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了解儿童期虐待对于成年后自杀可能性的影响.方法 分层随机抽取≥18岁的天津市区居民564例,使用儿童期虐待问卷(CTQ-SF)、自制自杀态度量表作为工具进行调查.结果 男性被调查者儿童期躯体虐待评分高于女性(P<0.01),女性被调查者儿童期情感忽视评分高于男性(P<0.05).男性有自杀意念人数显著低于女性(P<0.05).相关分析显示儿童期躯体虐待、情感虐待、性虐待及情感忽视与被调查者的自杀意念呈负相关(P<0.01);儿童期躯体虐待、情感虐待及性虐待与被调查者自杀未遂呈负相关(P<0.05,P<0.01);而儿童期躯体虐待、情感虐待、性虐待及情感忽视与被调查者的自杀接受程度呈正相关(P<0.05,P<0.01).回归分析显示情感虐待、性虐待和情感忽视为被调查者自杀意念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成年人的自杀意念、自杀未遂及自杀接受态度与其儿童期虐待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自我概念及其与儿童期受虐的关系.方法:抑郁症患者120例和健康对照组100名进行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TSCS)和儿童期受虐史自评量表(PRCA)测评.对受虐组44例和非受虐组76例抑郁症患者进行比较,并作相关分析.结果:抑郁症患者自我概念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受虐组抑郁症患者TSCS多数项目均低于非受虐组(t=2.27~8.24,P<0.01),PRCA多数项目与TSCS评分存在显著相关(r=-0.720~0.322,P<0.05或P<0.01).结论:有儿童受虐待史抑郁症患者的自我概念水平显著低于无儿童受虐待史抑郁症患者及正常人,抑郁症患者的自我概念水平与儿童期受虐存在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单亲家庭入伍士兵儿童期虐待情况对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方法 采取整群抽样法对南京军区某部310名入伍新兵进行儿童受虐问卷(CTQ-SF)、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定.结果 单亲家庭组CTQ-SF中虐待总分、情感忽视、躯体忽视评分均明显高于非单亲家庭组(P<0.05,P<0.01);单亲家庭组SCL-90中精神病性因子评分明显高于非单亲家庭组(P<0.05);单亲家庭组儿童期虐待总分与SCL-90总分及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忧郁、焦虑、偏执和精神病性因子存在明显正相关(P<0.05,P<0.01).结论 单亲家庭的新兵儿童期遭受更多的忽视,且儿童期虐待会对心理健康状况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4.
儿童期受虐对抑郁症患者临床表现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的临床表现与儿童期受虐的关系. 方法:120例抑郁症患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儿童虐待定义分为受虐组44例,非受虐组76例;以100名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抑郁症状严重度;韦氏记忆量表(WMS)评估认识功能;儿童期虐待史自评量表(PRCA)对患者儿童期受虐史进行测评. 结果:与非受虐组相比,受虐组以女性较多,首次发病年龄较小,有偶者较少,单亲家庭、慢性病程及有自杀倾向较多;HAMD总分、焦虎/躯体化、认知障碍、绝望感因子评分均较非受虐组显著为高(P<0.05或P<0.01).受虐组WMS中倒数、视觉再认、图片回忆、联想学习、触觉记忆、长时记忆、短时记忆及记忆商数得分显著低于非受虐组及对照组(P<0.05或P<0.01);PRCA中情感虐待、性虐待、忽视及虐待总分与HAND总分及多个因子分、WMS总分及多个因子分呈负相关(P<0.05或P<0.01). 结论:有儿童期受虐史的抑郁症患者,其临床症状、记忆力损害较无儿童期受虐史的患者严重;临床症状的严重度与儿童期虐待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儿童期虐待对新兵社会支持及应对方式的影响。方法对505名入伍新兵进行儿童受虐问卷(CTQ-SF)、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青少年社会支持量表评定。结果遭受儿童期虐待的新兵在应付方式选择及社会支持上显著低于无虐待组(P〈0.05)。简单相关分析显示儿童期情感虐待、情感忽视、躯体忽视及总虐待分均与积极应对呈负相关(P〈0.01);儿童期经历过情感虐待、情感忽视、性虐待、躯体虐待、躯体忽视及虐待总分均与消极应对呈正相关(P〈0.05,P〈0.01)。儿童期情感虐待、躯体虐待、情感忽视、躯体忽视及总虐待分均与社会支持总分、客观支持、支持利用度呈负相关(P〈0.01);儿童期经历过情感虐待、情感忽视、性虐待、躯体虐待、躯体忽视及虐待总分均与主观支持成负相关(P〈0.05,P〈0.01)。情感忽视、躯体忽视与积极应对方式呈负相关(P=0.000,P=0.003);虐待总分、情感虐待与消极应对方式呈正相关(P=0.032,P=0.026),与社会支持总分呈负相关(P=0.000,P=0.011)。结论儿童期遭受虐待的新兵在应对方式上往往采取消极应对,且社会支持不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躯体形式障碍(SFD)童年期受虐经历与认知情绪调节策略、述情障碍及抑郁的关系。