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调查上海市闵行区青少年网络成瘾现状,并分析各学段及不同性别青少年的网 络成瘾现状。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于 2023 年 4— 5 月选取上海市闵行区 3 所小学三年级和(或) 四年级、1 所初中二年级、1 所高中一年级的学生为研究对象。收集青少年一般资料,采用中文网络成瘾 量表修订版(CIAS-R)比较不同学段、不同性别青少年网络成瘾情况的差异。采用单因素及有序 Logistic 回归分析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影响因素。本研究线下共发放问卷 1 284 份,回收有效问卷 1 044 份,问卷 有效回收率为81.3%。结果 青少年网络依赖总检出率为5.9%(62/1 044),网络成瘾总检出率为2.9%(30/ 1 044)。其中小学生的网络依赖检出率为 4.0%(27/672),网络成瘾检出率为 1.6%(11/672);中学生的网 络依赖检出率为 9.4%(35/372),网络成瘾检出率为 5.1%(19/372),中小学生网络成瘾程度比较,差异有 统计学意义(χ2 =23.816,P< 0.001);不同性别青少年网络成瘾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不同学段及不同性别青少年各自 CIAS-R 总分、网络成瘾核心症状分量表得分、网络成瘾相关问题分 量表得分及 4 个因子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小学生群体中,不同性别青少年网 络成瘾程度、CIAS-R 总分、两分量表得分及 4 个因子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男 生群体中,不同学段青少年 CIAS-R 总分、两分量表得分及 4 个因子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 0.05);女生群体中,不同学段青少年网络成瘾程度、CIAS-R 总分、两分量表得分及 4 个因子得分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学段为中学是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危 险因素(OR=2.852,95%CI=1.842~4.410,P< 0.001);在小学生群体中,性别为男性是网络成瘾的危险 因素(OR=3.593,95%CI=1.622~7.956,P=0.002);在女生群体中,学段为中学是网络成瘾的危险因素 (OR=7.106,95%CI=3.152~16.023,P< 0.001)。结论 上海市闵行区中小学生网络成瘾程度在中学男、 女生中水平最高,其次是小学男生,小学女生网络成瘾程度水平最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男女高考生扩招前后的心理健康状况差异.方法 于高考前4个月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集体测试,结果 按性别并与扩招前比较;同时以半开放式问卷调查可能影响考生心理健康的因素.结果扩招后男生的强迫和精神病性分高于女生(P<0.05)、女生的躯体化分高于男生(P<0.05),其它各项男女生间无明显差异.和扩招前比较,女生的阳性项目数及所有的因子分降低(P<0.05~0.001),男生的阳性项目数与躯体化分降低(P<0.05~0.01)、恐怖分增高(P<0.01).男女生强迫、人际关系、抑郁、敌对、焦虑及偏执因子的异常率均达20%~56%;女生躯体化与恐怖的异常率高于男生(P<0.05),男生偏执的异常率高于女生(P<0.01).阳性症状均分≥3分者男生多于女生(χ^2=5.88).结论 扩招后男女生心理健康的总体水平无明显差异.男女考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均较扩招前有明显改善,女生更显著.男生的恐怖较扩招前加重.男女生的心理问题均仍以强迫、人际关系、抑郁、敌对、焦虑及偏执多见.女生的躯体化与恐怖,男生的偏执、强迫与精神病性症状相对较明显.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在校大学生网络成瘾现状及其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方法:采用网络成瘾测查表、Beck焦虑量表(BAI)和Beck抑郁问卷(BDI)对746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依据网络成瘾测查表总分≥40分者纳入网络成瘾组(成瘾组)172名,〈40分纳入非网络成瘾组(非成瘾组)574名。结果:在校大学生网络成瘾发生率为23.06%。成瘾组以男性为多(P=0.000);上网目的以聊天和玩游戏为主(P=0.000);上网地点多在校外(P〈0.05)。成瘾组BAI和BDI评分平均分别为(29.90±8.43)分和(14.05±9.72)分,均显著高于非成瘾组(25.37±5.32)分和(7.83±6.58)分(P〈0.001)。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提示,焦虑和抑郁是网络成瘾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网络成瘾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差于非网络成瘾者;具有焦虑和抑郁症状的大学生更容易形成网络成瘾行为。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深圳市中学生非自杀性自伤(NSSI)行为的检出率及其危险因素,为制定有针对性的干预策略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以深圳市2 200名中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自制一般情况调查表、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和网络成瘾量表(IAT)进行调查。通过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中学生NSSI行为的危险因素。结果共检出230(10. 9%)名中学生曾有过NSSI行为,其中男生111人,女生119人;初中生108人,高中生122人。男生和女生(10. 3%vs.11. 6%)、初中生和高中生(11. 1%vs. 10. 8%)之间NSSI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 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抑郁情绪(OR=2. 58)、网络成瘾(OR=1. 65)及受校园欺凌(OR=2. 25)是中学生发生NSSI行为的危险因素。结论深圳市中学生NSSI行为检出率较高,抑郁情绪、受校园欺凌和网络成瘾可能是其相关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万州中学生网络成瘾现状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网络成瘾在重庆万州中学生之中的发生率;研究网络成瘾者情绪问题、心理卫生问题和人格特征。方法:采用网络一般使用问卷、网络成瘾诊断问卷、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选表(SCAEED)、并用长处和困难问卷(SDQ)及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对4703名重庆万州9所学校内初一、高一、职业学校一年级中学生进行评估。结果:网络成瘾比例3.5%,网络成瘾者存在特定的人格特征,其焦虑情绪明显高于非成瘾者;男性成瘾比例高于女性。结论:网络成瘾行为与情绪状态和性别密切相关,严重影响学习和社会功能,网络成瘾者存在特定的人格特征,需要社会心理干预。  相似文献   

6.
