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血管性痴呆相关因素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对104例经CT确诊的脑血管病患者进行血管性痴呆(VD)相关因素分析。其中脑梗塞71例,脑出血31例,混合性中风2例。经痴呆量表检查诊断为VD者34例。结果表明:VD不随年龄增长而增加,文化程度与VD呈负相关。VD发生在脑梗塞和脑出血中,两者间无显著性差异。脑血管病患病次数与VD有明显关系,患病3次及3次以上者有75%发生VD。患病次数与VD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阿尔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痴呆的精神行为症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和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患者的精神行为症状特点及对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 对80例AD和72例VD的精神行为症状进行分类、比较和分析。结果 VD患者焦虑(P=0.0024)和抑郁(P=0.0059)的发生率显著高于AD患者,AD患者则以无目的闲逛(P=0.0018)明显多见;而情感失控和情绪不稳的发生率在两组痴呆患者中无明显差异。结论 AD和VD患者的精神行为改变各有其不同特点,这对二者的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阿尔茨海默病(AD)与血管性痴呆(VD)患者精神行为症状(BPSD)的阳性检出率及差异。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4年6月在临沂市精神卫生中心住院的痴呆患者,均符合美国精神病学会《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AD和VD诊断标准,其中AD患者102例,VD患者100例,采用简易精神状态评定量表(MMSE)及神经精神问卷(NPI)进行测评。结果 AD和VD患者BPSD阳性检出率分别为92.16%和86.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972,P0.05)。AD组幻觉、激越、淡漠、易激惹、异常运动行为、睡眠夜间行为的阳性检出率高于V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VD组抑郁症状检出率高于A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AD和VD患者BPSD存在差异,对BPSD测评可能有助于AD和VD的鉴别。  相似文献   

4.
痴呆是一种以智力、人格和行为功能的不断恶化且不可逆转的疾病,其中阿尔茨海默病(AD)和血管性痴呆(VD)约占所有痴呆病例的70%-80%。尽管痴呆的核心症状是认知功能的进行性下降,然而其突出的行为和精神症状(BPSD)也是患者就诊和住院的主要原因。AD和VD在BPSD方面的差别究竟如何呢?我们对此进行了对比分析,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作者对阿尔采默氏病 (AD)、血管性痴呆 (VD)和混合性痴呆 (即前两者并存 )三种病例的临床症状进行了分析 ,现报道于后。1 对象与方法1 1 对象 取之于上海市杨浦区精神卫生中心住院、且符合CCMD - 2 -R老年期痴呆诊断标准的患者 ,共计 115例 (男 5 9例 ,女 5 6例 )。另一部分病例则取之于本辖区内一所民政局管理的老年福利院 ,亦均符合入组条件的有 119例 (男 6 3例 ,女 5 6例 )。二者合计总病例数为 2 34例 ,其中男 12 1例 ,女 113例 ;年龄最大为 92岁 ,最小为 73岁 ,平均年龄 82 79岁 ;AD83例 ,VD10 6例 ,混合性痴呆 4 5…  相似文献   

