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研究遗传因素、共享环境因素和非共享环境因素在儿童注意缺陷多动行为问题和品行问题相互关系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困难和长处量表中的父母评定的注意缺陷多动(HYPER)和品行问题(CONO)分量表分作为定量表型,对西南双生子库中的140对双生子,采用表型的单因素和二因素结构方程模型,基于模型的似然值和拟合度寻找最优模型,分析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结果 (1)同卵双生子注意缺陷多动行为问题与品行问题的相关性(r=0.55)明显高于异卵双生子(r=0.12);(2)注意缺陷多动行为问题与品行问题的表型相关性为0.44(P=0.00);(3)儿童注意缺陷多动行为问题与品行问题的相关性主要由遗传因素导致,遗传因素在品行问题与注意缺陷多动行为问题表型相关性中的贡献占70%,非共享环境因素占30%.结论 遗传因素对注意缺陷多动行为问题和品行问题的发生具有重要作用,遗传因素包括单纯影响注意缺陷多动行为问题的遗传因素、单纯影响品行障碍的遗传因素和对二者同时发生作用的遗传因素.大部分作用于注意缺陷多动行为问题的环境因素不会导致品行问题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品行障碍是在儿童青少年时期发生的严重行为障碍,不仅影响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而且可能造成社会问题.暴力攻击行为是品行障碍最突出的症状表现之一,其与品行障碍之间的联系以及潜在的生物学机制在近年来随着相关技术条件的发展而逐步受到研究者关注.本文对目前研究较多的生物学因素进行了总结,旨在对儿童青少年品行障碍暴力攻击行为的病因探索以及针对性预防干预研究提供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牡丹江市小学生心理卫生现状及其相关因素。方法采用CONNERS儿童行为父母问卷(PSQ)对6994名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用卡方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及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心理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40.66%,其中冲动—多动4.29%、多动指数9.04%、焦虑7.28%、品行问题9.48%、心身障碍21.13%、学习问题23.41%;其中心理行为问题主要以学习障碍和心身障碍最为突出。结论牡丹江市小学生心理行为问题检出率高于同期国内其它城市,其中家庭因素对小学生心理状况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4.
违法犯罪男性青少年个性特征对照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为探讨个性素质因素与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的关系,采用艾森克个性问卷对190名男性违法犯罪青少年与175名男性中学生进行了对照调查,同时对120名少年犯进行了品行障碍的分类诊断和比较。结果表明:1.男性违法犯罪青少年具有情绪不稳定性、精种病质的个性倾向,个性明显偏离的人数占43.7%。2.非社交型品行障碍较社交型品行障碍,攻击行为者较非攻击行为者个性精神病质倾向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5.
儿童青少年品行障碍门诊病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儿童及青少年品行障碍的发生情况及其相关因素。方法以l990年1月至2001年12月期间就诊的96例品行障碍者(年龄在8~18岁之间)作为病例组,根据当时的病历记载所需资料内容.与对正常健康儿童及青少年的调查内容作对照。结果96例品行障碍者以男性多于女性.且随年龄增长有呈逐年增长的趋势,其中以12~15岁为发病率最高。父母文化程度、教育方式及教育态度对品行障碍的发生有着直接影响。结论儿童及青少年品行障碍的发生虽取决于多种因素,但是与其父母的文化程度、家庭教养方式及教育态度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社交焦虑障碍是最常见精神障碍性疾病之一,在青春期起病长期蔓延的慢性心理障碍。目前国内外对它的研究从最初的治疗深入到病因学研究,本文主要探讨社交焦虑障碍病因学中遗传的研究,大量的调查研究指出社交焦虑障碍系环境和遗传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国外研究支持社交焦虑障碍遗传因素可能在病因中起20%~37%的作用,而且家系研究报道社交焦虑障碍家系有两到三倍的危险率,环境因素可能是遗传因素的两倍。进一步的基因定位研究发现社交焦虑障碍与15号和16号染色体的遗传物质的异常复制相关联。但国内暂时没有关于社交焦虑障碍的遗传研究报告。  相似文献   

7.
遗传和教养因素在双相情感障碍发病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多基因阈值模型,通径分析显示,除遗传因素在双相情感障碍发病中起有重要作用外,教养性传递*和其他环境因素同样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遗传度和教养性传递度分别为0.38和0.30。提出教养性传递和其他因素可能对双相情感障碍致病基因或易感性基因的表达具有修饰作用。  相似文献   

8.
精神分裂症和双相障碍是威胁人类健康最为严重的两类精神疾病。它们的终生致病风险都在1%左右。其病因学机制至今尚未阐明,其中遗传因素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同时环境因素及环境因素与遗传因素的交互作用也不容忽视。自克雷丕林时代开始,由于这两种精神障碍在临床表现和预后具有各自的特点而被划分为不同的疾病单元。  相似文献   

9.
本文综述了孤独症谱系障碍伴发癫痫的理论机制。认为各种因素(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激活了肥大细胞,释放炎性因子改变了血脑屏障的渗透性可能是其病理学机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青少年内向性行为与遗传因素及环境因素的相关性。方法采用Achenbach青少年自评量表(youth self-report,YSR)对重庆市12~18岁74对双生子的内向行为进行评定。采用一般情况问卷、父母的养育方式和维度问卷(the parenting styles and dimensions questionaire,PSDQ)、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量表(family adaptability and cohesion evaluationscale,2nd edition,Chinese version,FACESⅡ-CV)、家庭压力问卷(family stresses questionnaire,FSQ)、应激生活事件(stressful life event,SLE)等调查环境因素;采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implified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SCSQ)调查应对方式;采集双生子静脉血提取DNA进行卵型鉴定。通过OPEN-MX软件构建单因素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加性遗传因素、共享环境因素、个体特异性环境因素与双生子内向行为的相关程度。结果不同卵型双生子间父母养育方式、家庭压力、家庭亲密度及应对方式分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生子内向行为与家庭亲密度(r=-0.223,P=0.011)呈负相关,与家庭压力(r=0.232,P=0.008)、专制型养育方式(r=0.206,P=0.018)、消极应对(r=0.409,P=0.001)呈正相关;与应激生活事件、父母的教育程度、职业等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构方程显示,在内向行为总变异方差中加性遗传效应占0.51(95%CI:0.27~0.69)、个体特异性环境因素占0.49(95%CI:0.31~0.73)。结论青少年内向性行为与遗传及环境因素相关程度基本接近;与父母专制型养育方式、家庭压力、家庭亲密度等家庭因素及消极应对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