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变化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UKU不良反应量表和服药态度量表(DAI)在治疗前和治疗6个月、治疗12个月对103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评估,并用线性回归的方法筛选对依从性产生影响的相关因素。结果:治疗12个月时,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文化程度、精神症状改善情况、不良反应及婚姻与依从性有关(P0.05或P0.01)。治疗6个月时,DAI总分较基线时升高(P0.01),治疗12个月,DAI总分较治疗6个月时下降(P0.01)。结论:受教育程度高、家庭支持好、治疗后症状改善明显、药物不良反应较小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总体依从性较好;患者的服药依从性随时间推移而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2.
影响抑郁症患者社会功能改善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影响抑郁症患者社会功能改善的相关因素。方法:以标准化评定工具对100例抑郁症患者出院后1年的现状进行随访评定,并对某些因素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在α=0.05的水平上,进入回归方程的因子依次为药物类型、伴精神病性症状、服药依从性、家庭社会支持、发作次数。结论临床医师应注意药物的选择及家庭社会支持,以利于患者社会功能的改善。  相似文献   

3.
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依从性的影响因素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依从性的影响因素,从而制定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 选自住院脑卒中偏瘫患者100例,采用自行编制的脑卒中患者康复依从性调查问卷表、抑郁自评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作为评价工具,对其康复依从性实际状况、影响因素、心理状况及社会支持展开调查.结果 100例患者中,依从性好者63%、依从性差者37%.影响依从性的主要因素有经济状况、医疗支付方式、认知及健康教育、抑郁情况和社会支持度.结论 加强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建立良好医患关系、促进家庭社会支持,对提高患者的康复依从性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恢复期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01—2014-12我院收治的280例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脑卒中专门化生活质量量表评估生活质量,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筛选生活质量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已婚、人均月收人≥2 000元、无卒中后焦虑、无卒中后抑郁、残疾程度低和社会支持高的患者分别较高中以下文化程度、单身、人均月收入2 000元合并卒中后焦虑、合并卒中后抑郁、残疾程度高、社会支持低的患者总体生活质量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残疾程度(t=-0.576,P0.001)、社会支持度(t=0.243,P0.001)及卒中后焦虑(t=-2.027,P0.005)是脑卒中患者恢复期生活质量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脑卒中患者婚姻状况、文化程度、经济收入、残疾程度、卒中后病程、卒中后焦虑、卒中后抑郁以及社会支持度显著影响其恢复期的生活质量;而残疾程度、卒中后焦虑以及社会支持是影响生活质量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5.
脑卒中高血压病人服药依从性相关因素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影响脑卒中高血压病人的服药依从性的因素。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脑卒中高血压病人服药依从性的调查问卷,对216例脑卒中高血压病人进行调查。结果 各相关影响因素中.文化程度、职业与经济因素、婚姻状况(社会家庭的支持程度)对脑卒中高血压病人服药依从性的影响有意义(P〈0.05)。结论 脑卒中高血压病人的服药依从性不佳是一个普遍性问题,可能与文化程度、经济因素、社会家庭的支持程度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6.
