165.994,P=0.000)。右锁骨下动脉起始部及颈总动脉分叉部粥样硬化性病变检出率比较,各年龄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0),其中40-49岁和50-59岁组患者右锁骨下动脉起始部和颈总动脉分叉部检出率均低于其他年龄组(P<0.05)。除60-69岁与≥70岁组之间,其他各年龄组右锁骨下动脉起始部粥样硬化性病变检出率均高于颈总动脉分叉部,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根据性别和危险因素筛查,男性及有危险因素组颈总动脉分叉部与右锁骨下动脉起始部粥样硬化性病变检出率分别高于女性(P=0.029,0.008)和无危险因素组(P=0.000,0.001);无危险因素人群中,右锁骨下动脉起始部粥样硬化性病变检出率高于颈总动脉分叉部(P<0.05)。结论右锁骨下动脉起始部应作为颈部血管超声筛查的常规部位,以提高男性青壮年人群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早期检出率,对预防脑血管病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对临床诊断98例脑梗死(脑梗死组)和同时期的82例非脑梗死患者(对照组)行颈部血管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对两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大小、性质、好发部位以及颈动脉狭窄程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脑梗死组与对照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均较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1.6%vs72.9%,P0.05),但面积大于20mm2斑块的检出率急性脑梗死组显著高于对照组(38.8%vs9.8%,P0.01);2两组颈动脉硬化斑块的分布部位均以颈总动脉分叉处为主,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6.6%vs62.7%,P0.05);3两组颈动脉狭窄发生率及程度比较,脑梗死组均高于对照组(χ2=6.98,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与脑梗死的有密切相关性,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对高风险、老年人的脑卒中早期预防及诊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回顾分析单侧前循环急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探讨粥样硬化斑块纤维帽完整性对斑块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长轴和短轴观察并记录颈动脉管壁、粥样硬化斑块及纤维帽完整性,以及单侧颈动脉低、中等和强回声斑块数目,判断狭窄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 86例患者共检出粥样硬化斑块215个,共77例患者发现纤维帽不完整,72例存在低回声斑块,仅5例检出中等回声斑块(χ2=37.703,P=0.000)。其中患侧纤维帽不完整者46例、健侧31例(χ2=5.291,P=0.021);患侧检出低回声斑块者56例、健侧44例(χ2=0.168,P=0.682)。共计发现颈动脉狭窄15例,均为低回声斑块所致,分别发生于颈内动脉起始部(10例)、颈动脉分叉部(4例)、颈外动脉(1例),以颈动脉分叉部(8.16%,4/49)与颈内动脉起始部(27.03%,10/37)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900,P=0.048)。结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纤维帽完整性与脑卒中关系密切。纤维帽不完整的粥样硬化斑块以低回声斑块为主,通过超声波评价斑块回声及其表面纤维帽完整性,可以判断斑块稳定性,而观察斑块纤维帽完整性较单纯评价斑块回声特点更具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无脑缺血症状的2型糖尿病患者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和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发生频率及分布特征,并探讨其危险因素.方法 对94例无脑缺血症状的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和颈动脉超声判断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病变,颅内动脉只分析狭窄,颅外动脉病变包括颈动脉斑块及狭窄.分析各危险因素的影响.结果 55例(58.5%)有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病变.22例(23.4%)发现有颅内动脉狭窄,明显高于颅外颈动脉狭窄或闭塞(3/94,3.2%,χ~2=16.66,P<0.01).大脑中动脉是颅内最常受累的动脉(狭窄率17.0%),占狭窄动脉数的58.5%.48例(51.0%)有颅外颈动脉粥样斑块或狭窄.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病程和合并高血压是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无脑缺血症状的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半数以上有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改变,且与糖尿病病程及合并高血压有关,提示对上述高危患者应常规进行超声检测.  相似文献   

6.
