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 毫秒
1.
目的 评价头部CT、CTA、CTP3项联合检查对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价值。方法 对70例患者进行3项联合检查。结果 12例TIA患者中,半球腔隙性梗死3例,9例血管病变,4例CTP显示血流灌注异常。2 9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全患者,1例枕叶梗死,4例基底节腔隙性梗死,椎基底动脉系血管病变2 7例,6例血流灌注异常。2 9例脑梗死患者中,2例超早期CT未见异常,检出MCA闭塞和供血区血流灌注减低,余2 7例(含腔隙性脑梗死12例)中,检出动脉病变2 5例,血流灌注减低区15例。结论 对TIA及椎基底动脉供血不全的患者,3项联合检查可提供有价值的诊断资料,并能指导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2.
CT灌注成像在超早期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 探讨CT灌注成像 (CTPI)在超早期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4 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在发病后 6h内先行普通头颅CT平扫 ,再进行CTPI检查。结果 普通CT平扫显示 :4 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在发病后 6h内 ,显示低密度灶者 5例 ,诊断为脑梗死。未见异常者 4 1例 ,经临床追踪和复查CT证实 ,12例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 ,2 9例为脑梗死。 4 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发作 6h内的患者在CTPI显示 :①灌注正常者 16例 ,其中 12例临床诊断为TIA ,4例小体积脑梗死。②灌注异常者 30例 ,其中 2 5例普通CT未显示病灶 ,5例在CTPI显示的病灶范围较普通CT显示的病灶范围增大。CTPI异常的 30例患者rCBF、TP、MTT改变明显 ,病灶侧与健侧、病灶中心区与周边区比较 ,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5 )。结论 CTPI能够超早期诊断脑梗死 ,并可鉴别诊断TIA。通过分析病灶内的血流灌注状态 ,明确病灶的部位、大小及范围 ,显示了半暗带的存在 ,对于超早期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选择治疗方案和判断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临床应用CT灌注成像联合血管成像对老年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2-04—2015-12在我院进行诊治的77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给予CT灌注成像联合血管成像检查,并根据CT、MRI检查分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及脑梗死2组,分析2组患者的发病情况及血管成像检查结果、CT灌注成像参数。结果 CI组患者的CBV、CBF较健侧明显下降(P0.05),TTP和MTT较健侧明显延长(P0.05);TIA组与健侧相比仅有TTP及MTT明显延长(P0.05),CBV和CBF无明显变化(P0.05);总血管狭窄发生率为66.23%;发生血管狭窄患者CTPI阳性率明显高于无出现血管狭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应用CT灌注成像联合血管成像能够为临床医师及时诊断、治疗老年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应用多层螺旋CT(MSCT)采用CT血管成像(CTA)与CT灌注成像(CTPI)相结合的技术探讨对脑动脉狭窄及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价值及超早期治疗的价值。方法:30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AICVD)患者行CT平扫,CTA和CTPI检查。对比观察梗死区和对侧对照区,梗死病灶中心区与周边区的血流动力学参数数值;分析AICVD与CTA变化的关系。结果:30例AICVD患者,CT平扫1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均未见异常,20例脑梗死(CI)患者有1例有小灶性低密度。CTA显示10例TIA患者中正常8例,狭窄2例;20例CI患者中19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动脉狭窄,1例正常,为脑干梗死。CTPI显示未见异常者12例,其中10例TIA,2例CI(1例基底节区腔隙梗死,1例脑干梗死)。灌注异常者18例中,梗死侧与健侧、病灶中心与周边区rCBF、rCBV、TTP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TA联合CTPI对早期AICVD有诊断价值,并能指导临床进行合理治疗。  相似文献   

5.
