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CT和MRI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CT和MRI表现,并比较CT和MRI优缺点。结果海绵状血管瘤位于幕上55例,幕下脑干4例,小脑9例。68例病灶有出血54例,钙化17例。MRI检查。T1加权像病灶显示为短T1高信号,周边为轻度低信号影;T2加权像病灶中央呈高、低混杂信号影,周边为极低黑色信号环。增强有轻度强化或无强化。CT平扫为斑片状不规则形高密度区。增强后有轻度强化或无强化。结论应用MRI诊断脑内海绵状血管瘤,其敏感性高,特异性强。对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显示MRI明显优于CT。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CT和MRI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搜集60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CT和MRI影像资料,CT检查37例,MRI检查53例,CT和MRI检查30例,其中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5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42例,影像资料典型15例,经伽玛刀治疗随访证实;脑外型海绵状血管瘤3例,均经手术病理治疗证实。结果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可位于脑内任何部位,单发病灶多见,无明显占位效应,周围无或轻度水肿。CT检查的全部病例呈稍高及混杂密度影32例,增强扫描大都无强化;MRI检查T2WI表现为“桑葚状”混杂高信号,周围有云絮状低信号环,增强后病灶仅少数轻度强化。脑外型病灶位于中颅窝、鞍旁,MRI呈类似哑铃形或类圆形较均匀的稍长T1、明显长T2信号,增强扫描呈明显均匀强化。结论脑内与脑外型海绵状血管瘤的CT和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MRI优于CT像,特别是MRI的T2WI像有助于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CT和MRI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搜集60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CT和MRI影像资料,CT检查37例,MRI检查53例,CT和MRI检查30例,其中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5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42例,影像资料典型15例,经伽玛刀治疗随访证实;脑外型海绵状血管瘤3例,均经手术病理治疗证实。结果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可位于脑内任何部位,单发病灶多见,无明显占位效应,周围无或轻度水肿。CT检查的全部病例呈稍高及混杂密度影32例,增强扫描大都无强化;MRI检查T2WI表现为"桑葚状"混杂高信号,周围有云絮状低信号环,增强后病灶仅少数轻度强化。脑外型病灶位于中颅窝、鞍旁,MRI呈类似哑铃形或类圆形较均匀的稍长T1、明显长T2信号,增强扫描呈明显均匀强化。结论脑内与脑外型海绵状血管瘤的CT和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MRI优于CT像,特别是MRI的T2WI像有助于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CT及MRI对脑内海绵状血管瘤(cavernous angiomas,CA)的表现和诊断价值。方法收集资料完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6例脑内CA患者的CT及MRI资料,重点分析其影像表现特征。结果 CA可位于脑内任何部位,单发病灶多见,周围无或轻度水肿,无占位效应,CT平扫为稍高密度影,钙化占68.7%,增强扫描大都无强化;MRI表现为桑椹状混杂高信号,周围有云絮状低信号环,增强后病灶大都无强化。结论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有特异性,MRI对脑实质内CA的检出率优于CT,特别是MRI的T2WI像有助于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讨论胼胝体发育不良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方法对5例胼胝体发育不良患者的临床与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结合相关文献,对该病进行讨论。结果临床表现:运动障碍1例,智力下降1例,癫痫4例,发育缓慢2例。影像学表现:1例合并有脂肪瘤,1例有蛛网膜囊肿,2例灰质移位,1例脑裂畸形,1例脑室贯通畸形,1例畸胎瘤。以上症状及影像学改变均可合并存在。结论胼胝体发育不良应用影像学检查可明确诊断;胼胝体发育不良可能合并多种神经系统畸形。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原发性颅内绒毛膜癌(PICCC)的影像学表现,以提高该病影像诊断的正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穿刺或手术病理证实的4例PICCC的CT和MRI影像学表现,包括分布和形态、密度、信号特点和强化特征。结果1例PICCC位于松果体区,1例位于鞍上,1例位于基底节区,1例沿侧脑室旁分布。CT平扫以高密度为主,CT值为45~65 HU,病灶内可见钙化和出血,增强扫描呈中等程度或明显强化。MRI平扫呈混杂信号,3例T1WI呈等低信号,1例呈高信号;T2WI呈低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增强扫描2例呈明显不均匀强化,2例呈花环状强化,1例伴室管膜明显强化。结论PICCC好发于青少年,易合并瘤内出血和钙化,结合血清β-HCG水平升高和临床症状,术前应考虑到PICCC的可能。  相似文献   

7.