目的 调查珠江三角洲(简称“珠三角”)某高级中学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比较不同性别、年级、文理分科及成绩排名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推进学生心理健康个体化管理。方法 于2019年11月7日-18日采用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SSMHS)对珠三角某中学全校1 917名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测评,比较该校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常模的差异,分析性别、年级、学习成绩等因素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结果 高中生心理异常检出率为31.4%,各因子异常检出率前三者依次为学习压力感(55.3%)、情绪波动性(52.6%)、焦虑(51.6%),而心理不平衡的异常检出率最低(21.7%)。其中,女生心理异常检出率高于男生(29.2% vs. 33.5%),文科生心理异常检出率高于理科学生(31.1% vs. 27.5%),学习成绩排名一般的学生心理异常检出率最高(43.3%),高一年级学生心理异常检出率最高(36.4%)。结论 珠三角某中学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需重点关注高一年级学生、女生以及成绩一般的学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留守中学生社会支持水平和网络成瘾现状及其之间的关系,为有针对性地进行网络成瘾干预、降低网络成瘾风险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重庆市渝东南地区某县6所中学的3 532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留守学生1 945人(55.07%),非留守学生1 587人(44.93%)。采用自编一般情况问卷、中学生网络成瘾诊断量表(DSIA-MSS)、青少年社会支持量表(ASSRS)进行评定,并分析ASSRS评分与网络成瘾的关联趋势。结果 ①留守组网络成瘾检出率高于非留守组(22.98% vs. 16.13%,χ2=25.732,P<0.01);②留守组ASSRS评分低于非留守组[(66.81±15.92)分vs.(68.19±16.18)分,t=2.544,P=0.011];③在非留守、单亲外出和双亲外出三种留守状态下,不同ASSRS评分等级的中学生网络成瘾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35.220、37.662、31.434,P均<0.01);④中学生ASSRS评分与网络成瘾存在“量效”趋势,即ASSRS评分等级越高,网络成瘾风险越低(P<0.01)。结论 留守中学生存在更突出的网络成瘾问题,且社会支持水平与网络成瘾检出率具有明显的相关性,表现为负性“量效”趋势关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某市中学生校园暴力发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采用以团体心理辅导和健康教育为主方式进行综合干预,并评估干预效果.方法 采用前瞻性干预研究设计,按年级分层,随机抽取班级,将受调查615名学生分成研究组(n =295)和对照组(n=320).研究组学生将接受为期8次的心理干预,而对照组不采取任何干预.所有被试学生干预前、后自评完成一般情况调查问卷、校园暴力行为调查问卷和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CSQ).2个月后评价团体心理干预的效果.结果 615名学生校园暴力行为检出率为35.3%.其中男生为43.0%,女生为2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19.570,P< 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男生、经常被父母打骂、经常玩网络游戏、消极应对是校园暴力行为的危险因素.男生校园暴力的危险性高于女生(OR=0.321,P<0.01);经常被父母打骂(OR=1.562,P<0.01)、经常玩网络游戏(OR=2.393,P<0.01)校园暴力的危险性相对较高;消极应对水平高者(OR=2.931,P<0.05)校园暴力的危险性相对较高.干预后暴力行为的检出率对照组高于研究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53,P<0.05).干预后,研究组消极应对分较干预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743,P<0.01).结论 团体心理辅导能够有效降低校园暴力的发生,可有效改善学生的应对方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调查四川省德阳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初探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服务模式,实现维护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工作思路.方法 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量表(MHT)对2 030名中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对不同性别、地域和年龄的学生心理问题检出率进行比较.结果 德阳市中小学生中学习焦虑(46.8%)、过敏倾向(19.8%)、身体症状(16.8%)、自责倾向(12.9%)等问题表现突出.其中农村学生比城市学生存在更多心理问题倾向,而女生也比男生存在更多心理问题倾向.结论 中小学生对学习焦虑的心理较普遍,其中地域、性别、年龄对学生心理健康存在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需要维护和引导,需要我们医务工作者、学校、家庭及社会共同关注.  相似文献   

10.