影响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依从性的相关因素研究   总被引:32,自引:5,他引:27  
目的 探索影响门诊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依从性的相关因素。方法 详细询问和评定 71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并收集其社会经济、家庭、临床和治疗资料 ,以单因素法及逐步多元回归法分析患者的依从性和上述因素的相关性。结果 全样本的依从性类别分布为 :完全依从 5 2 8% ,部分依从 34 7% ,不依从 12 5 %。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发现 ,影响治疗依从性的最重要因素为 :副反应、病情和就医条件。结论 对影响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依从性的因素应引起更高的重视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头针疗法结合作业训练对脑梗死患者上肢功能的疗效。方法 60例脑梗死上肢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2组均给予脑梗死常规作业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头皮针刺。治疗前及治疗后2个月后采用Fugl-meyer评价表(FMA)对2组患者进行上肢功能的评定。结果治疗组FMA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针疗法结合作业训练能明显改善脑梗死患者的上肢功能障碍,缓解局部肌张力,提高偏瘫上肢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使患者重新适应社会生活,回归社会及家庭。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疾病感知和治疗信心在双相障碍自我报告药物依从性中的作用。方法:以我院120例双相障碍患者为调查对象,采用Morisky自我报告服药依从性量表(MMAS)评估服药依从性;采用药物信念问卷(BMQ)评估治疗信心,采用简易疾病感知问卷(BIPQ)评价疾病感知。运用Pearson分析疾病感知和治疗信心与双相障碍自我报告药物依从性的相关性;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影响双相障碍自我报告药物依从性的因素。结果:32例(26.67%)MMAS得分<6分,其余88例(73.33%)MMAS得分≥6分;病程≥5年者MMAS评分较病程<5年低,接受情境式交往训练者MMAS评分较未接受情境式交往训练者高(P<0.05);双相障碍自我报告药物依从性与疾病感知呈负相关(r=-0.605;P<0.05),与治疗信心呈正相关(r=0.874;P<0.05);疾病感知对自我报告依从性具有负向预测作用(β=-0.254;P<0.05),治疗信心对自我报告药物依从性具有显著正向预测(β=0.720;P<0.05)。结论:双相障碍患者治疗信心和疾病感知可对自我报告药物依从性造成...  相似文献   

9.
首次发作抑郁症复发率及其相关危险因素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首次发作抑郁症复发情况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按CCMD-Ⅱ-R诊断标准收集了233例经治疗而明显缓解的首次发作抑郁症病人,并进行了1年跟踪随访,采用多因素Logislic回归分析与复发有关的因素。结果(1)首次发作抑郁症1年复发率32.6%;(2)单因素分析显示,服药依从性、急性期治疗时间、家庭情感表达、社会支持评定量表总分、家庭亲密度、疗效指数(E1)、合并精神病性症状、HAMD抑郁量表总分、生活事件量表总分、EPQ的N分、P分11个变量与复发有关;(3)经多因素回归分析有服药依从性、EPQN分、社会支持评定量表总分、合并精神病性症状、HAMD总分、急性期治疗时间入选回归模型。结论首次发作抑郁症复发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应及早干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焦虑、抑郁及社会支持情况对其睡眠的影响.方法 在151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中,应用自评焦虑量表(SAS)、自评抑郁量表(SDS)、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及匹兹堡睡眠指数(PSQI)评估他们的焦虑、抑郁、社会支持和睡眠情况,分析其相关性及前三者对睡眠的影响.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进行4周内科治疗的同时,对伴有焦虑或(和)抑郁症状的给予帕罗西汀治疗,并评估治疗对睡眠质量影响.结果 151名患者中单独出现焦虑、抑郁症状的机率分别为33.8%、17.2%,二者共存的发生率为9.9%;存在睡眠障碍的(PSQI>7)占67.5%.PSQI与SAS、SDS、主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得分均存在相关性(γ=0.68、0.52、-0.40、-0.39,P<0.05),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SAS、SDS、主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均可影响睡眠质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治疗后发作次数、SAS、SDS的减少和对支持的利用度增加有利于睡眠障碍的改善(OR=0.214、2.350、1.946、0.318,P<0.05).结论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存在较广泛的睡眠障碍,焦虑、抑郁和社会支持可能与睡眠障碍相关,改善焦虑、抑郁症状可能有利于睡眠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ABCI2评分对中国人群短暂性脑缺血(TIA)后的中期脑梗死事件及死亡的预测能力,以便利用其识别高危TIA患者。 方法采用前瞻性设计,以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自2008年1月开始收治的TIA患者为研究对象,共收集到179例病例资料完整的患者。对就诊的TIA患者行ABCD2评分,追踪记录其TIA发作后18月内是否发生脑梗死事件,并根据是否发生脑梗死分为无脑梗死组和脑梗死组。以病程第18月为终点事件观察时间点,统计各种疾病导致的死亡情况,并根据是否临床死亡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组间年龄、血压、临床特征、症状持续时间和糖尿病史等各指标的差异性,绘制ROC曲线。 结果179例TIA患者中无脑梗死组127例,脑梗死组52例。