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与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两种检查方式对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早期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 择取2019-01—2019-12经手术确诊为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35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手术前分别进行3D-DSA和3D-CTA检查,以手术确诊结果为金标准,对两种检查方式:(1)动脉瘤检出率;(2)呈现瘤颈与载瘤动脉关系的能力展开比较。结果 手术结果显示,35例患者共发现38个动脉瘤,其中32个单发动脉瘤,3例为双发动脉瘤,3D-DSA全部检出,检出率100%,3D-CTA检出36个,检出率94.74%,漏检2个,漏检的2个动脉瘤长颈均3.0mm,两种检查方式动脉瘤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呈现瘤颈与载瘤动脉关系的能力上,3D-DSA较3D-CTA更理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D-CTA与3D-DSA均可对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早期诊断提供可靠的依据,但3D-DSA成像效果更优,在临床上应用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2.
3D—CTA、3D—DSA对颅内动脉瘤临床诊断价值的对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三维CT血管造影术(3D-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3D-CTA检查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62例。根据3D-CTA结果决定直接手术者51例,进一步行三维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3D-DSA)检查11例(5例诊断为颅内动脉瘤者接受了手术治疗)。术后复查3D-DSA56例。结果62例患者中,6例经3D-CTA及3D-DSA检查均未发现动脉瘤,56例依3D-DSA检查及手术所见,共发现68个颅内动脉瘤。3D-CTA在显示动脉瘤大小及形态方面与术中所见及3D-DSA检查发现相类似。3D-CTA和3D-DSA测得的颅内动脉瘤瘤体纵径、颈宽等均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尽管3D-DSA目前仍然是诊断颅内动脉瘤的金标准,但3D-CTA也是诊治颅内动脉瘤的一种快捷、安全、操作简便的方法,亦可为制定手术方案提供详细的资料。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3D-CTA和3D-DSA在颅内动脉瘤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4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病人均经手术证实为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术前分别行3D-CTA及3D-DSA检查,比较两种方法诊断动脉瘤的确诊率及显示瘤颈与载瘤动脉关系的能力.结果3D-DSA对动脉瘤的确诊率为97.5%,3D-CTA为85.0%.3D-DSA对动脉瘤瘤颈及其与载瘤动脉关系的显示能力明显优于3D-CTA,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D-DSA成像在早期诊断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临床应用价值优于3D-CTA.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三维血管造影(Three-dimension 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 3D-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及价值。方法 88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同时进行了3D-CTA和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Three dimensional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3D-DSA)检查,用2种方法分别评价动脉瘤的检出率,测量瘤颈和瘤体长径。结果 88例患者,3D-CTA检出75例患者中80个动脉瘤,13例患者未检测到动脉瘤,3D-DSA检出78例患者中90个动脉瘤,10例患者未检测到动脉瘤。3D-CTA检测动脉瘤患者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6.2%、100.0%、100.0%和76.9%。对所有动脉瘤以及长径为≥5mm、3~5mm、≤3mm的动脉瘤的诊断敏感性分别为88.9%、100%、93.3%、57.9%。3D-CTA和3D-DSA所测动脉瘤瘤颈和长径经Pearson积差相关系数检验,两种方法所测瘤颈(ρ=0.94,P0.01,R2=0.88)和长径(ρ=0.93,P0.01,R2=0.86)有强相关;Wilcoxon配对符号秩检验3D-CTA和3D-DSA所测瘤颈(Z=-1.49,P0.1)和长径(Z=-1.33P0.1)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3D-CTA对长径3mm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作为一种无创性的常规筛查方法。但对长径≤3mm的颅内动脉瘤仍有部分漏诊,3D-CTA检查未发现颅内动脉瘤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应进一步3D-DSA检查。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三维CT血管成像(3D-CTA)与三维脑血管造影(3D-DSA)检查在脑动脉显微夹闭术中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6年2月在我院治疗的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92例,以手术结果为金标准,评价3D-CTA和3D-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结果 92例患者中,3D-CTA检查阳性74例,共诊断动脉瘤78个,3D-DSA检查阳性73例,共诊断动脉瘤76个;3D-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灵敏度为97.33%,特异度为94.12%;3D-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灵敏度为97.33%,特异度为100.00%;3D-CTA检测出的瘤体图像质量明显优于3D-DSA(P0.05)。结论3D-CTA在诊断脑动脉瘤能力与3D-DSA相当,但对动脉瘤解剖结构和周边结构的显示要明显高于3D-DSA,提供的信息满足显微夹闭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3D-CTA诊断和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可行性探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三维CT血管成像(3D-CTA)取代DSA,作为颅内动脉瘤诊断和治疗依据的可能性。方法42例患者行3D-CTA与DSA检查,两者对照研究并以术中发现为准评估图像质量。结果本组动脉瘤35个,3D-CTA准确检出32个,DSA准确检出34个,两者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小动脉瘤诊断上3D-CTA尚不及DSA;根据术中发现,3D-CTA在瘤壁钙化、载瘤动脉的显示、瘤周解剖标志等方面,明显优于DSA(P<0.05)。结论随着CT机及软件的更新,3D-CTA可能取代DSA成为颅内动脉瘤诊断和治疗的首选。  相似文献   

7.
