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出血性脑梗死(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是指脑梗死灶内的继发性出血,是脑梗死的特殊类型之一,国外报道HI发病率15%~43%,国内3%~5%。我科于2000-02~2010-09收治并经头颅CT或MRI检查证实的HT患者53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本文综述了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的类型和预后以及可能的机制,并讨论了溶栓剂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对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的影响以及出血性转化的干预措施,为脑梗死的临床治疗和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脑梗死癫痫患者发生出血性转化相关危险因素,以期对防治提供借鉴。方法选取2007-04-2012-06入住我院脑梗死癫痫发生出血性转化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相关资料。运用t检验、方差分析、卡方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337例脑卒中患者基本临床特征无显著差异,将有可能影响自发性HT的因素性别、年龄、房颤病史、高脂血症病史、降纤治疗(有/无)、BMI(kg/m~2)、入院时脉压(mmHg)、随机血糖(mmol/L)、HbA1c(%)、Hcy(mmol/L)、hsCRP(mg/L)、NIHSS评分(14个)行单因素Logistic分析,房颤病史、BMI、入院随机血糖、NIHSS评分、Fib等5项因素(P0.01),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房颤、入院随机血糖,OR值分别为3.17,1.14,b为正值,P0.05,为脑梗死癫痫患者发生出血性转化的危险因素。发现BMI(kg/m~2)、NIHSS评分、Fib(g/L),P0.05,不是脑梗死癫痫患者发生出血性转化的危险因素。结论脑梗死癫痫患者入院时随机血糖升高、房颤病史的患者需高度警惕自发性出血性转化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影响脑梗死后自发性出血性转化的危险因素. 方法 对四川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自2011年11月至2012年2月收治的151例未溶栓治疗的脑梗死患者进行连续性登记研究,根据住院期间CT或MRI复查示有无颅内出血分为出血组16例和非出血组135例.对可能影响自发性出血性转化的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并对校正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进行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以获得最佳预测自发性出血性转化的值. 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出血组患者入院时随机血糖、脉压差、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非出血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入院时随机血糖(OR=1.274,95%CI:1.093~1.485)、脉压差(OR=1.208,95%CI:1.005~1.051)是影响自发性出血性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入院时随机血糖为5.575 mmol/L、脉压差为35 mm Hg时具有最佳预测效应. 结论 入院时随机血糖升高、脉压差增高的患者需高度警惕自发性出血性转化的可能.  相似文献   

5.
出血性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是颇令临床医生担心的脑梗死的合并症。据文献报道,出血性转化的发生率尸解资料为29%;系统回顾性荟萃资料显示脑梗死后任何类型的出血性转化发生率在0~85%之间;理论上来说,出血性转化可发生于任何脑梗死患者,可见于脑梗死自然演变病程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脑梗死出血性转化(HT)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探讨,为今后的临床诊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随机抽取在2008-03—2011-07我院收治的脑梗死出血性转化病例52例及同期收治的脑梗死未发生出血性转化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经统计发现,HT患者中患有原发性高血压39例,心房纤颤24例,大面积脑梗死44例,脑栓塞28例,以上各种疾病发生率均较非HT组高(P<0.05)。结论 HT发生的高危因素包括有脑栓塞、大面积脑梗死等,临床应给予关注,采取积极手段展开治疗,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7.
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是一组调节细胞外基质成分重要蛋白酶,参与动脉粥样硬化、肿瘤转移及炎症反应等病理过程。其中又以MMP-9与腩血管病最为密切。它可以通过降解基底膜的主要成分层黏蛋白和纤黏蛋白,破坏血脑屏障(BBB),引起BBB的通透性升高或开放,参与脑出血水肿及脑梗死出血性转化的过程。根据它与脑梗死之间的关系,如何降低MMP-9水平将成为治疗脑梗死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制定简便易行的HAVE评分对非溶栓性脑梗死出血性转化(HT)预测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深圳市人民医院2008年~2010年间发病48 h内NIHSS评分≥5分的9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通过头部CT或MRI监测2 w内非溶栓治疗HT的发生,对HT危险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并对危险因素进行量化评分。结果模型(HAVE)中共纳入4个危险因素:3级高血压(Hypertension)、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梗死体积(Volume)及高龄(Elderly),总分共8分,其中评分大于等于4分即为出血性转化极高危人群,该评分对发生脑梗死出血性转化预测的灵敏度为0.73,特异度为0.84。结论 HAVE评分能够快速识别脑梗死出血性转化高危人群,具有良好的敏感性及特异性。  相似文献   

9.
