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验证急性缺血性卒中相关肺炎评分(Acute Ischemic Stroke-Associated Pneumonia Score,AISAPS) 对缺血性卒中相关肺炎的预测效果,为临床早期发现卒中相关性肺炎提供适合的筛查工具。 方法 从任丘康济新图医院缺血性卒中急性期干预、二级预防相关登记研究数据库中选取2014年 1月20日-2016年8月31日住院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采用AIS-APS评分量表进行评分,应用ROC 曲线下面积确定AIS-APS对缺血性卒中相关肺炎预测的灵敏度与特异度,验证该量表的有效性,同时 验证ISAN[prestroke Independence(mRS),sex,age,NIHSS]、A2DS2(age,atrial fibrillation,dysphagia,sex, stroke severity)、Kwon等评分量表对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生卒中相关性肺炎的预测作用。 结果 共纳入3104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其中有100例(3.2%)发生肺炎;AIS-APS的ROC曲线下面 积为0.737(95%CI 0.721~0.753),敏感度0.800,特异度0.611,Youden指数0.411,最佳界值为5分。与 其他评分量表相比,AI S-APS量表ROC曲线下面积、灵敏度最高,但ISAN量表特异度最高(0.759)。 结论 AIS-APS量表对于卒中相关性肺炎的预测有一定价值,可指导临床早期筛查卒中相关性肺炎。  相似文献   

2.
目的 验证急性缺血性卒中相关肺炎评分(Acute Ischemic Stroke-Associated Pneumonia Score,AISAPS)
对缺血性卒中相关肺炎的预测效果,为临床早期发现卒中相关性肺炎提供适合的筛查工具。
方法 从任丘康济新图医院缺血性卒中急性期干预、二级预防相关登记研究数据库中选取2014年
1月20日-2016年8月31日住院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采用AIS-APS评分量表进行评分,应用ROC
曲线下面积确定AIS-APS对缺血性卒中相关肺炎预测的灵敏度与特异度,验证该量表的有效性,同时
验证ISAN[prestroke Independence(mRS),sex,age,NIHSS]、A2DS2(age,atrial fibrillation,dysphagia,sex,
stroke severity)、Kwon等评分量表对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生卒中相关性肺炎的预测作用。
结果 共纳入3104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其中有100例(3.2%)发生肺炎;AIS-APS的ROC曲线下面
积为0.737(95%CI 0.721~0.753),敏感度0.800,特异度0.611,Youden指数0.411,最佳界值为5分。与
其他评分量表相比,AI S-APS量表ROC曲线下面积、灵敏度最高,但ISAN量表特异度最高(0.759)。
结论 AIS-APS量表对于卒中相关性肺炎的预测有一定价值,可指导临床早期筛查卒中相关性肺炎。  相似文献   

3.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技术在全球卫生系统的应用增加,其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救治中的应用也得到相应发展。基于互联网信息技术,应用手机等终端设备应用程序,使急性缺血性卒中救治更加的高效、便捷、实用,但应重视应用过程中的伦理学问题。本研究对“互联网+”在急性缺血性卒中院前急救、院前院内衔接、院内绿色通道中的应用进行综述,为构建“互联网+”卒中救治新模式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4.
氙增强CT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传统的卒中治疗方法是在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医生的经验指导下治疗急性卒中。这个方法导致对那些虽然出现急性缺血性卒中,但起初症状轻微的患者不能得到适当的治疗。这种治疗的结果是永久性的神经功能缺失,如果在起病早期可以准确诊断,这种情况是可以避免的。氙增强CT(Xenon-enhancedCT)是一个令人兴奋的技术进步,它可以帮助确定脑血流(cer-ebralbloodfluid,CBF)缺失的部位并提供更准确的诊断。氙增强CT的应用可以提高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病情程度的评价,并给予相应的治疗。本文的目的是对氙增强CT的临床应用做一综述。一、脑血流解剖和生理四个主要的血管向大脑提供CBF两个颈内动脉和两个椎动脉。两个颈内动脉提供血液到前循环。颈动脉起源于主动脉弓,首先形成颈总动脉,然后在下颌水平分叉形成颈内动脉(ICA)和颈外动脉(ECA)。ECA供应头皮、硬脑膜和颅外表面组织。ICA从颈动脉分又处上升在颞骨岩部硬脑膜之间进入颅内。然后ICA分出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前动脉(ACA)、前交通动脉和后交通动脉。这些大的前部血管供应大脑半球并控制认知、记忆、运动、感觉和语言。椎动脉起源于锁骨下动脉并在颈1、颈2到颈7上升通过横突孔到颅。然后椎动脉通过枕骨大孔进入颅腔。三个重要的动脉(小脑后下动脉(PICA)、脊髓前动脉和脊髓后动脉)在椎动脉汇合成基底动脉前发出,在脑桥延髓连接处连接,在中脑基底动脉分成两个大脑后动脉。后循环的大血管供应脑干、枕叶、小脑、丘脑、颈部脊髓。脑血流输送葡萄糖和氧到神经元以便维持细胞的生理功能。脑吸收全身总血量的10%的葡萄糖和35-45%氧。CBF的正常值时45-55ml/100g脑组织/min。大脑不同区域代谢率和需要血液的量不同。脑灰质需要较多血流供应,范围从50到80ml/100g/min,而自质仅有10-30ml/100g/min。脑膜与白质和灰质的平均血流相等,因此脑血流的平均值近似于50ml/100g/min。脑脊液(CSF)和血管平滑肌的附近的细胞外液的PH值是脑血管张力的主要决定因素。PH值正常值时在7.35-7.45之间。PH值从6.7到7.8变化尚不足以影响CBF。然而,氢离子(H+)和碳酸氢盐(HCO3-)的浓度改变与二氧化碳(CO2)的浓度变化有关从而影响CBF。研究者证实CO2每升高1mmHg,VBF升高3-5%。动脉CO2升高,血管平滑肌松弛,允许血管扩张并提高CBF。  相似文献   

