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探讨脑保护滤网下支架治疗老年高危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在脑保护滤网下对25例60岁以上的高危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进行颈动脉支架成形(CAS)治疗。结果颈动脉病变残余狭窄≤20%,手术成功率达100%,临床症状消失。24例在围手术期均有不同程度心率、血压下降,但无严重并发症。结论脑保护滤网下支架治疗老年高危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伴有不稳定斑块的重度颈动脉狭窄的治疗方法。方法分析1例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影像资料。结果本例患者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右上肢无力,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提示左侧颈内动脉开口重度狭窄并伴不稳定斑块;在远端脑保护装置下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后,患者症状消失。结论对于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需结合实际情况,选择出最佳的手术方式;手术技巧、熟练程度等是保证支架成形术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正>脑卒中是导致人类死亡的第3大原因,其中缺血性脑卒中大约占80%,颈动脉狭窄是其发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并且与颈动脉狭窄程度密切相关。近年来,随着血管介入的发展,使得脑保护装置下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rotid artery stenting,CAS)成为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替代疗法,尤其对重度颈动脉狭窄的高龄患者,CAS更是具有CEA无法比拟的优越性,而目前影响这一治疗效果的最主要问题是如何提高技术成功率并减少操作过程中及围手术期的相关并发症。笔者在脑保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颈动脉支架置入成形术(CAS)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至2015年5月采用CAS治疗的212例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临床资料。结果 212例中,顺利完成支架置入199例,置入支架共207个,同期椎动脉置入支架6例、颈总动脉置入支架2例。支架置入后造影显示支架定位准确,平均残余狭窄35%。颈内动脉成功率为93.9%(199/212);其中6例残余狭窄20%,占3.0%(6/199);4例残余狭窄40%~50%,占2.0%(4/199)。9例存在严重血管迂曲及易损斑块,选择CEA治疗;1例为造影时发现狭窄部位有附壁血栓,需准备近端保护装置,择期手术,当天夜间出现脑栓塞。术后9例出现一过性头痛、头晕等症状,5例出现低血压及心动过缓,2例严重迷走反射,2例出现血管痉挛,1例脑出血死亡。结论症状性颈动脉狭窄行CAS可取得显著的临床效果,且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特点,在严格控制指征、规范术中操作、合理的围手术期管理的前提下,可取得较理想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rotid artery stenting,CAS)治疗症状性重度颈动脉狭窄的近期和中期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地分析了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我院接受CEA或CAS治疗的203例症状性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两种术式的围手术期及中期并发症情况。结果共纳入症状性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203人,分为CAS组(n=132)与CEA组(n=71),术后随访时间为1 y。统计学分析患者在年龄、性别、危险因素、血压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围术期并发症分析中显示,CEA组颈部肿胀3例(P=0.017);CAS组30 d内卒中比例明显高于CEA组(P=0.034)。1 y随访结果分析显示,CAS组再狭窄比例明显高于CEA组(P=0.047);在心肌梗死、死亡、脑卒中方面两组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CAS与CEA均可安全有效的治疗症状性重度颈动脉狭窄,围术期并发症方面CEA组颈部肿胀明显高于CAS组,CAS组30 d内卒中及1 y再狭窄比例明显高于CEA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的适应证、手术方法及围手术期处理等相关问题。方法收集20例颈内动脉起始段狭窄的患者,经全脑血管造影确诊后,经股动脉入路行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术或单纯支架植入术。结果除1例患者球囊扩张后因血管迂曲明显,支架未能到位,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术后或单纯支架植入后患者原狭窄处血管均较前扩张到正常管径的70%以上,无1例并发症发生,随访3~24个月,均经颈动脉彩超复查未见到支架内血栓形成或再狭窄。结论 CAS是治疗颈内动脉起始段狭窄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7.
