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总结可调压式分流管治疗婴幼儿脑积水的临床经验,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植入可调压式分流管治疗不同类型婴幼儿脑积水的临床资料。患儿均行脑室-腹腔分流术,术中根据侧脑室的测压结果设定分流阀的初始压力,术后根据患儿症状体征的改善情况及影像学结果调整分流阀的压力。结果术后随访3—48个月,患儿临床症状均明显缓解或消失,CT检查显示脑室均较术前缩小。术后感染2例,分流管梗阻3例。结论可调压式分流管具有个体化设定分流阀压力的优点,可有效避免术后分流过度和分流不足的出现,是治疗婴幼儿脑积水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脑室-腹腔(v—P)分流术后迟发性颅内出血的发生机制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V-P分流术后迟发性颅内出血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1例病人再次行V—P分流术并保守治疗,1例病人行血肿钻孔引流术,均恢复良好出院。结论迟发性颅内出血是V—P分流术后罕见但严重的并发症。合理选择手术时机,加强对分流系统的护理及保护,完善脑血管影像检查将有助于减少此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脑积水动物模型是研究脑积水发生发展机制、病理特征及治疗方法的重要对象, 构建稳定可控且符合脑积水临床发展规律的动物模型有助于促进脑积水相关基础研究的发展与临床转化应用。根据研究目的和实验动物的遗传及生理特点的不同, 目前已有多种动物被用于建立不同类型的脑积水动物模型, 其中先天性脑积水建模方法包括基因编辑、代谢诱导等, 继发性脑积水模型的构建则可采用阻塞脑脊液循环通路、干扰脑脊液吸收机制等方法, 不同方法构建的脑积水动物模型在病程进展、神经功能改变、组织病理特点等方面各不相同。本文对各类脑积水动物模型的构建方法及其病理特征予以综述, 以期为脑积水相关研究中动物模型的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后进展性颅内血肿的临床特征和急救措施。方法对我院2006年1月至2011年12月所诊治处理68例颅脑外伤后进展性颅内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68例患者中,手术治疗65例,保守治疗2例,放弃治疗1例,按GOS评分,出院时恢复良好53例,中残7例,重残3例,植物生存1例,死亡3例。结论颅脑损伤后进展性颅内血肿为临床急危重症,变化快,其预后与及时发现及处理密切相关,动态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复查CT并急诊手术是成功抢救患者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脂肪样星形细胞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与结果男性患者,48岁。临床表现为左手无名指及小指麻木、活动不利。MRI显示右顶叶占位性病变,伴囊性变,实性区域明显强化。立体定向下行右顶叶肿瘤全切除术。光学显微镜观察肿瘤呈低级别星形细胞瘤形态,散在一些胞质丰富、核仁明显的神经元样细胞;以脂肪空泡形成为特征,形似成熟的脂肪细胞,呈灶状相互融合,似微囊性变。肿瘤细胞表达胶质纤维酸性蛋白、S-100蛋白、WT-1蛋白和少突胶质细胞转录因子2,以及神经元标志物突触素、微管相关蛋白.2、神经微丝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和CD34,不表达异柠檬酸脱氢酶1,P53蛋白呈弱阳性(5%),Ki-67抗原标记指数约为1%。术后随访20个月,肿瘤无复发。结论脂肪样星形细胞瘤为临床少见肿瘤,组织病理学呈低级别星形细胞瘤形态,伴显著脂肪样细胞分化,亦可伴神经元样分化。明确诊断需结合病理学形态及免疫表型,同时应注意与其他伴脂肪样细胞分化或黄色瘤样变的神经上皮组织肿瘤相鉴别。  相似文献   

6.
拉克囊肿(Rathke)是一种发生于鞍区Rathke囊袋残余组织的先天性非肿瘤性病变,多见于鞍内或鞍上。根据一宗大型尸体研究报告显示,在颅内鞍区小病变中,最常见的是拉克囊肿,约占22%。尽管其有较高的流行程度,但鞍区病变经鼻蝶手术切除的患者中,只有2%-9%的患者被诊断为拉克囊肿。大多数拉克囊肿无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7.
8.
9.
10.
帕金森病为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尽管其确切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线粒体异常是帕金森病发病的关键。本文主要从线粒体动态变化、线粒体自噬、线粒体DNA突变,以及线粒体复合物I抑制等方面对线粒体异常与帕金森病发病的相关性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11.
<正>Aims and Scopes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NRR;ISSN 1673-5374)is an open-access,peer-reviewed only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cusing exclusively on the exciting field of neural regeneration.NRR is devoted to publishing basic research,translational medicine and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articles,as well as prospective reviews written by invited experts in the field of neural regeneration.NRR publishes a diverse array  相似文献   