上海中学生网络成瘾与情绪状态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了解上海中学生的网络成瘾行为与情绪问题的相互关系。方法使用网络一般使用问卷、网络成瘾诊断问卷和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表(SCRED)对上海市10所学校内初一、高一、职业学校一年级下半学期学生3068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网络成瘾者焦虑情绪明显高于非成瘾者;男性成瘾比例高于女性。结论网络成瘾行为与情绪状态和性别密切相关,严重影响中学生的学习和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上海市浦东新区8~12岁儿童抑郁障碍的患病率。方法采用先填写量表再进行访谈的二阶段调查法。运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对上海市浦东新区的7所小学所有3~5年级共3685名学生进行调查,第一阶段应用儿童流调用抑郁评定量表(CES-DC)进行筛查,第二阶段对CES-DC量表总分≥20分的学生应用学龄期儿童情感障碍和精神分裂症问卷目前版(the Schedule for Affective Disorders and Schizophrenia for school-age children present version,K-SADS)进行面谈,以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为金标准做出诊断,共有94.8%的学生完成K-SADS面谈。对于CES-DC〈20分的儿童抽取了1%的样本(29名),同样使用K-SADS进行一对一的访谈,评估方法为盲法,29名儿童中未发现符合抑郁障碍者。结果抑郁障碍的患病率为1.60%[95%可信区间(95%CI)为1.19%~2.00%],男孩的患病率(2.08%,1.61%~2.54%)显著高于女孩(1.09%,0.75%~1.42%),(χ2=5.40,P=0.020)。8~9岁、10岁、11~12岁抑郁障碍的患病率分别为1.23%、1.44%、2.19%,各年龄段患病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80,P=0.149)。结论儿童抑郁障碍的患病率不高,男孩抑郁障碍的患病率比女孩高;在8~12岁各年龄段儿童抑郁障碍的患病率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2.
背景网络成瘾严重危害大学生的学业以及社会功能,但评估和解决这一问题的措施仍有不足。目的探讨温州地区网络成瘾大学生的人格特征。方法本研究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采用自评的三维人格问卷(Tridimensional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TPQ)和陈氏网络成瘾量表(Chen Internet Addition Scale,CIAS)对温州市多所大学或职业学校的697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其中48名学生达到陈氏网络成瘾标准(64分及以上可确认为网络成瘾),并与649名非网络成瘾学生的人格特征进行比较。结果温州地区大学生网络成瘾发生率为6.9%(95%CI=5.1%~9.1%),与非网络成瘾者相比,网络成瘾者更可能为男性、汉族、物质使用史(主要是烟草和酒精)和职业学校学生。网络成瘾者TPQ中的寻求刺激性[17.9(1.2)比13.0(1.6),t=16.75,p<0.001]、躲避伤害性[17.2(1.9)比14.6(1.1),t=15.14,p<0.001]两维度分值高于对照组,奖赏依赖性[14.6(1.4)比18.3(1.7),t=-7.64,p<0.001]维度分值低于对照组。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网络成瘾最重要的独立预测因子为汉族(OR=5.52,95%CI=2.00~15.32),、男性(4.40,1.97~9.81)和物质使用(1.08,1.02~1.15);校正其他变量后,人格变量与网络成瘾无相关性。结论温州地区大学生网络成瘾发生率与国内其他地区接近。采用TPQ评定的网络成瘾大学生的人格特征与非成瘾大学生有统计学差异,但控制性别、民族和物质使用变量后,两组的人格特征无统计学差异。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南通市青少年网络成瘾现状和相关影响因素,为预防和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制一般情况调查表、Young网络成瘾问卷(IAII)、艾森克人格量表(EPQ)、自尊量表(SES)对南通市区3 500名中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①南通市青少年上网率92.14%,男生上网率高于女生(P<0.05);网络成瘾现患率3...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上海市闸北区5~15岁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患病率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和注意缺陷及多动症状调查表对上海市闸北区5~15岁儿童进行整群-分层抽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9 900份,以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4版ADHD的诊断标准对可疑患儿及其家长进行诊断性访谈,将ADHD患者分为注意缺陷为主型(ADHD-I)、多动-冲动为主型(ADHD-HI)和混合型(ADHD-C),并分析ADHD的影响因素。结果 ADHD患病率为4.6%,其中ADHD-I型为2.4%,ADHD-HI型为0.4%,ADHD-C型为1.8%。男童患病率为6.6%,女童患病率为2.7%,男女患病率之比为2.41∶1。各年龄组ADHD各型的患病率存在差异,7~10岁组患病率最高(6.3%)。外地户籍儿童的患病率高于本市户籍儿童患病率。父母间的不同文化程度和人均月收入水平比较,其儿童的ADHD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儿童月龄、性别及母亲低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是ADHD患病的影响因素。结论 ADHD-I型发病率高,7~10岁组患病率最高,儿童月龄、性别及母亲低文化程度影响ADHD患病率。  相似文献   

15.
