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研究孤独感对高职生智能手机依赖的影响。方法 2013年5月,通过方便抽样的方法选取江苏省盐城市400名高职生,采用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MPATS)和情绪-社交孤独问卷(ESLI)调查其孤独感和手机依赖的状况。结果孤独感的四个因子情绪孤立(R2=0.084)、情绪孤独(R2=0.172)、社交孤立(R2=0.187)、社交孤独(R2=0.142)均对高职生智能手机依赖有预测作用。路径分析揭示了孤独感对智能手机依赖的直接影响作用效果为0.35。结论预防孤独感可能会减少高职生对智能手机的依赖。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初中生自杀意念的现状及自杀意念与家庭环境特征、负性生活事件的关系.方法 采用自杀意念自评量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家庭环境量表及一般情况调查问卷,调查济南市初中生共830人.结果 初中生年自杀意念检出率10.7%,且随着年级的增高呈上升的趋势(P<0.05).有无自杀意念两组在生活事件量表及家庭环境量表各因子上有显著性差异(P<0.05).自杀意念的影响因素包括:学习压力因子、受惩罚因子、其他因子、亲密度、知识性、独立性、矛盾性及道德宗教观.结论 初中生自杀意念的发生与不良的家庭环境、负性生活事件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直系子女的人格特征、家庭环境模式以及家庭环境因素对其人格特征的影响.方法 采用艾森克个性问卷(幼年版)(EPQ)及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评估35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直系子女(研究组)和35例正常对照(对照组)的人格特征及家庭环境模式.结果 (1)研究组的精神质、神经质两个维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P<0.01),内-外向维度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研究组亲密度、成功性、娱乐性3个因子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矛盾性、独立性及控制性3个因子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研究组精神质与亲密度、娱乐性呈显著负相关(P <0.05,P<0.01),与矛盾性、控制性呈显著正相关(P<0.05);内外向与亲密度、成功性、娱乐性呈显著正相关(P <0.05,P<0.01);神经质与亲密度、娱乐性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控制性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 家庭环境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直系子女发育早期的人格特征可能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家庭环境(亲密度、矛盾性、知识性、组织性)、社交回避及苦恼与大学生睡眠质量的关系,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及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采取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福建某师范院校大学生254名(均为住校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及《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SAD)》对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 (1)睡眠问题检出率为18.9%.大学生在睡眠质量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2)家庭环境、社交回避及苦恼和睡眠质量三者关系密切.家庭环境与睡眠质量呈显著正相关;社交回避及苦恼与睡眠质量呈显著负相关;家庭环境与社交回避及苦恼呈显著负相关.(3)家庭中的矛盾性和社交苦恼对睡眠质量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家庭组织性对睡眠质量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家庭环境和社交回避及苦恼共同影响睡眠质量,家庭环境除了对睡眠质量有直接影响外,还可以通过社交回避及苦恼对睡眠质量产生间接影响.结论 家庭环境和社交回避及苦恼共同影响睡眠质量,家庭环境除了对睡眠质量有直接影响外,还可以通过社交回避及苦恼对睡眠质量产生间接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初中生独生子女攻击行为与家庭环境的相关性,为初中生独生子女攻击行为的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从新乡市某中学初一至初三年级抽取500名学生作为被试.采用青少年攻击性问卷(AAQ)和家庭环境量表(FES)进行施测,回收有效问卷467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3.4%.结果 独生子女在家庭环境量表中亲密度、知识性、独立性、娱乐性等维度上的得分均高于非独生子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7~3.81,P均<0.05).亲密性、情感表达、知识性、娱乐性、道德宗教观、组织性均与独生子女攻击总分呈负相关(r=-0.47~-0.27,P均<0.05),矛盾性与独生子女攻击总分呈正相关(r=0.50,P< 0.01).家庭环境量表中的矛盾性、成功性二因子对初中生独生子女的攻击性行为具有正向预测作用(P均< 0.05);组织性对初中生独生子女的攻击行为具有负向预测作用(P<0.01).结论 家庭亲密度、情感表达、知识性、娱乐性、道德宗教观、组织性能降低独生子女初中生的攻击行为,矛盾性可能增加其攻击行为.  相似文献   

6.