影响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患者预后因素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影响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58例脑梗死后梗死区内出血的患者和58例单纯脑梗死患者的性别、年龄、血压、血糖、血脂、有无颈动脉斑块、有无脑梗死家族史、累及的动脉系统和出入院时美国国立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差值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血压、血糖、血脂、有无颈动脉斑块、有无脑梗死家族史、累及的动脉系统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出血性脑梗死组、点状及片状出血性脑梗死组、颈内动脉系统出血性脑梗死组及多个部位出血性脑梗死组的预后与单纯脑梗死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椎-基底动脉系统出血性脑梗死组、单个部位出血脑梗死组与单纯脑梗死组预后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影响脑梗死出血性转化预后的相关因素主要为出血量、出血部位。  相似文献   

10.
实验性大鼠血栓栓塞性脑梗死出血性转换的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大鼠血栓栓塞性脑梗死后并发出血性转换(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的自然发生率、特点及溶栓治疗对其影响,探讨HT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单一血栓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通过伊文(氏)蓝、红四氮唑染色、病理观察以及动态MR扫描比较HT组和非HT组血-脑脊液屏障破坏范围、梗死体积、出血类型和部位以及栓塞后30、90 min开始溶栓对其影响.结果HT自然发生率为27.27%,30 min溶栓组为9.09%,有降低趋势.晚期溶栓不增加其发生率,但多发性血肿增多.HT组血-脑脊液屏障破坏范围、梗死体积[(207.33±15.42)和(178.00±54.91)mm3]均大于非HT组[(141.22±48.88)和(113.25±43.08)mm3,均P<0.05].结论血栓栓塞性脑梗死HT发生率高,早期溶栓不增加其发生率,但溶栓治疗使多发性血肿的发生率增加.大面积梗死后血栓迁移、延迟再通与栓塞性脑梗死并发HT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出血性脑梗死的原因、影像学及临床特征。方法:分析116例出血性脑梗死的原因、影像学及临床特征(出自1990-2001年治疗的2050例脑梗死病例)。结果:2050例脑梗死中出血性脑梗死占5.66%,最常见的原因是脑梗死(62.06%),特别是心源性。最早出现的出血性脑梗死为脑梗死后17小时。78例为血肿型,38例非血肿型。结论:出血性脑梗死应严格控制血压、血糖。临床症状及体征不变或加重,特别是脑梗死或大面积脑梗死,应检查或复查CT和(或)MRI。发现出血性脑梗死,应立即停用抗凝、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依达拉奉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重组组织型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后出血性转化(HT)的干预效果。方法 将入选的200例(发病至入院时间<4.5 h)ACI的患者按照分层区组随机化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和rt-PA 溶栓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注射液30 mg/次,2次/d,静脉点滴,连用14 d; 于各时间点(治疗前、治疗后第24 h、3 、7 、14 d)监测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细胞纤维连接蛋白(c-Fn)、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水平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并复查颅脑CT或者MRI观察有无HT。结果 治疗后第3、7、14 d重复测量数据比较,观察组患者的MMP-9、c-Fn、GFAP水平、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均<0.049)。静脉溶栓后14 d内观察组患者出血性转化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41); 随访3个月观察组病死率1.0%(1/100),对照组病死率3.0%(3/100),2组患者病死率比较无明显差异(经Fisher精确检验,P=0.621); 依达拉奉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依达拉奉能减少rt-PA溶栓后HT的发生,下调MMP-9、c-Fn、GFAP水平和NIHSS评分。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CT与MRI在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变(HT)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11-01—2014-04我院收治的45例H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CT与MRI的检查结果进行对比。结果45例患者中,脑内血肿34例(75.6%),脑梗死病灶内片状、斑点状或条状出血11例(24.4%)。其中大面积脑梗死继发出血24例(53.3%),中等面积继发出血15例(33.3%),小面积脑梗死继发出血6例(13.3%);CT检出HT 10例(22.2%),MRI检出45例(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对不同部位的HT检查中,CT检出幕上出血9例(20.0%),幕下出血1例(2.2%);MRI检出幕上出血39例(86.7%),幕下出血6例(13.3%)。