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保定市普通人群睡眠质量及相关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保定市普通人群睡眠质量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随机抽取≥18岁的人群,共10073名;以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定睡眠质量及相关影响因素(按我国睡眠质量常模,总分〉7分为睡眠障碍)。结果:8773人完成了调查,保定市普通人群睡眠障碍的发生率为9.95%(873/8773);女性较男性、城市较农村、高龄较低龄人群睡眠障碍的发生率显著为高(P均〈0.001);婚姻和职业状况影响睡眠质量,丧偶、再婚、离退休人员睡眠障碍的发生率分别为23.08%、18.48%和25.26%(P均〈0.001)。PSQI总分与社会人口学资料的相关分析显示,除目前职业外,其他因素如女性、城市、婚姻及年龄均与PSQI总分呈显著正相关(P均〈0.001);PSQI总分与社会心理及环境问题的相关分析显示,除其他社会心理问题外,,其他因素如经济、卫生保健、支持群体、职业、教育、住房、社会环境及法律/犯罪问题均与PSQI总分呈显著正相关(P均〈0.001)。结论:普通人群中存在睡眠障碍的比例较高,应重视并改善高危人群的睡眠问题,减少社会心理及环境问题,有助于提高普通人群的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伴失眠的抑郁症患者对睡眠的信念与态度,并探讨其对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 纳入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就诊、符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IV)诊断标准的伴失眠的抑郁症患者(n=61)和原发性失眠患者(n=62)为研究对象,并招募健康对照组(n=64)。三组被试均接受睡眠功能失调信念和态度量表(DBAS)及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定,伴失眠的抑郁症患者同时接受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版(HAMD-17)评定。采用协方差分析比较三组被试PSQI和DBAS评分。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讨伴失眠的抑郁症患者PSQI评分的影响因素。结果 伴失眠的抑郁症组和原发性失眠组PSQ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t=18.932、18.610,P均<0.01),两组DB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t=-5.561、-5.791,P均<0.01)。以伴失眠的抑郁症患者PSQI评分作为因变量,建立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具有统计学意义(F=14.095,R2=0.327,P<0.05),DBAS中对睡眠的预测与控制因子和年龄是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因素(B=-0.100、-0.279,P<0.05或0.01)。结论 伴失眠的抑郁症患者比正常人存在更多的睡眠相关负性认知,且不良认知可能是其睡眠质量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估女性产后睡眠障碍和产后抑郁症的发生率,并探讨产后睡眠障碍对产后抑郁 症发生的影响。方法 采用横断面的研究设计,对2017 年1 月至2018 年12 月于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西 京医院进行分娩后复查的252 名产妇进行基础资料调查。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量表(PSQI)和爱丁堡产 后抑郁量表(EPDS)评估睡眠质量和产后抑郁症状。EPDS > 9.5 分定义产后抑郁症,根据产妇产后是否 发生抑郁症,将252 名产妇分为产后抑郁组与非抑郁组。结果 本研究中产妇睡眠障碍和产后抑郁症 的发生率分别为36.1%(91/252)和25.8%(65/252)。单因素分析中,产后抑郁组产妇PSQI 总分显著高于 非抑郁组[(8.43±2.37)分比(5.76±1.84)分;t=9.293,P< 0.01];除睡眠时间分量表外,产后抑郁组PSQI 各分量表得分均高于非抑郁组产妇(均P< 0.01);产后抑郁组产妇睡眠障碍(PSQI > 7 分)发生率明显高 于非抑郁组产妇[52.3%(34/65)比30.5%(57/187);χ2=9.960,P=0.002]。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 示,在调整了社会人口统计学变量、围产期变量和妊娠期疾病变量后,产后睡眠质量和产后抑郁症之间 的关联仍然显著(OR=2.35,95%CI:1.32~4.21)。结论 产后睡眠障碍与产后抑郁症存在正向关联,对 于存在产后睡眠障碍的产妇,应尽早提供干预措施,以减少抑郁症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睡眠质量和心理弹性在混合性焦虑抑郁障碍(MADD)青少年同伴关系与孤独感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2020年9月至2021年6月在大庆市第三医院青少年心理门诊就诊或住院的265例MADD青少年为研究对象。采用儿童青少年同伴关系量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孤独感量表、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RSCA)、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进行调查。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MADD青少年同伴关系、孤独感、睡眠质量、心理弹性之间的相关性。采用SPSS PROCESS宏程序中的模型6进行中介效应检验。本研究共发放问卷280份,回收有效问卷265份,有效回收率为93.00%。结果 MADD青少年的儿童青少年同伴关系量表得分为(59.69±12.93)分,UCLA孤独感量表得分为(56.49±10.83)分,RSCA得分为(67.68±15.72)分,PSQI得分为(10.31±3.92)分。MADD青少年中睡眠质量与同伴关系、睡眠质量与孤独感、同伴关系与孤独感呈正相关(r=0.49、0.50、0.76;P<0.01),心理弹性与同伴关系、孤独感、睡眠质量呈负相关(r...  相似文献   

5.
