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术前采用弥散张量成像(DTI)重建传导束指导高级别胶质瘤(HGG)切除的临床应用。 方法回顾性分析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自2018年8月至2020年10月在同一医疗组接受手术治疗的HGG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前是否行DTI检查分为DTI组和非DTI组,DTI组采用DTI重建传导束+传统增强核磁指导手术切除;非DTI组采用传统增强核磁指导手术切除。收集并比较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位置、肿瘤级别、切除程度、术前及出院前Karnofsky功能状态(Karnofsky performance status,KPS)评分、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等情况。 结果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本组共纳入40例患者,其中DTI组15例,非DTI组25例。DTI组术后神经功能并发症发生率低于非DTI组,住院天数少于非DTI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在切除程度、一般手术并发症、术后KPS评分上差别不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TI组患者术后KPS评分高于术前,术后功能较术前有所恢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HGG患者应用DTI传导束重建技术指导手术切除,可以在保护功能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切除肿瘤,改善患者预后,降低术后致残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本文探讨以磁共振三维弥散张量成像(DTI)评价术前神经传导纤维情况及其在导航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例磁共振提示脑胶质瘤的病人进行两方面研究:1、术前对每例病人均以DTI评价神经传导纤维的完整性;2、DTI与神经导航序列影像融合进行术中导航。结果1、术前DTI提示2例神经纤维以推移为主、4例有不同程度神经纤维的破坏。2、本组术后弥散张量影像复查神经传导束未见进一步损伤,临床症状无加重。结论(1)DTI可以帮助医师在术前评价神经纤维损伤程度,借以估价预后。(2)DTI融合影像神经导航有助于术者设计合理的手术入路及指导手术的神经保护。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在颅脑病变周围水肿带纤维显示的局限性。方法对21例脑瘤病人术前均行DTI扫描并以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iffusion tensor tractography,DTT)重建颅脑病变周围水肿带纤维,比较所得结果与病人术前症状的符合程度。5例病人术后复查DTI,对比手术前后DTT与病人手术前后症状变化。结果 DTI能无创显示颅内神经纤维的三维走行,但在水肿带纤维显示方面存在一定局限性,主要表现为纤维显示缺失、断裂等,与临床症状不符。结论术前应用DTI技术指导神经外科手术时,应充分考虑到DTI在颅脑病变周围水肿带纤维显示的局限性。应寻求更先进的数据扫描和重建方法真实显现水肿带纤维,更好指导手术。  相似文献   

4.
弥散张量成像技术(DTI)是一种新的磁共振成像技术,是目前在活体上无创定量测量脑白质纤维完整性的唯一方法。近年来,DTI技术也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老年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中,如痴呆与认知功能损害、帕金森病、脑血管疾病、老年期抑郁等。本文就DTI技术在老年神经系统疾病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弥散张量成像在急性脑梗死致皮质脊髓束损伤中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研究旨在利用DTI对脑梗死区弥散各向异性的变化特点及皮质脊髓束的形态变化进行初步研究,探讨DTI在脑梗死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术前弥散张量成像(DTI)在听神经瘤手术面神经定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19年10月德阳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的17例听神经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采用DTI重建追踪面神经的位置,以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结果作为金标准,计算DTI定位面神经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及曲线下面积(AUC);采用Kappa一致性检验评价术前DTI重建面神经的结果与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面神经定位的一致性。结果17例患者术前行DTI重建均成功追踪面神经,术中采用神经电生理监测均成功定位面神经的实际位置,其中15例与术前DTI重建面神经的位置相符合,2例与DTI不相符合,包括1例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显示面神经位于肿瘤腹侧前上部,而术前DTI显示面神经位于肿瘤上级,1例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显示面神经位于肿瘤腹侧前下部,而术前DTI显示面神经位于肿瘤下级术前DTI定位面神经的灵敏度为83.3%,特异度为80.0%,准确率为76.5%,AUC=0.900(P=0.011),与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定位面神经具有一定的一致性(Kappa=0.734,P<0.01)。结论术前011对听神经瘤手术中面神经的定位具有较高的特异性,有助于术中保护面神经,从而减少面神经的损伤。  相似文献   

7.
