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正>1病例患者男,31岁,汉族,职员。主因"精神亢奋2个月,意识障碍半个月"于2013年7月11日就诊于本院急诊科。患者2个月前父亲被杀后出现眠差、易发脾气、行为异常,并逐渐加重。6月17日患者就诊于某精神专科医院,诊断不详,服劳拉西泮1 mg及氯氮平50 mg 1 d后自行停用。随后病情逐渐加重,行为更加异常,精力旺盛、热情主动、话多。6月24日患者再次就诊于该精神专科医院,诊断为"躁狂发作",  相似文献   

3.
抗精神病药物恶性综合征1例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 患者,男性,25岁,工厂干部。主因意识不清伴高热10天入院。患者发病前一晚因家庭纠纷致严重失眠、头眩。自服“安定15mg”,自臀部肌注“氯丙嗪100mg”,次日出现意识不清、高热、体温39°~40℃四肢间断强直性伸直性抽动伴全身大汗,在本厂对症治疗无效而就诊入院。患者既往体健。查体:T39℃.P120次/分,R24次/分,BP16/10kPa。急性病容、全身大汗,颈抵抗,心、肺、腹未见异常。神经系统检查:意识模糊、压眶有反应,双瞳孔等大正圆,光反射稍迟钝,双侧咀嚼肌间断强直性抽动,牙关紧咬。颈抵抗,四肢肌力检查不合作,肌肉无萎缩,四肢肌张力一致性增高。并可见四肢间断强直性抽动,生理反射均未引出,双侧病理征均未引出。感觉系统检查不合作。辅助检查:血常规:Hb136g/L,RBC4.4×10~(12)/  相似文献   

4.
5.
氯氮平致非典型恶性综合征1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池森  戴迪 《上海精神医学》2002,14(3):163-163
患者,女,25岁。既往健康。1999年12月渐起精神失常、孤僻少语、发呆、生活懒散,继之兴奋乱语、不眠、多疑、自罪等,在当地综合医院门诊及迷信治疗无效后于1999年4月30日住入精神病院。体检及三大常规、EKG、EEG均无异常,诊断为精神分裂症。首先给氯氮平治疗.始量为25 mg Bid,隔日渐增,当增至100 mg Bid时即出现双手震颤、烦躁不安,  相似文献   

6.
<正>恶性综合征(Neuroleptic Malignant Syndrome,NMS)首先由Deley等[1]于1960年报道,是一种与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有关的严重并发症,以高热、肌强直、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和精神状态的改变为特征[1-2]。目前,国内尚无恶性综合征严重程度评定量表。现介绍一种恶性综合征评定量表——Francis-Yacoub恶性综合征评定量表。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精神药物所致恶性综合征(NMS)的临床特征,并探讨NMS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对32例精神药物所致NMS患者进行临床分析。结果:精神药物致NMS男性多见于女性,青壮年居多,传统抗精神病药、多种抗精神病药联用、增加剂量过快是产生NMS危险因素。结论:临床应尽量减少合并用药、加量过速,以免导致NMS。  相似文献   

8.
精神药物致恶性综合征3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精神药物所致恶性综合征(NMS)的临床特征,并探讨NMS发生的影响因素. 方法:对32例精神药物所致NMS患者进行临床分析. 结果:精神药物致NMS男性多见于女性,青壮年居多,传统抗精神病药、多种抗精神病药联用、增加剂量过快是产生NMS危险因素. 结论:临床应尽量减少合并用药、加量过速,以免导致NMS.  相似文献   

9.
10.
恶性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1.
正1病例患者,女性,48岁。因缄默不语、发热1 d于2015年10月入院。患者于3个月前被诊断精神分裂症,服用奥氮平维持,但在家服药不规律。精神检查:意识不清,问话不答,缄默不语,不能系统精神检查。体格检查:肌强直,脉搏120次/min,体温40.3℃。头颅CT未见明显异常。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14.55×109/L;心肌酶谱:肌酸激酶471.0 U/L,肌酸激酶同功酶232.0 U/L,α-羟丁酸739.0 U/  相似文献   