背景:高达8%的育龄妇女受经前期烦躁障碍(PMDD)所困。DSM-IV-TR把失眠或嗜睡等睡眠紊乱作为PMDD的诊断标准之一。大约70%的PMDD患者存在睡眠紊乱。然而,专注解决PMDD对睡眠质量影响的有关研究却非常缺乏。目标:本研究旨在评估女大学生中PMDD的患病率及其对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我们根据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修订版(DSM-IV-TR)开发了PMDD量表(18项)。对月经周期规律、年龄在18~30岁的女大学生,用上述量表诊断PMDD。把研究对象分为PMDD组或非PMDD组,比较两组的睡眠质量。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估睡眠质量。结果:女大学生PMDD的患病率为25.5%。PSQI分析表明PMDD组中80.5%的女大学生PSQI得分>5,而非 PMDD组中相应的比例只有56.4%(χ2=12.459, p<0.001)。PMDD组PSQI平均分(标准差)为8.2(3.4)而非PMDD组为6.5(3.1)(t=3.648,p<0.001)。结论:患有PMDD的女大学生睡眠问题严重。睡眠质量差、日间功能障碍以及睡眠紊乱是患PMDD的女大学生中常见的睡眠问题。  相似文献   

6.
抑郁症患者主观睡眠质量与其心理社会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主观睡眠质量与心理社会因素的关系。方法 对63例抑郁症患者使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 量表(PSQI),症状自评量表(SCL-90)、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生活事件量表(LES) 和社会支持量表(SSRS)进行评定,并分析PSQI与另6个评定量表结果的关系。结果抑郁症患者有睡眠紊乱占总数77.8%。PSQI 总分和因子与SCL-90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和总均分有显著相关性(P<0.05)。PSQI与SAS、STAI中的SAI呈正相关(P< 0.01),但与STAI中的TAI无相关关系(P>0.05)。SDS的躯体化障碍因子与除睡眠持续性因子外的PSQI因子和总分有明显相关性 (P<0.05)。PSQI中日间功能紊乱因子与社会支持总分显著相关(P<0.05);PSQI中睡眠持续性因子与支持利用度显著相关(P< 0.05)。而PSQI与LES无显著性相关(P>0.05)。结论抑郁症患者睡眠质量与躯体症状有较密切的关系,睡眠质量差患者的焦虑 程度重,改善患者睡眠质量对改善躯体化症状及焦虑状况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目的是对《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和《国际疾病分类(第11版)》(ICD-11)中睡眠-觉醒障碍诊断标准的异同进行比较。睡眠-觉醒障碍的核心特征是患者对睡眠的质量、持续时间和昼夜节律不满意,导致日间痛苦和社会功能受损。本文对两套诊断系统中的诊断要点进行总结和比较,以提高精神心理工作者对相应内容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背景 失眠障碍已成为当前社会的一种常见疾病,失眠的认知行为治疗(CBTI)是失眠障碍的非药物治疗方法之一,其对失眠障碍患者睡眠质量和认知功能影响的研究有限。目的 探索CBTI对失眠障碍患者睡眠质量和认知功能的影响,为失眠障碍的非药物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0月在四川省精神卫生中心就诊、符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诊断标准的47例失眠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接受为期6周的CBTI治疗。治疗前,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项(HAMD-24)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定患者的抑郁和焦虑症状,在治疗前及治疗6周后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定患者的睡眠情况和认知功能。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考查治疗后失眠障碍患者PSQI总评分减分值与MoCA总评分增分值的相关性。结果 治疗6周后,失眠障碍患者PSQI的主观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日间功能障碍因子评分及PSQI总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569~15.290,P均<0.01),MoCA的视空间与执行功能、命名、注意力、语言能力、抽象思维、记忆力因子评分及总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1.273~-4.277,P均<0.01)。