初中生心理问题与家庭环境因素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了解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探讨初中生心理问题与家庭环境因素影响的关系。方法使用一般资料调查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家庭环境量表(FES),对济南市2所中学的1667名学生进行测试,并对测试结果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初中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比较突出,相关分析表明SCL-90总分及各项因子分与FES的亲密度、情感表达、知识性、娱乐性、道德宗教观、组织性显著负相关,与FES的矛盾性呈显著正相关。结论初中生心理问题与家庭环境密切相关,改善和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有益于初中生的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农村特殊家庭留守儿童自我意识和家庭环境状况及其关系.方法 采用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CSCS)、家庭环境量表(FES-CV)对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的南充市阆中金城中心小学校四到六年级的203名在校学生的自我意识水平和家庭环境状况进行调查.结果 ①特殊家庭留守儿童(A组)49人,一般家庭留守儿童(B组)79人,非留守儿童(C组)75人;②A组儿童的行为、合群、幸福满足感因子得分均低于非留守儿童(P<0.05);③方差分析显示,除焦虑因子分外,六年级特殊家庭留守儿童自我意识总分、身体、幸福因子分均高于四、五年级(P<0.05);A组儿童的亲密度、情感表达、独立性、娱乐性、文化性、道德宗教因子分均低于C组,而矛盾因子分高于B、C两组(P<0.01);④相关分析显示,家庭环境亲密度、情感表达、文化性、娱乐性、道德宗教和组织性6个因子分与CSCS总分、行为、智力、躯体、焦虑、合群和幸福因子分呈正相关(r=0.11~0.40,P<0.05),矛盾性因子分与CSCS所有因子得分呈负相关(r=-0.31~-0.18,P<0.05),家庭环境独立性和控制性因子分与CSCS中的智力因子分呈正相关(r=0.09~0.11,P<0.05).结论 特殊家庭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家庭环境状况均较差,家庭环境状况可能是其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8.
综合干预对农村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探讨生物-心理-社会综合干预措施对农村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环境、情感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符合入组条件的300例患者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50例。两组均服用小剂量抗精神病药(折合氯丙嗪剂量为<300 mg/d),共3年;同时对干预组实施生物-心理-社会综合干预。于入组时和随访时(每半年评定1次,共7次)对患者评定家庭环境量表、坎伯威家庭问卷和家庭会谈量表。结果(1)入组时,两组患者家庭环境及家庭负担的差异均无显著性;干预组家属热情性和赞扬性因子分高于对照组(P<0.05)。(2)研究结束时,干预组患者的情感表达和矛盾因子分低于对照组(P<0.01),亲密度、独立性、成功性、文化性、娱乐性、组织性和道德性等因子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1-0.05),对其家庭娱乐影响、对家人的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影响及家庭负担总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干预组家属的批评、敌对和情感参与等因子分低于对照组(P<0.05~0.01),热情性、赞扬性等因子分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生物-心理-社会综合干预方法对农村精神分裂症患者能有效地改善家庭环境、降低照料者的情感表达,并减低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家庭环境因素对青少年抑郁情绪及共病焦虑的影响。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法, 于2014 年12 月对河南省新乡市170 名初中生进行一般社会资料问卷、儿童抑郁障碍自评量表、焦虑自 评量表(SAS)、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评估测评后,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1)有效问卷167 份, 有抑郁情绪27名,女性9名,男性18名;(2)抑郁情绪组的家庭环境亲密度因子分明显低于对照组(t=4.51, P < 0.05),矛盾性因子分明显高于对照组(t=-4.33,P < 0.05);(3)抑郁情绪非共病焦虑情绪组和抑郁情 绪共病焦虑情绪组的家庭环境因子,矛盾性因子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青少年 家庭环境亲密度和矛盾性是影响青少年抑郁情绪及共病焦虑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社交焦虑障碍(SAD)患者的成人依恋类型及其家庭环境的关系。方法:以SAD患者40例为研究组,建立配对正常对照组40名,采用成人依恋量表(AAS)及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进行评估。结果:SAD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在成人依恋安全和不安全型分布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429,P0.01);SAD组在FES-CV中亲密度、情感表达、矛盾性、知识性及娱乐性等因子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AD组患者的成人依恋不安全型与其家庭的亲密度、情感表达、矛盾性、知识性、娱乐性有关。结论:SAD的成人依恋类型以不安全型为主,与其不良家庭环境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社交焦虑障碍(SAD)与患者家庭环境的关系。方法采用自编社会人口学资料表及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对42例社交焦虑障碍患者和30例正常对照者进行评估。结果社交焦虑障碍组的亲密度、情感表达、知识性、娱乐性因子分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矛盾性因子分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社交焦虑障碍的发生与家庭环境因素有关,不良的家庭环境可能是社交焦虑障碍的发病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高中学生考试焦虑与家庭因素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高中生考试焦虑的现状及其家庭相关因素。方法应用考试焦虑量表(TAS)、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和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山东省某中学高一年级538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高中生考试焦虑的检出率为65.20%。有考试焦虑者家庭环境量表的亲密度、情感表达因子分显著低于无考试焦虑者(P<0.05),而其矛盾性、成功性因子分显著高于无考试焦虑者(P<0.05)。有考试焦虑者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的父亲过分干涉、父亲拒绝否认、父亲过度保护、母亲过分干涉过分保护、母亲拒绝否认、母亲惩罚严厉因子分非常显著高于无考试焦虑者(P<0.01),而其母亲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分极显著低于无考试焦虑者(P<0.001)。结论高中生考试焦虑检出率较高。高中生考试焦虑与家庭环境和父母养育方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自尊与家庭环境的关系。