南通市青少年网络成瘾现状及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了解南通市青少年网络成瘾现状及与父母教养方式之间的关系,为预防和干预青少年网瘾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自制一般情况调查表、Young网络成瘾问卷(IAII)、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分层、随机抽样收集的3400例中小学生进行调查,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实际人数比为3∶2∶1.结果 (1)南通市青少年上网率92.14%,男生高于女生(P<0.05);(2)网络成瘾现患率3.29%,男生高于女生(P<0.01);(3)初中生和高中生网络成瘾的现患率明显高于小学生 (P<0.01);(4)学习成绩差的网瘾率明显高于成绩较好和成绩中等者(P<0.01);(5)成瘾组的EM-BU父母严厉惩罚、过分干涉、拒绝否认、过度保护因子分均显著高于非成瘾组(P<0.01),而父母的情感温暖因子分非成瘾组显著高于成瘾组(P<0.01).结论 南通市青少年网络成瘾与父母教养方式密切相关,须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6.
中学生网络过度使用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社会心理因素在网络过度使用发生中的综合作用,为进一步研究和干预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整群及分层抽样结合的方法,抽取赣州市1106名中学生,应用父母教养方式、社会支持评定、青少年生活事件及相关情绪评定量表进行集体问卷调查。结果收回有效问卷1012份,其中男生513名(50.7%),女生499名(49.3%)。网络过度使用检出率为9.0%(95%可信区间=7.2%~10.8%)。消极的父母教养方式、抑郁、孤独等个性心理因素、负性生活事件、性别为男性等是中学生网络过度使用发生的危险因素;积极的父母教养方式、社会支持、自尊等则是中学生网络过度使用发生的保护因素。父母教养方式、性别、社会支持及负性生活事件等因素对中学生网络过度使用预测模型的贡献较大。结论中学生网络过度使用与多个社会心理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17.
Objective: Excessive internet use is being discussed as a non-substance-related addiction disorder. Estimations of its prevalence show that 1 % of the German general population is affected by internet addiction. However, it is still unclear, whether internet addiction as a co-morbid disorder is also common among patients of the general health care system, especially in patients being treated in inpatient addiction rehabilitation centers. It seems plausible that these patients have a heightened proneness to co-morbid internet addiction.Methods: In order to address this issue, a government-funded cooperation project was conducted. Within six months every new patient admitted to one of 15 rehabilitation facilities was screened for internet addiction.Results: 4.2 % of the patients fulfilled criteria for internet addiction. Male patients of younger age with main diagnosis of cannabis dependence or pathological gambling were found to be at higher risk.Conclusions: Internet addiction is more common among patients of the rehabilitation system than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 Especially young, male patients in treatment for cannabis dependence or pathological gambling are at risk for co-morbid internet addiction. It is recommended that regular screening for internet addiction should be implemented in facilities with patients at risk in order to offer indicative treatment.  相似文献   

18.
BACKGROUND: This longitudinal community study assessed the prevalence and development of psychiatric disorders from age 9 through 16 years and examined homotypic and heterotypic continuity. METHODS: A representative population sample of 1420 children aged 9 to 13 years at intake were assessed annually for DSM-IV disorders until age 16 years. RESULTS: Although 3-month prevalence of any disorder averaged 13.3% (95% confidence interval [CI], 11.7%-15.0%), during the study period 36.7% of participants (31% of girls and 42% of boys) had at least 1 psychiatric disorder. Some disorders (social anxiety, panic, depression, and substance abuse) increased in prevalence, whereas others, including separation anxiety disorder and 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 decreased. Lagged analyses showed that children with a history of psychiatric disorder were 3 times more likely than those with no previous disorder to have a diagnosis at any subsequent wave (odds ratio, 3.7; 95% CI, 2.9-4.9; P<.001). Risk from a previous diagnosis was high among both girls and boys, but it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among girls. Continuity of the same disorder (homotypic) was significant for all disorders except specific phobias. Continuity from one diagnosis to another (heterotypic) was significant from depression to anxiety and anxiety to depression, from ADHD to oppositional defiant disorder, and from anxiety and conduct disorder to substance abuse. Almost all the heterotypic continuity was seen in girls. CONCLUSIONS: The risk of having at least 1 psychiatric disorder by age 16 years is much higher than point estimates would suggest. Concurrent comorbidity and homotypic and heterotypic continuity are more marked in girls than in boy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