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青少年双相情感障碍误诊3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 disorder,BPD)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精神疾病,具有高患病率和死亡率,然而极易被误诊和进行不恰当的治疗,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BPD在人群中的终生患病率为20—25%,还有25%的人群没有达到严格的诊断标准被归为阈下心境障碍,但他们也常出现心境障碍症状和功能损害,所以人群中的双相情感障碍的患病率被严重低估了。儿童青少年双相情感障碍更是如此。本文就近1年来收集到的3例青少年双相情感障碍中的典型病例进行分析和总结,以利于今后的临床工作。  相似文献   

2.
焦虑障碍是以过度担心不良的预期结果为特征的情绪和行为障碍,全球患病率为6.5%[1]。多个国家的治疗指南均推荐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CBT)作为青少年焦虑障碍的一线治疗手段[2]。一项关于CBT对广泛性焦虑障碍、社交焦虑障碍、惊恐障碍相对影响的meta分析发现,CBT治疗成人焦虑障碍患者都有较好的反应[3]。然而,针对儿童青少年的研究发现接近半数焦虑障碍患儿经CBT治疗后没有完全缓解[4],这与成年人的研究结果有较大差异。明确儿童青少年疗效预测因子能更好地指导治疗,从而达到更显著的疗效,这也是目前儿童青少年焦虑障碍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就心理社会因素、症状学、脑影像与电生理、基因预测等4个方面对儿童青少年焦虑障碍患者经CBT后的疗效预测作用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青少年双相情感障碍患者首次发作时症状特点、精神病性症状的特征及诊断情况,为青少年双相情感障碍的及时诊断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对2010年1月1日~2015年10月31日于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心身科住院,年龄13~17岁,诊断为首次发作双相情感障碍的119例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精神病性症状的特点进行总结分析.结果首次就诊误诊86例,占72.26%;其中,躁狂发作误诊14例,出现精神病性症状的为12例,误诊8例(66.67%);抑郁发作误诊71例,伴精神病性症状的为26例,误诊24例(92.31%).混合发作误诊1例,且伴精神病性症状.在首次发作的双相障碍的患者中,精神病性症状出现最频繁的为关系妄想(27例),其次为幻觉(10例).结论精神病性症状对于首次为抑郁发作的青少年患者来说对确诊双相情感障碍的意义更大.青少年双相请障碍患者出现精神病性症状的形式、内容广泛.重视精神病性症状在青少年双相障碍中的诊断作用,对提高双相障碍的识别率、诊断率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4.
<正>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 disorder,BPD)属于情感障碍的一种,分为双相情感障碍Ⅰ型和双相情感障碍Ⅱ型。具有发病高峰年龄早、确诊时间长、患躯体伴随疾病风险大、疾病治疗负担重的特点,同时患者的自杀风险也较高。有研究表明,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自杀风险是普通人群的20~30倍[1]。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自杀未遂率为9%;男性患者死于自杀的几率是女性患者的2倍[2]。Schaffer等[3]研究指出,  相似文献   

5.
正睡眠障碍是癫痫患者常见的共患病之一,癫痫与睡眠障碍均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两者共患会加重癫痫发作和焦虑抑郁症状,对于癫痫患儿还会影响其生长发育,临床中应予以重视。1概述1.1流行病学健康成年人中睡眠障碍的患病率约为10%~18%,而成年癫痫患者的患病率是其1.4~3.0倍[1, 2]。健康儿童与癫痫患儿睡眠障碍的患病率分别为25%~40%和75%[3, 4]。成年与儿童癫痫患者共病失  相似文献   

6.
躁狂的全程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双相障碍是一种终生性疾病,以伴或不伴抑郁症的躁狂或轻躁狂发作为特征,双相障碍患病率5%,充分发展的躁狂患病率1%,双相障碍认识之所以提高,主要是与抑郁间歇短至2天的轻躁狂和环性情感气质引起抑郁症的认识提高有关。发作间歇期常有亚综合征症状,后增加复燃机率。故治疗急性期以缓解病情为目的,维持期以预防复发为目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 4版 (DSM IV)中双相情感障碍各亚型的临床特点及在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对以往诊断为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的 6 2例患者 ,应用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 2版修订本 (CCMD 2 R)重新诊断 ;对维持原诊断者 ,依据DSM Ⅳ标准分出亚型并分析比较各型的临床资料。结果 双相Ⅱ型平均发病年龄 [(2 1± 4)岁 ]较双相Ⅰ型[(2 8± 6 )岁 ]提前了 7岁 ,病程长 5年 (中位数分别为 11年和 6年 ) ,平均发作次数 [(6 +2 )次 ]较双相Ⅰ型 [(4 +1)次 ]多 2次 ;其一、二级亲属中患精神疾病的阳性率 (分别为 41%和 32 %)均高于双相Ⅰ型(均为 6 %) ;双相Ⅱ型自杀行为的发生率 (5 5 %)高于双相Ⅰ型 (3%) ,而双相Ⅰ型肇事行为发生率(4 8%)高于Ⅱ型 (9%) ;双相Ⅱ型的显效率 (6 4%)低于双相Ⅰ型 (94%) ;以上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0 1或P <0 0 5 )。结论 DSM Ⅳ将双相情感障碍分为双相Ⅰ型和双相Ⅱ型 ,对此病的进一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建议在我国精神疾病分类中加以采用。  相似文献   

8.
全球精神卫生调查(World Mental Health Survey Initiative)显示,双相障碍的终生患病率为2.4%[1]。目前研究提示,双相障碍患者躯体疾病的共病问题突出[2]。而双相障碍患者的经济负担中40%~70%来自其躯体疾病的治疗[3]。另外,躯体疾病的共病也会导致治疗周期延长,生活质量下降,治疗方案复杂化,死亡率上升,同时疾病严重程度增加[4]。此外,躯体共病还会增加患者的自杀风险[5],导致更差  相似文献   

9.
情感障碍为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其中双相情感障碍患病率为1%[1]采用CT研究精神分裂症脑结构的报道已有很多,而研究双相情感障碍较少。本研究探讨双相情感障碍脑结构是否有改变及其与相应的临床特点的关系。资料1.一般资料:(1)研究组为27例住院病人,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双相情感障碍,男17例,女10例,年龄18~59岁,平均36岁,病期平均142.5个月,二系三代中家族史阳性者占12/27。(2)对照组33例,男子18例,女15例,平均年龄39岁,皆无精神疾病家族史,来自综合性医院的无神经系统阳性体征、化验检查正常的头痛、失眠症者,…  相似文献   

10.
成人的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是儿童和青少期最常见的精神障碍,其主要特征是注意分散、活动过度和行为冲动.过去认为ADHD特发于儿童和青少年期,仅有少数患儿症状持续到成人.但近年来研究却发现,约30%~50%患儿在进入成人后仍持续上述症状[1],并有多项研究证实成人ADHD可视为独立的一种精神障碍[2],美国在1994年出版的<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中就专为成人ADHD列出了独立的诊断标准.该病常共病多种精神障碍如焦虑、抑郁、双相情感障碍、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物质滥用和依赖等,造成患者生活、工作、社会功能受损及很大的医疗和社会经济负担[3,4],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许多学者就其病因、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本文就有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