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脑血管痉挛     
发现脑血管痉挛(CVS)已经30多年了,可是近10年它才得到重视。国际上先后召开二次专题学术会议,数本专著也已问世。现初步综述与神经科临床有关的内容如下。脑血管痉挛的临床意义过去曾有两种极端的看法:一种认为CVS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或动脉瘤术  相似文献   

2.
免疫抑制剂-环孢菌素A治疗脑血管痉挛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目的 探讨脑血管痉挛(CVS)与免疫炎症反应的关系及免疫抑制剂-环孢菌素A对CVS的防治作用。方法 采用Willis环前部二次注血的方法制得兔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模型,通过DSA检查测定基底动脉(BA)直径来评价CVS,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测定痉挛血管壁IgG的沉积和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的表达。结果 SAH后3d及7d时痉挛血管壁都有IgG的沉积与ICAM-1的表达,以SAH后7d时最明显,14d时仅1例有IgG沉积,2例有ICAM-1表达,环孢菌素A治疗后CVS的严重程度减轻,同时痉挛血管壁IgG的沉积及ICAM-1的表达也减弱。结论 SAH后CVS的时相及严重程度与痉挛血管壁IgG的沉积及ICAM-1的表达密切相关,提示免疫炎症反应参与了CVS的发生机制。环孢菌素A通过抑制免疫炎症反应起到减轻CVS严重程度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CVS)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后最危险的并发症,是患者致死和致残的重要原因。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胆红素氧化代谢产物(bilirubin oxidation products,BOXes)在CVS病理生理变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机制主要为,改变细胞内环境;影响血管平滑肌活性;抑制离子通道来使血管发生变性,导致痉挛。本文就胆红素氧化代谢产物在脑血管痉挛发生中的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猫蛛网膜下腔出血性脑血管痉挛—模型与脑血管造影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采用猫二次枕大池注血法复制了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性脑血管痉挛(CVS)的模型,并以猫椎基动脉造影的方法检测了其脑血管痉挛的发生频度和强度。33只家猫的实验结果表明:一次注血后半小时 CVS 的发生率为98%,重度为74%,但2小时后发生率即降为64%,重度者降至9%;二次注血后第一天 CVS 的发生率又升至87%,重度为67%,至二次注血后的第5天发生率仍达87%,重度为73%。可见二次注血可提高 CVS 的发生频度与强度,并符合临床规律,有助于对慢性期 CVS 的研究。并对急、慢性 CVS 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内皮素与脑血管痉挛的机制及其治疗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导致的迟发性脑血管痉挛(CVS),是患者致死和致残的主要原因。内皮素(ET)是目前已知的作用最强的血管收缩因子,在CVS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文章在介绍ET的生物合成及其受体的基础上,着重阐述ET和脑血管痉挛的基础、临床研究,针对ET治疗脑血管痉挛的策略如降低血ET水平、拮抗调控ET受体、内皮素转换酶抑制剂、基因治疗等方面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磁共振灌注成像(MR-PWI)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 SAH)后脑血管痉挛(CVS)脑血流动力学的评估价值。方法 2014年1~12月收治a SAH 80例,根据CVS程度分为无血管痉挛组(23例),轻度痉挛组(19例),中度痉挛组(19例)和重度痉挛组(19例),选取同期收治的颅内未破裂动脉瘤20例作为对照组。均进行DSA和磁共振灌注成像检查,MR-PWI检测的区域包括大脑前动脉(ACA)供血区、大脑中动脉(MCA)供血区以及基底节区(BSGL),分析MR-PWI相对脑血容量(r CBV)、相对脑血流量(r CBF)、平均通过时间(MTT)以及达峰时间(TTP)等参数与CVS的相关性。结果重度痉挛ACA供血区、MCA供血区以及BSGL的r CBF、r CBV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而无血管痉挛组、轻度痉挛组、中度痉挛组BSGL的r CBF以及ACA供血区的r CBF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中度痉挛组ACA供血区、MCA供血区、BSGL的TTP以及MTT均明显高与对照组(P0.05),且随着痉挛程度的加重,变化更加明显(P0.05)。CVS程度和r CBV、r CBF呈负相关(P0.05),但是其相关度较低(r0.4);CVS程度与TTP、MTT呈正相关(P0.05),为中度相关(0.308r0.744)。结论 MR-PWI检查能够定量提供脑组织血流灌注的信息,指导CVS的临床诊疗。  相似文献   

7.
脑血管痉挛(CVS)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常见的严重并发症,平滑肌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升高在CVS中起重要作用。SAH后,钙通道表达及活性发生变化,主要表现为L型电压依赖性钙离子通道表达及活性降低,R型电压依赖性钙离子通道表达及瞬时受体电位通道表达及活性增加,而T型电压依赖性钙离子通道在脑血管运动和血管紧张度维持中起重要作用。本文就此进行综述,为CVS的研究和治疗提供方向。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早期超选择动脉内灌注及血管成形术(PTA)治疗脑血管痉挛(CVS).方法 对76例CVS病人,在全脑DSA造影中明确痉挛部位,其中6例近端、局限性CVS采用PTA,而远端、弥漫性CVS采用超选择脑动脉内灌注0.3%罂粟碱及溶栓药物治疗,直至血管口径接近正常.结果 痉挛血管全部有改善,术后临床状态和神经功能状态均得到改善,无死亡.术后3月随访,Jennett预后良好61例(80.26%),较差(重残或植物状态)12例(15.79%),死亡3例(3.95%),死亡原因均为颅外因素.结论 超选择动脉灌注及血管成形术是治疗脑血管痉挛的直接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近十年脑血管痉挛研究的进展(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脑血管痉挛(CVS)是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病人致死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对其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仅部分地了解,也无十分有效的预防和治疗的方法。现将近10年来有关 CVS 的研究的进展情况综述如下。一、脑血管痉挛的发病机理目前尚没有一种发病机理的假说能圆满地解释所有慢性 CVS 的现象。因此,CVS 很可能是由多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并发脑血管痉挛(CVS)与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关系.方法:27例动脉瘤性SAH患者为试验组(SAH组),再依据是否并发不同程度CVS分为:无CVS亚组(11例),轻度CVS亚组(9例)、中度CVS亚组(4例)和重度CVS亚组(3例);另设10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VEGF水平.结果:SAH各时间点各组血清VEGF水平为①SAH组发病第1天起即明显高于对照组;②无CVS组不增高.SAH后第1、3、5、7天时血清VEGF水平为①轻度CVS组与中度CVS组相同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重度CVS组明显高于轻度和中度CVS组.SAH后出现脑梗死患者血清VEGF水平明显高于未出现脑梗死患者.结论:SAH后出现CVS患者和出现脑梗死的患者血清VEGF水平明显增高,血清VEGF水平能反映脑血管痉挛的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