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6 毫秒
1.
背景:镍钛聚髌器结合可吸收线缝扎置入内固定治疗髌骨粉碎性骨折,可避免骨折块移位情况。 目的:探讨镍钛聚髌器结合可吸收线缝扎置入治疗髌骨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纳入53例患者,根据AO分型:B3型8例,C2、C3型45例。其中男37例,女16例:年龄17~72岁,平均36.8岁。观察可吸收线缝扎结合镍钛聚髌器治疗髌骨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 结果与结论:53例中失访15例,38例患者骨折愈合时间2~4个月,无内固定物松动、断裂及再骨折发生,置入后发生切口表浅感染3例,膝关节滑膜炎2例,原有骨性关节炎一过性加重1例。按Lysholm&Gillquist 膝关节评分标准,优30例,良6例,可2例,优良率94.7%。提示,镍钛聚髌器具有“动力性张力带作用”可以复位及固定髌骨骨折,结合可吸收线缝扎治疗髌骨粉碎性骨折具有较好的生物力学性能,能使骨折块紧密接触,固定可靠。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内固定材料置入在髌骨粉碎性骨折应用中的特点。 方法:检索Pubmed数据库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文献,然后对资料进行初审,并查看每篇文献后的引文。纳入标准:文章所述内容为内固定材料在髌骨粉碎性骨折中的应用研究;以近5年且发表在较权威杂志者优先。排除标准:重复研究或Meta分析类文章。 结果:不同类型骨折选取内固定方式也不尽一样。髌骨横型骨折张力带固定的效果已得到公认。克氏针+张力带固定粉碎性骨折不如横行骨折固定确切,且并发症较多;镍钛–聚髌器适用范围较广,但是其材料的过敏性与致癌性限制了其应用,并且它也无法适用于各种粉碎性骨折;丝线或钢丝环扎可适合各种类型的粉碎性骨折,但是其固定力量不足,金属环扎尚容易产生感染、断裂等并发症。 结论:髌骨粉碎性骨折尚无统一的治疗方法。适合各种程度粉碎性骨折的材料和方法还有待进一步开发和研究。  相似文献   

3.
背景:目前临床治疗髌骨骨折的内固定材料众多,但临床结果差异较大。如何选择适合中国医疗条件,疗效肯定,操作可行的材料仍然是临床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目的:比较改良张力带与髌骨爪置入治疗髌骨骨折的疗效,为临床选择恰当的治疗方式提供依据。 方法:选择2002-01/2009-01在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骨一科治疗的230例髌骨骨折患者,其中143例应用改良克氏针张力带内固定治疗,87例应用髌骨爪置入内固定治疗。从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治疗费用和关节功能评价4个方面进行比较。 结果与结论:两组病例均获随访4个月以上。①对于单纯横行骨折,两组病例在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置入后疗效、置入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髌骨爪组的治疗费用明显高于张力带组(P < 0.01)。②在粉碎性骨折的治疗中,手术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差异不明显(P > 0.05),髌骨爪组的治疗费用明显高于张力带组(P < 0.01),髌骨爪组置入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张力带组(P < 0.01),髌骨爪内固定组优良率为100%,显著高于改良克氏针张力带内固定组78.9%(P < 0.01)。③应用改良张力带治疗单纯横行骨折疗效可靠,明显减低医疗消耗,可作为髌骨横行骨折首选治疗方法。对于复杂粉碎性骨折,髌骨爪具有固定可靠、疗效显著的优点,应受到临床医生的重视。 关键词:髌骨骨折;内固定;改良克氏针张力带;髌骨爪;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可吸收材料(可吸收张力带加可吸收棒或螺钉)和钢丝张力带加克氏针在髌骨横断性骨折的修复固定中的生物力学比较,研究可吸收材料替代钢丝张力带加克氏针的可行性。方法:取8具新鲜髌骨标本(附髌韧带和股四头肌),随机分成2组,制成横断骨折模型,分别用可吸收材料、钢丝张力带加克氏针进行内固定,测定它们的生物力学性能,骨折端分离1.0mm为固定失效。结果:两种内固定方法均能满足1KN股四头肌收缩力,可吸收材料与钢丝张力带加克氏针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可吸收材料具有优越的生物性能和良好的骨折断端稳定性,在髌骨横断性骨折内固定中替代钢丝张力带和克氏针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应用镍钛聚髌器治疗髌骨骨不连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01/2008-12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骨科收治的髌骨骨不连患者8例,男5例,女3例;年龄18~65岁,平均41.5岁;髌骨骨折距本次手术时间5~28个月。均采用以镍钛聚髌器为主要内固定方式,适当结合自体髂骨植骨,术后早期进行功能锻炼。观察骨愈合时间、伤口愈合情况,膝关节恢复情况及并发症。 结果: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个月至7.5年。术后3~12周,平均8.6周膝关节屈伸水平与健侧相仿,无骨块移位、植入物松动、断裂等并发症发生。按张春才疗效评定标准:优6例,良1例,可1例,优良率88%。 结论:伴有膝关节功能障碍的髌骨骨不连,通过手术重建关节面的平整性,有效固定并早期进行术后功能锻炼是挽救膝关节功能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背景:目前有关髌骨骨折内固定的生物力学研究大多集中在尸体标本上,应用现代有限元法进行分析的报道较少。 目的:建立髌骨骨折AO张力带内固定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并对所建模型进行有限元力学分析。 方法:选择1名成年女性志愿者,行下肢薄层CT扫描,将图像数据导入Mimics 10.01 软件通过Region growing提取右侧髌骨polylines,导入Geomagic studio 10.0建立髌骨几何模型。将髌骨几何模型导入PRO/E 2.0软件中,利用软件中的分割功能模拟髌骨骨折,利用软件中的扫描功能,生成两根折弯的克氏针和环形钢丝,建立三维髌骨骨折AO张力带内固定模型,导入ANSYS中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屈膝90°髌股关节作用力600 N进行有限元分析,分析其位移及变形特点。 结果与结论:AO张力带有多向加压作用,及明显对抗股四头肌向上拉应力的作用。提示有限元分析结果与生物力学结果相符,建立的髌骨骨折AO张力带内固定有限元模型有效,有助于更全面了解张力带内固定髌骨骨折的生物力学原理,为临床治疗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应用骨科置入材料空心加压螺钉加钢丝环扎及张力带治疗髌骨骨折的疗效。 方法: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骨科2001-05/2006-02应用空心加压螺钉加钢丝环扎及张力带治疗髌骨骨折24例,其中男15例,女9例;年龄18~60岁,平均32岁;髌骨横形骨折14例,粉碎性骨折10例,全部为闭合性骨折。手术时间为受伤后2~6 h。分别于术后4,6,8,10周拍X射线片检查,观察材料及宿主反应。按陆裕朴等疗效评定标准进行功能评估。 结果:22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4~24个月,平均10个月。其中1例随访4个月,5例随访6个月,5例随访8个月,4例随访10个月,3例随访12个月,2例随访14个月,1例随访18个月,1例随访24个月。①患膝X射线片评估:骨折解剖复位率达100%。切口均一期愈合。骨折愈合时间为4 ~ 10周,平均为6周。②疗效:优20例,良2例。③材料反应:术后内固定物未见腐蚀、松动、断裂。④宿主反应:待骨折愈合,内固定取出时,发现在钢丝接头处有囊膜形成。 结论:空心加压螺钉加钢丝环扎及张力带内固定坚强可靠,无软组织刺激引起的疼痛及钢丝松动现象,是治疗髌骨骨折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介绍肩锁关节脱位应用金属植入物内固定方法及其内固定物的选择,评价应用锁骨钩钢板治疗肩锁关节脱位的效果。 方法:以“锁骨钩钢板;肩锁关节脱位;内固定”为检索词,检索1996/2010 PubMed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与金属置入物置入固定肩锁关节脱位相关文献,重点探讨了肩锁关节脱位治疗方法及内固定物的选择,并进行了临床验证。应用AO/ASIF锁骨钩钢板治疗肩锁关节脱位和锁骨远端骨折、Rockwood分型Ⅲ型~Ⅴ型患者。采用Lazzcano评分标准进行功能评定。 结果:目前治疗肩锁关节脱位方法有单纯的克氏针固定法、克氏针张力带固定法、Bosworth法、喙锁间钢丝内固定、钛缆代替钢丝固定法、改良Weaver法或用肌腱、人工韧带重建喙锁韧带、锁骨钩钢板治疗法等,各有利弊。临床验证:应用AO/ASIF锁骨钩钢板治疗34例患者均获12个月的随访。未发现钢板、螺钉松动、折断情况。6~12个月内固定取出后2例出现肩锁关节半脱位,均未行喙锁韧带修复。采用Lazzcano评分标准评定优30例,良4例。 结论:锁骨钩钢板治疗肩锁关节脱位和锁骨远端骨折具有手术操作简单、固定可靠、创伤小、肩关节功能恢复快等优势  相似文献   

