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观察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D-二聚体(D-dimer)纤维蛋白原(Fib)动态变化,探讨其在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诊断价值。方法急性脑梗死患者70例,分为进展性组35例和完全组35例,并选择35例门诊健康体检者做对照组,用全自动血凝仪分别测定3组的第1天、第2天、第3天、第7天、第14天D-dimer和Fib的水平。结果进展性卒中组血浆Fib水平在发病24 h、第2天、第3天、第7天均明显高于完全性卒中组和对照组(P<0.01),发病24 h内血浆Fib水平开始升高,第3天时达最高峰,第7天时下降,第14天时降至正常。进展性卒中组血浆D-dimer水平在发病24 h、第2天、第3天、第7天较完全性卒中组和对照组升高更明显(P<0.01),发病24 h开始升高,于第7天时达最高峰,第14天时迅速降至正常。结论 D-dimer和Fib水平增高与进展性脑梗死的发生相关,有助于早期预测进展性卒中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脑出血急性期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急性期凝血酶时间 (Thrombin time,TT)、凝血酶原时间 (Prothrombin time,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纤维蛋白原含量 (fibrinogen,FIB)、 D-二聚体 (D- dimer)和纤维蛋白原及纤维蛋白降解产物 (fibrin- fibrinogen degradation products,FDP)的变化 ;方法 :测定5 4例急性脑出血患者入院时、 1天、 3天、 7天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含量、 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及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的变化。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含量用美国 ACL .Futura自动血凝分析仪测定。 D-二聚体采用免疫金标法 ,纤维蛋白原及纤维蛋白降解产物采用胶乳凝集法 ,试剂均由美国太平洋公司提供 ;结果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 3天、 7天时纤维蛋白原增高 (P<0 .0 5 ) ,D-dimer在 1天时增加 (P<0 .0 5 ) ;结论 :D- dimer暂时性升高 ,是纤溶系统时 HICH时脑组织损伤引起血中凝血活性升高的一种代偿反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脑再梗死患者与初次脑梗死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的改变。方法分别对68例初次脑梗死患者及68例脑再梗死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进行测定并对不同脑再梗死体积患者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含量进行对比。结果再次脑梗死组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均高于初次脑梗死组(P<0.05);在再次脑梗死组大面积梗死灶患者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含量明显高于中、小面积梗死灶者(P<0.05)。结论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的变化与脑再梗死的发生及预后有一定的关系,是再发脑梗死事件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D-dimer,D-d)、纤维蛋白原(Fg)水平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相关性。方法 43例TIA患者和39例对照分别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浆D-d水平,凝结法测定血浆Fg水平。结果 TIA组血浆D-d、Fg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d及Fg含量升高是TIA的危险因素,对D-d、Fg含量高的患者进行必要的干预治疗,有助于防治TIA。  相似文献   

5.
急性脑梗死是现代社会致死、致残的主要疾病,在脑梗死患者中,约20%是多发性的,复发性脑梗死的病死率与致残率均较首次发病者高。近年来,血液凝溶状态与脑梗死的关系日益受到关注;本文探讨脑再梗死患者与初次脑梗死的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的改变,并对不同脑再梗死体积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进行对比,分析其临床意义。[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不同时间、不同部位血标本中血浆纤维蛋白原(Fbg)和D-二聚体(D-dimer)的变化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本组共33例单纯性颅脑损伤患者,在颅脑损伤后4h、8 h、16h、24h、36h、48h分别检测患者动脉、外周静脉、颈静脉三处血标本中Fbg和D-dimer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颅脑损伤后4 h时Fbg值高于正常水平,此后出现降低,16h降至低于正常值.24h后Fbg水平出现回升.但颈静脉血标本比外周静脉和动脉血标本回升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dimer伤后4 h即出现升高,随着时间推移逐渐下降.在48 h内仍保持高于正常水平.预后不良与预后良好患者在相同时间点的Fbg和D-dimer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颅脑损伤后急性期出现凝血功能异常,表现为Fbg含量的降低,其降解产物D-dimer含量的显著升高,反映了脑内出现高凝状态和继发性纤溶亢进.提示凝血功能的变化可作为评价患者伤情和影响患者预后的一个因素.  相似文献   

7.