3D-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探讨3D-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3D-CTA检查疑似颅内动脉瘤病人52例,根据造影结果决定直接手术或进一步行3D-DSA检查。术后均复查3D-CTA。结果共发现58个动脉瘤,6例查3D-CTA及3D-DSA均未发现动脉瘤。3D-CT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阴性似然比分别是94.8%、100%、0.052。诊断颅内动脉瘤病人的敏感度、特异度、阴性似然比分别是97.8%、100%、0.022。术前3D-CTA在估计动脉瘤大小及形态方面与术中所见 3D-CTA结果相似。3D-CTA清晰显示了动脉瘤的自身形态和周边的关系。结论3D-CTA是诊治颅内动脉瘤的一种快捷、安全、操作简便的方法,为制定手术方案提供了详细的资料,具有很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三维CT血管造影术(3D-CTA)在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方法采用3D-CTA和DSA对26例非外伤性SAH患者进行检查,3D-CTA通过最大密度投影(MIP)、表面遮盖法重建(SSD)和容积重建术(VRT)方法获得图像.根据3D-CTA和DSA所获得的关于动脉瘤的位置、大小等进行术前评估。结果在26例中24例3D-CTA检测出27个动脉瘤,瘤体直径3-2mm,1例后交通动脉瘤3D-CTA不能证实,1例未检出动脉瘤;14例行DSA检查,其中1例未检出动脉瘤而通过3D-CTA发现,1例右椎动脉梭形动脉瘤因DSA行右椎动脉造影失败而通过3D-CTA发现。12例仅凭3D-CTA手术,3D-CTA在检查动脉瘤的位置、大小、瘤体方向及对载瘤动脉和分支动脉的形态描述均优于DSA,它在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6%和100%。结论3D-CTA是一种准确、价廉、非侵袭性的诊断颅内动脉瘤SAH的方法,在动脉瘤的急诊手术时较DSA更具优越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索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方便、安全、可靠的评价方法 ,研究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对术后评价的临床意义. 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6年1月至2007年3月收治颅内动脉瘤患者120例,显微手术夹闭52例,术后采用3D-CTA随访手术患者20例,其中多发动脉瘤1例,动脉瘤数21个(前交通动脉瘤11个,后交通动脉瘤7个,大脑中动脉M3段1个,脉络膜前动脉1个,大脑前动脉A1段起始部1个),随访2~38周,平均(15±11)周,观察术后瘤夹位置,载瘤动脉近段与远段通畅情况,瘤体及瘤颈残留等. 结果 3D-CTA显示动脉瘤夹位置良好19例,瘤央冈合并弹簧圈放射状伪影难以准确显示1例:载瘤动脉近段及远段通畅良好20例,可清楚分辨出瘤夹与载瘤动脉之间关系,未发现动脉瘤体残留. 结论 3D-CTA可作为动脉瘤夹闭术后随访评价的重要方法 ,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3D-CTA在破裂颅内动脉瘤诊断和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对破裂颅内动脉瘤诊治的价值。方法 21例破裂颅内动脉瘤均行3D-CTA检查,8例同时行常规DSA检查,20例行显微手术动脉瘤夹闭。结果 21例共计发现25个动脉瘤,3D-CTA检查发现24个动脉瘤,在1例多发动脉瘤中3D-CTA遗漏1个大脑中动脉瘤,DSA能显示该动脉瘤,同时发现载瘤动脉存在脑血管痉挛。20例24个动脉瘤直接手术夹闭,术后存活14例(恢复良好12例,差2例),死亡6例,术中探查发现动脉瘤数目、位置、载瘤血管、瘤顶指向、瘤体及瘤顶大小与3D-CTA显示基本吻合,无假阳性。结论 3D-CTA诊断颅内动脉瘤具有微创、快捷、安全、可靠的优点,并可显示动脉瘤立体结构,可作为重症破裂动脉瘤及年老体弱患者的首选影像学诊断方法,术者可依据3D-CTA提供的信息指导手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三维血管CT造影(3D-CTA)在颅内动脉瘤破裂开颅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经手术证实的颅内动脉瘤破裂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或颅内血肿患者65例,术前均行3D-CTA检查并进行动脉瘤手术模拟,部分患者术前行DSA检查。将患者术前3D-CTA、术前DSA、术中所见进行比较,分析3D-CTA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 65例患者共有动脉瘤68枚,3D-CTA发现65枚,诊断阳性率为95.59%,特异性为100%。3D-CTA可清晰显示动脉瘤位置、大小、形态、瘤顶指向、瘤颈宽窄、载瘤动脉、动脉瘤与周围血管及骨结构关系,且与术中所见基本一致。结论 3D-CTA是一种准确、快捷、微创的诊断颅内动脉瘤方法,能够提供足够信息指导动脉瘤的外科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2.
