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三所精神病院住院患者的抑郁性障碍患病率的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了解不同级别精神病院住院患者中抑郁性障碍的患病率。方法 对56年内大学附属医院5141例,市级精神病8475例及区级精神病院1291例出院患者进行调查。结果 5年中大学附属医院住院患者中抑郁性障碍患病率为15.76%,分别高于市级医院(8.14%)和区级医院(4.88%)且重性抑郁症的诊断率逐渐上升,心境恶劣逐渐下降,结论 不同级别精神院中抑制郁性障碍患病率差别较大,与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及医生  相似文献   

2.
3.
本文对1979年诊断为分裂情感性精神的97例,间隔15年后再按ICD-10和DSM-Ⅱ-R二个诊断标准再作诊断,并以同年诊断为精神分裂症和情感性精神病各100例作对照。结果发现,在发病年龄、遗传倾向、复发次数、起病形式及予后归属方面均有差异,经历15年后更改诊断为精神分裂症者39例,情感性精神病者24例,维持原诊断者仍有35例,以此说明该病的疾病单元仍能保留。  相似文献   

4.
中国七个地区情感性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48,自引:4,他引:44  
目的了解90年代情感性精神障碍患病率及与1982年比较的变动情况。方法于1993年在7个原抽样地区,使用与1982年基本相同的调查工具、诊断标准及流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在≥15岁19223人口中,查出情感性精神障碍16例,其中6例处于缓解期。时点患病率为0.52‰,终生患病率为0.83‰。与1982年相同7个地区比较,城市患病率呈上升趋势。结论情感性精神障碍应列入防治与研究的重点疾病。  相似文献   

5.
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的睡眠脑电图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睡眠脑电图的特点。方法 对10例躁狂中层得、10例抑郁症患者的睡眠脑电图进行全夜测试,并与16名正常受试者进行对照。结果 与对组相比,抑郁症组睡眠脑电图改变主要有快动(REM)睡眠潜伏期缩短等;躁狂症组实际睡眠时间秒,睡眠效率下降。两组比较,抑郁症组比躁狂症组REM潜伏期更短。而躁狂症组比抑郁症组实际睡眠时间更少。结论 睡眠脑电图中的REM指标有可能是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  相似文献   

6.
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自杀的随访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自杀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队列内病例对照研究,对出院8年的117例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进行随访。结果16.2%的病例(19例)发生过自杀,其中27%(7例次)的自杀发生在出院后1年内。自杀危险因素有女性、双相混合/快速循环型、频繁发作和自杀未遂史;住院与自杀呈负相关,并分别与双相混合/快速循环型和频繁发作呈负交互作用。结论对于出院早期、有潜在自杀危险因素的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应加强自杀的预防,住院不失为一项有效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血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与精神疾病的相关意义.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13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58例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及50名健康人(对照组)的血SOD含量(ng/mg血红蛋白),并对其中64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经12周治疗后再次测定SOD;同时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Bech-Rafaelson躁狂量表(BRMS)分别对患者进行评定.结果精神分裂症、躁狂症患者的血SOD含量分别为1077±420、1044±292,均明显高于对照组(579±237),P<0.01.抑郁症组SOD含量为701±267,与对照组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精神分裂症病程<5年患者的SOD含量(1105±451)与≥5年组SOD含量(1035±346)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64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经12周治疗后的血SOD含量(627±217)低于治疗前(1009±364),P<0.01.结论血SOD含量的增高也许能够反映精神疾病的存在,但不能有效区别是何种精神疾病.  相似文献   

8.
情感性障碍患者MMPI模式特点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MMPI测试情感性障碍患者460例,以宋维真等报告的常模为对照,结果发现在躁狂症时有F和Ma等原始分的显著增高,L、K、D、Hy和Si等分的显著降低,中国T分的三点编码为6、8、9,两点编码以96/69或98/89模式为多;抑郁症时有D和Pt等原始分显著增高,男性患者尚有Ma分显著降低,中国T分四点编码为1、2、6、7,两点编码以27/72或21/12模式为多。与躁狂症和抑郁症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76.5和63.0%。  相似文献   

9.
老年期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自杀危险因素的随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老年期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自杀的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队列内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2版修订本中情感性精神障碍诊断标准出院的72例老年患者,进行为期6-7年的随访、自杀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8例(25%)患者发生过自杀,其中自杀未遂15例(21%),自杀死亡3例(4%)。自杀危险因素为双相昆合或快速循环型、频繁发作和自杀未遂史,保护因素为多次住院。结论 有潜在自杀危险因素的老年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应加强自杀的预防,住院为有效的预防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0.
调查33例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迟发性运动障碍(TD)有关的因素,并评估其认知功能。用迟发性运动障碍量表(Simpson量表)、认知功能问卷调查,并收集临床资料。结果发现,有TD的比无TD的患者住院总次数多,因躁狂发作住院的次数多,抗精神病药治疗时间长,平均日剂量高,合并抗胆碱能药时间长。表明长期、高剂量抗精神病药治疗可能是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病人TD产生的高危因素,且长期并用抗胆碱能药增加TD产生的危险。有无TD的病人认知功能并无差异。  相似文献   

