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目的:探究首发儿童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父母的心理状态。方法:招募首发儿童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父母98名(研究组)与健康对照者98名(对照组)。对患儿父母采用Link病耻感系列量表评估病耻感;采用Herth希望量表(HHI)、心理弹性量表(CD-RISC)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评估其希望水平、心理弹性和社会支持。将病耻感各维度得分与中点分比较,并比较两组间的HHI、CD-RISC和SSRS评分。结果:患儿父母的贬低-歧视感知量表(PDD)总分、病耻感应对量表(CO)总分及各因子评分、病耻感情感体验量表(SRF)总分和误解因子评分显著高于中点分(P均0.05)。研究组HHI、CD-RISC及SSRS总分及各因子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01)。结论:首发儿童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父母的病耻感较高,希望水平、心理弹性水平及社会支持水平都较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感知的病耻感与自杀观念的关系,为精神分裂症的心理康复和自杀预防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方便入组的方法入组2010年2月-2014年10月在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安定医院和北京回龙观医院门诊和住院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121例,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版(HAMD-17)以及Link贬低-歧视感知量表(PDD)进行评定。结果 1与无自杀观念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相比,有自杀观念的患者PPD评分更高[(4.21±1.11)分vs.(3.09±1.01)分,t=5.71,P0.01]、自知力评分更低[(3.55±1.34)分vs.(4.83±1.26)分,t=5.41,P0.01],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自杀观念与PDD评分(r=0.46,P0.01)、自知力(r=-0.44,P0.01)及抑郁症状评分(r=0.30,P0.01)相关;2多元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PDD评分越高(B=1.14,OR=3.13,P0.01,95%CI:1.86~5.25)、抑郁症状评分越高(B=0.11,OR=1.11,P=0.01,95%CI:1.02~1.22)、自知力越完整(B=-0.76,OR=0.47,P0.01,95%CI:0.32~0.70),自杀观念的风险越大(Logistic回归模型R2=0.51,P0.01)。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感知病耻感的水平越高,可能存在自杀观念的风险越大。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病耻感状况以及其相关因素。方法 2011年1月至3月间抽取95名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自编一般情况量表及内在耻感问卷及病耻感经历问卷进行调查。同时以阳性症状量表(SAPS)及阴性症状量表(SANS)、社会支持量表(SSRS)、生活质量量表(WHOQOL-BREF)对其评定。结果 (1)内在耻感量表:疏离因子2.29(sd=0.49),刻板因子2.07(sd=0.44),歧视因子2.15(sd=0.45),退缩因子2.19(sd=0.46),总量表分2.17(sd=0.38);内在耻感量表中各因子分超过中点值2.5分的病例比例为:疏离因子44.2%,刻板因子14.7%,歧视因子25.3%,退缩因子32.6%,调整后的内在耻感量表总分20.0%,超过2.5者提示有较强内在病耻感;(2)病耻感经历量表:病耻感体验因子2.50(sd=0.59),介于"很少发生"与"有时发生"之间;歧视经历因子1.71(sd=0.39),介于"从不发生"到"很少发生"之间,总量表分2.08(sd=0.39)介于"很少发生"与"有时发生"之间;病耻感经历量表中各因子分超过中值3分的病例比例为:受试者病耻感经历各因子及总分超过中点值3分的百分比为:病耻感体验因子24.2%(n=23),歧视经历因子1.1%(n=1),病耻感经历总分1.1%(n=1),超过3分者提示病耻经历较多;(3)以内在耻感总分作为因变量回归分析,提示与内在耻感显著相关的因素为学历、病期、职业、社会支持中的对支持的利用度分量表及生活满意度量表中的心理领域等。结论 (1)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存在较高水平的病耻感;(2)患者文化、社会支持和生活质量是其内在耻感的主要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我病耻感及其相关因素。方法:采用精神疾病内在病耻感量表(ISMI)对384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评估,分析其与患者的人口学及临床资料的相关性。结果:80.2%患者有自我病耻感,7.3%为重度。女性患者歧视体验分(2.53±0.62)、价值否定分(2.34±0.47)明显高于男性患者(2.38±0.37,2.07±0.31;P0.01或P0.05);ISMI总分与受教育程度呈负相关(r=-0.186,P0.01);与年龄(r=0.164,P=0.003)、总病程(r=0.172,P=0.002)、发病次数(r=0.214,P0.001)、症状严重程度(r=0.257,P0.001)呈正相关。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普遍存在自我病耻感,与一定的社会人口学特征和临床因素相关;女性歧视体验、价值否定更严重。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动力与病耻感的分析,为临床上改善患者病耻感,促进康复提供实践参考。方法 以方便取样的方式顺序入组,抽取上海市浦东新区辖区10个街镇在社区康复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以及上海市浦东新区精神卫生中心住院患者各300名。研究采用问卷法,评估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家庭动力特征及病耻感。结果 住院与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在首发年龄(P1=0.018)、住院次数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2=0.00)。住院与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在病耻感总量表得分及分量表分(P1=0.000;P2=0.002;P3=0.001;P4=0.000),家庭动力总分及疾病观念因子(P5=0.012;P6=0.006)上都有显著差异。