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急性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障碍与病灶部位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与病灶部位的关系,为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认知功能障碍提供依据。方法对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利用韦氏成人智力量表(WAIS—RC)进行测查全量表智商(FIQ)后,将患者分为认知功能障碍组和非认知功能障碍对照组,选用磁共振成像进行病灶部位和范围的检测,评定患者的认知功能与病灶部位的相关性。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为48.3%;两组患者大脑半球左侧和右侧、前部和后部,皮层和皮层下,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和大脑后动脉供血区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与病灶部位具有相关性,大脑半球损伤左侧、前部、皮层更可能导致认知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首发脑梗死患者卒中后抑郁临床特征及其和病灶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4年12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在我院就诊的首发脑梗死卒中患者68例,根据是否伴有抑郁分为:伴抑郁21例,为观察组,不伴抑郁47例,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特征,并分析脑梗死卒中后抑郁和病灶部位、病灶大小相关性。结果两组患者左侧大脑半球的比较发现:皮质下及额叶梗死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而右侧大脑半球梗死发生率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梗死灶直径≥3.6cm患者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病灶直径≥3.6cm的患者重度抑郁发生率明显高于直径3.6cm的患者(P0.05)。结论首发脑梗死卒中后抑郁患者的梗死灶常见于左侧大脑半球,且卒中后抑郁病情的严重程度和梗死灶直径的大小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左右两侧大脑半球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8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照梗死部位分为左侧大脑半球脑梗死组152例和右侧大脑半球脑梗死组130例,分别对2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比较。结果左侧脑梗死组的发病率、入院时NIHSS评分和GCS评分、病死率高于右侧脑梗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侧大脑中动脉支配区脑梗死发病率高于右侧大脑中动脉支配区脑梗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左侧大脑半球急性脑梗死发病率高于右侧,且病情重、病死率高,提示不同侧大脑半球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颈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对脑皮质血流灌注量的影响.方法 应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对18例单侧颈动脉狭窄患者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前后脑皮质血流灌注量进行检测.结果 患者术后双侧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供血区脑皮质血流灌注量均显著增加(均P<0.05);同时支架置入侧术后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供血区脑皮质血流灌注量比值较术前增加更明显(均P<0.05),但大脑前动脉供血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颈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可使狭窄侧及对侧脑皮质血流灌注量增加,而狭窄侧大脑中动脉、后动脉增加幅度更明显.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大脑中动脉(MCA)区脑梗死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成像病灶分布特点及与其供血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的分析经颅脑磁共振成像(MRI)的DWI序列诊断的急性脑梗死,选择病灶位于MCA分布区,且完善其供血动脉检查,包括头颈部CTA,或颅脑MRA加颈部血管超声的患者108例,排除心源性栓塞、特殊血管病变导致的脑梗死.将梗死按照部位分为腔隙型梗死(SSSI)、皮层下梗死(SI)和混合型梗死(MI),供血动脉分为正常、轻度(50%)、重度(50%)和闭塞.比较不同类型梗死组的供血动脉狭窄的发生率.结果 各种梗死类型的发生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08,P>0.05).单纯MCA病变者53例(53/108,49.1%),单纯ICA病变者28例(28/108,25.9%),单纯MCA病变高于单纯ICA病变(x2=12.35,P<0.01).同侧血管正常者以LI类型的梗死多见,而单纯ICA病变者以MI类型的梗死多见(x2=10.22;10.54,P<0.01);三种梗死类型在单纯MCA病变患者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25,P>0.05);在单纯MCA病变者中,SI梗死类型多见于MCA闭塞患者(x2=7.45,P<0.05).LI梗死类型多见于MCA轻度或重度狭窄患者(x2=6.39,P<0.05).结论 结合DWI和相应血管检查对于明确MCA区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病因和机制有一定帮助.基底节区的腔隙梗死,相应血管检查正常提示小血管病的可能大;MCA存在一定狭窄则可能是穿支受累造成;ICA病变多累及皮层,包括皮层型分水岭区梗死;而不同程度的MCA病变其梗死形态没有本质区别,皮层下梗死更多见MCA闭塞患者.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急性脑梗死病灶类型及其与进展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140例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急性脑梗死患者病历资料及脑MRI、DWI、MRA影像资料,其中进展组71例,非进展组69例.结果 2组脑梗死类型均可见流域性脑梗死、分水岭脑梗死、纹状体内囊梗死、腔隙性梗死,进展组以分水岭脑梗死(45.1%)、纹状体内囊梗死(46.5%)为主,非进展组以流域性脑梗死(44.9%)为主,2组脑梗死病灶类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829,P<0.01).