方法:采用儿童期受虐经历问卷(CTQ-SF)、贝克抑郁问卷(BDI)、认知情绪调节问卷-中文版(CERQ-C)、多伦多述情量表(TAS)对109例SFD患者进行评定;以CTQ-SF得分均数为界,将SFD患者分为CTQ-SF高分组与低分组,分析CTQ-SF得分与CERQ-C、BDI、TAS的关系。结果:分别有48例及61例患者归入CTQ-SF高分组与低分组。与CTQ-SF低分组比较,CTQ-SF高分组在CERQ-C中积极重新评价因子分偏低,灾难化、责难他人因子及不适应性策略总分明显偏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BDI总分及TASII因子分偏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CERQ-C中的不适应性策略总分与CTQ-SF的情感虐待因子及总分呈正相关(r=0.414,0.217;P0.05或P0.01)。BDI总分与CTQ-SF的情感虐待、性虐待、情感忽视、躯体忽视因子及总分呈正相关(r=0.220,0.230,0.204,0.281,0.298;P0.05或P0.01);TAS总分与CTQ-SF的情感虐待及躯体忽视因子呈正相关(r=0.188,0.254;P均0.05)。结论:童年期受虐经历与SFD患者认知情绪调节、抑郁情绪及述情障碍有较密切的关系。童年期受虐越严重,认知情绪调节能力越差,更易出现严重的抑郁情绪与述情障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儿童期受虐与抑郁症患者血浆瘦素水平及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首发抑郁症患者152例,使用儿童受虐问卷(CTQ)、汉密顿抑郁量表-24(HAMD-24)、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评定儿童期受虐状况及抑郁与焦虑严重程度;根据儿童受虐问卷评分将受试者分为受虐组(55例),无受虐组(97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浆瘦素水平。各组行地塞米松抑制试验(DST),测量各组血浆皮质醇浓度,并计算各组脱抑制率。结果:152例入组患者中55例(36.18%)有儿童期受虐史。儿童期有无受虐组在首次发病年龄、性别比、HAMD-24总分、HAMA总分等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儿童期受虐组的血浆瘦素水平[(5.164±2.754) ug/L]低于无受虐组[(7.234±4.892) ug/L;P0.05]和正常对照组[(9.791±7.433) ug/L;P0.000],无受虐组的血浆瘦素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儿童期受虐组和无受虐组DST前后皮质醇水平[(578±126,374±139)ng/L和562±131,333±135)ng/L)]和脱抑制率(71%和68%)高于对照组[(416±104,225±86)ng/L;4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抑郁症患者血浆瘦素及HPA轴均存在明显异常,有儿童期虐待者表现更严重,儿童期受虐导致血浆瘦素水平下降及HPA轴异常可能是成年后罹患抑郁症的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儿童期虐待与成年后精神分裂症的相关性。方法 使用北京安定医院精神疾 病临床数据与生物样本库的受试者数据库(2 142 例),从中选取符合分析要求的健康对照(111 例)和精 神分裂症(82 例)受试者,通过分析比较两组儿童期虐待问卷的数据,探讨儿童期虐待与成年后精神 分裂症的关系。并将病例组按照发病次数分组(≤2次或>2次)后进行儿童期虐待问卷分数的比较。 结果 精神分裂症组和健康对照组之间儿童期虐待问卷总分及各分量表分数(情感虐待、躯体虐待、性 虐待、情感忽视和躯体忽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9.18、-10.58、-8.98、-7.39、-6.09、-7.89,均P< 0.05)。 精神分裂症组发作次数≤2次组与发作次数>2次组的儿童期虐待问卷总分及各分量表分数(情感虐待、 躯体虐待、性虐待、情感忽视和躯体忽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3.29,13.22,7.77,8.60,12.59,9.33, 均P< 0.05)。结论 精神分裂症的患者儿童期虐待问卷的分数值高于正常人群,并且发作次数多的虐 待问卷分数高,提示成年后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可能存在儿童期受虐待的经历。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童年虐待经历对其认知功能和临床症状的影响。方法:对4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依据儿童期虐待问卷(CTQ)评分分为轻度虐待组(27例)和重度虐待组(19例);并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临床总体印象量表(CGI)及CogState量表(CSB)评估其临床症状及认知功能;分析童年虐待与认知功能和临床症状的关系。结果:重度虐待组CTQ总分及情感虐待、躯体虐待、性虐待、躯体忽视评分显著高于轻度虐待组(P均0.01);PANSS总分、阳性因子及CGI评分明显高于轻度虐待组(P0.05或P0.01);CSB中的注意力及警觉高于轻度虐待组,工作记忆评分明显低于轻度虐待组(P0.05或P0.01)。结论:童年经历严重虐待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其精神症状更重,认知功能损害更明显。