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2 毫秒
1.
目的探讨首发精神分裂症、双相障碍及抑郁障碍患者认知功能差异。方法纳入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61例,双相障碍患者57例,抑郁障碍患者48例,另设正常对照59名。所有研究对象采用重复性神经心理测查系统(Repeatable Battery for the Assessment of Neuropsychological Status,RBANS)评估认知功能,首发精神分裂症组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 scale,PANSS)评定精神病性症状,双相障碍组、抑郁障碍组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评估抑郁和焦虑症状,贝克—拉范森躁狂(Bech-Rafaelsen mania scale,BRMS)量表评估躁狂症状。结果 4组对象的RBANS总分(F=5.18,P0.01)、即刻记忆(F=4.09,P0.01)、言语功能(F=9.53,P0.01)、注意(F=3.87,P=0.01)、延时记忆(F=9.86,P0.01)因子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首发精神分裂症、双相障碍组RBANS总分低于对照组(P0.01),首发精神分裂症、双相障碍、抑郁障碍组即刻记忆、言语功能、延时记忆得分低于对照组(P0.05),双相障碍组言语功能得分低于首发精神分裂症组(P0.01),首发精神分裂症组注意得分低于抑郁障碍及对照组(P0.01)。结论首发精神分裂症、双相障碍、抑郁障碍患者均存在认知功能损伤,首发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缺陷重于抑郁障碍,轻于双相障碍。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伴与不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SSI)青少年抑郁障碍的焦虑情绪、应对方式的差异及其相关性,从而为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有利依据.方法 选取我院2017年11月~2019年12月期间就诊的符合ICD-10诊断标准的8~18岁抑郁障碍患者,根据有无NSSI分为两组,其中伴NSSI的71名为研究组,不伴NSSI的59名为对照组.两组均使用宗氏抑郁自评量表(SD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估抑郁症状,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评估焦虑症状,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评估应对方式.分析两组患者应对方式及焦虑的差异性,并对其积极和消极应对方式与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分别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伴NSSI组的积极应对评分显著低于不伴NSSI组(P<0.05),伴NSSI组的消极应对评分显著高于不伴NSSI组(P<0.05).伴NSSI组患者无论在状态焦虑情绪还是在焦虑特质方面均显著高于不伴NSSI组患者.患者的状态焦虑与其消极应对方式具有相关性(P<0.05),但与其积极应对方式并无相关性.而其特质焦虑无论是与积极应对方式还是消极应对方式均无明确相关性.结论 在相同抑郁状态下,伴有NSSI的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在面对负性生活事件及抑郁、焦虑情绪时更容易采取消极应对方式,焦虑更为明显的患者也更容易采取消极应对方式.提示早期培养积极应对方式,可能减轻焦虑、减少NSSI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早年创伤经历与双相障碍的相关性及其对患者应对方式的影响。方法采用病例对照设计,共纳入221例双相障碍患者和154名正常对照。用早年创伤问卷简表评估早年创伤情况,特质应对方式问卷评估应对方式,运用非参数检验、Spearman相关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早年创伤与双相障碍及其应对方式的相关性。结果双相障碍患者的普通创伤(χ^2=7.161,P=0.007)、情感虐待(χ^222.079,P〈0.001)和性创伤(χ^24.603,P=0.032)3个早年创伤分量表分和总分(χ^24.067,P=0.044)均高于对照组;躯体创伤和性创伤存在性别差异(χ^23.946,P=0.047;χ^216.092,P〈0.001);双相障碍患者的消极应对方式分值显著高于对照组(Z=-6.890,P〈0.001);情感虐待与双相障碍的发生及患者采用的应对方式相关(β=1.490,P〈0.001;β=0.739,P=0.035)。结论双相障碍患者有较多的早年创伤,多采用消极的应对方式,情感虐待可影响双相障碍的发生以及患者采用的应对方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研究双相Ⅱ型抑郁障碍患者伴攻击行为的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的关系,为具有攻击行为的心理干预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自编一般情况问卷、外显版攻击行为量表(MOAS)、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及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对新疆自治区人民医院临床心理科及新疆精神卫生中心愿意接受研究的78例汉族双相Ⅱ型抑郁障碍患者进行调查。结果:攻击组(MOAS≥4分,38例)积极应对分[(12.31±7.28),P0.05]低于非攻击组(MOAS4分,40例)(16.15±6.95);攻击组消极应对分[(13.29±5.28),P0.05]显著高于非攻击组(10.68±4.07)。攻击组社会支持总分、主观支持及支持利用度均显著低于非攻击组(P0.05或P0.01)。结论:具有攻击行为的双相障碍患者消极应对方式更多,积极应付方式较少,其社会支持度也比较低。  相似文献   

5.