三维CT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诊治中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6年1月至2009年3月以来72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3D-CTA及DSA影像学资料,3D-CTA及DSA图像分别由两位神经外科医师及放射科医师采用双盲法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手术证实72例患者共85个动脉瘤,其中单发动脉瘤61例;多发动脉瘤11例,9例发现2个动脉瘤,2例发现3个动脉瘤。3D-CTA发现67例80个动脉瘤,而DSA发现70例83个动脉瘤。动脉瘤体最大径及瘤颈宽度的测量值在CTA与DSA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3D-CTA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97.65%及94.12%,而DSA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则分别为98.82%及97.65%,两组间也无显著差异(P均0.05)。结论 3D-CTA是一种快速、价廉的无创性检查技术,对颅内动脉瘤诊断的敏感性及特异性较高,并可准确显示动脉瘤的位置、形态及大小,较好评估动脉瘤体、载瘤动脉及周围血管之间的关系,从而为选择适当的手术治疗方案提供了可靠的直观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比评价320排动态容积CT四维血管造影(4D-CTA)和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对颅内小动脉瘤(SAN)的诊断价值。方法2012年1月至2012年4月,临床怀疑颅内动脉瘤的患者185例均行4D-CTA和3D-DSA检查,应用三维工作站行图像后处理。结果结合3D-DSA所见,185例中的87例患者发现99个小动脉瘤,4D-CTA正确检出94个小动脉瘤,7例显示为假阴性,2例显示为假阳性。在总体检出SAN数量方面,4D-CTA的敏感性为92.9%,特异性为93.9%,准确性为93.2%,4D-CTA与3D-DSA的一致性为优(Kappa值=0.83);对于SAN瘤体最大径的测量,CTA容积重建图像与3D-DSA容积重建图像测量值[(3.O±0.73)mm:(3.3±O.98)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20排4D-CTA对诊断SAN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很高,可作为颅内动脉瘤筛查和术前评估的首选技术之一,但对于颈内动脉颅内段和椎-基底动脉的小动脉瘤仍有漏诊。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CTA)技术对锁孔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应用价值.方法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自2007年4月至2009年6月应用3D-DSA、CTA技术分析动脉瘤的影像学特征,个体化设计锁孔手术并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175例(192个动脉瘤),其中眶上锁孔人路38例(40个动脉瘤),翼点锁孔入路132例(146个动脉瘤),额锁孔纵裂入路3例(4个动脉瘤),颞下锁孔入路2例(2个动脉瘤),分析3D-DSA、CTA在颅内动脉瘤锁孔手术策略中的应用与意义.结果 本组患者均一次性成功完成手术,其中动脉瘤夹闭188个,动脉瘤包裹4个.术后复查DSA或CTA显示动脉瘤均夹闭满意.GOS评分显示术后良好165例,轻残6例,重残2例,死亡2例.结论 3D-DSA、CTA可清晰显示颅内动脉瘤三维形态特征,为个体化的锁孔手术入路设计提供依据,是手术成功的前提.  相似文献   

15.