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强迫症患者儿童期被忽视情况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1年12月~2012年1 1月在新乡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治疗的强迫症患者76例为研究组,同期选取年龄和性别与研究组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80名为对照组,分别采用儿童期被忽视量表(CNS)、耶鲁-布朗强迫症状量表(Y-BOCS)评定两组儿童期被忽视的情况和研究组的强迫症状严重程度.结果 研究组的安全忽视、交流忽视和情感忽视因子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81 ~28.21,P均<0.01).研究组强迫症症状严重程度与安全忽视因子、交流忽视因子、情感忽视因子评分和忽视总分正相关(r =0.23~0.41,P均<0.05).结论 强迫症患者儿童期在情感、安全和交流上可能遭受更多的忽视,被忽视程度越高,强迫症症状程度越严重.  相似文献   

11.
目的应用质子磁共振波谱(1 H-MRS)技术,探讨急性脑梗死后血管性认知障碍(VCI)患者的颅内物质代谢变化与认知损害的关系。方法对86例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及21名健康对照者(对照组)进行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和蒙特利尔认知评分量表(MoCA)评分,并计算其视空间及执行功能评分。根据认知评分结果,将脑梗死组分为脑梗死后认知功能正常组(NCI)、脑梗死后VCI非痴呆组(VCIND)、脑梗死后痴呆组。对脑梗死组及健康对照进行1 H-MRS检查,测定右额叶、左颞叶、左丘脑及顶枕叶交界处N-乙酰天冬氨酸(NAA)/肌酸(Cr)、肌醇(mI)/Cr及胆碱复合物(Cho)/Cr比值,并分析脑梗死组物质代谢比值与认知评分(MoCA评分、视空间及执行功能)间的相关性。结果 (1)与对照组(左颞叶及左丘脑NAA/Cr 1.53±0.08、1.52±0.10)相比,VCIND组左颞叶及左丘脑NAA/Cr(1.46±0.07、1.47±0.07)降低(P=0.001、P=0.006);与VCIND组右额叶1.46±0.10比较,梗死后痴呆组右额叶、左颞叶及左丘脑NAA/Cr(1.38±0.14、1.39±0.06、1.42±0.09)降低(分别P<0.001、P<0.001、P=0.003)。对照组及NCI组间的各区域物质代谢比值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2)所有脑梗死患者中,除右额叶Cho/Cr外,余各感兴趣区物质代谢比值与MoCA评分间均相关,其中以左颞叶、左丘脑NAA/Cr值与MoCA评分的相关性为著(分别r=0.566,P<0.001;r=0.485,P<0.001);除右额叶、丘脑及顶枕叶交界处Cho/Cr外,余各物质代谢比值与视空间及执行功能评分间相关,其中亦以左颞叶及左丘脑NAA/Cr值的相关性为著(分别NAA/Cr为r=0.591,P<0.001;r=0.491,P<0.001)。结论左丘脑及左颞叶代谢异常可能为VCI患者认知损害的早期关键环节之一,随着VCI病变进展可能整个皮质及皮质下环路区域都将出现代谢异常。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多体素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在无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VCIND)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入选2008年12月至2009年9月本院门诊及住院患者共78例,完成成套神经心理学测验,包括北京版蒙特利尔认知量表(MoCA)、听觉词语学习测验(AVLT)、数字广度测验(DST)、Rey-Osterrieth复杂图形测验(CFT)、语义与语音流畅试验、数字符号编码测验(DSCT)、连线测验(TMT)、画钟测验(CDT)和Stroop色词测验(SCWT).根据测验成绩分为VCIND组和认知正常对照组,从中选择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匹配者各18例,利用多体素1H-MRS检测双侧额、颞、顶叶及丘脑灰质区N-乙酰天冬氨酸(NAA)、肌酸(Cr)、胆碱(Cho)水平,比较两组间NAA/Cr、Cho/Cr比值的差别;同时,对VCIND组患者MoCA总分及其有认知损害的子项评分与NAA/Cr、Cho/Cr比值进行相关分析.所有入选对象对试验方案均知情同意,本试验通过伦理委员会批准.结果 VCIND组患者左、右两侧丘脑灰质区NAA/Cr比值与对照组比较均明显下降(左侧1.56±0.49、1.89±0.48,F=11.222,P=0.002;右侧1.63±0.45、1.86±0.33,F=5.358,P=0.027);两组间额、颞、顶叶NAA/Cr比值以及所有区域Cho/Cr比值均无统计学意义.VCIND组患者左、右两侧NAA/Cr下降程度与MoCA评分(r=0.54、0.44)及记忆力(r=0.61、0.49)、注意力(r=0.43、0.36)、语言功能(r=0.39、0.31)、视空间与执行能力(r=0.29、0.33)等子项评分均呈正相关(均P<0.05或P<0.01).结论 VCIND患者认知功能损害可能与双侧丘脑神经元代谢异常有关,多体素1H-MRS在VCIND早期诊断和病情进展监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在抑郁发作自杀未遂者中的可能作用.