精神分裂症患者病耻感所有因子均与家庭动力量表中家庭氛围、个性化因子呈中度正相关。结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减少住院次数,选择在社区康复,有利于减轻病耻感。临床实践中,引导改善患者的家庭氛围,提升家庭成员个性化程度也能够减轻病耻感,有利于患者的康复进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病耻抵抗水平及影响因素。方法:对北京市1家精神专科医院就诊的和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的406例严重精神障碍患者采用病耻抵抗量表、贬低—歧视感知量表、病耻感应对量表、病耻感应激量表、自尊量表、心理韧性量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进行调查。结果:病耻抵抗量表得分为(3.97±0.84)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病耻感应激(β=-0.165)、挑战(β=0.264)和心理弹性(β=0.430)进入回归方程,调整后R2为0.372。结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病耻抵抗处于中等偏上水平;病耻感应激、挑战的应对方式及心理弹性是病耻抵抗的影响因素。提示干预措施应侧重改善患者对病耻感的认知评价和应对方式,并提高心理弹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歧视与病耻感量表(DISC)在中国精神障碍患者中的信度和效度。方法:引进Thornicroft团队研发的DISC,按初译、回译等步骤形成DISC中文版,以242例精神障碍患者作为受访对象,验证量表的信度和效度。结果:DISC的Cronbach'α系数为0.70,分半信度为0.85,总分重测信度为0.83;DISC分量表1总分与精神疾病内在病耻感调查表(ISMI)歧视经历因子分呈正相关(r=0.417,P0.01),分量表2总分与ISMI社会退缩因子分呈正相关(r=0.332,P0.01);分量表2总分与自尊量表(SES)总分呈正相关(r=0.250,P0.01),分量表3总分与SES总分呈负相关(r=-0.187,P0.01);分量表4总分与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客观支持分以及对支持的利用度分均呈正相关(r=0.177,0.170,P均0.01)。结论:DISC中文版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可作为评估精神障碍患者歧视与病耻感的临床工具。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脑卒中患者病耻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纳入2018年11月—2019年2月符合病例选择标准的408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自行设计的人口学资料调查问卷、慢性疾病病耻感量表(stigma scale for chronic illness,SSCI)、汉密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24项)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ocial support rating scale,SSRS)对408例脑卒中患者进行评价。结果:408例脑卒中患者的病耻感平均评分为21.80±7.95,处于中度水平;内在病耻感评分为15.14±6.67,外在病耻感评分为6.65±3.38。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职业(P=0.003)、婚姻状况(P=0.001)和脑卒中类型(P=0.025)与病耻感水平显著相关。病耻感水平与抑郁评分呈正相关(r=0.247,P0.001),与年龄(r=-0.140,P=0.005)、主观支持评分(r=-0.241,P0.001)和支持利用度评分(r=-0.286,P=0.012)呈负相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抑郁评分、主观支持评分和支持利用度评分与脑卒中患者病耻感水平显著相关(P0.05)。结论:脑卒中患者的病耻感属于中度水平,年龄、抑郁评分、主观支持评分和支持利用度评分均为其影响因素。通过加强患者的个体化心理干预、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体系以及尽早执行有效的康复训练,对于降低脑卒中患者的病耻感水平以及提高其生活质量,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辩证行为疗法对缓解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病耻感的影响。方法选取住院缓解期精神分裂症患者60例。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30例,给予常规抗精神病药物和工娱治疗。实验组30例,在药物和工娱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辩证行为疗法干预(每周两次,每次60分钟,共8次)。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症社会功能评定量表(SSSI)、精神病患者病耻感评估量表、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量表(SQLS)评价干预效果。采用副反应量表(UKU)进行安全性评价。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在SSSI、SQLS及病耻感前后测得分的差值上存在显著差异(t=-9.53,P0.01;t=-13.20,P0.01;t=-7.16,P0.01)。两组在精神症状上没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辩证行为疗法可以有效减轻精神分裂症患者病耻感,恢复患者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病耻感程度及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和精神疾病病耻感量表(ISMI)评估191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病耻感水平,分析病耻感发生率与其影响因素.结果 本研究中,135例患者出现病耻感(70.68%),其中20.41%为中重度病耻感者.在五个维度中,患者对抗病耻感比例最高(79.06%),歧视经历体验比例最低(42.41%);患者学历、工作状况、家庭经济状况、病程、发病情况、住院次数是精神分裂症患者病耻感高危因素,而性别、年龄、婚姻状况与其无相关性.结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普遍存在病耻感,医护人员应高度重视这个问题,帮助患者提高应对病耻感的能力,改善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