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经6周CBTI治疗后,失眠障碍患者PSQI总评分减分值与MoCA总评分增分值呈正相关(r=0.323,P=0.027)。结论 CBTI可能有助于改善失眠障碍患者的睡眠质量和认知功能。CBTI干预后,失眠障碍患者睡眠质量的提高可能与认知功能的改善存在一定的关联。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双重抑郁症的患病率、临床特征及社会生活功能状况。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方法,以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修订版(DSM-Ⅳ-TR)为诊断标准,以DSM-Ⅳ-TR轴Ⅰ障碍定式临床检查病人版(SCID-I/P)为诊断工具,对河北省完成流行病学调查的20716名18岁以上人群中双重抑郁症的患病率、共病、社会功能等临床特征进行分析。采用功能大体评定量表(global assessment of function,GAF)和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中国修订版分别评定患者的功能状况和睡眠质量。结果 20716名被调查者中现患心境恶劣障碍411例,其中56例(13.6%)叠加了重性抑郁发作,符合双重抑郁症的诊断标准。双重抑郁症的时点患病率为0.27%(56/20716),按精神障碍高、中、低危险组SCID诊断的比例校正后的时点患病率为0.47%(95%CI:0.38%~0.56%)。单一的心境恶劣组和双重抑郁症组均有较高的其他精神障碍的共病率(30.99%和46.43%),后者的共病率更高(P0.05),但两组均以共病未特定的焦虑障碍、广泛性焦虑障碍、特殊恐怖症、创伤后应激障碍、酒依赖/酒滥用等常见。双重抑郁症组GAF评分明显低于单一心境恶劣组(P0.01),PSQI的总分及入睡时间、睡眠障碍、日间功能因子的评分明显高于心境恶劣组(P0.05),但两组在性别、文化程度、居住方式、城乡、婚姻状况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心境恶劣障碍中双重抑郁症的比例不低,而双重抑郁症共病其他精神障碍和社会功能的损害更明显,应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精神科护理人员睡眠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以及睡眠与职业倦怠相关性。方法 采 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Epworth嗜睡量表(ESS)与职业倦怠量表(MBI-GS)对200名精神科护理人 员进行问卷调查;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影响护理人员睡眠问题的因素。结果 精神科护理人员PSQI总 分高于常模(P< 0.05),32.5%护理人员存在睡眠问题。ESS结果显示大部分护理人员日间存在嗜睡状况; ESS总分与睡眠质量、睡眠障碍、日间功能障碍、PSQI总分呈正相关。近一个月上中夜班护理人员与不 上中夜班护理人员两组PSQI总分、ESS总分及MBI-GS各维度总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情 绪衰竭及去人性化维度得分与睡眠质量、入睡时间、催眠药物、日间功能障碍及PSQI总分呈正相关;个 人成就感维度得分与PSQI总分及因子分无相关性;MBI-GS各维度得分与ESS总分没有相关性。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护龄是影响精神科护士睡眠的主要风险因素,职称分布上主管护师发生睡眠问题的 风险远低于护士。结论 精神科护理人员存在睡眠及嗜睡问题。睡眠质量和职业倦怠密切相关,睡眠障 碍不仅影响身心健康,而且导致护理质量下降。年龄、护龄是影响精神科护士睡眠的主要风险因素。职 称为主管护师的护理人员出现睡眠问题的风险小于职称为护士的护理人员。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保定市重性抑郁障碍的患病率、人口学特征和社会生活功能状况。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随机抽取≥18岁的人群10073人,以一般键康问卷12项(GHQ-12)为筛选工具,以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轴Ⅰ障碍定式临床检查病人版(SCID-I/P)为调查诊断工具。用功能大体评定量表(GAF)评价功能状况。结果:重性抑郁障碍的终生患病率为4.19%(95%CI:3.78%~4.60%);时点患病率为2.64%(95%CI:2.31%~2.97%)。