方法:采用家庭环境量表(FES-CV)和自尊量表(SES)对90例抑郁症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抑郁症患者的家庭环境量表得分与中国常模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其中抑郁症患者在家庭亲密度、成功性、文化性、娱乐性和组织性方面显著低于国内常模,且矛盾性明显为高。抑郁症患者的家庭亲密度、情感表达、独立性、成功性与自尊之间呈正相关(P〈0.01或〈0.05)。结论:抑郁症患者的自尊水平与家庭环境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初中生的焦虑情绪与应付方式的关系。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使用一般情况调查表、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表及应付方式问卷,对293名初中生进行调查。结果收回有效问卷288份,其中有焦虑情绪者30人,占总人数的10.4%;男性为16人(11.3%),女性为14人(9.6%),两者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相关分析表明,解决问题和躯体化/惊恐、广泛性焦虑、社交恐怖、学校恐怖呈显著负相关;求助、躯体化/惊恐、广泛性焦虑及学校恐怖呈显著负相关(P<0.01~0.05);除退避和分离性焦虑无显著相关性外,其它各因子都呈显著正相关(P<0.01~0.05)。逐步回归分析发现,影响焦虑情绪的应付方式依次为幻想、解决问题、自责。结论初中生的焦虑情绪与应付方式密切相关,诱导学生采用积极的应付方式有助于改善其焦虑。  相似文献   

15.
A significant amount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consider themselves as lonely because their essential social needs are not sufficiently met. The present study analyzes the contributions of group acceptance reflected by the social status, of social behaviors, reciprocal friendships, and family climate to the frequency and intensity of loneliness. About 1200 students of 6th and 8th grade of secondary school in Vienna were asked about their social experiences in school. Peers filled up questionnaires about the behavior of these students. A major part of the 11- and 13-year-old students had negative social experiences in school and about 15% were suffering from these experiences and considered themselves as lonely. Lack of acceptance in the group contributed to this self appraisal as well as a lack of friends and (according to the students) little support by the family. Social behavior of lonely students was remarkable for frequent victimizations and a low level of prosocial behavior. The impact of poor group acceptance on the feeling of loneliness was transmitted by these two features of social behavior.  相似文献   

16.
Seventy-three women with a prospectively confirmed diagnosis of Premenstrual Syndrome (PMS) were compared to 50 routine gynaecological care non-PMS controls on measures of social climate/environmental stress. Tests administered included the Family Environment Scale (FES), Work Environment Scale (WES), Speilberger State-Trait Anxiety Inventory (STAI), and the Beck Depression Inventory (BDI). The PMS group scored significantly higher on amount of conflict in their families as well as on emphasis on ethical and religious values but lower on direct emotional expressiveness within the family, intellectual-cultural orientation, and active-recreational orientation as compared to controls. Furthermore, the PMS group perceived having more work pressure, less autonomy on the job, and less variety in their work than controls. Overall, psychological distress was not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environmental stress either in the PMS or control groups.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重点中学初一学生孤独感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随机抽取重点中学初一学生925名,分别采用自编的一般情况调查表和儿童孤独量表进行评定,对其孤独感及相关因素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在925名学生中,有孤独感的学生142名,占15.35%。两组间在父母状况、就读形式、性别等方面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经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影响学生孤独感的主要因素依次为学生的同学关系、健康状况、老师惩罚严厉、学习成绩、父母教育方式一致性、父母婚姻关系、学生年龄、经济状况。结论重点中学初一学生孤独感受自身素质、家庭状况及学校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应引起教育界和社会的关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在校高中生功能性头痛患者中焦虑/抑郁障碍的发生率及其特点,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入选对象分为病例组66例,对照组59例,均采用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进行匿名测试,并附加要求注明性别、年级、病程、伴随症状以及农村或非农村家庭。结果焦虑、抑郁评分病例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病例组与对照组相比,焦虑发生率分别为12.12%和0(P<0.05),抑郁发生率分别为48.48%和6.78%(P<0.01),焦虑者同时伴抑郁病例组中,有伴随症状者焦虑/抑郁障碍发生率明显较多(P<0.05);绝大多数焦虑/抑郁障碍患者均为病程1个月以上(P<0.01);高三患者焦虑、抑郁障碍发生率最高(P<0.05、0.01);男女相比以及城乡家庭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校高中生长时间的功能性头痛可引起焦虑/抑郁障碍,其发生率与病程、年级和是否伴随症状明显相关,而与性别、家庭无关。对头痛患者潜在焦虑/抑郁障碍的常规筛查有利于对这种共病的及早发现、及早干预和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