精神分裂症后抑郁患者的防御及应对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后抑郁患者的心理防御及应对方式的特点。方法在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病性症状明显好转,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总分≤35时,将卡尔加里精神分裂症抑郁量表(CDSS)得分≥6分者纳入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组,CDSS得分<6分者中匹配选择纳入对照组。二组患者均作防御方式问卷(DSQ)和简易应对方式测试。结果精神分裂症后抑郁患者不成熟防御机制因子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成熟型及中间型防御机制因子得分均低于对照组;投射、被动攻击、潜意显现、躯体化等不成熟防御机制及压抑等成熟防御机制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幽默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积极应对方式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而消极应对方式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不成熟防御机制因子分与CDSS得分呈显著正相关(r=0.46,P<0.01);成熟型防御机制因子分与CDSS得分呈负相关(r=0.137),中间型防御机制因子分与CDSS得分呈正相关(r=0.143),但无统计学意义;积极应对方式得分与CDSS得分呈显著负相关(r=0.531,P<0.01),消极应对方式得分与CDSS得分呈显著正相关(r=0.463,P<0.01)。结论过多使用不成熟防御机制和消极应对方式可能是导致精神分裂症患者产生抑郁的因素之一。抑郁症状越严重,越多采用不成熟防御机制,较少采用积极应对方式,反之亦然。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与应对方式的关系,为早期预测创伤后应激障碍和心理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implified copingstyle questionnaire,SCSQ)和创伤后应激障碍17项筛查问卷(PTSD Checklist-Civilian version,PCL-C)对舟曲县的596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获得有效问卷592份.结果 PTSD症状阳性组共45人,占总人数的7.60%,其中男生15人,占男生人数的5.34%,女生30人,占女生人数的9.65%.男女生在PCL-C和SCSQ上的得分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PTSD筛查阳性组、阴性组在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上得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控制性别、年级因素,PTSD总分与积极应对方式(β =-0.473,标准化β =-0.524,P<0.001)和消极应对方式(β =0.556,标准化β =0.427,P<0.001)有关联.结论 应对方式可作为PTSD发生率的预测因素,积极应对是PTSD的保护性因素,尽早引导学生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对预防PTSD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缓解期单相与双相抑郁障碍患者功能失调性态度和认知应对策略的差异,为其心理干预提供参考。 方法 选取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情感障碍诊断标准的缓解期双相抑郁障碍患者(n=83)和缓解期单相抑郁障碍患者(n=76)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认知情绪调节问卷中文版(CERQ-C)、贝克抑郁量表21项版(BDI-21)和功能失调性态度问卷(DAS)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定。 结果 双相抑郁组DAS总评分及各因子评分均高于单相抑郁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双相抑郁组CERQ-C积极重新关注、积极重新评价、自我责难、沉思因子评分和不适应性调节策略总评分均高于单相抑郁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 结论 缓解期双相抑郁患者较单相抑郁患者可能具有更严重的功能失调性态度与认知应对策略问题。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索甲状腺功能与双相情感障碍的相关性.方法 以符合美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第4版修订本(DSM-Ⅳ-TR)的双相情感障碍诊断标准的患者59例为研究对象,并选取41名健康人作为对照,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别测定所有研究对象的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包括TT3、FT3、TT4、FT4及TSH.选用HAMD、HAMA及Bech-Rafaelsen躁狂量表评估患者组临床症状.结果 双相躁狂组中TT4、FT4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FT3水平明显高于抑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双相抑郁组中TT3、FT3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FT4水平则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按性别分层比较,女性双相躁狂组FT4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双相抑郁组TT3明显低于对照组或双相躁狂组,FT4明显高于对照组,FT3则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男性躁狂组中仅TT4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双相抑郁患者中,HAMD总分与FT4呈负相关(r=-0.34,P=0.03).