时点患病率女性3.26%明显高于男性2.00%(u=3.73,P〈0.01);农村2.84%明显高于城市1.40%(u=2.76,P〈0.01);50~69岁年龄段患病率较高;单次发作60.80%,复发39.20%;GAF平均为(50.74±6.73)分,社会和生活功能受损明显。结论:重性抑郁障碍的患病率相对较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社会生活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重性抑郁障碍的临床特征及其性别差异。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随机抽取18周岁及以上的人群10073名,以改编后的一般健康问卷12项(GHQ-12)为筛选工具,以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DSM-IV)轴I障碍定式临床检查患者版(SCID-I/P)为调查的诊断工具。结果重性抑郁障碍的抑郁心境、失眠、疲倦或精力缺乏、兴趣或愉快感缺乏、思考力降低、体重减轻或食欲下降、无价值感、自己死亡的想法、精神运动性激越的出现频率较高;在抑郁发作类型、季节特征、既往发作缓解程度、目前类型、症状严重程度、首次发作年龄及反复发作间歇期的性别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重性抑郁障碍各种临床症状的出现频率不同,性别对重性抑郁障碍临床特征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保定市焦虑障碍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保定市焦虑障碍的患病率和分布特点。方法:于2004年10月至2005年5月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随机抽取≥18岁的人群,共10073名,用扩展的一般健康问卷(GHQ-12)将调查对象分为高、中、低危险组,采用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轴Ⅰ障碍定式临床检查患者版(SCID)对调查对象进行焦虑障碍的诊断。结果:共9021人完成调查,焦虑障碍的终生患病率为45.12‰,时点患病率为41.79‰,5种常见的焦虑障碍是未特定的焦虑障碍(分别是25.72‰及25.39‰)、创伤后应激障碍(5.65‰及3.66‰)、广泛性焦虑症(仅现患6.43‰)、特殊恐怖症(5.10‰及4.43‰)和惊恐障碍(3.44‰及2.66‰)。时点患病率:女性(54.21‰)明显高于男性(29.73‰)(P〈0.01);50~59岁患病率最高(58.39‰),20~29岁最低(23.07‰)。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焦虑障碍的易患危险因素为女性、年龄40-69岁、低文化、低收入。焦虑障碍的精神科就诊率为1.86‰。结论:焦虑障碍是保定市常见的一类精神障碍,患病率高,而其精神卫生服务利用率低。  相似文献   

14.
目的以健康者为对照,利用脑功能磁共振研究抑郁症患者的外显性和内隐性情绪处理过程。方法2006年12月-2007年12月,收集临床诊断抑郁症患者14例(DSM-Ⅳ标准)。14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采用传统的组块设计,采集患者在高兴与悲伤2组脸像刺激下,判断表情的外显性情绪处理和判断性别的内隐性情绪处理过程的脑功能磁共振图像,利用SPM2统计软件计算出个体及组内在不同表情刺激和不同任务操作下激活的脑功能区。结果①抑郁症患者判断表情时,悲伤脸像的主要激活区位于顶叶、海马旁回、基底节、梭状回、丘脑、岛叶、前扣带回及胼胝体下回;高兴脸像激活区仅有前扣带回;②抑郁症患者判断性别任务时,悲伤脸像激活区分布在额中回、顶下小叶、前扣带回、颞中回;高兴脸像未见明显脑功能激活区。结论①抑郁症患者外显性与内隐性情绪刺激的脑内加工过程不同,悲伤脸像脑功能区激活均强于高兴脸像;②与健康人群相比,不同情绪处理过程中,抑郁症患者的高兴脸像激活区较弱,而悲伤脸像的激活明显增强。提示抑郁症患者情绪处理的神经系统存在异常,对正性情绪的神经反应减弱,而对负性情绪的神经反应增强。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保定市18岁及以上人群创伤后应激障碍患病率。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随机抽取10073名≥18岁的人群为调查对象,用扩展的一般健康问卷(GHQ-12)将调查对象分为高、中、低危险组,以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对调查对象进行DSM-Ⅳ修订版轴Ⅰ障碍定式临床用治疗提纲(SCID-I/P),对各类精神障碍进行诊断。结果:9021人完成调查。创伤后应激障碍时点患病率为3.7‰,终生患病率5.7‰。创伤后应激障碍时点患病者33例中6例(18.8%)患者与情感障碍共病。结论:创伤后应激障碍已成为严重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因素之一,应列入防治和研究的重点疾病。  相似文献   

16.