影响颈动脉斑块形成因素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分析影响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常见临床危险因素. 方法 选择自2005年6月至2006年12月在我院行颈动脉彩超检查的住院患者279例,首先对颈总动脉的内膜-中层厚度(IMT)行多重回归分析,筛选影响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因素;再将资料分为颈动脉有无斑块两组行二项分类Logistic回归及单因素分析,进一步筛选影响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因素;最后比较危险因素亚组间斑块积分和指数的大小. 结果 颈总动脉的IMT受年龄(age)、收缩压(SBP)及低密度脂蛋白(LDL)影响(Betaage=0.242,Page=000;BetaSBP=0.152,PSBP=0.013;BetaLDL=0.115,PLDL =0.048),但颈动脉有无斑块形成主要受年龄及SBP影响(Orage=1.087,Paeg=0.000;ORSBP=1.036,PSBP=0.000).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60岁以上组高于60岁以下组(X2=58.379,P=0.000),高血压病组高于非高血压病组(X2=18.206,P=0.000);颈动脉斑块的积分及指数的比较:60岁以上组高于60岁以下组(F=69.353,P=0.000;F=64.826,P=0.000),高血压病组高于非高血压病组(F=4.866,P=0.028;F=6.927,P=0.009).结论 年龄及SBP是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主要危险因素,LDL是相对次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0年6月~2010年12月入住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的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50例(A组)及非进展性脑梗死患者50例(B组),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所有患者进行双侧颈总动脉及颈内动脉探查.结果 动脉斑块最易在颈总动脉分叉处形成,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A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不稳定斑块多于B组,P<0.05;A组患者中、重度颈动脉粥样硬化例数多于B组,P <0.05;A组患者中、重度颈动脉狭窄例数多于B组,P<0.05.结论 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与非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都最易发生在颈总动脉分叉处;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与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关系密切,可能是导致脑梗死早期进展的重要危险因素;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重度颈动脉粥样硬化及重度颈动脉狭窄明显高于非进展性脑梗死,也是发生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老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82例脑梗死患者(观察组)与85例健康体检人员(对照组)进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查,对比2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斑块性质、发生部位及严重程度。结果观察组斑块检出率为84.1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8.24%(P0.01),且观察组以混合斑为主(49.28%),对照组以硬斑为主(58.33%);2组斑块好发部位均为颈动脉分叉处,观察组为60.87%,对照组为70.83%(P0.05);观察组颈动脉狭窄发生率为48.7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24%(P0.01),且观察组狭窄程度显著重于对照组(P0.01)。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能够较为准确的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了解斑块部位、大小、性质,同时能够了解颈动脉狭窄情况,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并可对脑梗死起到一定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外周血辅助性T细胞1、2和17(Th1、Th2和Th17)的分布特点。方法共18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根据颈动脉狭窄程度分为颈动脉轻度狭窄亚组、中度狭窄亚组和重度狭窄亚组(各60例),流式细胞术检测患者外周血Th1、Th2和Th17细胞比例。结果缺血性卒中组患者外周血Th1和Th17细胞比例均高于对照组[(5.76±1.81)%对(3.54±0.29)%,P=0.000;(0.36±0.13)%对(0.18±0.03)%,P=0.000]。颈动脉狭窄不同程度亚组患者外周血Th1[(4.56±0.55)%、(4.88±0.42)%和(7.83±1.69)%,P=0.000]和Th17[(0.23±0.04)%、(0.34±0.02)%和(0.50±0.09)%,P=0.000]细胞比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重度狭窄亚组Th1(P=0.001,0.001)和Th17(P=0.000,0.001)细胞比例高于轻度狭窄亚组和中度狭窄亚组,中度狭窄亚组仅Th17细胞比例高于轻度狭窄亚组(P=0.000)。结论 Th1和Th17细胞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程度密切相关,随着颈动脉狭窄程度的加重,外周血Th17细胞比例升高,表明细胞免疫机制参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发展,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卒中的免疫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和分析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纤维蛋白原(FG)、血浆D-二聚体(D-D)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50例ACI患者为病例组,选取100例健康人为对照组。对2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稳定性进行检测和比较,并将病例组分为稳定斑块组、不稳定斑块组2个亚组;检测和比较2组血清FG水平、血浆D-D水平。结果病例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和具有不稳定斑块的比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75.996、69.283,P0.05),未检出斑块组和对照组血清FG水平、血浆D-D水平均显著低于检出斑块组(q=2.633~4.662,P0.05),不稳定斑块组均显著高于稳定斑块组,稳定斑块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q=3.025~4.817,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ACI的发病与颈动脉硬化斑块稳定性(OR=1.836)、血清FG水平(OR=2.332)、血浆D-D水平(OR=1.928)具有相关性(Waldχ2=4.336、5.013、4.257,P0.05),颈动脉硬化斑块的形成与血清FG水平(OR=2.053)、血浆D-D水平(OR=1.799)具有相关性(Waldχ2=5.027、4.288,P0.05),颈动脉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性与血清FG水平(OR=2.655)、血浆D-D水平(OR=3.231)具有相关性(Waldχ2=4.933、4.639,P0.05)。结论 ACI患者表现为血清FG水平、血浆D-D水平显著升高,是影响颈动脉硬化斑块形成风险和稳定性及ACI发病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作为ACI发病风险监测、病情评价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