9.
背景:全膝关节表面置换后有关髌股关节问题的并发症高达39%,而造成置换后髌股关节并发症的原因很多,其中低位髌骨是引起髌股关节并发症的原因之一,但是常被临床医生忽视。 目的:分析初次全膝关节表面置换后导致髌股关节并发症的原因之一髌骨低位的发生机制。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07/2009-01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关节骨科行初次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患者78例85膝临床资料。按照HSS膝关节评分将病例分成两组,高分组和低分组。将两组置换前后膝关节X射线片对照,应用Insall-salvati法测量髌骨的高度,并利用Hofmann 方法测量关节线的位置变化。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低位髌骨与Insall-salvati指数及关节线变化的相关性。 结果与结论:高分组59膝未发生低位髌骨;低分组26膝中23膝发生不同程度的髌骨低位,其中6膝Insall-salvati指数为1.1±0.1,17膝关节线上移(7.0±2.3)mm。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低位髌骨发生与Insall-salvati指数和关节线的上移有一定关系。提示初次全膝表面置换后髌骨下移的发生是由于胫骨聚已烯垫的厚度大于截骨的厚度即关节线上移和髌韧带的挛缩引起的。因此在初次全膝关节表面置换中要最大程度恢复原有的膝关节线位置,并加强早期的膝关节功能锻炼,以尽快恢复膝关节的活动度,防止髌韧带的挛缩。  相似文献   

10.
背景:膝关节置换中是否置换髌骨是一个持续争论的话题。 目的:侧重评价保留髌骨膝关节置换后髌骨的影像学稳定性和症状改善。 方法:对39例(48膝)骨关节炎及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行保留髌骨的全膝关节置换。 结果与结论:术中记录髌骨软骨退变分级Ⅲ级和IV级达36膝,占75%,置换后HSS评分及FELLER髌骨评分较置换前明显改善,明显膝前痛病例为5例,占10%,其髌骨病理分级均达到IV级。保留髌骨膝关节置换前后影像学评价髌股关节的对线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下肢力线校正满意。提示对于置换前髌股轨迹不良、术中软骨病理分级较低者应该进行选择性的髌骨置换,恰当选择病例采用保留髌骨的膝关节置换可减少髌股关节并发症,置换前仔细评估,综合考虑多种因素操作可进一步改善髌股轨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