结论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甲状腺功能存在一定的改变,不同临床相甲状腺功能改变亦不相同,且这种变化以女性患者明显.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双相障碍躁狂发作和抑郁障碍患者心理理论(theory of mind,ToM)损害及其错误类型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躁狂发作患者54例,抑郁障碍患者54例,健康对照者52名。采用中文版社会认知视频测查工具(Chinese version of the movie for the assessment of social cognition,MASC-C)评估被试ToM能力,计算被试在MASC-C任务中正确得分及三种错误ToM得分(包括“ToM-过度”、“ToM-不足”及“没有-ToM”)。躁狂发作组采用杨氏躁狂量表(Young manic rating scale,YMRS)评定躁狂症状,抑郁障碍组使用24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item 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24)评估抑郁症状。结果 躁狂发作组和抑郁障碍组MASC-C总分均低于对照组[25.0(23.0,28.0)、29.5(25.0,32.0) vs. 31.5(29.3,33.0),均P<0.01]。躁狂发作组“ToM-过度”得分高于其他两组[9.5(8.0,10...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抑郁症(单相抑郁)和双相障碍抑郁发作(双相抑郁)患者快感缺失的症状特点。方法纳入单相抑郁患者79例、双相抑郁患者81例及健康对照者120名。采用多维度快感缺失评定量表(dimensional anhedonia rating scale,DARS)评价快感缺失,正性负性情感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affect schedule,PANAS)评估正性和负性情感,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rating scale,HAMD)条目7评估工作和兴趣。结果单、双相抑郁组分别在DARS总分及4个领域快感缺失得分、PANAS中正性情感得分低于对照组(P0.01),负性情感得分高于对照组(P0.01);单、双相抑郁组DARS总分及4个领域得分、PANAS正负性情感得分、工作和兴趣得分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在伴忧郁特征的患者中,单相抑郁组在饮食领域快感缺失程度重于双相抑郁组(P0.01)。女性患者中,单相抑郁组快感缺失总分低于双相抑郁组(P0.01);男性患者中,双相抑郁组快感缺失总分低于单相抑郁组(P0.01)。结论伴忧郁特征的单相抑郁患者饮食领域快感缺失重于双相抑郁,支持单、双相抑郁鉴别关于食欲差异的临床特点;不同性别单、双相抑郁患者快感缺失有差异,但所有单、双相抑郁患者比较未见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1.
品行障碍患儿父母养育方式及应付方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父母养育方式对品行障碍患儿的应付方式的影响。方法:采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及应付方式问卷(CSQ)对46例品行障碍患儿和46名正常儿童为对照进行评估,并对父母养育方式与应付方式作相关分析。结果:品行障碍组患儿父母的情感温暖因子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而其他各项因子分(除父母的偏爱被试及父亲的过分干涉、过度保护外)则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品行障碍组解决问题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而自责、求助、幻想、退避因子分则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品行障碍组解决问题、求助与父母的情感温暖因子呈正相关,而与其他各项因子呈负相关;自责、退避与父母的情感温暖因子呈负相关,而与其他各项因子呈正相关。结论:品行障碍患儿多采用消极的应付方式,与父母的养育方式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拉莫三嗪治疗双相情感障碍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双相心境障碍患者135例,其中双相抑郁78例,躁狂57例。将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抑郁相26例,躁狂相19例。疗程32周。前8周为急性期治疗阶段,对照组抑郁相只服选择性5-羟色胺回收抑制剂(SSRI)类抗抑郁剂,躁狂相只服利培酮;拉莫三嗪组在对照组用药的基础上加服拉莫三嗪;碳酸锂组在对照组用药的基础上加服碳酸锂。后24周为巩固治疗阶段,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只服拉莫三嗪或碳酸锂。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Young躁狂评定量表(YMRS)、治疗中出现的症状量表(TESS)评定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急性期治疗结束后,无论躁狂相还是抑郁相,拉莫三嗪组和碳酸锂组的临床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或〈0.05)。巩固治疗阶段两组相比,拉莫三嗪的抗抑郁作用较好,碳酸锂的抗躁狂作用较强。不良反应发生率,碳酸锂组40%,拉莫三嗪组22%。巩固治疗阶段病情复发率,拉莫三嗪组8%,碳酸锂组11%,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拉莫三嗪作为心境稳定剂治疗双相情感障碍疗效可靠,不良反应小,与碳酸锂相比,抗抑郁作用更强。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血清尿酸(uric acid,UA)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纳入双相情感障碍患者126例(躁狂发作77例,抑郁发作49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69例和正常对照126名,测定其血清UA水平,并采用杨氏躁狂量表(Young mania rating scale,YMRS)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scale,HAMD)评定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症状。