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经体外培养并纯化BMSCs,移植前以10 mg/L的BrdU进行标记。线栓法制作大鼠MCAO模型,随机分为移植A组、B组及对照C组。在模型建立后7 d,通过尾静脉分别将3×10~6个BMSCs、1×10~6个BMSCs移植入A、B组大鼠体内,C组不作处理。于移植前、后分别进行改良神经损伤严重程度评分(mNSS)及Morris水迷宫测试,并取大鼠脑组织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移植A组与移植B组、C组比较,行为学恢复更为明显,(P0.01);B、C两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移植A组大鼠学习和记忆能力较C组明显改善(P0.05)。A、B组大鼠在脑损伤中心及周围区,可见Brdu单染阳性细胞及Brdu+MAP-2、Brdu+GFAP、Brdu+vWF、Brdu+VEGF双染阳性细胞。结论 BMSCs经尾静脉移植至MCAO大鼠体内后,可在大鼠体内存活、分化,并促进大鼠伸进功能恢复。疗效与移植细胞数量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立体定向途径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对脑梗死的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 全骨髓贴壁法分离、培养BMSCs,及应用流式细胞术鉴定;线栓法制作大鼠MCAO模型;粘附实验、改良神经功能损伤评分(modified neurological severity score,mNSS)和体质量评估大鼠的神经功能改善及体能恢复;免疫荧光法检测Brdu标记的BMSCs;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大鼠脑组织中Ki-67、Nogo-A、NSE、GFAP、SYN及VEGF的阳性细胞;Bielshowsky's-Luxol Fast Blue 双染检测大脑内神经纤维的增生情况.结果 BMSCs低表达CD34、CD45和CD11b,中表达CD106,高表达CD90、CD29.BMSCs组与对照组比较:大鼠的行为学功能(粘附实验和mNSS评分)显著好转(P<0.05);梗死侧脑组织SYN、Ki-67、GFAP和VEGF阳性细胞数显著增多(P<0.05),Nogo-A显著降低(P<0.05),NSE未见显著变化(P>0.05);梗死侧神经纤维再生增强.结论 立体定向途径移植BMSCs能促进脑梗塞受损的神经功能的恢复,并可能是通过增强内源性细胞增殖、突触重建、神经纤维修复和星形胶质细胞保护作用等机制发挥其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对脑出血大鼠的运动功能改善效果,以及采用不同移植方法后细胞在受损脑组织中的分布规律。方法采用立体定向技术向纹状体内注射自体新鲜心室腔血液构建SD大鼠脑出血模型,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A组:自然恢复组(对照组);B组:尾静脉移植组;C组:立体定向移植组,于移植后7 d、14 d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并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BMSCs存活、迁移和分布情况。结果 C组大鼠神经功能恢复优于B组,BMSCs均能够迁移分布至大鼠脑损伤区。结论 BMSCs移植对脑出血后大鼠神经功能的恢复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立体定向移植组大鼠神经功能恢复优于尾静脉移植组。  相似文献   

4.
背景:目前采用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脑缺血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少,缺乏大量、系统的实验数据。神经生长因子可调控神经元再生所需的微环境,对神经细胞的存活、增殖起重要作用。 目的:观察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神经生长因子对其在脑梗死大鼠脑内的存活、分化及神经功能的影响。 设计:随机对照动物实验。 材料:清洁级成年雄性SD大鼠120只,随机分为3组:单纯细胞移植组、细胞移植+神经生长因子组、模型对照组,40只/组。神经生长因子为北大之路药业有限公司产品。 方法:大鼠颈部皮下注射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后,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培养造血干细胞,移植前行Brdu标记。3组大鼠根据改良Longa线栓法建立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造模后7 d,大鼠麻醉后暴露前囟,选取注射位点:前囟后方1.2 mm,中线向右旁开3 mm,硬膜下4 mm。单纯细胞移植组缓慢注入1×106个造血干细胞,细胞移植+神经生长因子组注入1×106个造血干细胞+200 ng神经生长因子,模型对照组给予等量磷酸盐缓冲液。 主要观察指标: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检测神经功能的改善情况,免疫组化染色观察梗死半球Brdu/CD34、Brdu/Nestin、Brdu/NSE、Brdu/vWF双阳性细胞的分布,TCC染色观察梗死体积的变化。 结果:与移植前比较,移植后1,2周仅细胞移植+神经生长因子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明显下降(P < 0.05),移植后3,4周各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明显下降(P < 0.05或0.01),且细胞移植+神经生长因子组下降幅度尤为显著(P < 0.01)。