MRI对幕上及幕下出血的检出率均优于CT(P0.05)。结论在HT的诊断中,MRI比CT更加准确和敏感,在判断出血时间、指导临床治疗以及预后判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大面积脑梗死常见危险因素与治疗。方法对68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8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存活43例,死亡25例,存活患者中有5例呈植物状态。结论大面积脑梗死是一种病死率和致残率很高的疾病,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及房颤均是导致本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及早诊断与治疗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后发生无症状性出血性转化(HT)后应用阿司匹林的剂量.方法 收集符合条件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应用阿司匹林组(治疗组)和未应用阿司匹林组(对照组)各30例.对照两种治疗方案引起继续出血增加的风险及再梗死的风险.结果 治疗组溶栓后未引起无症状性HT患者出血量的增加,且可减少再梗死的比率.结论 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后发生无症状性HT后应用小剂量阿司匹林较为安全,不引起出血量增加,减少再梗死发生率,未增加病死率,可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糖晚期基化终末产物(AGEs)、可溶性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sRAGE)水平与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HT)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8-01—2019-12许昌市人民医院收治的91例ACI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入院后均根据病情接受个性化治疗.观察ACI后HT发生情况并分组,检测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HT)的分型与治疗间的关系。方法收集出血性转化患者48例,并根据欧洲急性卒中合作组(ECASSⅡ)的CT分型标准分为出血性梗死(H I)和脑实质出血(PH)。30例H I患者在发现HT后继用抗血小板药物;11例H I患者及7例PH患者则停用抗血小板药物。随访至出院时观察病情变化。结果继用抗血小板药物的H I患者中,8例病情好转,22例病情无变化。停用抗血小板药物的H I患者中,2例病情加重,9例无变化。7例PH患者均停用抗血小板药物,5例病情无变化,2例好转。结论 HT患者的治疗应结合CT分型。对H I患者可继续给予抗血小板药物;对PH患者应停用抗血小板药物,但不需使用止血药。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weightedimaging, SWI)技术在早期诊断大面积脑梗死后出血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中的价值。 方法 纳入39例经磁共振确诊的大面积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在发病72 h内行头颅计算机断层扫 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和SWI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对脑梗死后HT的检出率及敏感性。参考 欧洲协作性急性卒中研究(European Cooperative Acute Stroke Study,ECASS)分型标准对脑梗死后HT 患者的HT进行分级,比较HT分级在两种检查方法中的差异,分析脑梗死后HT分级与美国国立卫生研 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的相关性。 结果 SWI、CT两种方法诊断脑梗死HT的阳性率分别为61.54%和12.82%(P <0.001);SWI检出发生 脑梗死后HT者24例,其中1级占12.82%;2级占25.64%;3级占15.48%;4级占7.69%;经Spearman相关性 分析,SWI序列的HT分级与临床NIHSS评分的增长呈正相关(R =0.94,P <0.01)。 结论 SWI技术可以早期、敏感评价大面积脑梗死后HT。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HMCAS)与大面积脑梗死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39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影像学及临床资料。结果根据OCSP分型:98例(98/139)完全前循环梗死(TACI),41例(41/139)部分前循环梗死(PACI)。据首次CT检查中是否出现HMCAS分两组,HMCAS组58例(58/139);非HMCAS组81例(81/139);所有患者因不符合溶栓指征未行溶栓治疗,其中34例(34/139)患者发生梗死后出血。HMCAS组伴出血者21例(21/58),死亡者11例(11/58),非HMCAS组伴出血者13例(13/81),死亡者5例(5/81)。HMCAS组的出血率、死亡率明显高于非HMCAS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出血率=7.43,χ2死亡率=5.43,P0.05)。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出现HMCAS,其伴梗死后出血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均高于无HMCAS患者。结论 HMCAS出现可以作为脑梗死预测梗死后出血的指标之一,并可提示大面积脑梗死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