6.
痴呆病人常见的精神症状有妄想、抑郁、易激惹、攻击行为、情感淡漠等。血管性痴呆是继阿尔采木氏病后的一种常见的痴呆,至少占所有痴呆病例的15%。本研究的目的是:(1)确立血管性痴呆的精神症状;(2)比较血者性痴果与阿尔采木氏病人在认知缺陷程度相同、年龄相同、教育程度一致的情况下精神症状的异同;(3)提出二者的与神经生理有关的精神症状的病理生理学假设。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阿尔茨海默病痴呆患者的行为和精神症状。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5月至2015年5月诊治的痴呆性老年患者80例,其中血管性痴呆(VD)患者40例为VD组,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40例为AD组,均行AD行为评分表(Behave-AD)评定,比较两组患者的行为和精神症状。结果 AD组患者偏执和妄想发生率、行为紊乱发生率、攻击行为发生率、焦虑和恐惧发生率均明显高于VD组,AD组患者偏执和妄想评分、行为紊乱评分、攻击行为评分、焦虑和恐惧评分、总评分均明显高于V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D组患者幻觉发生率高于VD组,AD组患者日间节律紊乱发生率、情感障碍发生率均低于VD组,AD组患者幻觉评分高于VD组,AD组患者日间节律紊乱评分、情感障碍评分均低于VD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D患者偏执和妄想、行为紊乱、攻击行为、焦虑和恐惧等病症较为严重,其发生机制可能与AD患者存在较明显的额-枕叶萎缩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脑梗死后血管性痴呆(VaD)的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267例脑梗死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其中包括55例VaD组和212例非VaD组,运用f检验、χ^2检验和Logisfic回归分析方法明确VaD的相关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表明年龄、低教育水平、高血压、糖尿病、房颤、脑卒中病史、多发性梗死、白质疏松、颞叶梗死在VaD组和对照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并且白质疏松的严重程度越高越容易发生痴呆。经多因素Logisfic回归分析证实高血压、白质疏松、多发性梗死、糖尿病和年龄在两组之间有显著统计学意义,是VaD的相关因素,并且其相关程度依次递减。结论:VaD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应予以针对陛预防和及时的治疗,以便减少或延缓VaD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是老年期痴呆的另一个主要类型,国内外研究结果显示,VD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显著增高[1,2],VD占欧美老年期痴呆的15%~20%。亚洲国家如中国和日本VD的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10.
阿尔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症状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了解阿尔茨海默病(AD)和血管性痴呆(VD)患者不同严重程度痴呆时临床症状。方法:认知功能测试量表采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MMSE)、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精神行为症状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老年临床评定量表(SCAG)对住院AD157例及VD150例进行测试。结果:两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障碍及精神行为症状。AD组患者认知功能较差,VD组患者躯体生活自理较差。结论:不同严重程度的AD和VD患者临床症状有差异。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患者精神行为症状(behavioral and psychologicalsymptoms of dementia,BPSD)复发的危险因素和特征。方法收集102例以BPSD发作就诊的AD患者,在BPSD发作控制后进行12个月的随访。BPSD的严重程度应用神经精神量表(neuropsychiatric inventory,NPI)评估,并将NPI因子归类为情感障碍、精神病性症状和失控行为3个症状群。分析BPSD复发与先前发作的特征,复发与患者人口学资料、发病年龄、病程、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基线NPI评分等因素的关系。结果 12个月内44.1%(45/102)的患者BPSD复发。Cox回归分析显示,环境改变(RR=5.42,P<0.05)、未维持服药(RR=3.13,P<0.05)和上次发作NPI评分高(RR=1.06,P<0.05)增加BPSD复发的风险;两次BPSD发作之间的症状数相关(r=0.93,P<0.05),而情感障碍评分也相关(r=0.79,P<0.05);复发的NPI总分和精神病性症状评分均低于上次发作[(18.29±2.0...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美金刚与奥氮平治疗老年期痴呆的行为和精神症状(BPSD)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将86例老年期BPSD患者分为美金刚组与奥氮平组,治疗8周.在治疗前、治疗2周末、4周末和8周末,采用痴呆病理行为评定量表(BEHAVE-AD)评定疗效,简易精神状况检查量表(MMSE)评定患者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定患者生活质量,治疗中需处理的不良反应症状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 美金刚组在治疗后第2、4、8周末BEHAVE-AD评分较奥氮平组显著下降(t=2.12、t=2.23、t=2.28,P<0.05).美金刚组在治疗后第8周末MMSE评分较治疗前显著升高(t=2.33,P<0.05),奥氮平组治疗前后MMSE评分差异无显著性(t=0.42,P>0.05),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2.04,P<0.05).两组治疗后第8周末ADL评分显著下降(t1=2.35,t2=2.49,P<0.05),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t=0.45,P>0.05).美金刚组不良反应少于奥氮平组(x2=5.09,P<0.05),两组在锥体外系反应(EPS)、口干、嗜睡、体质量增加方面差异有显著性(x2=4.62~6.86,P<0.05).结论 美金刚对老年期痴呆患者的认知功能及行为和精神症状的改善均有效,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两种音乐治疗方式对痴呆患者精神行为症状的改善效果。方法从3个老年病房随机各挑选25例住院痴呆患者,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主动式音乐治疗联合被动式音乐治疗),被动治疗组(被动式音乐治疗)及对照组,进行为期12周的研究,在干预前后使用神经精神科问卷(NPI)对3组患者的精神行为症状进行评定。结果联合治疗组及被动治疗组在 NPI 量表的激越、抑郁、焦虑、淡漠及激惹的得分均有明显改善( P <0.01)。而且联合治疗组改善程度优于被动治疗组。结论联合及被动式音乐治疗均能改善患者的精神行为症状,而联合式音乐治疗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4.
15.
16.
痴呆是一类常见的老年疾病,痴呆患者除认知功能受损外,精神行为症状也较为常见。由于药物治疗的不良反应等问题,音乐治疗作为一项重要的非药物性干预措施获得了临床工作的重视。音乐治疗对于精神行为症状有着较为广泛的干预效果,患者淡漠、激越、焦虑、抑郁等症状均能获得较好的改善。而个体化及主动式的音乐治疗方式相比传统、被动式的治疗方式有着更为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阿立哌唑和利培酮口服液治疗门诊老年期痴呆精神行为症状(BPSD)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68例老年期痴呆伴BPSD患者随机分成阿立哌唑组35例,利培酮口服液组33例,疗程8周,采用痴呆病理行为评定量表(BEHAVE-AD)及激越性问卷(CMAI)评定疗效,采用治疗中需处理的不良反应症状量表(TESS)评定副反应.结果 两组治疗后第6、8周末BEHAVE-AD和CMAI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显著下降(P<0.01),两组之间比较治疗前及治疗后各时间点比较BEHAVE-AD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阿立哌唑组不良发生率明显低于利培酮口服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阿立哌唑和利培酮口服液治疗老年期痴呆伴发BPSD均有较好疗效,两者总体疗效、起效时间相当,而阿立哌唑的安全性优于利培酮口服液.  相似文献   

18.
痴呆的行为和精神症状的药物治疗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抗精神病药治疗痴呆的行为和精神症状(BPSD)的情况。方法:调查443例伴有明显的行为和精神症状、用抗精神病药治疗其行为和精神症状有效的阿尔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痴呆患者。结果:常用于治疗BPSD的抗精神病药有奋乃静、利培酮、氟哌啶醇、氯丙嗪、氯氮平、硫利达嗪、舒必利等,其起始剂量与有效剂量均较小,大多单一用药。用药剂量与年龄呈负相关。主要不良反应是锥体外系反应、便秘或排尿困难、嗜睡或步态不稳、吞咽困难等。抗精神病药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0%,典型抗精神病药发生率(18.4%)显著高于非典型抗精神病药(9.6%)。结论:多种抗精神病药治疗BPSD均有效,治疗剂量低。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的安全性优于典型抗精神病药。  相似文献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