颈动脉狭窄〉70%的患者,年卒中率可高达13%。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可使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年卒中发病率降低到4.5%,颈动脉支架植入术(CAS)对预防卒中与CEA同样有效。CAS具有微创、并发症发生率低和适应证广的特点,而且不损伤脑神经,然而对于术中是否使用脑保护装置尚有争议。我们将我院进行的17例滤器保护下的CAS报道如下,探讨术中注意事项及其利弊。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同期血管内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伴发远端颅内动脉瘤的技术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08-01-2014-12作者单位收治的症状性颈动脉狭窄伴发狭窄远端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共11例,均同期实施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和颅内动脉瘤栓塞(或动脉瘤开口单纯支架置入术),并对患者的临床、影像和血管内治疗情况进行回顾分析。结果11例患者中,颈动脉狭窄部位均在颈内动脉起始部,狭窄率65%~95%,平均(80.9±10.2)%,均成功置入支架(残留狭窄0~20%,平均4.1%);合并11个狭窄远端未破裂颅内动脉瘤,大小2.0~6.5mm,平均(4.1±1.7)mm,9个行弹簧圈栓塞,其中6个即刻达到次全栓塞,3个完全栓塞,2个行动脉瘤开口单纯支架置入术。围手术期无手术相关并发症。临床随访5~79个月,中位数为20个月,未发生颅内出血,或治疗动脉相关的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结论同期行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和其远端伴发的颅内未破裂动脉瘤介入治疗具有技术可行性,相对安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颈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CAS)中使用Mo.Ma脑保护装置的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青岛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自2009年3月至2011年9月收治的8例行CAS并使用Mo.Ma脑保护装置的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 Mo.Ma脑保护装置保护成功率及CAS手术成功率均为100%,颈内动脉重度狭窄均有改善,残余狭窄率均低于30%;1例回抽血液中见捕获的小斑块,无患者发生栓子脱落事件;术后复查头部MRI,未发现新发的缺血病灶;术后1个月复查颈部血管彩超均未发现再狭窄. 结论 对颈内动脉重度狭窄的患者行CAS时,使用Mo.Ma脑保护装置安全、有效,但仍需大样本病例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10.
目的以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为对照,分析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在治疗中重度颈动脉狭窄的临床价值。方法将100例颈动脉狭窄患者按手术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CEA)和对照组(CAS),记录2组围术期手术相关并发症;记录手术用时、住院时间、治疗费用;随访12个月,记录2组包括死亡在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改良Rankin评分情况。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在围术期手术相关并发症、住院时间、术后6个月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改良Rankin评分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均0.05)。但观察组治疗经费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中重度颈动脉狭窄效果良好,术后近期和远期疗效及治疗安全性与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相当,但颈动脉内膜剥离术费用成本较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1.
正1背景运用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rotid artery stenting,CAS)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患者日益普及,但该手术仍然有一定的并发症,特别是术后高灌注综合征。该并发症是CAS后最危险的并发症之一,据报道颈动脉狭窄CAS术后1.1%~6.8%的患者可发生脑组织高灌注损伤,产生半球脑肿胀或脑出血。有报道提示对于术前有高灌注风险颈动脉狭窄的患者行常规颈动脉支架术出现该并发症高达14.1%~56%。目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患者术前预防性应用阿托品对术中、术后发生低血压、心动过缓及心脏疾病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神经内科自2008年11月至2010年5月行CAS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77例,其中术前预防性应用阿托品患者(预防组)42例,术前未预防性心用阿托品患者(对照组)35例.记录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围手术期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高危因素,比较2组患者围手术期心血管系统并发症等的发生率.结果 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围手术期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高危因素、血管形态学特点及操作要素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预防组患者术中心动过缓、围手术期心动过缓、围手术期心脏疾病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前预防性应用阿托品能降低CAS术中、术后发生心动过缓及心脏疾病并发症的风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70例颈动脉狭窄患者进行颈动脉狭窄内膜剥脱术或颈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评价手术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术后30d主要终点事件(卒中/心肌梗死/死亡)发生率CEA组为12.50%,CAS组为10.5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CEA组为21.86%,CAS组为21.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 y随访,远期并发症发生率CEA组为9.38%,CAS组为10.5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AS治疗颈动脉狭窄与CEA具有同样明确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起始部合并椎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的外科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106例颈内动脉起始部合并椎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病人的临床资料,同时行椎动脉支架植入术(VAS)和颈动脉支架植入术(CAS)87例;先行支架植入术再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19例,其中先行VAS再行CEA 11例,先行VAS和CAS再行CEA 5例,先行双侧VAS再行CEA 3例。结果术后DSA复查均显示狭窄解除、管腔通畅,远端显影较术前明显好转。MRI灌注复查提示脑灌注较术前明显改善。围手术期出现小脑点状梗死5例,经常规内科治疗后好转出院。随访6~48个月,出现脑梗死3例,VAS术后再狭窄14例,CAS术后再狭窄5例,CEA术后未见再狭窄者。结论对颈内动脉起始部合并椎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的病人,需灵活运用VAS、CAS及CEA术式,扬长避短,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应用动脉内膜切除术(CEA)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治疗颈动脉狭窄,探讨并评估两种治疗方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01—2010-10我院62例颈内动脉狭窄患者,12例行CEA,50例行CAS,其中应用脑保护装置(EPD)24例。结果颈内动脉内膜切除术11例成功再通,1例近全闭塞者再通失败,术后18d内死亡1例,轻微症状性缺血性脑卒中2例,轻微出血性脑卒中1例。支架植入术50例中2例出现轻度脑卒中,颈动脉窦反应14例,高灌注综合征2例,延迟性脑出血1例,半球梗死死亡1例。应用脑保护装置24例,未发生神经系统并发症。结论 CEA和CAS皆为治疗颈内动脉狭窄的有效手段,在应用EPD下,CAS必将成为治疗颈动脉狭窄更加安全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6.