脑梗死组就诊时血压≥140/90 mm Hg(86.5%)、肢体无力(42.3%)、症状持续时间≥60 min(55.8%)、症状持续时间10~59 min(40.4%)和患糖尿病(80.8%)比例较无脑梗死组均明显增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ABCD2评分比无脑梗死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利用ROC曲线,以ABCD2评分来预测患者患脑梗死情况,其曲线下面积为0.874,P=0.000,95%可信区间为0.817~0.931,Cutoff值为4.5分。179例TIA患者中生存组144例,死亡组35例。死亡组ABCI2评分与生存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利用ROC曲线,以ABCD2评分来预测患者死亡情况,其曲线下面积为0.492,P=0.889,95%可信区间为0.389~0.596。 结论ABCD2评分系统在判断TIA后中期脑梗死风险方面有一定预测价值,对TIA后中期死亡危险度无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接受血管内支架植入术(ESI)的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患者术后对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APT)的依从性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138例头颈部血管支架术后1年以上的患者,采用改良Morisky量表评估患者对APT的依从性及可能的影响因素,以得分>7.50分定义为服药依从性好,≤7.50分为服药依从性差; 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影响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因素。结果 138例行头颈部血管支架植入术的患者中术后76例(55.07%)APT依从性良好,62例(44.93%)APT依从性差。服药依从性差主要与初中文化程度、无医疗保险、吸烟、不了解抗血小板聚集药需要的时间等相关。结论 行ESI的ICVD患者的APT依从性亟待提高。对文化程度偏低、无医疗保险、吸烟的患者,应加强教育,反复告知需要APT的时间及服药的重要性,以减少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复发。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基于健康信念模式为框架的综合护理干预对脑梗死患者治疗依从性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11—2016-07我院66例脑梗死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3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基于健康信念模式的综合护理干预。对比2组治疗依从性、护理满意度及护理前后2组生活质量评分(SF-36)变化情况。结果 2组治疗依从率比较,研究组[93.94%(31/33)]高于对照组[69.70%(2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前2组精神健康、社会功能、生理功能、情感职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SF-36各维度分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健康信念模式为框架的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脑梗死患者治疗依从性及护理满意度,改善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蛋氨酸合成酶还原酶(MTRR)基因多态性与中青年脑梗死的关系. 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分析技术检测105例中青年脑梗死患者(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自2008年5月至2009年10月收治)和116例对照者MTRRA66G的基因型,应用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法检测2组对象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ey)水平. 结果 脑梗死组和对照组MTRRA 66G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脑梗死组按是否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和冠心病进行分层分析,发现脑梗死无合并症组GG基因型及G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36.4% vs 23.3%,62.1% vs 52.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合并疾病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合并疾病组、脑梗死无合并症组及对照组GG基因型血浆Hcy水平均明显高于从基因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MTRR A66G基因多态性与中青年脑梗死发病无关,但MTRR A66G基因纯合子突变可引起血浆Hcy水平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15.
银丹心脑通软胶囊治疗脑梗死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观察银丹心脑通软胶囊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长治医学院附属和济医院神经内科自2009年10月至2011年3月收治的住院患者10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治疗组56例,对照组52例.2组均应用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疏血通注射液6mL静点,1次/d.治疗组加服银丹心脑通软胶囊3粒/次,3次/d,疗程2周.观察2组患者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情况及治疗前后有关实验室指标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例数46例,总有效率82.14%;对照组总有效例数27例,总有效率51.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有关实验室指标均优于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银丹心脑通软胶囊可通过降低全血黏度,改善血液循环,加速血栓溶解达到有效治疗脑梗死的目的 .  相似文献   

16.
