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在脑肿瘤手术中的应用(附78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评估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在脑肿瘤微侵袭手术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78例脑肿瘤采用DTI成像技术,在手术前获得脑白质纤维束图像,了解脑肿瘤与白质纤维束的关系,制定手术计划。其中脑胶质瘤56例,脑膜瘤15例,脑转移瘤5例,恶性淋巴瘤2例。均行显微外科手术,53例实施术中神经导航,其中13例行MR+DTI影像融合导航。结果DTI显示脑白质纤维束受脑肿瘤占位效应、浸润和瘤周水肿等影响,而表现为移位、融合和破坏三种形式,可合并两种或三种形式存在。本组脑肿瘤累及白质纤维束受累区域为胼胝体区42例(单纯移位16例,融合15例,破坏11例);锥体束27例(单纯移位14例,融合8例,破坏5例);视放射9例(均为单纯移位)。脑白质纤维束受累体征术后改善或转阴性31例,无改变28例,新增或加重19例(其中脑肿瘤大部切除后伴发瘤周显著水肿12例,瘤床渗血7例)。无死亡病例。结论评定脑肿瘤与DTI之间关系对术前设计手术入路,术中决定切除范围和指导手术操作具有指导意义。神经导航为脑肿瘤手术中保护脑白质纤维束提供了可靠保证。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术前头部弥散张量成像(DTI)结合术中超声引导下导丝定位技术,在功能区深部脑肿瘤手术的应用价值。方法自2018年1月至2018年5月,给13例功能区深部脑肿瘤患者术前行头部DTI检查,根据DTI技术重建脑白质纤维三维图像,并与MRI图像整合,明确肿瘤与白质纤维束的三维空间结构关系。采用避开功能区皮层、尽量减少白质纤维束损伤的原则设计手术入路;并在术中超声引导下导丝定位肿瘤。术后72 h内复查头部MRI增强扫描评估肿瘤切除程度,术后4周采用KPS评分评估患者的身体功能状态。结果本组患者的肿瘤定位均准确,10例患者的肿瘤完全切除,3例患者因术中冰冻病理检查为淋巴瘤,仅取活检。术后病理检查示,胶质瘤6例,转移瘤4例,淋巴瘤3例。术后患者均未出现新的神经功能缺失症状,8例患者的神经功能缺失症状较术前改善,5例患者的症状同术前。结论对功能区深部脑肿瘤采用术前头部DTI结合术中超声引导下导丝定位技术,能精准定位肿瘤,并能够实时指引手术路径;在最大限度地切除肿瘤的同时,又可有效保护神经功能;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辅助手术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术前DTI检查及脑白质纤维束重建对设计脑深部胶质瘤手术入路的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取脑深部胶质瘤病人60例,30例术前仅行MRI检查作为对照组,根据易达及避开功能区的原则选择手术入路;30例术前行MRI+DTI检查作为DTI组,行脑白质纤维三维重建,明确脑白质纤维束与肿瘤的三维空间结构关系,以避开重要纤维束及功能区的原则设计手术入路;比较两组病人术后1个月KPS评分的差异。结果对照组镜下全切19例,次全切7例,部分切除4例,全切率63.3%;DTI组镜下全切18例,次全切7例,部分切除5例,全切率60.0%。两组镜下全切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KPS评分为(81.67±20.69)分,DTI组KPS评分为(91.67±16.42)分;两组KP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DTI检查及脑白质纤维束重建对设计脑深部胶质瘤手术入路有重要指导意义,起到保护重要白质纤维束和降低病残率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白质纤维束的弥散张量成像在脑胶质瘤外科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MRI弥散张量成像(DTI)显示脑白质纤维束在脑胶质瘤外科的意义。方法:2003年9月至2004年12月,30例脑内肿瘤患者接受术前常规头颅MRI序列检查的同时,进行DTI序列扫描,经后处理得到各向异性分数(FA)图显示脑白质纤维束结构,并进行FA值、图像信号强度及对比度的分析研究。结果:所有病例均成功实现包括DTI序列扫描以及FA图像生成。脑白质纤维束显示为显著的高信号结构;灰质显示为等信号;脑脊液显示为低信号;脑内肿瘤呈类圆形等、低信号灶;肿瘤周围间质水肿区白质纤维束仍能在DTI的FA图上显像。DTI的FA图像对于脑白质纤维束显影的信号对比度明显优于常规的T1W图像。结论:DTI影像可以清晰显示脑白质纤维束的形态结构。结合其他序列的MRI应用于脑胶质瘤的术前诊断,可以准确判别肿瘤和周围脑白质纤维束的毗邻关系,对脑胶质瘤手术方案设计以及术后神经功能障碍的预测与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弥散张量成像(DTI)对提高丘脑肿瘤的全切率和降低其致残率的临床意义。方法 2009~2010年收治的18例丘脑肿瘤患者作为DTI组,术前在MRI平扫加增强的基础行DTI检查,并结合纤维束示踪技术,重建锥体束,根据肿瘤与锥体束的三维空间关系设计手术入路。2007~2009年收治的25例未行DTI检查的丘脑肿瘤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均在神经导航下显微手术切除肿瘤,比较两组患者肿瘤全切率及术后致残率的差异。结果 DTI组肿瘤全切除12例(66.7%,12/18),部分切除4例,活检2例;术后神经功能改善10例(55.5%,10/18),无明显变化6例,恶化2例。对照组肿瘤全切除8例(32.0%,8/25),部分切除10,活检7例;术后神经功能改善7例(28.0%,7/25),无明显变化6例,恶化10,死亡2例。DTI组肿瘤全切率及术后神经功能改善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DTI有助于提高丘脑肿瘤在导航下手术全切率,并有可能降低其术后致残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在胶质瘤手术中对于保护神经功能的临床价值.方法 38例胶质瘤患者手术前后行DTI检查和神经功能评价.根据胶质瘤与其邻近部位白质纤维束的影像学关系DTI可以被分为三种类型:Ⅰ类-挤压型,Ⅱ类-浸润型,Ⅲ类-破坏型.三组患者之间术前神经功能状态的差异以及三组患者之间术后神经功能改变情况的差异分别进行比较.结果Ⅰ类-挤压型14例,Ⅱ类-浸润型16例,Ⅲ类-破坏型8例.不同DTI类型患者的术前神经功能状态之间以及小同DTI类型患者的术后神经功能改变情况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TI能够显示胶质瘤与临近的白质纤维束之间的关系,体现了胶质瘤不同的生长方式,它能够帮助神经外科医生选择更加安全的手术入路和决定肿瘤切除程度.  相似文献   