结果双相情感障碍组血清UA水平[(349.34±107.21)μmol/L]高于精神分裂症组[(319.71±84.48)μmol/L]和对照组[(280.94±71.90)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躁狂发作患者UA水平高于抑郁发作患者[(366.45±104.01)μmol/L vs.(322.45±107.69)μmol/L],且二者均高于对照组(P0.01);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中是否使用精神科药物的亚组间UA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血清UA水平与YMRS、HAMD分数线性相关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血清UA水平升高,血清UA水平升高可能是双相情感障碍的一个生物标记物。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抑郁症患者的幸福感,探讨其总体幸福感与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的相关性。方法于2019年2月-9月在安徽省精神卫生中心焦虑抑郁科门诊及住院患者中选择120例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抑郁症诊断标准的抑郁症患者作为抑郁症组,同时从社区人员及患者家属中选择122例作为对照组。采用总体幸福感量表(GWB)(中国版)、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进行评定,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比较抑郁症患者GWB、SSRS与SCSQ评分的相关性。结果抑郁症患者GWB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2.43±13.48)分vs.(84.97±10.02)分,t=-14.780,P<0.01];抑郁症患者GWB评分与SCSQ总评分和积极应对方式评分均呈正相关(r=0.378、0.460,P均<0.01);抑郁症患者GWB评分与SSRS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评分及总评分均呈正相关(r=0.354~0.561,P<0.05或0.01);SSRS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评分及总评分与SCSQ总评分和积极应对方式评分均呈正相关(r=0.234~0.398,P<0.05或0.01)。结论抑郁症患者幸福感较低,且其幸福感水平与社会支持和积极应对方式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单相与双相抑郁患者事件相关电位感觉门控P50及P300的电生理差异。方法:用配对听觉条件/测试刺激范式,对57例单相抑郁患者(单相组)、63例双相抑郁患者(双相组)进行事件相关电位P50,P300测定,测量其P50的波幅,P300的潜伏期及波幅。结果:双相组P50的S2波幅显著高于单相组,而且双相组P50的抑制率显著高于单相组。双相组N2,P3潜伏期长于单相组,同时N2,P3波幅低于单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双相抑郁患者认知功能损害可能比抑郁症患者更严重,事件相关电位可以为鉴别单双相抑郁提供一种新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初中生的焦虑情绪与应付方式的关系。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使用一般情况调查表、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表及应付方式问卷,对293名初中生进行调查。结果收回有效问卷288份,其中有焦虑情绪者30人,占总人数的10.4%;男性为16人(11.3%),女性为14人(9.6%),两者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相关分析表明,解决问题和躯体化/惊恐、广泛性焦虑、社交恐怖、学校恐怖呈显著负相关;求助、躯体化/惊恐、广泛性焦虑及学校恐怖呈显著负相关(P<0.01~0.05);除退避和分离性焦虑无显著相关性外,其它各因子都呈显著正相关(P<0.01~0.05)。逐步回归分析发现,影响焦虑情绪的应付方式依次为幻想、解决问题、自责。结论初中生的焦虑情绪与应付方式密切相关,诱导学生采用积极的应付方式有助于改善其焦虑。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长沙市公交车司机心理健康水平与心理资本、应对方式的关系,了解公交车司机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为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提供理论支持。方法于2016年6月-8月,选取220名长沙市公交车司机和1 218名长沙市社区人群,通过现场调查的方式,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心理资本问卷(PCQ)和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CSQ)进行施测。结果 (1)长沙市公交车司机SCL-90总均分高于社区人群和常模(P0.01),尤其躯体化、强迫症状、敌对、精神病性(P0.01)和偏执(P0.05)评分高于社区人群和常模;(2)公交车司机的积极应对方式(PC)评分高于社区人群和全国常模(P0.05),PCQ中自我效能和韧性评分均高于社区人群(P均0.05),且其PC评分与PCQ中4个维度评分呈正相关(r=0.237~0.409,P0.01),与SCL-90中9个因子评分呈负相关(r=-0.402~-0.319,P0.01);(3)心理资本中的"希望"(β=-0.320,t=-2.049,R~2=0.294,P0.05)和积极应对方式(β=-0.299,t=-1.669,R~2=0.294,P0.01)对心理健康水平有正向预测作用。结论公交车司机是身心疾病的高危群体,改善这一群体的心理资本和积极应对方式,有利于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