可复性后部脑病综合征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可复性后部脑病综合征(PRES)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2例PRES病人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其中9例为子痫/先兆子痫,2例为高血压脑病,1例为环孢菌素A(CSA)的神经毒性.12例均行MRI检查,其中7例同时行钆喷替酸葡甲胺(Gd-DTPA)增强扫描,4例行磁共振血管造影(3D-TOF MRA)检查,1例行弥散加权成像(DWI).7例行CT平扫检查,2例行脑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MRI显示病灶基本上呈双侧对称性分布,多数病灶位于顶、枕叶脑实质内,T1WI呈等或略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FLAIR像显示皮层和皮层下白质明显高信号影,较T1WI、T2WI更加清楚.注射Gd-DTPA后多无明显异常对比增强.1例DWI显示双侧顶、枕叶及额叶皮层内弥散受限呈高信号,ADC图显示邻近的皮层下白质呈高信号.4例CT显示双侧顶、枕叶及额叶对称性斑片状低密度影,3例CT未见异常.经对症处理后复查示所有病灶几乎完全吸收消失.结论PRES的影像学表现具有特征性.MRI应作为诊断本病的首选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脑转移瘤的CT征象及规律。方法回顾分析36例脑转移瘤的CT表现。结果幕上脑转移瘤25例,幕下11例,形态表现多样;单发15例,多发21例;瘤周水肿大多明显,可见"小结节指状水肿"征象,多明显均一或环状强化。结论脑转移瘤好发于幕上,多位于大脑半球皮质或皮质下区;多发性脑转移瘤多于单发,且具有"多形性"特征,而单发性多为类圆形等或低密度病灶;瘤周水肿明显,且有肿瘤与水肿程度不成比例的特征;少数脑转移瘤有特殊CT表现。  相似文献   

9.
目的提高对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瘤(DNT)的临床及影像特征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DNTCT、MRI影像表现结果男2例,女3例,年龄14~38岁,平均21.6±8.5岁,临床均以癫痫为主要症状,神经系统检查无定位体征。病变均位于幕上,累及皮层及皮层下白质,颞叶1例,颞顶叶1例,颞叶、额叶两处病灶1例,顶叶1例,枕叶1例。2例CT扫描病变呈低密度,临近颅骨发育不良,受压变薄,未见钙化,5例MRI检查病变形态呈三角形或矩形,T1WI呈低信号,多发微囊呈圆形或椭圆形更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FLAIR呈高低混杂信号,3例增强扫描,1例呈环状强化,1例条索状强化,1例无强化。结论DNT的临床及影像表现具有特征性,综合判定有助本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脑海绵状血管瘤的CT和MRI诊断,提高其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经病理证实的脑海绵状血管瘤的CT和MRI影像特点。结果幕上10例:额叶4例,颞叶4例,基底节2例;幕下4例:小脑半球3例,脑干1例。CT表现:14例边界清楚的圆形、类圆形等至稍高密度影,6例合并斑点状钙化;MR表现:14例边界清楚的混杂信号病灶,病灶呈爆米花状,周围有完整的低信号含铁血黄素环。结论 MRI是脑海绵状血管瘤诊断和鉴别诊断最有价值的方法,显示钙化是CT的优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脑转移瘤的CT征象及规律。方法:回顾分析36例脑转移瘤的CT表现。结果:幕上脑转移瘤25例,幕下11例,形态表现多样;单发15例,多发21例;瘤周水肿大多明显,可见“小结节指状水肿”征象,多明显均一或环状强化。结论:脑转移瘤好发于幕上,多位于大脑半球皮质或皮质下区:多发性脑转移瘤多于单发,且具有“多形性特征,而单发性多为类圆形等或低密度病灶,瘤周水肿明显,且有肿瘤与水肿程度不成比例的特征:少数脑转移瘤有特殊CT表现。  相似文献   

12.
