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控制体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控制体温疗法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方法 将106例重型颅脑损伤(GCS≤8分)患者分为3组:①控温组(36例),将体温控制在35~36℃;②亚低温组(35例),体温控制在33~34℃;③对照组(35例),给予常规治疗。结果控温组预后良好率为52.8%(19/36),死亡率为19.4%(7/36);亚低温组良好率为51.4%(18/35),死亡率为17.1%(6/35);对照组良好率为22.9%(8/35),死亡率为37.1%(13/35)。控温组的良好率与亚低温组相比,相差无显著性(P〉0.05),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控温组与对照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但明显低于亚低温组(P〈0.05)。结论控制体温疗法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与亚低温治疗相仿,并可有效避免与后者相关的并发症,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安全而有效的方法之一,适合于基层医院开展。  相似文献   

2.
气管切开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的作用(附68例报告)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在重型颅脑损伤中的治疗作用。方法对1995年至2005年间我科收治的6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施行气管切开术,其中伤后24h以内切开27例,伤后24-48h切开18例,48h-7d切开23例。结果基本治愈28例(41.2%),好转12例(17.6%),自动出院5例,死亡23例(3318%)。结论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早期气管切开可有效改善呼吸功能.纠正低氧血症,减轻脑水肿和继发性脑损害,降低患者死亡率。  相似文献   

3.
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亚低温疗法在颅脑损伤治疗中的作用。方法73例颅脑损伤患者分为①亚低温组:31例,均于伤后24h内接受亚低温治疗,直肠温度控制在32~34℃,维持3~7d;②常规治疗组:42例,其他治疗同亚低温组,根据GOS预后评估系统评估两组患者疗效。结果与常规治疗组相比,亚低温组患者伤后早期颅内压显著下降(P〈0.05);生命体征、血气及电解质无显著性差异(P〈0.05);无严重并发症,死亡率降低,恢复良好,预后显著改善。结论亚低温疗法能减轻颅脑损伤后脑水肿,降低颅内压,伤后24h内接受亚低温治疗,疗效确切,可降低颅脑损伤患者的死亡率,提高其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4.
重型颅脑损伤25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方法,提高重型颅脑损伤的治愈率和降低致残率、死亡率。方法 对我院2000-01~2005-12收治的256例重型颅脑损伤(GCS≤8分)的患者救治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56例患者中,174例患者GCS评分6~8分,82例特重型颅脑损伤(GCS评3~5分),恢复良好148例(57.8%),中残57例(22.3%),重残以及植物状态13例(5.1%),死亡38例(14.9%)。结论 重型颅脑损伤应加强院前急救处理.早期明确诊断,手术中应充分减压以减轻对脑干的压迫,早期行气管切开、亚低温治疗和使用钙离子拮抗剂,昏迷时间较长者行高压氧治疗,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和颅内压变化,积极防治并发症,是提高治俞率、改善预后和降低致残率、死亡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5.
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亚低温对重型颅脑损伤(sTBI)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36例sTBI患者(Gcs≤8分)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亚低温组,每组18例。伤后0、1、3、7、14、21d各行一次头颅CT检查,手术后病人均持续监测颅内压7d。对照组维持正常体温,亚低温组人院后在4.8h内将肛温降至33℃左右,并维持3~5d。比较两组颅内压、伤灶脑水肿体积变化和预后不良(GOS〈3分)率。结果在伤后第7天,对照组和亚低温组颅内压分别为(3.15±0.24)kPa和(1.78±0.24)kPa;在伤后第14天,对照组和亚低温组伤灶脑水肿体积分别为(140.90±22.95)cm^3和(81.72±15.95)cm^3;伤后1周内患者清醒率对照组和亚低温组分别为22.2%(4/18)和55.6%(10/18);伤后3年随防时,预后不良率对照组为55.6%(10/18),亚低温组为22.2%(4/18)。上述指标两组比较均相差显著(P〈0.05)。结论亚低温治疗法能减轻颅脑损伤患者的脑水肿,稳定其颅内压、缩短其昏迷时间,从而改善其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研究组织化医疗模式下综合疗法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将神经内科、神经外科整合为一个一级临床科室——脑系科,建立完善的多学科一体化治疗的组织化医疗网络。重型颅脑损伤患者128例,其中2004年8月至2007年12月在脑系科住院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66例接受组织化医疗模式治疗,作为治疗组;2001年1月至2004年8月分散在我院内科、外科住院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62例接受传统医疗模式治疗,作为对照组。比较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和GCS分别为7.47±5.24、59.74±15.56和13.72±1.06,对照组则分别是16.18±9.89、34.00±10.54、10.84±1.58;两组比较有极显著差异(P〈0.01)。治疗组患者恢复良好率、伤残率、死亡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62.12%(41/66)、13.64%(9/66)、24.24%(16/66)、12.12%(8/66),对照组则分别为20.97%(13/62)、33.87%(21/62),45.16%(28/62)和32.26%(20/62),两组相比较,相差显著(P〈0.05)。治疗组患者平均住院天数也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1)。结论采用组织化医疗模式治疗重型颅脑损伤能改善患者预后,缩短住院时间,可能是一种适合我国基层医院的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模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亚低温治疗和常温方法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比较.方法 对本院ICU收治的68例患者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和常温对照组,在治疗后3个月进行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结果 亚低温治疗组的病死率及恢复良好率明显好于对照组.结论 亚低温治疗可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病死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亚低温对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治疗作用及临床效果。方法共88例病人(GCS昏迷≤8分)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44例,尽快采用亚低温治疗。直肠温度控制在33℃~35.5℃,持续1~7d。对照组44例,常规治疗,直肠温度控制在36.5℃~37.5℃。两组病人均于伤后3个月时根据GOS评估法判定疗效。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亚低温治疗组恢复良好率提高,病死率降低,预后显著改善,无严重并发症。结论亚低温具有肯定的脑保护作用,用于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可降低病死率,提高生存质量,无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亚低温治疗高温高湿环境下重型颅脑损伤的护理方法。方法 高温高湿环境下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60例,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和对照组。规范护理程序,严密观察病人生命体征变化,采取积极护理措施,减少并发症。结果 亚低温治疗24h后颅内压逐渐下降,脑组织PO2逐渐上升,伤后3个月亚低温治疗组的良好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精心护理有助于改善亚低温治疗的高温高湿环境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预后。  相似文献   

10.
急性重型颅脑创伤的亚低温治疗及预示疗效的相关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亚低温对急性匝型颅脑创伤患者的治疗作用,并分析哪些临床指标可以预示良好疗效。方法 对2000~2004年我院246例接受亚低温治疗的急性重型颅脑创伤患者,伤后3个月进行格托斯哥预后评分(GOS)。并对伤后可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死亡58例,植物生存状态19例,重残12例,中残17例,轻度或无功能障碍140例。可预示良好疗效的临床指标:伤后GCS评分≥5分、基础体温正常、非重度颅内高压、脑损害非弥漫性、治疗时间窗及时(≤6h)和时程足够(≥48h)。结论 选择恰当的适应证、采取正确的亚低温治疗,对急性重型颅脑创伤患者可以获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