7.
弥散张量成像在脑肿瘤诊断及手术切除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在神经外科领域已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尤其是在脑肿瘤术前诊断,术前评估肿瘤特征,术中指导术者最大限度切除肿瘤并保护周围重要神经纤维束,以及术后评测肿瘤切除效果等方面更是目前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即对近年来DTI在脑肿瘤诊断及手术切除中的应用情况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弥散张量成像(DTI)在脑深部肿瘤术前评估和手术设计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例脑深部肿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利用各向异性分数(FA)图和纤维示踪图(DTT),观察白质纤维束结构、走行及其与肿瘤的毗邻关系,测量病侧白质纤维束及其对应健侧白质纤维束的FA值、弥散系数(ADC)值.结果 白质纤维束单纯推移5例,单纯破坏7例,推移并破坏8例.单纯破坏、推移并破坏者.其病侧与健侧FA值、ADC值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 <0.05);而单纯推移者,其病侧与健侧队值、ADC值比较无显著差异(P >0.05).肿瘤全切除15例,次全切除3例,部分切除2例.12例随访6个月-2年,平均1年.正常工作、学习8例,生活自理但未参加工作3例,死亡1例.结论 DTI有助于准确判断肿瘤与周围白质纤维束的毗邻关系,对脑深部肿瘤术前评估和手术设计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弥散张力成像(DTI)与普通磁共振影像结合,应用于胶质瘤手术切除,探讨其临床运用价值。方法35例胶质瘤手术患者,23例为普通手术组,12例为DTI手术组.DTI手术组采用影像融合系统指导手术。两组患者均于手术前后行磁共振检查,术后并由一专科磁共振医生使用容积测量方法评价肿瘤残余情况,并由临床医师评价手术前后神经功能变化情况。结果DTI手术组全切率83.3%,明显优于普通手术组的43.5%(P〈0.05),与此同时DTI手术组神经功能损伤8.3%,低于普通手术组的43.5%(P〈0.05)。结论DTI能很好地显示脑白质纤维的生理结构及病理状态,与普通MRI影像结合,对于神经外科手术有较大指导意义,既可以尽可能地切除肿瘤组织,义可最大限度地保护残存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在指导脑深部肿瘤手术中的价值。方法对25例脑深部肿瘤病人(实验组)利用DTT对肿瘤与毗邻纤维束的位置关系及纤维束状态进行评估,结合常规MRI设计手术入路及切除范围;另24例病人(对照组)仅根据常规MRI设计手术人路及切除范围。对两组肿瘤的全切除率及术后致残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实验组中,肿瘤全切除18例,部分切除7例;术后出现神经功能缺损或障碍加重3例。对照组中,肿瘤全切除13例,部分切除11例;术后出现神经功能缺损或障碍加重11例。两组肿瘤全切除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术后致残率明显高于实验组(P〈0.01)。结论DTT能清楚显示脑深部肿瘤与毗邻纤维束的位置关系及纤维束被侵犯的程度,有助于设计合理手术入路及切除范围.对最大程度切除肿瘤同时减少术后功能缺损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在运动区脑星形胶质细胞瘤恶性程度预测及手术方案制定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33例运动功能区星形细胞瘤患者,术前进行DTI检查,测量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及各向异性分数(FA值)并重建i维白质纤维束示踪图(DTT图).结果 不同级别星形细胞瘤的肿瘤实质区ADC值及瘤周水肿区FA值存在差异;DTT图可以清楚显示运动区锥体束形态变化及与肿瘤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指导手术,效果满意.结论 DTI中ADC、FA值可以区别肿瘤组织与正常神经组织,有助于星形细胞瘤分级;DTT图可以优化运动功能区星形细胞瘤切除的手术方案,可最大范围切除肿瘤并有效保护重要白质纤维束.  相似文献   