移植后1周,细胞移植+神经生长因子组Brdu/CD34、Brdu/Nestin、Brdu/NSE、Brdu/vWF双阳性细胞数明显多于单纯细胞移植组(P < 0.01);第4周两组未见Brdu/CD34双阳性细胞,Brdu/Nestin较1周时减少,Brdu/NSE、Brdu/vWF双阳性细胞均明显增多(P < 0.05),且细胞移植+神经生长因子组明显多于单纯细胞移植组(P < 0.01);模型对照组始终未见Brdu双阳性细胞。 结论:神经生长因子对外源性移植的造血干细胞在局灶性脑梗死大鼠脑内存活、分化以及神经功能的恢复具有明显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大鼠脑组织miR-34a和survivin表达的影响,探讨BMSCs移植的抗凋亡和神经保护作用机制。方法将192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PBS液移植组和干细胞移植组;采用改良Longa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再灌注(MCAO)模型;通过尾静脉注射法行干细胞移植;改良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 NSS)评估神经功能缺损;免疫组化检测survivin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miR-34a的表达。结果干细胞移植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在12 h、1 d时与模型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3 d、7 d时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干细胞移植组的survivin阳性细胞率在各时间点均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干细胞移植组的miR-34 a表达量在各时间点均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结论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可致病灶区miR-34 a的表达上调;干细胞移植可明显改善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的神经功能;移植干细胞可能通过下调病灶区miR-34a和上调survivin的表达发挥抗凋亡及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尾静脉途径移植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到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MCAO)的大鼠体内,观察MSCs移植对大鼠缺血性脑损伤后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分离和培养大鼠的MSCs,线栓法制作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将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尾静脉移植组2组,移植组在造模7d后尾静脉途径将MSCs植入MCAO大鼠体内,对照组仅造模。比较两组大鼠在不同时间的神经功能评分的差异,免疫组化染色和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分泌的情况。结果移植后1d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在2w、1m、2m、3m时移植组N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免疫组化结果发现尾静脉组见到双侧半球均可见较多的Brdu阳性细胞。移植后1m即可见到MSCs分化为Brdu+NSE、Brdu+GFAP免疫组化双阳性细胞。不同时间点移植组的BDNF分泌较对照组明显增高。结论 MSCs可以在体外分离、培养和传代,尾静脉移植的MSCs可在宿主脑内存活和分化并改善神经功能。MSCs移植后可促进脑内BDNF的分泌。  相似文献   

7.
摘要 背景:传统观念认为,神经组织损伤后几乎不能再生,以往对SCI的治疗缺乏有效手段,致使本病致残率高,疗效差。干细胞治疗关键在于移植具有再生能力的干细胞,通过多种作用机制,可以重建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近年来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对大鼠脊髓损伤修复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7-10/2008-6在天津市环湖医院完成。 材料:1月龄SD大鼠20只,用于制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健康成年Wistar大鼠45只,雌性、同系,体质量280±20 g。将动物随机分为对照组、假手术组与移植组,每组各15只。 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结合贴壁筛选法分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流式细胞仪鉴定为MSCs。以动脉瘤夹夹闭法制备大鼠脊髓损伤(SCI)模型,在SCI大鼠致伤后第7天,通过立体定向途径移植MSCs到移植组大鼠脊髓损伤中心,移植等量生理盐水至假手术组大鼠脊髓损伤中心,对照组大鼠不做处理。 主要观察指标:SCI大鼠损伤前及损伤后第7天、14天、30天、60天、90天的BBB评分;损伤后第90天处死大鼠,观察其脊髓组织中有无BrdU阳性细胞、Brdu+NSE、Brdu+GFAP、Brdu+bFGF、Brdu+BDNF免疫组化双染阳性细胞并观察NSE、GFAP、bFGF、BDNF单染阳性细胞。 