方法 对抑郁发作自杀未遂患者(自杀未遂组,23例)和抑郁发作无自杀行为患者(无自杀组,24例)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项,HAMD24)、Beck绝望量表(BHS)和自杀意念自评量表(SIOSS)评定抑郁严重程度、绝望程度及自杀意图的强烈程度;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其血清BDNF浓度,并与正常对照者(对照组,30名)比较;对自杀未遂组的血清BDNF浓度与各相关因素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 (1)自杀未遂组的HAMD24[(37.8±8.7)分]、BHS[(13.0±3.8)分]及SIOSS评分[(18.1±3.9)分]均高于无自杀组[分别为(26.0±6.0)分、(7.5±4.3)分、(12.0±4.0)分;P<0.01].(2)自杀未遂组的BDNF平均浓度[(57 ±16)ng/L]低于无自杀组[(75 ±28)ng/L;P<0.05],无自杀组的BDNF平均浓度亦低于正常对照组[(111±39)ng/L;P<0.01].(3)自杀未遂组的血清BDNF浓度与抑郁发作的病程(r=-0.541)、BHS总分(r=-0.494)、SIOSS总分(r=-0.754)呈负相关(P<0.01-0.05).结论 低水平的BDNF可能是抑郁发作自杀未遂的一个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抑郁症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抑郁症发病的相关性。方法将94例抑郁症患者作为研究组,选取98例身心健康正常人为对照组,应用荧光偏振免疫法检测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结果研究组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16.72±3.94)μmol/L,(10.99±3.51)μmol/L,P<0.05,研究组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41.5%,14.3%)(χ2=14.89,P<0.05)。结论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可能是抑郁症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对抑郁症严重程度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抑郁患者的注意偏向及其大脑功能磁共振成像证据.方法 采用17项汉密尔顿抑郁评定量表( HRSD17)并结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筛选被试,分为患者组(9例,HRSD17评分≥17分)、康复组(9例,7分≤HRSD17评分<17分)和对照组(10名,HRSD17评分<7分),采用情绪斯特鲁普范式和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考察抑郁症患者对情绪面孔刺激的注意偏向及其大脑功能磁共振成像证据.结果 (1)康复组在消极、积极及中性条件下对情绪面孔刺激的颜色命名反应时[(701.85± 180.70)、( 635.58±119.79)、(598.88±130.41)ms]短于患者组[(991.04±194.23)、(888.22±184.16)、(745.59±165.38) ms],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对照组[(649.40±143.35)、(633.28±120.50)、(565.69 ±89.87)ms]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在消极情绪面孔刺激下,康复组比患者组被激活更多的脑区,包括左右额上回和中回、右颞叶、左舌回和左枕叶等.结论 抑郁患者对负性刺激的注意偏向及其脑功能可能随临床康复进程获得改善.  相似文献   

16.
卒中急性期患者情绪与记忆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卒中患者情绪和记忆状况。方法采用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和临床记忆量表对30例卒中患者(卒中组)和30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卒中组焦虑自评量表分、抑郁自评量表分和汉密顿抑郁量表分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41.43±10.71 vs 33.40±3.11,P0.01;45.29±12.76 vs 34.04±5.30,P0.01;10.80±6.07 vs 2.53+1.43,P0.01)。卒中组指向记忆、联想学习、无意义词再认、图像自由回忆、人像特点回忆均明显低于国内常模(15.03±6.17 vs 17.33±5.48,P0.01;16.42±5.17 vs 18.35±4.96,P0.01;15.13±6.26 vs17.42±5.31,P0.01;15.83±5.58 vs 18.63±5.60,P0.01;14.57±3.14 vs 16.41±5.35,P0.01),指向记忆、联想学习、图像自由回忆和记忆商低于正常对照组(15.03±6.17 vs 18.33±4.54,P0.05;16.42±5.17 vs 19.30±4.20,P0.05;15.83±5.58 vs 19.45±6.41,P0.05;90.43±17.70 vs101.97±11.44,P0.01)。结论卒中对患者的情绪有明显影响,部分患者出现焦虑和抑郁情绪;卒中对患者的记忆力有明显影响,患者记忆力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17.