颅内动脉瘤3D-CTA诊断效能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9,自引:8,他引:31  
目的 评价三维CT血管成像(3D—CTA)在外科治疗颅内动脉瘤中的诊断效能。方法 24例可疑动脉瘤患者行脑血管造影、3D—CTA、MRA和DSA检查。结果 本组共发现28个动脉瘤。21例病人有一个,2例有两个,1例有三个动脉瘤。3D—CTA发现瘤体呈球形为20个、椭圆形5个、分叶形3个。手术暴露的24个动脉瘤,其瘤体形态与3D—CTA发现完全吻合。动脉瘤颈平均直径为5.9mm,最小为1.6mm,最大为13.7mm。根据3D—CTA计算的动脉瘤颈结果与手术发现非常接近。3D—CTA对载瘤动脉和分枝动脉的形态描述明显优于脑血管造影、MRA和DSA。结论 3D—CTA在了解动脉瘤的三维结构和制定手术治疗方案有重要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16.
3D-CTA在急性破裂颅内动脉瘤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5,自引:6,他引:9  
目的探讨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在颅内动脉瘤破裂急性期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148例疑为颅内动脉瘤破裂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进行3D-CTA检查,时间分别在发病后2h到4d;其中6例在3D-CTA之前行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2D-DSA)检查,142例在3D-CTA之后行DSA检查,扫描图像后经计算机工作站处理。原始图像三维后处理技术采用容积重建(V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以VR为主。后处理图像与DSA图像分别由两位放射科医生和神经外科医生用双盲法进行分析。对动脉瘤治疗采用夹闭和血管内栓塞两种技术。结果经3D-CTA、DSA和手术或栓塞证实共发现112例130个动脉瘤,大小自1.1~28mm,其中单发动脉瘤97例,多发15例33个动脉瘤。在112例动脉瘤中,3D-CTA发现112例128个动脉瘤,漏诊多发动脉瘤中的2个,敏感度为98.5%,特异度94.7%,准确度97.6%,阳性预测值98.5%,阴性预测值94.7%;而DSA发现动脉瘤109例127个动脉瘤,漏诊3例3个动脉瘤,敏感度为97.7%,特异度100%,准确度98.2%,阳性预测值100%,阴性预测值为92.3%。在3D-CTA上均可清晰或较清晰显示出瘤颈与载瘤动脉的关系,占98.4%;而DSA能清晰显示瘤颈与载瘤动脉关系仅占40.9%,两者有统计学意义(x2= 5.545,P<0.05)。结论3D-CTA对颅内动脉瘤具有极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并具有快捷、经济和相对无创等优点,对颅内动脉瘤破裂急性期的诊断优于2D-DSA。  相似文献   

17.
3D—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64排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在以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为主要表现的颅内动脉瘤(ICAs)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81例SAH患者资料,其中3D—CTA及DSA影像学资料由一位神经外科医师和一位放射或介入科医师按双盲原则分析。最终以DSA及手术资料对3D—CTA在ICAs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评价。结果181例蛾H患者,3D—CTA共发现143例共166个动脉瘤,DSA及手术证实动脉瘤144例共170个。3D—CTA对SAH患者中动脉瘤的检出率为97.6%,对直径小于2mm的动脉瘤检出率为66.7%,对直径大于2mm的动脉瘤检出率接近100%。此外,3D—CTA还可清晰确切显示瘤体、瘤颈、载瘤动脉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结论64排3D—CTA对SAH患者动脉瘤的诊断具有敏感、快捷、无创、经济等优点,与DSA有机结合有助于指导ICAs的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