弥散张量磁共振成像在脑实质内肿瘤手术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弥散张量磁共振成像(DTI)在认识脑实质内肿瘤的生长方式和显微手术中的作用。方法脑实质内肿瘤患者41例,随机分为对照组23例,研究组18例。手术前、后行常规MR及DTI检查。所有患者手术均在显微操作下进行。两组病例依据不同的影像选择手术入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结果、DTI影像变化以及手术前后神经功能改变。结果21例胶质母细胞瘤和1例室管膜母细胞瘤位于中央区及附近、颢枕部和颞叶深部,术前DTI表现肿瘤仅将传导束推移;2例转移瘤位于颞枕部,术前DTI显示视放射没有解剖移位,而是部分缺如,提示肿瘤对其有侵犯;8例星形或少枝胶质瘤位于额、颞、顶、枕部,术前DTI提示传导束未出现移位、变形,表现为经过肿瘤部位的传导束中断,这说明肿瘤对其侵犯、破坏;其余肿瘤未涉及到重要传导束。术后DTI显示对照组5例患者因手术导致传导束受损,研究组2例损伤。传导束损伤的患者均出现相应的神经功能障碍。结论DTI能够清楚可靠的显示肿瘤与白质传导束的关系,有利于确定手术方案,术中保护功能传导束,提高肿瘤切除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弥散张量成像(DTI)对提高丘脑肿瘤的全切率和降低其致残率的临床意义。方法 2009~2010年收治的18例丘脑肿瘤患者作为DTI组,术前在MRI平扫加增强的基础行DTI检查,并结合纤维束示踪技术,重建锥体束,根据肿瘤与锥体束的三维空间关系设计手术入路。2007~2009年收治的25例未行DTI检查的丘脑肿瘤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均在神经导航下显微手术切除肿瘤,比较两组患者肿瘤全切率及术后致残率的差异。结果 DTI组肿瘤全切除12例(66.7%,12/18),部分切除4例,活检2例;术后神经功能改善10例(55.5%,10/18),无明显变化6例,恶化2例。对照组肿瘤全切除8例(32.0%,8/25),部分切除10,活检7例;术后神经功能改善7例(28.0%,7/25),无明显变化6例,恶化10,死亡2例。DTI组肿瘤全切率及术后神经功能改善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DTI有助于提高丘脑肿瘤在导航下手术全切率,并有可能降低其术后致残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脑白质疏松症(LA)和急性腔隙性脑梗死(LD在磁共振扩散张量(DTI)影像学上的特点,探讨DTI对LA诊断及其与LI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 对28例LA患者、11例LI患者和20名正常老年人行DTI扫描,测量LA病灶区、形似正常(NAWM)区、LI梗死中心、健侧对应部位和对照组正常白质区的平均扩散系数(MD)、部分各项异性(FA)值.结果 LA患者病灶分别较NAWM、对照组以及LA NAWM区较对照组,MD值升高,FA值降低.各组大脑半球左右侧(除LA NAWM区侧脑室前端和后端周围MD值外)MD和FA值无显著性差异;随LA严重程度增加,MD值升高,而FA值降低;LI梗死中心较健侧对应部位和对照组MD值、FA值均较对照组降低.结论 DTI在监测脑白质病变上远比常规MRI灵敏度高,可发现早期的LA病变.LA的DTI参数变化反映了脑白质微结构改变.LA和急性LI在DTI的表现有特征性差异,显示出DTI在LA诊断及其与LI鉴别诊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在胶质瘤手术中对于保护神经功能的临床价值.方法 38例胶质瘤患者手术前后行DTI检查和神经功能评价.根据胶质瘤与其邻近部位白质纤维束的影像学关系DTI可以被分为三种类型:Ⅰ类-挤压型,Ⅱ类-浸润型,Ⅲ类-破坏型.三组患者之间术前神经功能状态的差异以及三组患者之间术后神经功能改变情况的差异分别进行比较.结果Ⅰ类-挤压型14例,Ⅱ类-浸润型16例,Ⅲ类-破坏型8例.不同DTI类型患者的术前神经功能状态之间以及小同DTI类型患者的术后神经功能改变情况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TI能够显示胶质瘤与临近的白质纤维束之间的关系,体现了胶质瘤不同的生长方式,它能够帮助神经外科医生选择更加安全的手术入路和决定肿瘤切除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