结果: ①BBB评分发现,MSCs移植组大鼠BBB后肢功能评分恢复优于对照组(p<0.05);假手术组BBB评分在损伤后30天内恢复速度慢于对照组(p<0.05),至第90天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②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发现,移植组大鼠脊髓内在损伤中心及头、尾端距离脊髓损伤中心1cm处均可见BrdU染色阳性细胞及Brdu+NSE、Brdu+GFAP、Brdu+bFGF、Brdu+BDNF免疫组化双染阳性细胞。移植组NSE、GFAP、bFGF、BDNF单染阳性细胞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和假手术组(p<0.05)。 结论: MSCs移植可以促进SCI大鼠的神经功能的恢复,其机制可能与移植细胞分化为神经元样和神经胶质细胞样细胞,并分泌或促进宿主分泌神经营养因子有关。 关键词 脊髓损伤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立体定向 细胞移植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静脉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治疗脑梗死的疗效及其机制.方法 全骨髓贴壁法分离、培养BMSCs;流式细胞仪鉴定BMSCs;线栓法制作MCAO大鼠模型;采用粘附实验和改良神经功能损伤评分(mNSS)评估大鼠的行为功能恢复;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Brdu标记的BMSCs;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大鼠脑组织NSE、Nogo-A、SYN、Ki-67、GFAP、VEGF表达;Bielshowsky's-Luxol fast blue双染检测神经纤维的变化.结果 BMSCs中表达CD106,低表达CD34、CD45、CD11b,高表达CD90、CD29.BMSCs移植后MCAO大鼠模型的神经功能明显好转(P<0.05),梗死侧的神经纤维明显增多,脑组织SYN、Ki-67、GFAP、VEGF的表达增多(P<0.05),Nogo-A表达降低(P<0.05).NSE无显著变化(P>0.05),脑梗死体积和胶质瘢痕厚度与PBS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静脉移植BMSCs能改善脑梗死的神经功能,其作用机制町能为促进血管再生和突触重建,增强神经纤维修复和内源性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9.
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脑梗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索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l,HSCs)移植治疗大鼠脑梗死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根据改良的Longa线栓法建立大鼠脑栓塞模型,随机分为两组:HSCs治疗组、对照组。模型制作成功后7d,HSCs治疗组定向植入Brdu标记的1×106个HSCs;对照组植入等量的PBS液。在移植前及移植后1、2、3、4周进行NSS评分;移植后1、4周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梗死侧半球Brdu/CD34、Brdu/Nestin、Brdu/Nse、Brdu/vWF、VEGF、vWF的分布情况;第4周TCC染色观察梗死体积变化。结果HSCs组梗死侧半球有大量的Brdu/CD34、Brdu/Nestin、Br-du/Nse、Brdu/vWF双染阳性细胞;较对照组VEGF表达增强、vWF密度增加,神经功能改善明显,梗死体积缩小。结论外源性HSCs在局灶性脑梗死大鼠脑内能够存活,分化为神经干细胞、神经元细胞,促进血管新生,改善神经功能,缩小梗死体积。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经静脉移植骨髓基质细胞(BMSCs)及血管内皮祖细胞(EPCs)后,缺血性脑损伤大鼠神经系统功能恢复情况.方法 40只健康成年Wistar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移植BMSCs组、移植EPCS组、移植BMSCs/EPCs组,每组10只.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造模后24h取1 mLBMSCs、EPCs、BMSCs/EPCs细胞悬液(3×10~6个/mL)分别经尾静脉注射移植入后3组大鼠.模型组大鼠注射等量生理盐水.移植前、移植后1、7、14、28 d,采用旋转试验、躯体感觉试验、神经系统功能评分(NSS)评估各组大鼠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移植后28d,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各组大鼠缺血脑组织的微血管密度(MVD).结果 移植后第7天,旋转试验显示移植BMSCs/EPCs组大鼠旋转时间长于其他3组,躯体感觉试验和NSS评分分别显示移植BMSCs/EPCs组大鼠移物时间和NSS评分低于其他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后28 d,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结果显示缺血脑组织MVD明显高于其他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静脉BMSCs/EPCS联合移植可增强缺血性脑损伤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姜黄素对颅脑损伤(TBI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48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TBI组、溶媒组、姜黄素组,每组12只。