CT灌注成像及CT减影血管成像诊断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目的 评价CT灌注成像(CTPI)及CT减影血管成像(CTSA)在诊断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AICVD)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发病24h内的AICVD患者进行常规CT、CTPI及CTSA检查,部分行CTPI、MRI、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及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术(SPECT)等复查。结果 24例患者中,11例首次CT平扫未见异常,其中3 ̄6h6例,6 ̄12h3例,12 ̄24h2例;10例由CTPI检出病灶,2例为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其中1例CTPI阴性,临床证实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另13例首次CT平扫阳性者9例,由CTPI检出的闰灶比平扫范围大,其中1例为MCAO、1例为预内动脉闭塞(ICAO),4例CT平扫与CTPI基本相符者为腔隙性脑梗死。有4例发现2个以上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CT平扫、CT灌注成像(CTPI)与CT血管成像(CTA)相结合的技术在超急性期脑梗死(HCI)中的应用.方法 对21例HCI患者行CT、CTPI和CTA检查,对比观察CT、CTPI和CTA图像,分析最终病灶大小与CTPI和CTA的关系.结果 21例脑梗死患者均于发病6h内就诊.CT平扫仅于4例中见早期表现;CTPI在20例中发现灌注异常;CTA在16例中显示异常.结论 CTPI联合CTA能够在超早期有效地诊断脑梗死.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VCTDSA联合CT灌注成像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0例临床诊断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于发病后24h内行VCTDSA联合CT灌注成像,观察CT平扫表现及灌注图像、VCTDSA重建图像结果。测定相应区域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和达峰时间(TTP)。结果 25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头部CT平扫未发现与临床症状相对应的脑缺血区,CT灌注图上可发现与临床症状相对应的脑缺血区。CT灌注成像表现为CBF下降、CBV下降、MTT延长、TTP延长或无TTP出现。VCTDSA可见23例患者相应责任血管的不同程度的狭窄,其余7例患者未检出相应责任血管狭窄。结论 CT灌注成像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早期诊断中有很重要的价值。VCTDSA能发现缺血病变的原因,为临床进一步治疗提供确切依据。  相似文献   

8.
CT灌注成像通过显示缺血病灶的部位、范围和程度,能够诊断超急性期脑梗死,指导溶栓治疗;能够评估梗死脑组织的预后及溶栓疗效、预测出血性转化。还能够通过显示脑梗死前期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对脑梗死进行预警;评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脑血流灌注情况,提高脑血管狭窄、闭塞患者外科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疗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螺旋CT血管造影对出血性脑血管病病因诊断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螺旋CT血管造影(CTA)对出血性脑血管病病因诊断的价值。方法 对临床确诊的3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5例脑室出血,9例两次以上脑出血,分别作头颅CT平扫与CTA,观察其出血病因。结果 CTA在出血性脑血管病的病因诊断阳性率达90%,其中检出动脉瘤41例(82%),动静脉畸形3例(6%),血管发育不良1例(2%),结论 CTA可清楚地显示动脉瘤,动静脉畸形,在出血性脑血管病的病因诊断方面具有安全,快捷,有效,无创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CTPI)对早期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应用价值。方法45例早期急性缺血性脑血管患者中(发病时间≤24h),行头部常规CT平扫后,立即行CTPI及TCD检查,24-72h后复查颅脑CT。对所得灌注扫描源数据用Adw 4.2软件行后处理得CT灌注参数图并进行诊断,最后对灌注及CT、TCD结果进行分析并行统计学处理。结果CT平扫:敏感度44.44%,特异度68.97%。CTPI:敏感度91.11%,特异度95.35%。TCD:敏感度71.11%。四格表χ2检验证明CTPI较CT平扫、TCD检出早期脑内缺血病灶均敏感(χ2=9.257,χ2=5.874,P〈0.01);而单纯TCD检查与CT平扫对检出早期脑内缺血病灶无明显差异(χ2=0.458,P〉0.05)。结论脑CT灌注成像的敏感度、特异度及诊断率均明显高于CT及TCD,能很好地评价脑血流动力学改变,准确显示缺血脑组织的部位和范围,可早期诊断急性缺血性脑梗死,并评价其血流灌注情况,为临床早期诊断、预防及治疗脑梗死提供影像学依据,同时对于早期选择治疗方案、指导临床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及灌注成像在慢性脑供血不足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别选取CCCI患者47例,正常对照45例,均在相同技术参数下完成CTA及CTPI检查,对2组结果进行对照。结果观察组患者颅内段前循环动脉狭窄比例最高57.4%(27/47);其次是颅内段后循环动脉狭窄、颅外段后循环动脉狭窄及颅外段前循环动脉狭窄,分别为34.0%(16/47)、31.9%(15/47)和27.7%(13/47)。观察组大脑中动脉皮层支供血区的(TTP)值较对照组有明显延长(t=8.92,P=0.01)。结论 CTPI可早期发现CCCI患者的异常低灌注,TTP能为早期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提供客观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CT perfusion,CTP)因其成本较低、精确性高、操作容易等优点,在判断脑血流、脑代谢方面为临床提供了新的途径,已逐渐成为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诊断方法,对目前指导治疗和观察疗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现就CTP检查方法和各项指标意义进行阐述,探讨CTP在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应用,同时与其他灌注成像方法作比较,提出脑卒中"一站式"CT检查方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头颈部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检查与诊断价值。方法 302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行头颈部MSCT血管成像检查。结果 302例患者经MSCTA检查发现204例(67.5%)患者的颅内外血管有不同程度的狭窄,其中单纯前循环病变97例(47.5%),单纯后循环病变64例(31.4%),前后循环共同病变43例(21.1%)。通过多平面重建测量204例316处病变血管的面积狭窄百分率,其中面积狭窄百分率≤50%者68处,50%〈狭窄程度≤70%者158处,狭窄程度〉70%者74处,闭塞者16处。结论 MSCT重建技术能显示斑块及狭窄管腔内部形态,MSCT血管成像可直观地显示和评估缺血性脑血管病头颈部血管的狭窄和斑块的情况。  相似文献   

14.