11.
精神分裂症与抑郁症、神经症听觉P300的比较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探讨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和神经症听觉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特点。方法 对20例精神分裂症,18例抑郁症和神经症患者与20例下落空的P300进行了对照研究。记录CZ电极位置P300的N2,P3成分,并进一步观察经药物治疗的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组P3成分治疗前后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阜阳市城乡情感性精神障碍患病状况及相关因素,初步探讨我国情感性精神障碍患病率较低的原因。方法2000年儿月~2001年3月在阜阳市区和3县农村进行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共调查≥15岁者33332人,以心理卫生筛选表进行筛查,阳性者作精神现状检查及社会功能缺陷量表检查.以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2版修订本进行诊断。结果共查出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39例.现患26例。终生患病率为1.17‰,时点患病率为0,78‰.青壮年患病率较高.并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农村和低收入家庭患病率相对较低.但未识别率和未治疗率却较高。结论我国的患病率低可能与情感性精神障碍分类的范围及人们对本病的认识水平有关。建议卫生部门将情感性精神障碍列为以后重点防治的疾病范围。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综合医院内科门诊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并与心理门诊对照分析,为开展心理社会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调查了综合医院558例门诊患者,分为心理门诊组、内科疾病组、内科非疾病组。结果内科疾病组的总分、阳性项目数、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4个因子分的得分均显著高于内科非疾病组(P<0.01)。而心理门诊组的总分、阳性项目数、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恐怖5个因子的得分均显著高于内科疾病组(P<0.01)。结论内科患者伴发心理障碍并不少见,建议在生物学治疗内科疾病的同时合并心理干预。  相似文献   

14.
三种诊断标准对精神分裂症和心境障碍的诊断比较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为了解国内的精神疾病诊断标准与国际标准间的异同,使用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3版修订本定式临床检查提纲(SCID-P),作为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2版修订本(CCMD-2-R)和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IV)的症状评定工具,对临床初步诊断为精神分裂症的114例患者及心境障碍的82例患者进行上述3种诊断系统间的诊断比较。结果表明:3种标准对精神分裂症的诊断一致性差(P<0.05),差异原因与各标准病程规定不同有关;两两标准间的诊断一致性好。3种诊断标准对心境障碍的诊断一致性较好(P>0.05);两两标准间的诊断一致性亦好。以ICD-10作为“金标准”,用CCMD-2-R及DSM-IV诊断两种疾病均具有较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CCMD-2-R诊断精神分裂症和DSM-IV诊断心境障碍更加准确。另外,本研究还显示SCID-P及3种诊断标准具有较高的信度。提示CCMD-2-R,DSM-IV均已向ICD-10靠拢。  相似文献   

15.
早发型情感性精神障碍的遗传方式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探讨早发型情感性障碍的遗传方式。方法对113例30岁以前首次发病的情感性精神障碍的家系,采用分离分析及多基因阈值理论进行遗传方式的探讨。结果遗传方式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及多基因遗传方式。结论提示早发型情感性精神障碍的遗传方式存在异质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晚发型情感性障碍的遗传方式。方法对67例30岁以后首次发病的情感性障碍家系采用分离分析和多基因阈值理论进行遗传方式的探讨。结果加权平均遗传率为530%±116%,预期发病率为146%,与实际发病率127%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提示晚发型情感性障碍的遗传方式为多基因遗传方式。  相似文献   

17.
情感性障碍的预后与性别差异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索不同性别情感性障碍的预后关系。方法对符合CCMD—2情感性障碍诊断标准的男性45例,女性72例患者进行出院后第7、8年后的随访研究。结果发现复发率、复发时间、再住院率、再住院时间、再住院次数、慢性化、死亡、GAS评分、SDSS总分、结局状况等无性别差异。结论仅提示女性有更高的复发次数及自杀率外,其他方面无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8.
OBJECTIVE: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amine the prevalence and clinical correlates of pathological skin picking (PSP) in a large sample of individuals with body dysmorphic disorder (BDD). METHOD: One hundred seventy-six individuals with BDD (71.0% women; mean age, 32.5+/-12.3 years) were assessed with respect to comorbidity, BDD severity, delusionality (insight), quality of life and social/occupational functioning, using reliable and valid measures. All variables were compared in BDD subjects with and without lifetime PSP. RESULTS: About 44.9% of subjects reported lifetime PSP, and 36.9% reported current PSP secondary to BDD. BDD subjects with PSP were more likely to be female, to have skin preoccupations, to have comorbid trichotillomania or a personality disorder, to camouflage with makeup and to seek and receive nonpsychiatric (e.g., dermatological) treatment for their skin preoccupations. CONCLUSION: There is a high prevalence of PSP among individuals with BDD, and clinicians should be aware of the clinical correlates of this problematic behavior.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为了探讨小学生行为和情绪障碍的危险因素。方法 作者采用前瞻性、分层随机样、同期对照与多因素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儿童心理健康诊断手册及自编的调查表,对1987年2月至1988年2月在本市两所医院出世的婴儿随机抽出360例进行跟踪检查。9年后资料完整者340例(失访0.93%)。结果 发现影响小学生行为障碍的主要危险因素依次为母妊娠饮酒、出生时哭声微弱、人工喂养;影响小学生情绪障碍的主要危险因素依次是家居农村、家族有精神病患者、母妊娠情绪不良、儿童慢性腹泻。结论 要降低小学生行为和情绪障碍的发生必需要全民加强妇幼保健知识宣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