采用重物撞击法制作控制皮质冲击伤模型。造模后,姜黄素组腹腔注射姜黄素(60 mg/kg),溶媒组腹腔注射姜黄素溶媒磷酸缓冲盐溶液;姜黄素干预72 h采用改良神经功能损伤量表(mNSS)评分评估神经功能;每组取6只大鼠采用Nissl染色评估损伤面积,采用TUNEL染色评估细胞凋亡率;另取6只大鼠免疫印迹法检测PI3K/AKT信号通路以及细胞自噬相关蛋白(LC3、Beclin-1、P62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TBI组和溶媒组mNSS评分显著增加(P<0.05),损伤面积和神经元凋亡率均明显增加(P<0.05),LC3、Beclin-1表达水平明显增高(P<0.05),P62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而PI3K和AKT蛋白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TBI组和溶媒组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溶媒组相比,姜黄素组mNSS评分明显下降(P<0.05),损伤面积和神经元凋亡率显著降低(P<0.05),磷酸化PI3K/AKT水平明显增高(P<0.05),LC3、Beclin-1表达水平明显增高(P<0.05),P62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 姜黄素对TBI大鼠具有显著神经保护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激活自噬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移植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对局灶性脑损伤大鼠的神经功能修复的作用及血管再生的影响,探讨BMSCs移植促进大鼠脑损伤修复的机制。方法 30只大鼠制备大鼠局灶性脑损伤动物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脑损伤组和BMSCs移植组,每组10只大鼠。取供体鼠BMSCs,体外扩增,DAPI荧光标记。在脑立体定向仪引导下将BMSCs移植到脑损伤大鼠局部损伤灶边缘,于3d、7d及14d通过观察大鼠神经行为能力的变化,评价移植细胞后大鼠神经功能的修复情况;14d后取脑组织荧光显微镜观察移植细胞存活的情况,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脑组织微血管密度(MVD)来评估血管再生情况、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Flt-1、Flk-1)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脑损伤组和BMSCs移植组于移植后3d时神经行为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移植后7d、14d,BMSCs移植组与脑损伤组在神经行为学评分指标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MSCs移植组与脑损伤组比较,脑组织微血管密度明显增加,VEGF和Flt-1、Flk-1表达明显增加。结论骨髓基质干细胞移植后可促进脑损伤大鼠神经功能的恢复,其机制可能与其增加VEGF和Flt-1、Flk-1表达促进血管再生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骨髓间质细胞源性神经球(BMSCs-NS)移植在大鼠脊髓损伤修复中的作用。方法体外原代培养大鼠BMSCs-NS。Wistar大鼠45只,玻璃器压迫法制备胸髓(T9-10)完全损伤模型,随机分成三组:BMSCs-NS移植组(A组,n=15)、BMSCs移植组(B组,n=15)和培养液组(C组,n=15)。BBB评分评估三组大鼠后肢运动功能在不同时间段的恢复及双下肢运动诱发电位(MEPs)情况。结果 BBB平均分值为:A组,7.8±1.42;B组,5.7±0.90;C组,1.4±0.29。移植修复21d后BBB绝对分值,A组较B组和C组明显改善(B组:p<0.001;C组:p<0.0001)。移植5w后B组少数大鼠可以诱发出MEPs,但潜伏期较长(20ms)且波幅较低。2w时A组未能诱发出MEPs,但5w时的MEPs接近正常。结论细胞移植治疗能够恢复大鼠后肢的承重运动功能并能成功诱导出理想的MEPs。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自噬蛋白Beclin-1与凋亡蛋白Bcl-xL、Caspase-2表达的变化以及Cystatin C对其的干预作用。方法 Sprague-Dawley大鼠雄性60只随机分成假手术组(sham)、模型组(model)、Cystatin C低(low)、中(middle)、高(high)浓度组,每组12只。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右侧局灶性脑缺血2 h再灌注24 h模型。各组大鼠进行神经损伤严重程度评分(mNSS),Western Blot检测损伤区脑皮质组织中凋亡相关蛋白Bcl-xL、Caspase-2的表达;免疫荧光法检测Beclin-1蛋白表达的平均荧光强度;TUNEL法观察神经细胞的凋亡指数(AI)。结果与模型组相比,Cystatin C低、中浓度组中Bcl-xL的表达较模型组明显升高(P0.05),Caspase-2的表达降低(P0.05);而Cystatin C高浓度组Bcl-xL表达明显降低,Caspase-2的表达则显著上升(P0.05);Cystatin C低、中、高浓度组Beclin-1的表达逐渐升高(P0.05)。