8.
目的研究急性颅脑损伤病人早期D-二聚体(D-D)的变化,分析D-D与进展性颅内出血(PIH)的相关性,评估D-D对急性颅脑损伤的病情及预后的价值。方法检查292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血浆D-D于颅脑损伤后24 h、3 d、7 d、14 d的变化。对其进行前瞻性研究,分析D-D与PIH、颅脑损伤病情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292例患者中伤后24 h D-D异常发生率64.73%,明显高于伤后7 d、14 d(P〈0.01),且易发生PIH。病情重者及死亡组D-D异常更显著(P〈0.01)。结论急性颅脑损伤中D-D异常发生率高,血液高凝状态与纤溶亢进并存,纤溶指标升高显著时,伤情严重,PIH发生率高,死亡率高。提示D-D可作为PIH发生的预测因素,对急性颅脑损伤病情评估及预后判断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患者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与短期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CVST患者56例为CVST组,检测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并与50例健康者(对照组)作对照。按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将CVST患者再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并对比2组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结果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组D-D、Fbg分别为(316.37±14.59)ng/mL、(4.96±1.27)g/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预后良好组D-D、Fbg分别为(289.34±22.37)ng/mL、(4.58±1.16)g/L,均显著低于CVST预后不良组。结论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对于CVST的诊断和短期预后判断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进展性脑梗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监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进展性脑梗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变化及其与疾病进展间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进展性脑梗死患者36例,非进展性脑梗死患者30例,健康体检者30例,通过检测不同组别之间血浆纤维蛋白原的水平。结果进展性脑梗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平均水平为(5.16&#177;1.13)g,非进展性脑梗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平均水平为(3.71&#177;0.52)g,健康体检者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平均水平为(1.21&#177;0.67)g。3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进展性脑梗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的水平明显高于其他2组,说明血浆纤维蛋白原的水平对于脑梗死疾病的进展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糖尿病与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方法 我院神经内科2006-05~2009-05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3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伴糖尿病患者64例为糖尿病组,非糖尿病患者66例为非糖尿病组,比较2组发展为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差异.结果 糖尿病组64例中诊断为进展性卒中41例,占64.1%;非糖尿病组66例诊...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性激素、载脂蛋白和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PIS)的相关性。方法 选58例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当做观察组,62例非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当做对照组,2组的年龄、性别等没有明显差异(P>0.05); AU48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Beckman Coulter)对Hcy,Apo A1以及Apo B水平进行检测,荧光免疫法检测FSH,LH,T以及E2水平,采用NIHSS评分评价患者神经功能,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检测患者PT,FIB,APTT及PLT等凝血指标水平,ELISA检测血清中的TNF-α,IL-8,PCT水平,比浊法检测hs-CRP水平,并分析其性激素、载脂蛋白和HCY水平与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结果 观察组HCY,Apo B水平较对照组高(P<0.05),而Apo A1水平则较低(P<0.05); 2组FSH与LH水平之间没有明显差异(P>0.05);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男性患者具有较高的E2水平(P<0.05),女性患者具有较低的E2水平(P<0.05); 观察组男性患者的T水平有所降低(P<0.05),女性患者的T水平有所升高(P<0.05); 观察组的TNF-α,IL-8,PCT以及hs-CRP水平明显较对照组高(P<0.05);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PT,APTT,PLT水平显著下降(P<0.05),FIB水平与NIHSS则较高(P<0.05); 相关性分析后发现,HCY、男性患者E2、女性患者T水平与炎性因子、FIB水平、NIHSS呈正相关,与PT,APTT,PLT水平呈负相关,Apo A1/Apo B、女性患者中E2、男性患者T水平与炎性因子、FIB水平、NIHSS呈负相关,与PT,APTT,PLT水平呈正相关; 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E2,T,HCY,Apo A1与Apo B对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具有独立的预测价值,可作为其近期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E2,T,HCY水平,Apo A1/Apo B对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结论 E2与T的紊乱对于患者病情具有不佳的影响,HCY在PIS中的水平呈高表达,Apo A1/Apo B有所降低,且以上指标水平对于PIS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3.