结论 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急性分水岭脑梗死、纹状体内囊梗死易表现为进展性脑梗死.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比研究不同程度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狭窄与闭塞所致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及梗死类型,为大脑中动脉狭窄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61例由大脑中动脉狭窄与闭塞所致的MCA供血区梗死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将患者根据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结果分为中度狭窄组32例、重度狭窄组12例和闭塞组17例。对患者的临床资料、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WI)结果显示的脑梗死的部位进行对比。结果 MCA不同狭窄程度的3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有无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梗死、长期饮酒病史、血脂四项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有无长期吸烟史方面有统计学差异(P0.05)。Essen卒中风险评分与MCA狭窄程度无相关性(P0.05)。3组MCA病变程度的NIHSS神经功能缺损无统计学差异。不同MCA病变程度的患者梗死病灶数有统计学差异(P=0.004)。结论不同程度MCA狭窄与闭塞所致的脑梗死病灶数有统计学差异,而与NIHSS神经功能缺损无明显的相关性,因此关注MCA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部位及发病机制对脑梗死的防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大面积脑梗死颅内血管成像及血流动力学变化特点.方法 对39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在急性期进行颅脑MRI、MRA及TCD检查观察颅内血管成像及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结果 39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中颈动脉闭塞7例,大脑中动脉闭塞17例,大脑中动脉狭窄及远端分支减少15例,大脑前动脉狭窄及闭塞5例,大脑后动脉狭窄3例,TCD显示大面积脑梗死病侧MCA Vm、ICA Vm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和病灶对侧(P<0.05),双侧ACA Vm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血管搏动指数和阻力指数(PI、RI)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增大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大面积脑梗死患者MRA可直接了解颅内闭塞情况及狭窄程度,TCD可了解颅内血流动力学改变及血管阻力,从而了解梗死区血供情况,间接了解颅内压,为判断病情及预后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血孤啡肽与脑梗死患者病情进展及脑梗死后抑郁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95例脑梗死患者,分别于发病后不同时间点采集静脉血,检测血孤啡肽水平。根据脑梗死后病情是否进展分为进展组和非进展组,比较2组血孤啡肽水平,根据脑梗死后是否发生抑郁分为抑郁组和非抑郁组,比较2组血孤啡肽水平,并分析HAMD评分与血孤啡肽的相关性,通过影像学明确脑梗死部位、5-羟色胺能神经元是否发生损伤。比较不同梗死部位、5-羟色胺能神经元是否发生损伤患者的血孤啡肽水平。结果脑梗死患者发病后24h内的血孤啡肽水平与健康人群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发病时间24h后血孤啡肽水平逐渐高于健康人群;进展组血孤啡肽水平高于非进展组(P0.05);抑郁组血孤啡肽水平高于非抑郁组(P0.05),且抑郁组HAMD评分越高,血孤啡肽水平越高;多梗死病灶患者的血孤啡肽水平最高,其次为皮层下梗死患者;5-羟色胺能神经元损伤患者的血孤啡肽水平高于5-羟色胺能神经元未损伤的患者(P0.05);5-羟色胺能神经元损伤患者中发生抑郁所占比例明显高于未发生抑郁患者(P0.05)。结论血孤啡肽水平升高对脑梗死患者病情进展和脑梗死后抑郁的发生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脑梗死老年患者责任动脉和认知障碍的关系。方法使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表(MoCA)北京版对2012-01-2013-12我院接收的首次急性发病2周左右的缺血性卒中150例患者行认知功能评估(认知功能障碍组)。同时选择同期急性脑梗死患者150例(无认知功能障碍组)。将150例急性脑梗死合并认知障碍患者按照阻塞责任动脉进行分组,对比各组的MoCA认知评估结果和生存质量评分。结果认知障碍组记忆、思维、行动能力、交流、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等维度评分显著低于无认知障碍组,2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脑前动脉供血区梗死组注意力,大脑后动脉供血区梗死组视空间/执行、记忆、语言,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梗死组视空间/执行、语言、注意力、记忆,椎基底动脉供血区梗死组注意力功能受到显著损害,脉络膜前动脉供血区梗死组未发现特征性的认知领域受到损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责任动脉阻塞所导致的认知功能损害的领域不同,这能够预测亚急性期脑卒中后认知障碍,因此应当增加对亚急性期脑卒中管理中的障碍评估。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腔隙性梗死病人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及与各亚型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138例初发腔隙性梗死患者及年龄、性别相匹配的138例初发动脉硬化性皮层梗死患者,根据有无白质损害,观察腔隙性梗死患者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及与腔隙性梗死亚型的关系.结果 皮层梗死组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45.7%)高于腔隙性梗死组(35.9%)(P〈0.01).无白质损害的腔隙性梗死患者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高于有白质损害者,皮层梗死组代谢综合征患病率高于有白质损害的腔隙性梗死组.结论 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与不伴白质损害的腔隙性梗死明显相关,皮层梗死的患病率高于有白质损害的腔隙性梗死,与各型梗死之间的发病机制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12.