12.
1病例患者男,74岁。因睡眠差9年,记忆力减退2年,加重1个月入院。患者独居。长期服用艾司唑仑、硝西泮,剂量不规律,3个月前曾因停艾司唑仑、硝西泮数日后出现视幻觉、紧张等症状,  相似文献   

13.
恶性综合征并发肌红蛋白尿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精神药物致恶性综合征(NMS)合并肌红蛋白尿少见,现报告1例如下。  相似文献   

14.
对恶性综合征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药源性恶性综合征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药源性恶性综合征 (DMS)是一种较少见的严重的药物副反应 ,病死率在 10 %~ 2 0 %之间[1] 。为探讨该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为 1998~ 2 0 0 1年在本院住院的患者 ,均符合药源性恶性综合征诊断标准[1] ,共 9例 ,其中男 3例 ,女 6例 ;发病年龄18~ 5 3岁 ,平均 (41 89± 12 36 )岁。导致恶性综合征的药物分别为氯丙嗪 5 0~ 10 0mg/d肌注 3例 ,氯氮平 2 5~ 2 0 0mg/d口服 2例 ,氟奋乃静癸酸酯 2 5mg肌注 2例 ,哌泊噻嗪 75mg肌注 1例 ,高抗素 6 0mg/d口服 1例。长期住院 6例 ,首次以药物反应收…  相似文献   

16.
1病例资料 病例1患者孙某,女性,32岁。因失眠、妄闻、自语自笑、行为紊乱14年,再次犯病伴饮食差10d于2013年8月7日入院。入院后躯体及实验室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精神检查:意识清,有命令性幻听、关系及被害妄想,情感反应与内心体验及周围环境欠协调,自语自笑,无自知力,诊断“精神分裂症”。给予肌注氟哌啶醇,5.0mg/d,同时口服氯氮平50mg/d,治疗5d后患者突然出现意识障碍,  相似文献   

17.
恶性综合征3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恶性综合征(Malignant syndrome,MS)又称抗精神病药物诱发的恶性综合征,神经阻滞剂致恶性综合征、植物神经综合征等,因其起病急、病情凶险,病死率在10%~20%,故早期诊断与治疗便显得十分重要,我们就最近收治的3例患的临床资料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正>1病例患者男,43岁,因间歇自卑、心情差或活动多22年,再发兴奋2个月入院。入院前6个月持续服用丙戊酸钠1 250 mg/d、喹硫平片200 mg/d、氯硝西泮3 mg/晚。因再次出现兴奋、想法多于2018年7月8日第5次入院,诊断为  相似文献   

19.
<正>1 病例患者男,50岁,因兴奋与情绪低交替34年,再发情绪低半个月于2018年1月3日拟诊断双相情感障碍,目前为伴有精神症状的抑郁发作入住我院。既往有3次恶性综合征(NMS)病史,前两次发作时患者根据病情变化增减药物,当地医院诊断为NMS后随医嘱不再增减药物。第3次发病在本院住院治疗期间,诊断NMS后停用抗精神病药,予补液支持及无抽搐电休克(MECT)治疗。此次入院查体未见明显阳性体征。精神检查:意识清,情绪低落,接触被动,表情  相似文献   

20.
抗精神病药恶性综合征4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估计抗精神病药恶性综合征(NMS)的发生率,探讨NMS发生的原因、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情况,采用回顾性临床分析方法并根据Pope等及Levenson等提出的NMS的诊断标准进行确定诊断。结果显示,在我院1980~1993期间31746例用抗精神病药的住院病人有40例发生NMS,发生率为0.13%,其中男28例(70.0%),女12例(30.0%),平均年龄为32.0±10.4岁。平均用药剂量为984±621mg/日(折合氯丙嗪剂量),合并用药31例(77.5%),单一用药9例(22.5%)。合并用药组使用长效制剂22例(71.0%),氟哌啶醇12例(39.0%)。单一用药组使用氟哌啶醇5例。共死亡8例,死亡率为20.0%。这提示NMS发生率明显低于所知的国外报道。本征多见于青年男性,尤其是合并用药、使用氟哌啶醇及长效制剂更易发生NMS。个体因素也是发生NMS的危险因素之一。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有益于本综合征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