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预后影响因素。方法86例诊断为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依其抗血小板聚集,扩容等一般性治疗后MRS(改良的Rankin量表)评分分为预后好和预后差(含死亡者)两组。记录患者的9个参数:性别、年龄、血糖情况、体温、NIHSS评分、头颅MRI影象学改变、医源性原因、脑动脉狭窄与否和是否连用低分子肝素钙。用单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与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预后显著相关的变量,后用多变量stepwise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预后的最佳回归方程。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与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预后显著相关的独立变量包括:血糖、体温、NIHSS评分、脑动脉狭窄与否、是否用低分子肝素钙和头颅MRI影象学改变。结论本研究显示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预后和血糖、体温、NIHSS评分、脑动脉狭窄与否、是否用低分子肝素钙和头颅MRI影象学改变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进展性与非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入院后发热及感染情况的分层对比研究,为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预测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将入组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按入院后病情变化分为进展组和非进展组,再按体温及感染情况分为若干组,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χ2检验)。结果高热(T≥39.0℃)组与中低热(37.0℃≤T<39.0℃)组比较,差异显著,且SIP发病率,前者明显高于后者;有无发热组比较、肺部感染组与无感染组比较、肺部感染组与非肺部感染组比较、感染组与无感染组比较,均得出上述相同的结果。结论高热(T≥39.0℃)、肺部感染可作为进展性卒中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缺血性进展性脑卒中(PIS)的相关危险因素,为PIS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对524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患者分为进展组和非进展组,对PIS中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发生PIS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有糖尿病史、有高血压史、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比例在进展组显著高于非进展组(P<0.05);入院时血糖值、NIHSSS评分、纤维蛋白原水平在进展组也显著高于非进展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有糖尿病史、有颈动脉粥样硬化、入院时血糖值高是PIS发生的危险因素(OR分别为3.796、1.251、3.883、P<0.05).结论 有糖尿病史、有颈动脉粥样硬化和入院时血糖值高是PIS发生的危险因素,对这些危险因素加以重点评估和合理控制对于防治PIS的发生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PIS)患者30d预后的影响因素,为临床诊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根据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为好转(基本痊愈、显著进步和进步)和未好转(病情无变化、恶化和死亡),对经过综合治疗219例PIS患者的有关指标与30d预后的关系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用Logistic逐步回归,前向逐步法,a=0.05。结果营养支持、康复治疗、梗死面积、梗死后出血、年龄、并发症和Barthel指数是影响PIS预后的相关因素。结论积极营养支持、早期康复介入、改善缺血区供血、防止并发症可能是改善预后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7.
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PIS)患者30d预后的影响因素,为临床诊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根据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为好转(基本痊愈、显著进步和进步)和未好转(病情无变化、恶化和死亡),对经过综合治疗219例PIS患者的有关指标与30d预后的关系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用Logistic逐步回归,前向逐步法,α=0.05。结果营养支持、康复治疗、梗死面积、梗死后出血、年龄、并发症和Barthel指数是影响PIS预后的相关因素。结论积极营养支持、早期康复介入、改善缺血区供血、防止并发症可能是改善预后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脑梗死急性期血压变化特点,探讨其与进展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3年7月~2014年4月本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29例。采用斯堪地那维亚卒中量表(Scandinavian Stroke Scale,SSS)评估病情是否发生进展,监测患者发病后72 h内的血压,分析血压变化特点及其与进展性脑梗死的关系。结果 脑梗死发病72 h内血压呈逐渐降低趋势。进展组患者高血压病史患病率显著高于非进展组,且各时段平均血压也显著高于非进展组。无高血压病史的患者各时段平均血压进展组显著高于非进展组,而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各时段平均血压2组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 脑梗死急性期血压呈自发性下降。对于无高血压病史的患者急性期血压增高与进展性脑梗死有关,而对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急性期血压增高或许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