12.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已成为治疗颈动脉狭窄、预防缺血性卒中的金标准手术技术。但是对于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与颈动脉支架成形术的选择、手术前后认知功能的变化、补片与转流管的应用,以及性别对围手术期和术后并发症的影响等尚存争议,有待更多的大样本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阐明。  相似文献   

13.
14.
内镜颅底外科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解剖学特征使内镜颅底外科开始于颅底中线病变的外科治疗。鞍区是最早应用内镜经鼻颅底外科技术的颅底区域,20世纪90年代初,一些学者开始尝试采用单纯内镜经鼻入路切除垂体腺瘤。而后又用于视神经减压和脑脊液鼻漏修补。张秋航等于1998年在国内率先发表内镜经鼻入路切除垂体腺瘤的临床研究。现已延伸至切除鞍内颅咽管瘤、脑膜瘤、囊肿、鞍区恶性肿瘤及空蝶鞍综合征。目前,内镜经鼻入路在欧美发达国家已是垂体腺瘤切除的首选和主流入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鼻咽癌颅底侵犯和转移的发生规律、途径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01例经病理确诊并经MRI检查发现有颅底侵犯的鼻咽癌病人的MR/资料,对鼻咽癌颅底侵犯方式、发生率及侵犯和转移的解剖部位进行研究。结果本组发生颅底直接侵犯84例(83.2%),颅底转移17例(16.8%)。颅底直接侵犯最易受累的部位依次为蝶窦和鞍底、海绵窦、斜坡、颈内动脉管。颅底转移多发生在颈内动脉管和颈静脉孔区域。结论鼻咽癌早期存在颅底淋巴结转移,通过鼻咽癌颅底侵犯和转移的MRI研究,提高鼻咽癌颅底侵犯影像学诊断的准确性,选择合适的靶区和放疗技术,选择恰当的手术入路,以达到提高鼻咽癌病人的生存率,改善其生存质量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17.
病历摘要 患者男性,48岁。主因突发头痛、呕吐伴意识不清18h,于2013年4月21日入院。入院前18h无明显诱因突发头痛,呈全脑爆发性剧痛,伴非喷射状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和暗红色血性液体。发病后意识状态呈渐进性下降,至入院前2h处于昏迷状态,呼之不应,刺激四肢无反应。病程中无双眼凝视、口角歪斜、肢体抽搐等症状。  相似文献   

18.
脊髓损伤是一种以脊髓结构破坏,功能细胞凋亡为主要表现的损伤。脊髓损伤的病理机制主要为神经元的损失、轴突联系的中断,以及渐进性的脱髓鞘病变。目前临床上尚未发现完全治愈脊髓损伤,使其达到结构及功能恢复的治疗方法。已有的神经营养因子治疗方法,促进神经细胞再生的效果有限,而干细胞移植治疗可能是现阶段修复脊髓损伤的唯一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鞍区软骨样脊索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复习相关文献。方法与结果男性患者,66岁。临床表现为反复性低钠血症,MRI显示鞍区类圆形、边界清楚占位性病变。经右侧鼻腔入路行内镜下鞍区肿瘤切除术,术中可见肿瘤呈实性,质地坚韧,边界清楚;组织形态学表现为典型的脊索瘤组成,肿瘤组织内呈灶性软骨样分化;肿瘤细胞表达细胞角蛋白、上皮膜抗原和S-100蛋白,Ki-67抗原标记指数约为1%,病理诊断为鞍区软骨样脊索瘤。术后随访11个月,一般状况良好,肿瘤无复发。结论软骨样脊索瘤多生长于中轴骨骼,具有特殊的组织学构象和免疫表型,患者预后较典型脊索瘤好,诊断时应注意与典型脊索瘤和软骨肉瘤相鉴别。  相似文献   

20.
本文简单回顾了颈动脉闭塞性疾病的外科治疗历史。特别指出,自1991年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切除术试验和欧洲颈动脉外科手术试验等多中心大规模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结果公布后,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治疗中的地位已毋庸置疑。该项外科手术技术虽然在中国起步较晚,但其发展前景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