12.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脑血管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是一种较新的成像技术,主要用于评估影响脑白质尤其是白质纤维束完整性的疾病,是当前惟一的一种能有效观察和追踪脑白质纤维束的非侵入性检查方法。该技术可定量分析病变组织和正常组织的弥散特征,直观显示颅内病变与白质纤维之间的关系,为诊断疾病和判断预后提供更多的信息。本文就DTI基本原理及其在脑血管病中的临床应用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3.
弥散张量磁共振成像在脑实质内肿瘤手术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弥散张量磁共振成像(DTI)在认识脑实质内肿瘤的生长方式和显微手术中的作用。方法脑实质内肿瘤患者41例,随机分为对照组23例,研究组18例。手术前、后行常规MR及DTI检查。所有患者手术均在显微操作下进行。两组病例依据不同的影像选择手术入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结果、DTI影像变化以及手术前后神经功能改变。结果21例胶质母细胞瘤和1例室管膜母细胞瘤位于中央区及附近、颢枕部和颞叶深部,术前DTI表现肿瘤仅将传导束推移;2例转移瘤位于颞枕部,术前DTI显示视放射没有解剖移位,而是部分缺如,提示肿瘤对其有侵犯;8例星形或少枝胶质瘤位于额、颞、顶、枕部,术前DTI提示传导束未出现移位、变形,表现为经过肿瘤部位的传导束中断,这说明肿瘤对其侵犯、破坏;其余肿瘤未涉及到重要传导束。术后DTI显示对照组5例患者因手术导致传导束受损,研究组2例损伤。传导束损伤的患者均出现相应的神经功能障碍。结论DTI能够清楚可靠的显示肿瘤与白质传导束的关系,有利于确定手术方案,术中保护功能传导束,提高肿瘤切除率。  相似文献   

14.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诊断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磁共振(MRI)弥散张量成像(DTI)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脑白质改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10名健康志愿者和64例神经系统疾病患者(脑血管病31例,脱髓鞘疾病7例,炎症7例,肿瘤10例,变性病和先天性发育不良各2例,脑萎缩3例,其他2例)进行MRI检查,包括常规T1WI,T2WI,T2Flair,EWI以及ETI序列。并分别测量FA值。结果 本组59例(92.1%)可见病变区脑白质纤维束消融,FA值减低;12例(20.3%)可见边界清楚的侵蚀状改变,肿瘤病例均可见病变区域旁的白质纤维束推压和移位。结论 DTI可早期发现白质内的病变。与传统MRI相比,DTI能更好地显示脑白质纤维束的受损和移位。  相似文献   

15.
扩散张量成像是fMRI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目前唯一可在体显示白质纤维束的无创性检查方法。此外,还可通过测量各向同性和各向异性等参数,对白质纤维束的完整性进行评价。目前,已有研究将扩散张量成像技术应用于周围神经系统疾病,本文拟从急性周围神经损伤、慢性周围神经损伤,以及周围神经系统炎症和肿瘤等方面对其在周围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进展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16.
锥体束示踪成像技术在经侧裂岛叶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利用锥体束示踪成像技术指导经侧裂岛叶肿瘤切除手术。方法对18例岛叶肿瘤患者行经外侧裂岛叶肿瘤切除手术,分别在术前和术后两次进行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并应用白质纤维束示踪技术(fiber tracking)进行DTI原始影像数据后处理,得到锥体束示踪成像(tractography)。观察手术前后锥体束的形态、结构和空间位置的变化,通过测量其连续性、完整性以及空间位移以评估肿瘤占位效应及经侧裂岛叶肿瘤切除术对锥体束的影响。结果18例患者手术均行经侧裂岛叶肿瘤切除术,13例全切除,5例次全切除。手术前后均实现锥体束示踪成像,在锥体束示踪成像上可以精确测定有效锥体束条数。结论锥体束示踪成像可以清晰显示手术前后锥体束的形态、结构和空间位置及受肿瘤推移幅度,可用于指导经侧裂岛叶肿瘤手术的术前计划。  相似文献   

17.
We applied multislice, whole-brain 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DTI) to two patients with anaplastic astrocytoma. Data were analyzed using DTI-based, color-coded images and a 3-D tract reconstruction technique for the study of altered white matter anatomy. Each tumor was near two major white matter tracts, namely, the superior longitudinal fasciculus and the corona radiata. Those tracts were identified using the color-coded maps, and spatial relationships with the tumors were characterized. In one patient the tumor displaced adjacent white matter tracts, whereas in the other it infiltrated the superior longitudinal fasciclus without displacement of white matter. DTI provides new information regarding the detailed relationship between tumor growth and nearby white matter tracts, which may be useful for preoperative plann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