结论应用低、中浓度的Cystatin C干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后,自噬的增强能够促进Bcl-xL的表达,抑制Caspase-2的表达;而高浓度的Cystatin C使Caspase-2的表达增强,Bcl-xL的表达降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诱导分化骨髓基质细胞(BMSCs)脑内移植对帕金森病(PD)模型的治疗作用。方法体外培养、分离和纯化的BMSCs,用5-溴脱氧尿核苷(BrdU)标记和GDNF诱导分化。分别将经GDNF诱导分化(A组)和未经GDNF诱导分化(B组)的BMSCs移植到PD大鼠模型纹状体区。另设生理盐水对照组(C组)和PD模型对照组(D组)。于不同时间点检测大鼠旋转行为变化,运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方法分析比较各组纹状体内酪氨酸羟化酶(TH)阳性细胞数量。结果①旋转行为检测显示,C组和D组在所有时间点未见明显变化;在移植后7~30d,A组和B组分别与C组和D组比较,旋转行为明显减少(P〈0.05);A组比B组旋转行为减少更为显著(P〈0.05)。②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检测显示,A组与B组比较,GFAP和TH阳性细胞数量明显增多(P〈0.05)。但各组自身各时程比较数量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组的BMSCs脑内移植有效地改善了PD大鼠模型的旋转行为,提高了移植后TH阳性细胞的数量。  相似文献   

16.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自体移植治疗大鼠脑冷冻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对脑损伤的治疗作用。方法将Wistar大鼠自体骨髓MSCs在体外扩增并经Brdu标记后,通过颈内动脉注射将其植入冷冻伤脑水肿动物体内,从组织化学和神经功能评分两个方面观察骨髓MSCs自体移植的治疗作用。实验动物分为4组;A组给予常规治疗;B组给予干细胞自体移植;C组在进行干细胞自体移植的同时给予神经节苷脂和丹参注射液治疗;D组在干细胞自体移植前给予罂粟碱开放血脑屏障。结果经颈内动脉注射的Brdu标记的大鼠自体骨髓MSCs细胞可向脑损伤区域迁移。B、C、D组Brdu阳性细胞的数量和神经功能恢复的程度均高于A组(P〈0.05)。与B组相比,C组未增加Brdu阳性细胞的数量,但是神经功能恢复的程度明显升高(P〈0.05)。D组Brdu阳性细胞的数量、神经功能恢复的程度均高于B组(P〈0.05),但神经恢复的程度与C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通过循环系统向脑损伤区迁移而发挥其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7.
背景:研究认为骨髓基质细胞在损伤、缺血的脑脊髓组织中定向神经分化与损伤局部的微环境变化有关,特别是神经营养因子的诱导作用。课题组前期实验已证实,针刺可以通过增加各种细胞因子及营养因子的表达,促进神经的再生及修复。 目的:观察电针联合骨髓基质细胞移植对脊髓损伤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5-03/2006-07在哈尔滨医科大学细胞生物实验室完成。 材料:健康纯系SD大鼠80只,取8只用于骨髓基质细胞的分离培养,剩余72只随机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细胞移植组、电针组、联合组,18只/组。KWD-808II型脉冲电针仪由江苏武进第三无线电厂生产。 方法:取体外分离培养的第3代骨髓基质细胞,移植前72 h行BrdU标记,调整细胞浓度为1×1011 L-1备用。4组大鼠均建立脊髓损伤模型,造模后细胞移植组将骨髓基质细胞悬液缓慢注入到脊髓损伤临近区域的灰白质交界处,总细胞数6×105个;空白对照组同法注射等量磷酸盐缓冲液;电针组于造模成功后24 h采用脉冲电针仪进行夹脊电针治疗,在距损伤处上下端两个椎体的棘突间隙旁开距中线3.0~4.0 mm处取穴,针刺20 min,1次/d;联合组行骨髓基质细胞移植+夹脊电针治疗。 主要观察指标:移植后 3,7,14 d,应用联合行为评分评估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的改善状况;免疫双标法检测BrdU标记的骨髓基质细胞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神经元烯醇化酶的表达。 结果:损伤后3,7,14 d与空白对照组比较,细胞移植组、电针组、联合组联合行为评分均有显著性差异(P < 0.05,0.05,0.01);联合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明显优于细胞移植组、电针组(P < 0.05);而细胞移植组、电针组之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 > 0.0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细胞移植组、电针组损伤区脊髓结构相对较完整,联合组脊髓结构更加完整,骨髓基质细胞移植的组织内可见 BrdU标记细胞在损伤区及其周边区明显聚集并存活;移植后14 d细胞移植组神经元烯醇化酶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细胞率分别分7.2%和1.5%,联合组阳性细胞率分别为7.9%和2.1%。 结论:骨髓基质细胞移植后可在宿主体内存活,电针可以促进骨髓基质细胞向神经细胞的分化,电针与骨髓基质细胞移植联合应用可以明显改善脊髓损伤大鼠的运动及感觉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