2005年介入神经放射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峰 《中国卒中杂志》2006,1(2):144-145
由于比较使用栓子保护装置的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和内膜切除术治疗外科高危颈动脉狭窄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SAPPHIRE试验)的阳性结果及随后美国国家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对部分颈动脉支架成形术装置的批准使用,在过去的一年里,CAS在北美已经得到广泛使用,其中也包括部分狭窄率<70%的患者和无症状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颈动脉狭窄血管内治疗的基本方法,探讨该术式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意义,并发症及其治疗经验。方法:对8例颈动脉狭窄患者进行血管内治疗,对全部患者进行全脑血管造影术及围手术期抗凝治疗,4例患者使用脑保护装置,共放支架8个,其中Wallstent支架3个,smart支架5个。结果:1例术中出现微栓子脱落轻度卒中,1例术中出现一过性心动过缓血压下降,其后逐渐恢复,I例术后持续性低血压,7例患者症状好转或消失,占87.5%,在使用脑保护装置的4例患者中均无神经系统并发症。对8例患者进行随诊,随诊时间1年半无明显并发症。结论:颈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治疗是一项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采用正规的围手术期治疗和应用脑保护装置可以减少神经系统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目的回顾分析颈动脉内膜剥脱(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及颈动脉支架(carotid artery stenting,CAS)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近期和中期临床效果。方法比较北京协和医院血管外科2010年1月-2014年12月行CEA及CAS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两种术式的安全性及1年内出现再狭窄及再发卒中的情况。结果研究期间共收治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572例,其中456例行CEA,116例行CAS。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临床症状、伴随疾病等因素均无显著性差异。CEA组和CAS组手术相关死亡(0.2%vs 0)、术后30 d内缺血性卒中(1.1%vs 1.7%)、急性心肌梗死(0.7%vs 1.7%)、局部血肿(0.4%vs 0.8%)、植入物感染(0.4%vs 0)、颅外神经损伤(1.1%vs 0)、过度灌注发生率(5.7%vs 3.4%)均无显著差异。CAS组术后持续低血压发生率显著高于CEA组(12.9%vs 1.1%,P0.01)。1年随访结果显示,CAS组出现治疗侧颈动脉再狭窄(﹥50%)显著高于CEA组(6.9%vs 2.6%,P=0.026),但两组术后重度狭窄(﹥70%)(2.5%vs 1.1%)及同侧卒中发生率(0.9%vs 0.4%)上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CEA和CAS都是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安全有效的措施,但CAS组术后持续低血压及治疗侧颈动脉1年再狭窄发生率高于CEA组。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颈动脉狭窄患者分别行支架置入术及内膜切除术后的安全性及近期临床疗效。方法 80例颈动脉狭窄患者经会诊及患者同意后,按照手术方案不同分为CEA组和CAS组。其中CEA组40例行内膜切除术,CAS组40例行支架置入术。比较2组近期疗效及相关并发症情况。结果 2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组内治疗后评分(4.1±1.7,3.9±1.8)均较治疗前(6.5±2.4,6.3±3.1)明显降低(P0.05);随访6个月,CEA组颈动脉再狭窄率5.0%,与CAS组的7.5%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不良反应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及内膜切除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疗效无差异。支架置入术患者住院时间短,恢复较快,且术后并发症较少,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外科治疗颈动脉颅外段狭窄或闭塞,评价既定推荐策略的合理性。方法将纳入的70例颈动脉颅外段狭窄患者根据既定选择策略分为4组:①仅可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治疗组(必行CEA组,3例)。②仅可行颈动脉支架血管内成形术(CAS)治疗组(必行CAS组,25例)。③同时可行CEA与CAS,选行CEA组,11例。④选行CAS组,31例。另同时期纳入颈动脉颅外段闭塞行颅内外血管搭桥术(EIAB)患者31例为EIAB组。分别观察5组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预后。结果颈动脉狭窄必行CEA组、必行CAS组以及颈动脉闭塞行EIAB患者的临床预后与既往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结果相似或稍好;颈动脉狭窄选行CEA组与选行CAS组患者的组间临床预后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只有制定合理的外科治疗方案选择策略,才能实现个体化外科治疗以保证理想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