ObjectivesSleep–wake disturbances, such as sleep irregularity, are common in bipolar disorder. Early studies suggest that sleep irregularity is associated with mood symptoms in bipolar disorder, but little research has been conducted to identify other correlates of sleep irregularity. We investiga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leep irregularity and sleep quality, social rhythms, eveningness, sleep-related cognitions and behaviors, and past and future mood episodes in 84 patients with inter-episode bipolar I or II disorder.MethodsThis is a retrospective and prospective, naturalistic follow-up study. The Expanded Consensus Sleep Diary, 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 (PSQI), Social Rhythm Metric (SRM-II-5), Composite Scale of Morningness (CSM), Dysfunctional Beliefs and Attitudes About Sleep Scale (DBAS-16), and Sleep Hygiene Practice Scale (SHPS) were administered. The Square Successive Difference (SSD), derived from a week-long sleep diary, was used as an index of sleep irregularity. Multilevel modeling analysis, which adjusts for biases in parameter estimates, was used to minimize the impact of missing data. Bonferroni correction was performed to account for multiple testing.ResultsHigher SSD scores of sleep diary variables were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higher PSQI, SRM-II-5, DBAS-16, and SHPS scores. Irregularity in total sleep time was related to more depressive episodes in the past 5 years (p = .002), while irregularity in wake after sleep onset predicted the onset of depressive episodes over the next 2 years (p = .002).ConclusionSleep irregularity was associated with poor sleep quality, irregular social rhythms, dysfunctional sleep-related cognitions and behaviors, and greater number of depressive episodes in bipolar disorder.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的睡眠质量和相关因素。方法 对急性脑血管病组和健康对照组进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量表测定,比较两组的各项分值差异;进一步对急性脑血管患者进行艾森克人格特征问卷(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aire,EPQ)和简易应对方式问卷调查,并与患者的PSQI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急性脑血管病患者PSQI平均得分13.12±2.73分,PSQI>7分者126例(54.07%)。急性脑血管病组患者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障碍、睡眠药物、日间功能和睡眠质量指数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显著性(P均<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增龄、左侧病变、前循环病变是影响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睡眠质量的独立危险因素,同时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的睡眠质量与患者个性特点和积极、消极应对分值具有相关性。结论 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睡眠障碍发生率较高,其睡眠质量受年龄、左右侧别、病变血管、个性特点和应对方式等多个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家庭环境(亲密度、矛盾性、知识性、组织性)、社交回避及苦恼与大学生睡眠质量的关系,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及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采取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福建某师范院校大学生254名(均为住校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及《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SAD)》对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 (1)睡眠问题检出率为18.9%.大学生在睡眠质量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2)家庭环境、社交回避及苦恼和睡眠质量三者关系密切.家庭环境与睡眠质量呈显著正相关;社交回避及苦恼与睡眠质量呈显著负相关;家庭环境与社交回避及苦恼呈显著负相关.(3)家庭中的矛盾性和社交苦恼对睡眠质量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家庭组织性对睡眠质量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家庭环境和社交回避及苦恼共同影响睡眠质量,家庭环境除了对睡眠质量有直接影响外,还可以通过社交回避及苦恼对睡眠质量产生间接影响.结论 家庭环境和社交回避及苦恼共同影响睡眠质量,家庭环境除了对睡眠质量有直接影响外,还可以通过社交回避及苦恼对睡眠质量产生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9.
多种精神障碍患者睡眠质量的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精神障碍患者的睡眠特点和规律.方法 以河北省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现场抽样调查中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诊断标准的13种精神障碍患者1874例(患者组)为研究样本.以调查中元任何精神障碍者15 117名为正常对照(对照组),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中国修订版,评定两组最近1个月的睡眠质量,以>7分为有睡眠问题;采用功能大体评定量表评定社会生活功能.结果 (1)患者组有睡眠问题的发生率为48.61%(911例),高于正常人(5.55%,839例;P<0.01),其中以抑郁症者(69.92%)和广泛性焦虑障碍者(58.27%)为重.(2)患者组的睡眠质量问题表现为人睡时间长[(50±60)min]、总睡眠时间短[(7.1±4.3)h;P<0.01],对照组分别为(20±26)min和(8.4±2.4)h;抑郁症、心境恶劣障碍和广泛性焦虑障碍者早醒明显.(3)精神分裂症者[(1.0±1.4)分]和双相障碍者的[(0.7±1.3)分]催眠药物评分较高.(4)抑郁症[(1.8±1.2)分]和双相障碍[(1.6±1.3)分]患者日间功能最差.(5)患者组有睡眠问题者较无睡眠问题者的年龄偏大,教育水平低,功能损害更严重,女性多于男性,丧偶、农民、离退休、病退和家庭妇女有睡眠问题者较多.结论 精神障碍患者睡眠障碍发生率高,表现为人睡困难和总睡眠时间短,其中抑郁症患者最为明显;有睡眠问题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