23例脂肪栓塞综合征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检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分析脂肪栓塞综合征(FES)的神经系统表现及其影像学检查,以提高对此病的早期诊断,减少死亡率。方法 总结23例FES患者的临床及其影像学检查。结果 经治疗后,23例FES患者中除1例因呼吸衰竭死亡外,其余22例均完全恢复。结果 近期骨折者,一旦出现脑部症状,要想到FES,需行进一步的检查。怀疑脑脂肪栓塞者应行头颅MRI检查。  相似文献   

13.
颅内脂肪瘤是一种少见的颅内病变,传统放射学检查对较小的病变难以发现,只有当肿瘤较大时,头颅平片上才表现为颅内的透亮区,偶可见线形、弧形钙化,但难以做出定性诊断。CT检查为颅内脂肪瘤的诊断提供了主要依据,我们自1994年4月至1995年5月,收集了7例颅内脂肪瘤的颅脑CT资料,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7例,男4例,女3例,年龄12-56岁,平均年龄28岁,其中3例主要为癫痫发作,头痛恶心;2例出现听力下降,进展缓慢,病史达十年余;1例为多尿、遗尿症状;1例为外伤后偶然发现。1.2检查方法:采用日本岛津4800TC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颅内透明细胞型脑膜瘤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神经外科手术治疗并经病理明确诊断的10例颅内透明细胞型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平均年龄35.43岁,病程2个月。7年。肿瘤分别位于脑桥小脑角区(5例)、顶叶(1例)、鞍结节(1例)、颈静脉孔区(1例)、小脑幕(1例)和侧脑室(1例)。首发症状与病变部位相关,主要表现为头痛(4例)、步态不稳(2例)、耳鸣或听力减退(2例)或视力下降和饮水呛咳(各1例)。结果CT平扫病灶主要呈高密度(6例)、等密度(1例)和等或高混杂密度(1例)。T1WI主要呈等信号(4例)、低或等混杂信号(4例)和高信号(2例);T:WI呈高或等混杂信号(7例)、低信号(1例)、等信号(1例)和高信号(1例);增强扫描病灶呈中度强化(2例)或明显强化(8例)。病灶周围可伴水肿(7例)、硬脑膜尾征(5例)、囊性变(7例)、钙化(3例)、骨膜增厚(1例)或骨质破坏(5例)。7例肿瘤病灶经手术全切除、3例获次全切除;术后随访11~120个月,5例复发,平均复发时间为55.62个月。结论颅内透明细胞型脑膜瘤临床少见,好发于青年患者,无明显性别差异,脑桥小脑角区为好发部位。影像学表现为病灶明显强化、肿瘤灶周围组织水肿、囊性变及骨质破坏。患者预后与手术全切除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15例脑神经节细胞胶质瘤临床和影像诊断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提高对神经节细胞胶质瘤影像表现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神经节细胞胶质瘤临床、CT、MR特点。结果15例中12例表现为癫癎。13例发生于皮层,其中3例病灶弥漫、多灶并累及基底节,2例位于鞍区。肿瘤实性9例,其中6例呈脑回状肿块,囊实性4例,囊性2例。肿瘤实性部分T1WI呈不均匀低或等信号,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增强扫描3例肿瘤明显强化,6例不均匀结节或斑片状强化,其中1例表现为脑回样强化,4例无强化。2例囊性肿瘤囊壁有轻度强化。7例(Ⅱ-Ⅲ级)灶周有明显片状或指样水肿,8例无明显水肿。2例CT表现为等密度实性结节,1例内见小条状、斑点状钙化。结论发生于皮层灰质核团的实性或囊实性肿瘤,尤其是类似肿大的脑回状肿块,不论强化和灶周水肿与否,临床上以癫癎为主要症状的年轻患者要考虑本瘤的可能。  相似文献   

16.