血小板激活及血小板参数变化在脑梗死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目的研究血小板激活以及血小板参数变化在脑梗死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急性脑梗死患者168例和健康对照者40名外周血P选择素(CD62p)、溶酶体蛋白(CD63)的阳性表达率,同时测定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和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AR)。并进行比较及相关因素分析。结果(1)脑梗死患者CD62p、CD63及MPV、MAR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并且上述指标急性期均高于恢复期(均P<0·01);(2)全前循环梗死(TACI)亚型的脑梗死患者CD62p、CD63及MPV、MAR显著高于部分前循环梗死(PACI)、后循环梗死(POCI)及腔隙性梗死(LACI)亚型,在PACI及POCI亚型中上述各测定值较LACI亚型显著增高,差异均具有显著性(均P<0·01);而在PACI及POCI亚型之间差异并无显著性(P>0·05);(3)PLT在脑梗死患者急性期、恢复期与健康对照组之间以及牛津郡社区卒中项目(OCSP)各亚型之间差异无显著性(均P>0·05)。(4)CD62p、CD63呈显著正相关(r=0·826,P<0·01),且与MPV及MAR亦呈明显正相关(r=0·703、0·698,均P<0·01);但与PLT之间无相关性(均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血小板的大量激活及其体积和最大聚集率的升高参与了脑梗死的病理过程,监测MPV和MAR较PLT更能反映脑梗死的病情程度,为应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高压氧治疗脑梗死患者并发气压伤、减压病、氧中毒的情况。
方法 健康对照组和脑梗死患者组各60例,入选者接受高压氧治疗30次,分析入选者临床特点,并
观察入选者在治疗时以下副作用的发生率:①中耳、鼻窦、肺气压伤;②减压病;③氧中毒。
结果 2例脑梗死组患者于高压氧治疗时发生气压伤,对照组无气压伤发生,但两组间无显著差异。
两组皆无减压病及氧中毒发生。
结论 高压氧治疗脑梗死患者是安全的,常见的副作用是气压伤。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基底节区进展性脑梗死脑侧支循环形成及其对近期神经功能缺失的影响。方法将该院收治的200例基底节区进展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其入院后均采用头部CT血管造影(CTA)评估患者侧支循环建立情况,根据患者是否建立侧支循环将其分为侧支循环建立组和无侧支循环建立组,并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其入院时、卒中进展时和侧支循环建立后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探讨不同分级侧支循环、不同侧支循环开放类型的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失情况。结果 200例基底节区进展性脑梗死患者中有146例患者成功建立侧支循环,54例患者无侧支循环建立。侧支循环建立组在入院时和卒中进展时的NIHSS评分与无侧支循环建立组比较,差异均不显著(P 0.05);治疗2周时NIHSS评分低于无侧支循环建立组(P 0.05)。3~4级侧支循环患者在入院时和卒中进展时的NIHSS评分与1~2级侧支循环患者比较,差异均不显著(P 0.05);治疗2周时NIHSS评分低于1~2级侧支循环患者(P 0.05)。前循环脑梗死患者侧支循环建立数多于后循环脑梗死患者(P 0.05)。前循环脑梗死患者入院时和卒中进展时的NIHSS评分与后循环脑梗死患者比较,差异均不显著(P 0.05);治疗2周时NIHSS评分低于后循环脑梗死患者(P 0.05)。结论脑侧支循环形成可改善基底节区进展性脑梗死患者近期神经功能缺失情况。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 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梗死部位及是否合并脑白质病变对患者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
方法 采用临床痴呆评定量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和中文版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对连续入组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认知心理学评估,分析患者不同梗死部位包括皮层梗死、皮层下关键部位梗死和皮层下非关键部位梗死及是否合并白质病变对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
