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本研究旨在运用脑立体定向技术,治疗帕金森病,研究靶点的选择、影像学定位、电生理刺激,评估手术疗效。方法:通过CT或MR导向,辅以电生理刺激矫正靶点,对60例帕金森病(PD)患者行丘脑(Vim)或苍白球(PVP)进行射频术;或对底丘脑核(STN)进行脑深部刺激(DBS)。根据术前、术后Webster和UPDRS评分比较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在60例的手术治疗中,包括2例进行了二侧手术,5例进行了DBS,结果显示有效率100%,术后1月Wwebster评分下降了30%,UP-DRS评分下降了37%,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无永久性手术并发症和死亡。结论:从长期的治疗效果来看,PD的手术治疗优于单纯的药物治疗;通过MR导向,术中运用电生理刺激和微电极定位使靶点毁损更加准确;对于PD的主要症状的控制,选择Vim或PVP是最佳的靶点;DBS对PD症状的控制较毁损疗效持久,且并发症少,PD患者第二次手术靶点应首选PVP。  相似文献   

2.
帕金森病(PD)严重影响着中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PD患者行脑深部电刺激术(DBS) 的常用靶点包括丘脑腹中间核(Vim)、丘脑底核(STN)、苍白球内侧核(GPi)和桥脑脚核(PPN),由于Vim对 PD患者症状的改善局限于震颤,目前已被STN和GPi靶点所替代,这两个靶点解决了PD患者的震颤、僵 硬、运动迟缓以及异动症的症状,近十几年来,PPN靶点的应用解决了PD患者步态失调和姿势不稳等中 轴症状,现根据不同靶点DBS后PD患者症状改善情况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脑深部电刺激对帕金森病二次手术的临床应用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arkinson'sdisease,PD)毁损术后再行脑深部电刺激术(deepbrainstimulation,DBS)的可行性、靶点选择、术中电生理学特点和治疗结果。方法应用MRI和微电极记录技术进行靶点定位,对13例毁损术后的PD患者行DBS手术,其中7例曾行单侧苍白球毁损术(posteroventralpallidotomy,PVP),5例曾行单侧丘脑毁损术,1例曾行双侧丘脑及左侧苍白球毁损术。DBS的靶点包括单侧丘脑底核(subthalamicnucleus,STN)6例,单侧丘脑腹中间核(ventralintermediatnucleus,Vim)1例,双侧STN4例,一侧STN及对侧苍白球(globuspallidusinternus,Gpi)2例。结果DBS对毁损术后的PD患者症状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单侧毁损术后行双侧DBS效果最明显。术后3个月的UPDRS运动及ADL评分较术前明显减少(P<0.05或0.01),美多巴的用量明显减少(P<0.05),无新的手术合并症。结论曾行毁损术的PD患者如面临二次手术,可以选择DBS手术,以双侧STN的DBS效果最好,并可减少药物用量,不加重原有的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苍白球腹后部毁损术(posteroventral pallidotomy,PVP)后再行丘脑底核(subthalamic nucleus,STN)脑深部电刺激术(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的可行性、术中电生理学特点和治疗结果。方法应用MR和微电极记录技术进行靶点定位,对12例单侧PVP术后症状再次加重的PD患者实施STN-DBS手术,其中4例行毁损灶对侧的STN-DBS,8例行双侧STN-DBS。结果STN-DBS对本组12例PD患者症状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双侧STN-DBS的效果尤为明显,术后3个月的UPDRS运动及ADL评分较术前明显减少(P<0.05或0.01),美多巴的用量明显减少(P<0.01),无明显术后并发症。术中电生理记录显示毁损灶同侧的细胞放电明显低于正常情况。结论曾行单侧PVP的PD患者如面临二次手术,可以选择DBS手术,以双侧STN的DBS效果最好,可减少药物用量。  相似文献   