腺苷介入试验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使用腺苷介入试验脑灌注显像评估缺血性脑血管病 (ICVD)患者脑血管的反应性和脑血管储备功能。方法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 2 5例 ,脑梗死组 16例。静脉注入99m TC ECD ,30分钟内进行静息脑血流灌注显像。 2~ 5d后 ,做腺苷介入试验 ,按 0 14mg/ (kg·min)静脉滴注 ,药物高峰期 3分钟时 ,静脉注射同等剂量的99m TC ECD。同样条件下进行介入脑血管灌注显像。两次显像的条件和处理方法完全相同。结果 根据视觉分析及定量分析的结果 ,将静息 /负荷ICVD的脑血流灌注显像图型分析分为 4型 :A型 ,腺苷介入试验后原有病灶扩大 ,不对称指数 (AI)均下降 ;B型 ,静息状态显像正常 ,使用腺苷后出现明显灌注低下 ,AI值下降 ;C型 ,原有病灶用药后缩小或消失 ,AI值上升 ;D型 ,用药前后图像及AI值无明显差异。我们观察发现 ;其中TIA组 :A、B、C、D型各为6 / 2 5 ,3/ 2 5 ,14 / 2 5 ,2 / 2 5 ;脑梗死组分别为 5 / 16 ,7/ 16 ,3/ 16 ,1/ 16。结论 腺苷介入试验可以提高ICVD的早期诊断 ,对于脑血管储备功能的评估 ,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并分析CT血管造影(CTA)在神经内科急性脑血管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0-10—2012-10收治的50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CTA检查,采用表面阴影成像(SSD)和最大强度投影(MIP)技术进行三维重建。结果 CT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的准确率为91.3%,对脑血管畸形、脑缺血性疾病、自发性颅内出血诊断的准确率为100%,CTA对脑血管疾病的诊断结果与DSA或手术证实的结果较一致,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A对神经内科脑血管病确诊率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Thirty-four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and 18 patients with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were examined by multi-slice spiral CT scan, CT perfusion imaging, and CT angiography within 6 hours after onset. By CT perfusion imaging, 29 cases in the cerebral infarction group and 10 cases in the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group presented with abnormal blood flow perfusion, which corresponded to the clinical symptoms. By CT angiography, various degrees of vascular stenosis could be detected in 41 patients, including 33 in the cerebral infarction group and eight in the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group. The incidence of intracranial artery stenosis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extracranial artery stenosis. The intracranial artery stenosis was located predominantly in the middle cerebral artery and carotid artery siphon, while the extracranial artery stenosis occurred mainly in the bifurcation of the common carotid artery and the opening of the vertebral artery. There were 34 cases (83%) with convict vascular stenosis and perfusion abnormalities, and five cases (45%) with perfusion abnormalities but without convict vascular stenosis. The incidence of cerebral infarction in patients with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scores ≥ 5 points during onset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patients with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scores < 5 points. These experimental findings indicate that the combined application of various CT imaging methods allows early diagnosis of acute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which can comprehensively analyze the pathogenesis and severity of acute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at the morphological and functional levels.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缺肌『生脑血管病血管搭桥治疗中CT灌注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组实施搭桥手术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在手术前后进行CT灌注检查,再对手术前后的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手术前2组患者绝大多数都存在着手术侧脑血流量(CBF)和脑血容量(CBV)降低,达峰时间(TTP)延长情况,符合搭桥手术指征。手术后2组患者相对脑血流量(rCBF)均显著升高,显示了搭桥手术对这2组患者缺血区局脑血流灌注的改善效果显著;其中烟雾病组相对脑血容量(rCBV)较手术前升高,而非烟雾病搭桥组rCBV与术前变化不明显;烟雾病组相对达峰时间(TTP)较手术前缩短,非烟雾病组册P改变不明显。结论CT灌注对局部脑血流的评价结果是缺血性脑血管病外科治疗前的重要手术指证;CT灌注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外科治疗后的疗效评估很有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