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CI)包括血管性非痴呆认知功能障碍、血管性痴呆(VaD)以及伴有血管因素的阿尔茨海默病。这种理解扩大了VaD的范围,有利于认知功能障碍的早期诊断,从而为痴呆的预防提供了可能。本文从概念、分类、流行病学、病因、危险因素、神经影像学、神经病理学、诊断及治疗方面对最近几年VCI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皮质下血管性认知损害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61例符合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诊断标准患者,经详细的神经心理学测验和临床访谈分为无认知损害组、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损害组和血管性痴呆组,后两组进一步合并为血管性认知损害组;登记并分析所有患者的社会人口学、血管性危险因素和影像学资料.结果 血管性认知损害总患病率为63.93%(39/61),其中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损害和血管性痴呆患病率分别为36.07%(22/61)和27.87%(17/61).单因素分析显示:(1)年龄和受教育程度因素比较,血管性痴呆组年龄高于无认知损害组(P=0.029),而受教育程度低于无认知损害组(P=0.022);血管性认知损害组(包括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损害组和血管性痴呆组)与无认知损害组受试者之间的年龄差异接近统计学意义(t=3.740,P=0.058),但受教育程度低于无认知损害组(t=7.888,P=0.007).(2)血管性认知损害组糖尿病患病率显著高于无认知损害组(P=0.012).(3)皮质下灰质各部位腔隙性梗死灶数目,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血管性痴呆组白质梗死灶数目高于无认知损害组(P=0.027),脑白质病变评分高于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损害组(P=0.001)和无认知损害组(P=0.017),内侧颞叶萎缩评分高于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损害组(P=0.001)和无认知损害组(P=0.000);血管性认知损害组白质梗死灶数目、脑白质病变评分和内侧颞叶萎缩评分均高于无认知损害组(t=-2.661,P=0.003;t=-2.953,P=0.005;t=-4.712,P=0.000).多因素分析,糖尿病、脑白质梗死和内侧颞叶萎缩同为皮质下血管性认知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皮质下血管性认知损害常见于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患者,与糖尿病、脑缺血性损伤和退行性变等多种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3.
血管性认知障碍(VCI)目前已成为老年人认知障碍的主要病因,其中,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VCIND)是VCI的初期阶段,具有可逆性。近年来,磁共振波谱(MRS)以其高分辨率、无创的特点,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临床,成为了研究的热点。目前研究表明,VCIND患者的认知损害包括执行功能、视空间、感知功能、记忆力等几乎所有的主要认知域。MRS与认知量表的联合应用可提高VCIND的临床诊断的准确率。VCIND患者额叶、颞叶NAA/Cr降低较为明确,而丘脑仍需进一步研究。Cho在VCIND患者脑组织中的变化研究结果不甚一致。另外,MRS在M-aMCI与VCIND的鉴别中可起到重要的作用。关于VCIND的研究尚存在诸多问题,且结果差异较大,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血管性痴呆和血管性认知障碍的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冯涛 《中国卒中杂志》2006,1(10):736-740
血管性认知障碍和痴呆是认知障碍和痴呆领域以及脑血管病领域研究方面的交叉点。本文综述了血管性痴呆和认知障碍的定义、诊断标准和药物治疗进展。在诊断方面重点介绍了血管性痴呆各个亚型的临床特点。在治疗方面重点介绍了血管性痴呆和认知障碍的胆碱能递质代谢障碍以及胆碱酯酶抑制剂治疗的进展。  相似文献   

5.
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近20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老龄化,脑卒中和痴呆的发病率逐渐增高,伴有血管性因素的认知功能障碍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笔者就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VCI)的概念、意义、流行病学特点、分类、危险因素、病理生理及防治策略等方面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血管性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VCI)包括从轻度认知功能受损到痴呆的各种程度的认知功能受损,伴随着脑结构和脑功能的变化。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作为一种广泛应用的诊断工具,可以无创地观察患者脑组织的变化。结合自动分割算法,对采集到的MRI数据进行分类,在识别血管性认知障碍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对近年来MRI在诊断血管性认知障碍方面的研究进展和新技术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血管性认知损害——预防重于治疗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自"血管性认知损害(VCI)"的概念提出以来,已逐渐成为临床与科研人员广泛关注的热点.随着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的速度加快,脑血管病业已成为高发疾病,使得血管性认知损害呈逐年升高趋势,尸体解剖结果显示约有1/3的痴呆患者存在血管性损害[1];在65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中约5%罹患血管性认知损害[2].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高压氧(HBO)配合计算机辅助认知训练对血管性认知障碍的作用。方法 28例血管性痴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14)和对照组(n=14)。2组常规治疗相同,治疗组加用高压氧及计算机辅助认知训练。结果治疗组认知功能改善方面明显优于常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压氧配合计算机辅助认知训练能显著改善血管性认知障碍的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9.
血管性认知障碍作为脑血管病致残结果之一,其发病率仅次于AD,成为与年龄相关的认 知障碍和痴呆的第二大原因。目前血管性痴呆尚无有效的治疗措施,而血管性轻度认知障碍(VaMCI) 作为血管性痴呆的早期阶段被认为是临床上治疗、预防痴呆的关键时期,也是当今血管性认知障碍研 究的热点。近年来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在认知领域的广泛应用使我们更加深入 的了解VaMCI 患者在神经结构、功能、代谢等方面的变化,为早期诊断、评估疾病严重程度及治疗效果 带来了新的希望。将静息态功能磁共振用于该病并将其与神经心理学评估结合用来诊断VaMCI将会成 为未来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脑心通胶囊治疗血管性认知障碍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从三个分中心招募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CI)患者240例,并随机分为治疗组121例,其中无痴呆血管认知功能障碍(VCIND)患者45例,血管性痴呆(VaD)患者76例;对照组120例,其中VCIND患者44例,VaD患者76例。治疗组给予脑心通胶囊每日口服3次,每次4粒;对照组给予复方丹参片每日口服3次,每次4粒,连续服用3月。比较不同阶段的VCI患者治疗前后简易智能精神状态量表(MMSE)、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的变化。结果治疗组VCIND患者治疗后MMSE和ADL评分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VaD患者治疗后MMSE略有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ADL评分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脑心通胶囊能够改善无痴呆血管性认知障碍(VCIND)患者的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