5.
丘脑底核电刺激治疗帕金森病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目的 探讨脑深部电刺激(DBS)对原发帕金森病(PD)的治疗作用及手术方法。方法 应用微电极导向技术和手术计划系统进行靶点定位,对20例PD病人的丘脑底核(STN)进行电极植入,术后至少6个月的评价和随访。结果 15例单侧和5例双侧STN的DBS术后病人肢体僵直、震颤和运动迟缓等症状改善明显,术前术后UPDRS运动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有显著下降(P<0.01),服药量也有不同程度的减少,无严重及永久并发症。结论 STN的DBS手术治疗PD,对症状改善非常全面,可通过参数调整达到最佳治疗效果。服药量明显减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本综述脑深部电剌激(DBS)治疗帕金森病常用靶点的临床应用,目前常用靶点包括丘脑腹中间核(Vim),苍白球内侧(GHi)和丘脑底核(STN),根据病人症状可选择不同靶点。Vim DBS对单纯震颤的帕金森病有显疗效,GPi DBS和STN DBS适用于既有震颤和僵硬的帕金森病病人,又适用于运动迟缓和异动症病人,术后可逐渐减少服用多巴胺的剂量。目前认为STN DBS缓解震颤和僵硬疗效要优于GPi和Vim DBS,研究表明STN DBS具有一定的神经保护作用,它抑制了STN的过度兴奋,使谷氨酸的释放减少,降低对投射区域的神经毒性作用,减少了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变性,延缓帕金森病的进展,可作为DBS治疗帕金森病的首选靶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别应用脑深部电刺激(deepbrainstimulation,DBS)和苍白球毁损术(posteroventralpallidot-omy,PVP)治疗原发性帕金森病(Parkinson'sdisease,PD),对照研究DBS和PVP对PD患者的震颤、肢体僵硬、运动迟缓的疗效。方法应用CT影像学与微电极电生理定位结合的方法进行靶点定位,为11例帕金森病患者进行同期双侧丘脑底核电极植入,26例患者进行分期双侧苍白球腹后部毁损术,经过至少6个月的随访并行UPDRS评分。结果11例同期进行双侧丘脑底核电极植入及26例分期进行双侧苍白球毁腹后部毁损术患者术后的震颤、肢体僵硬、运动迟缓症状均不同程度的改善,但以DBS手术的改善程度更为明显,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UPDRS评分下降程度差异显著(P<0.05)。结论双侧同期DBS是目前治疗PD相对较好的方法,双侧电极植入在改善肢体症状的同时可以明显控制、改善中轴症状,在治疗中晚期PD患者方面较PVP有较大的优势。  相似文献   

8.
丘脑底核电刺激治疗继发性肌张力障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丘脑底核(STN)的脑深部电剌激(DBS)治疗继发性肌张力障碍的可行性、适应证和并发症。方法 5例行双侧STN—DBS,1例行单侧STN—DBS。结果 术中利用微电极记录的电信号获得STN的准确靶点定位,电刺激后患者肌张力有不同程度下降,但扭转改善不明显。随访半年至3年,6例患者中,药物引起的迟发性肌张力障碍及外伤性肌张力障碍的患者疗效理想,BFMDRS评分改善均在90%以上,且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效果持续不断改善;其余4例患者疗效不佳,4例均肌张力略有改善,其中1例扭转略改善,1例语言及步态略有改善。手术后患者均无明显合并症,但1例术后16个月发现左侧电极折断,后取出。结论 DBS治疗迟发性和外伤性继发性肌张力障碍效果理想,而对于缺氧或脑基底节区弥漫性损害的继发性肌张力障碍效果不佳;STN可以成为治疗本病的理想靶点;术中应根据电生理记录结果和肌张力的轻度改善作为靶点定位的指标;手术无明显合并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运动障碍病的细胞学病理生理基础。提高手术治疗的有效率和安全性。方法:回顾过去3年的工作,1200例运动障碍病患者接受了微电极导向的立体定向神经外科手术,包括帕金森性病(PD)、原发性震颤(ET)、扭转痉挛和痉挛性斜颈等。手术的靶点包括苍白球腹后部(PVP),丘脑底核(STN)和丘脑腹外侧核(VL)。术中应用微电极和肌电(EMG)记录技术,采集GPi,STN和VL神经元和肢体肌电活动,术后应用分析软件甄别单细胞及其电活动特点,分析其与临床症状的关系。并进行相关性检验。结果:PD性震颤:在GPi,STN、VL获得相关神经元簇放电频率是不一致,可指导临床,原发性震颤;在丘脑腹中间核(Vim)获取的放电频率,也有临床指导意义。扭转痉挛和痉挛性伤痛颈:扭转痉挛和痉挛性伤痛颈患者的神经元簇放电无明显规则可寻,结论:识别和确定GPi、STN和VL细胞电活动特点及其分布,对于指导立体定向手术的功能定位,提高运动障碍病手术治疗的疗效和降低手术并发症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帕金森病(PD)病人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STN—DBS)术后药物变化情况。探讨STN—DBS对帕金森病术后药物治疗的影响。方法 对接受STN—DBS手术治疗的40例帕金森病病人手术前后的药物服用剂量、药物引起的相关并发症等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经6~49个月随访。多数病人在STN-DBS作用下因症状明显改善,于开机后的1-6个月间使用抗PD药物逐渐减量。最终的选择剂量可维持2年以上。开机后5例不再服用相关药物。25例药物较术前平均减少60%。7例药物用量与术前相同,3例行单侧STN—DBS者术后药物用量增加。药物相关并发症因术后药物用量的减少而得到明显缓解。结论 STN—DBS能够减少术后抗PD药物的用量。改善药物引起的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