结果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组的平均年龄显著高于无认知功能障碍组(67.31 10.88 vs 57.09 9.91,P=0.015),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高于无认知功能障碍组[3.0(2.0~4.0) vs 1.0(1.0~2.0),P=0.012]。认知功能障碍组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显著低于无认知功能障碍组(81.67 23.55 vs 95.91 12.00,P=0.029)。两组患者梗死部位有显著差异(P=0.042),皮层梗死更多见于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组,皮层梗死患者的视空间与执行功能显著低于皮层下非关键位置梗死患者[1.5(0.0~3.0) vs 3.0(2.0~4.0),P=0.016]。白质病变与认知障碍的发生无明显相关性。
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认知障碍与年龄、严重的神经功能缺损、皮层梗死、日常生活能力下降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判断脑梗死后吞咽困难预后的评估方法。方法 对205例脑梗死后伴发吞咽困难的患者进行吞水实验,以改良的Barthel指数进行评分,根据牛津郡社区脑梗死分型(OCSP)进行分型。临床观察吞咽困难患者的预后情况。结果 脑梗死后吞咽困难晚期恢复患者和早期恢复患者在吞水试验和改良的Barthel指数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01)。延髓梗死、延髓背外侧综合征、完全性前循环脑梗死的患者发生吞咽困难较其他类型的脑梗死伴发者更难恢复。结论 判断脑梗死后吞咽困难的预后可以综合吞水实验、改良的Barthel指数和OCSP来进行。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及脑脊液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 1(IGF - 1)浓度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观察 40例脑血管病患者和 2 0例正常人血清及脑脊液IGF - 1浓度。病例组 :脑梗死组2 0例 ,脑出血组 2 0例 ,所有患者均在发病后第 3天抽取静脉血 2ml,其中脑梗死组在抽血当天作腰穿抽取脑脊液 2ml。IGF - 1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方法测定。应用SPSS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病例组与对照组血清中IGF - 1浓度有明显统计学差异 (P <0 .0 1) ,脑梗死组与脑出血组血清中IGF - 1浓度无统计学差异 (P >0 .0 5 )。脑梗死组与对照组脑脊液中IGF - 1浓度有明显统计学差异 (P <0 .0 1)。结论 脑梗死和脑出血患者急性期血清IGF - 1浓度明显降低 ,脑梗死组患者急性期脑脊液IGF - 1浓度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18.
脑梗死恢复期抑郁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脑梗死恢复期抑郁的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方法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将87例初发脑梗死恢复期患者分为抑郁组和非抑郁组,分别行脑卒中神经功能缺损评分(SSS)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定(ADL).结果在87例脑梗死恢复期患者中抑郁发生率为41.4%,抑郁组SSS评分明显高于非抑郁组(P<0.01),抑郁组ADL评分低于非抑郁组(P<0.01),而病灶数量、部位在2组中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抑郁是脑梗死患者恢复期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生与神经功能缺损严重程度、日常生活能力依赖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9.
脑梗死MRI表现与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及抑郁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及抑郁与病变部位的关系.方法 经MRI证实的脑梗死患者81例,按部位划分为丘脑组、内囊-基底节组、小脑组、脑干组,另选MRI表现正常者3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简易智力状态试验(MMSE)和哈金斯基缺血指数量表(HIS)及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量表进行测试,对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丘脑组、内囊-基底节组、小脑组、脑干组与对照组相比智能下降显著;内囊-基底节组HAMD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左侧梗死组的HAMD得分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左右两侧病灶组相比,左侧组智能明显低于右侧,两组抑郁得分无显著性差异;抑郁组的智能显著低于非抑郁组.结论 丘脑、内囊-基底节、小脑、脑干部位的梗死导致血管性痴呆,其中左侧病灶组和抑郁组患者更易发生痴呆;内囊-基底节病变组及左侧梗死患者更易患卒中后抑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