血管性痴呆患者SPECT脑血流灌注显像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血管性痴呆 (VD)患者 SPECT局部脑血流灌注显像特点 ,为 VD的早期诊断和痴呆严重程度的评估寻找客观的生物学指标。方法 分别对 45例 VD、3 0例卒中无痴呆 (SWD)和 3 0例正常对照者 (NC)3组进行 SPECT局部脑血流灌注显像 ,半定量分析各脑区血流灌注情况。结果  VD组额叶、顶叶、颞叶和基底节局部脑血流灌注比 SWD组减少 (P<0 .0 5 ) ;并以额叶、颞叶血流灌注的减少最为显著 (P<0 .0 1)。与 NC组相比 ,SWD组额叶、顶叶、颞叶和基底节局部脑血流灌注均减低 (P<0 .0 5 )。额叶、颞叶血流灌注减低与 MMSE评分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r=0 .75 5 ,P<0 .0 1)。结论  VD患者存在明显的脑血流灌注减低 ,以额叶、颞叶最为显著 ,且与MMSE评分间存在正相关 ,SPECT脑血流灌注显像有助于 VD的诊断和病情评估  相似文献   

18.
强迫症与抑郁症的脑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强迫症、抑郁症局部脑血流量(rCBF)特点。方法应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技术,对首发且未经治疗的39例强迫症患者、36例抑郁症患者和39名正常人于静息状态下行脑血流显像。以小脑皮质的放射性计数值为参考,对局部脑血流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强迫症组两侧前额叶、前颞叶rCBF高于正常组(P<0.01);抑郁症组两侧前额叶、枕叶、扣带回及右前颞叶、右顶叶rCBF低于正常组(P<0.05);在两侧前额叶、前颞叶、顶叶、枕叶及右后额叶、扣带回,强迫症组rCBF高于抑郁症组(P<0.05)。结论强迫症组的前额叶及前颞叶呈高灌注改变,抑郁症组脑血流普遍低灌注,SPECT技术可望作为二者鉴别诊断的客观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精氨酸加压素(AVP)的功能变化在抑郁症发生中的作用. 方法:应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和酶联免疫法测定83例抑郁症患者、57例正常对照者的血浆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AVP和皮质醇(Cor)浓度水平. 结果:抑郁症组血浆ACTH浓度(48±30) ng/L、Cor浓度( 188±59) μg/L分别高于正常对照组(18 ±7) ng/L、( 165±55)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422,P<0.01;t =2.453,P<0.05);抑郁症组血浆AVP浓度(6.0±5.7) ng/L与对照组(4.5±2.6) ng/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49,P<0.05).ACTH异常的(ACTH≥50ng/L)抑郁症患者AVP、Cor浓度[(8.0±7.0)ng/L,(211±55) μg/L]高于ACTH正常的(ACTH< 50 ng/L)抑郁症患者[(3.5±3.2) ng/ml,( 174±58)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28,t =3.027,P均<0.01).抑郁症患者的AVP与ACTH存在正相关(r=0.286,P=0.027),ACTH与Cor存在正相关(r=0.455,P=0.000). 结论:ACTH水平增高的抑郁症患者AVP异常,AVP调节功能可能是影响抑郁症疾病过程的一个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异性效应"对抑郁症住院患者疗效的影响。方法:研究组抑郁症患者48例,男20例,女28例,全部入住男女混合病区;对照组抑郁症患者46例,男21例,女25例,分别入住男病房和女病房施行封闭管理。两组在抗抑郁治疗前后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进行评定以及自制行为观察量表对患者的性行为进行风险评估。结果:两组HAMA、HAMD和SF-36评分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均<0.01)。研究组平均住院天数(57.84±28.84)d较对照组(48.28±21.11)d显著延长(t=2.92,P<0.01)。两组行为观察比较,以研究组对异性骚扰、亲呢举动等行为发生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7,P>0.05)。结论:"异性效应"能够缓解患者的焦虑抑郁症状并延长主动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