脑梗死患者的生活质量与其焦虑、抑郁情绪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的生活质量与其焦虑、抑郁情绪的关系。方法 采用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及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对80例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及80名健康人(对照组)进行问卷调查,并对生活质量与其焦虑、抑郁情绪作相关分析。结果 脑梗死患者的生活质量总分及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3个维度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而SAS及SDS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脑梗死患者的生活质量总分及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3个维度评分均与SAS及SDS评分呈显著性负相关。结论 脑梗死患者的生活质量较差,焦虑、抑郁情绪明显;其生活质量与焦虑、抑郁情绪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出血性脑梗死的原因、影像学及临床特征。方法:分析116例出血性脑梗死的原因、影像学及临床特征(出自1990-2001年治疗的2050例脑梗死病例)。结果:2050例脑梗死中出血性脑梗死占5.66%,最常见的原因是脑梗死(62.06%),特别是心源性。最早出现的出血性脑梗死为脑梗死后17小时。78例为血肿型,38例非血肿型。结论:出血性脑梗死应严格控制血压、血糖。临床症状及体征不变或加重,特别是脑梗死或大面积脑梗死,应检查或复查CT和(或)MRI。发现出血性脑梗死,应立即停用抗凝、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丁苯酞联合注射用尤瑞克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03-2016-04我院收治的7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注射用尤瑞克林治疗,观察组在注射用尤瑞克林基础上联合丁苯酞治疗,对比2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内皮功能指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74.29%,明显低于观察组9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血管内皮素-1(ET-1)水平高于观察组,NO水平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苯酞联合注射用尤瑞克林有助于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且安全可靠,在临床应用中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糖尿病影响脑梗死的形成与颈动脉斑块相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糖尿病、颈动脉斑块与脑梗死形成之间的关系. 方法 选择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22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经头颅MRI明确有无新发脑梗死存在.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所示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将其分成有或无斑块形成组,并记录其性别、年龄、生化指标及有或无高血压和糖尿病的存在.二分类法比较脑梗死、颈动脉斑块和糖尿病的阳性率,并经Logistic回归分析其相关危险度. 结果 脑梗死组较无脑梗死组有更高的斑块阳性率(84%、52%),斑块组较无斑块组有更高的脑梗死发生率(66%、28%); Logistic回归分析在其校正前后OR值、95%CI分别为5.019、2.694~9.354和4.459、2.061~9.64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斑块组较无斑块组有更高的糖尿病阳性率(38%、13%),糖尿病组较无糖尿病组有更高的颈动脉斑块阳性率(87%、62%); Logistic回归分析在其校正前后OR值、95%CI分别为4.010、1.854~8.672和4.272、1.565~11.66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较无脑梗死组有更高的糖尿病阳性率(38%、21%),糖尿病组较无糖尿病组有更高的脑梗死发生率(68%、48%); Logistic回归分析的OR值、95%CI为2.256、1.242~4.0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引入一般危险因素对其校正后OR值、95%CI为2.105、1.066~4.157,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当在此基础上再引入颈动脉斑块进行校正后,其OR值、95%CI为1.696、0.833~3.45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糖尿病通过影响颈动脉斑块的形成而作用于脑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高分辨磁共振(MRI)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关系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驻马店市精神病医院2014-01—2016-01收治的32例经高分辨MRI检查证实的脑梗死患者为试验组,以同期我院体检的行MRI扫描的25例无脑梗死患者作对照(对照组),采用三维时间飞跃法(3D-TOF)、T1加权(T1WI)、T2加权(T2WI)及增强颈部血管成像等扫描序列,分析颈动脉斑块的成分、分型及其与脑梗死的关系。结果试验组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者30例(93.75%),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者2例(6.25%);对照组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者6例(24.00%),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者19例(76.00%);试验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试验组共发现60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其中Ⅰ~Ⅱ型7块(11.67%),Ⅲ型8块(13.33%),Ⅳ~Ⅴ型19块(31.67%),Ⅵ型21块(35.00%),Ⅶ型2块(3.33%),Ⅷ型3块(5.00%);对照组共发现14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以稳定性斑块为主,Ⅰ~Ⅱ型13块(92.86%),Ⅳ型1块(7.14%)。2组颈动脉不稳定斑块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患者颈总动脉、分叉处及颈内动脉3个部位的粥样硬化斑块分布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分辨MRI可清晰显示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内部成分,且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发生有密切的相关性,高分辨MRI可对脑梗死的发生风险作出预测,为临床防治脑梗死及疗效评价提供重要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