5.
近20年来,远程医疗在卒中救治领域中的应用方兴未艾,现已逐步趋向成熟。国外相继启 动了一系列远程卒中项目,并制定出具体实践指南,而我国的远程卒中发展相对落后,但在新型冠状 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发挥了重要作用,未来可期。随着近年来我国逐步建立起卒中救治体系,将远程医 疗应用于卒中救治体系成为提高卒中患者救治效率的一种新模式,同时远程医疗已在公众教育到卒 中后康复等多个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然而,目前远程医疗尚有待解决政策、技术及推广等方面的难题, 以求更好地发挥在卒中救治中的作用,优化卒中救治体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局域卒中急救网络提高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 回顾分析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牵头建立“天河局域急性缺血性卒中急救网”后的数据库,将 接受血管内治疗患者分为综合卒中中心院内首诊组(院内首诊组)、网络医院转诊组和非网络医院转 诊组,比较三组间发病-入院就诊时间、发病-穿刺时间、发病-首次再通时间和3个月功能预后情况。 结果 2015年10月-2017年7月共93例血管内治疗患者,其中院内首诊组37例,网络医院转诊组31例, 非网络医院转诊组25例。三组间发病-入院就诊时间、发病-穿刺时间、发病-首次再通时间均有显著 差异,其中非网络医院转诊组各时间均明显延长(P<0.05)。三组3个月非残疾(改良Rankin评分≤2) 比例分别为60.00%、45.16%和28.00%,其中院内首诊组预后与网络医院转诊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 义(P =0.244),但院内首诊组明显优于非网络医院转诊组(P =0.039)。 结论 局域卒中急救网络建设可以缩短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救治时间,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 大多数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难以在发病早期接受静脉溶栓治疗,而移动卒中单元(mobile stroke unit,MSU)的应用将静脉溶栓治疗从院内提到院前。本研究初步探讨中国首台MSU在急性卒中 患者院前静脉溶栓中的作用。 方法 回顾性分析荥阳市人民医院卒中中心2018年11月-2019年4月期间应用MSU进行院前静脉溶 栓的患者(MSU溶栓组)和使用传统救护车转运至院内静脉溶栓的患者(常规溶栓组)的临床资料。 观察终点包括主要时间指标从呼叫至溶栓时间、从发病至溶栓时间;疗效指标为90 d良好预后(mRS 评分≤2分)率;安全性指标包括溶栓后48 h内症状性颅内出血及随访90 d内的全因死亡。比较静脉 溶栓患者应用两种治疗模式的终点差异。 结果 MSU溶栓组共计14例患者接受了院外静脉溶栓,同时期常规溶栓组有24例患者在院内进行了 静脉溶栓治疗。与常规溶栓组相比,MSU溶栓组呼叫至溶栓时间(59 min vs 92 mi n,P =0.001)、发病 至溶栓时间(73 min vs 114 mi n,P =0.002)均较短。两组的90 d良好预后率(79% vs 67%,P =0.488) 和安全性指标均未见统计学差异。 结论 基于MSU的急性缺血性卒中院前溶栓可以显著缩短患者从发病至溶栓时间及呼叫至溶栓时 间,但对于急性卒中的救治疗效仍需要多中心前瞻性研究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8.
卒中模拟病(stroke mimics,SM)为入院时有突发语言、肢体活动障碍、意识改变等类似卒 中发作症状,出院诊断明确为急性缺血性卒中以外的其他疾病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准确快速的诊断 卒中患者,并且及时的治疗能够明显改善患者预后,所以识别SM和缺血性卒中的不典型表现尤为重 要。本文主要介绍了从临床症状特点及辅助检查工具(量表和影像学检查)来鉴别急诊的SM,同时 对其静脉溶栓的安全性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9.
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卒中是引起死亡的第三大原因和导致残疾的主要原因,给社会带来极大的经济负担。大多数为缺血性卒中,颅内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占15%。美国FDA批准用于治疗发病3h以内的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唯一药物是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但多数病人没能接受tPA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CSF置换术治疗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CSF置换术治疗原发性脑室出血2例,继发性脑室出血12例,脑SAH18例,脊髓SAH2例。 4组出血的临床表现、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结果: 34例均于首次置换后头痛、呕吐明显减轻, 2~4次置换后颅压降至正常,脑膜刺激征消失。无脑疝、脑积水、低颅压并发症。 4组住院患者除2例脑SAH分别再次或多次出血死亡外,32例均在4周内痊愈出院。结论:CSF置换术选择脑实质血肿量不多而破入脑室,原发性脑室出血,脑、脊髓SAH的患者进行治疗,疗效可靠,简单易行,无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