正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cavernous hemangiomas in cavernous sinus,CHCS)为较少见的脑外海绵状血管瘤,好发于颅中窝鞍旁,易误诊为脑膜瘤[1-2]。其解剖结构特殊且富含血管,术前正确诊断可有效切除肿瘤,避免术中发生大出血等意外。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11例经病理证实的CHCS的MRI资料,总结其特征,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1材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17.
烟雾病的影像学征象(附27例报告)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分析27例烟雾病脑血管造影、CT、MRI及MRA表现。方法 脑血管造影23例,CT检查23例,MRI检查12例,MRA检查6例。结果 (1) 出现颈内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及颅底异常血管网伴脑膜侧支循环分别为63% 、66.7% 、96.3% 、100% ;脑梗死、脑出血、脑萎缩及脑室扩大分别为70.4% 、14.8% 、14.8% 、18.5% 。(2) 脑血管造影、CT平扫、MRI及MRA对烟雾病的诊断率分别为100% 、0% 、50% 、100% 。结果 CT及MRI主要用于显示烟雾病的脑实质改变,而脑血管造影和MRA用于显示该病的脑血管改变。MRA是怀疑此病后首选检查方法,若患者准备手术,则需作脑血管造影进一步检查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线粒体脑肌病伴高乳酸血症和卒中样发作(MELAS)的神经影像学特点。方法收集2003年10月至2006年7月间入住我院神经内科的22例MELAS患者的资料,并对头颅CT、MRI平扫及增强、MRA、磁共振波谱(MRS)等影像学检查的结果进行分析。结果22例患者中21例影像学检查结果为阳性,其病灶9例位于单侧,12例位于两侧半球。主要累及枕、顶、颞、额叶,头颅MRI表现为T1WI低信号,T2WI、FLAIR像高信号。其中16例MRI增强中12例病灶被不同程度强化。3例表现较为特殊,1例患者影像学表现为软化灶样改变,1例伴有Fahr综合征样改变,1例MRI增强见强血管反应。MRS表现为N-乙酰天冬氨酸峰降低及高乳酸峰。结论虽然MELAS神经影像学特点复杂多样,但有其特征性的表现,如病灶多位于皮质及皮质下,新旧病灶反复交替等,因此,可利用CT、MRI、MRS等影像学方法辅助该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胼胝体变性(Marchiafava-Bignami disease,MBD)的影像学特点和临床表现.方法 对我院诊治的6例MBD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影像学检查(如头颅CT、MRI)、实验室检查、临床症状和随访情况.结果 6例患者MRI检查均表现为胼胝体肿胀及T1WI等或低信号,T2WI高信号,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高信号,弥散加权成像示弥散受限.其中例1、例4和例6以急性意识障碍起病,CT和MRI检查除累及整个胼胝体外双侧半卵圆区也受累,预后较差.例2和例3以反应迟钝、记忆力下降起病,CT和MRI检查病变主要累及胼胝体膝部和压部,经积极治疗,患者基本恢复正常.例5以双下肢麻木无力、反应迟钝起病,MRI检查病变累及胼胝体压部及体部,经治疗后也恢复正常.结论 MBD临床表现复杂,但具有特征性影像学表现,其起病形式和影像学特征可作为反映其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对颅内多发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SWI序列并与常规MRI扫描序列进行对照,对5例颅内多发海绵状血管瘤患者进行扫描,分析MR不同扫描序列对颅内多发海绵状血管瘤图像的区别。结果:5例患者中T1WI发现海绵状血管瘤病灶15个,T2WI发现病灶37个,T2 FLAIR发现病灶53个,SWI发现病灶179个。结论:MR SWI序列在颅内多发海绵状血管瘤显示方面具有较高敏感性,尤其对于小病灶的检出,应将其列入颅内多发海绵状血管病常规检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