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焦虑症的社会支持和防御方式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目的 探讨焦虑症患者应激状态、社会支持和防御方式的特点。方法 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工作生活环境调查表、社会支持调查表的防御方式问卷,对36名焦虑症患者进行测试,并与36名正常人做对照研究。结果 (1)焦虑症组的社会支持满意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社会支持内容排序与对照组相比,“朋友”项的选择提前至第二位,首选“谁也没有”项达25人次;(2)心理防御方式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中间型和不成熟型防御因子分高(P<0.01),投射、潜意显现、抱怨、幻想、退行、假性利他、伴无能之全能、隔离、交往倾向、反作用形成、期望因子分高(P<0.01或P<0.05),压抑因子分低(P<0.01);(3)生活事件数与平均应激强度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1)焦虑症患者的社会支持系统满意度差,且防御方式存在明显的不成熟倾向;(2)焦虑症的发生与社会支持系统的缺乏和防御方式的不成熟有关。  相似文献   

2.
家庭暴力与抑郁症患者自杀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研究家庭暴力与抑郁症自杀的关系。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家庭暴力调查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艾森克人格问卷 (EPQ)和特质应对方式问卷 ,对 72例抑郁症患者 (有家庭暴力组 38例 ,无家庭暴力组 34例 )进行评定和比较 ;将自杀程度分为轻度 (偶尔有自杀想法 )、中度 (频繁有自杀想法 )和重度 (自杀未遂 )。结果  ( 1)家庭暴力与频繁有自杀想法 [比值比(OR) =11.333,χ2 =9.5 2 8,P =0 .0 0 6 ]和自杀未遂 (OR =16 80 0 ,χ2 =11 386 ,P =0 0 0 1)存在关联 ,且OR值随自杀程度的升高而增大 ;不同性别比较 ,家庭暴力与女性频繁自杀想法和自杀未遂均存在关联 ( χ2 =8 2 2 4和 5 4 90 ,P <0 0 5 ) ,仅与男性自杀未遂存在关联 ( χ2 =6 4 2 9,P <0 0 5 )。 ( 2 )有家庭暴力组的总社会支持分 [( 35 32± 9 5 1)分 ]低于无家庭暴力组 [( 39 6 2± 6 74 )分 ,t=2 19,P <0 0 5 ];EPQ的神经质 (t=- 2 6 4 )、精神质 (t=- 2 10 )和消极应对评分 (t=- 2 5 6 )均高于无家庭暴力组 (均P <0 0 5 )。结论 家庭暴力与抑郁症患者自杀呈明显关联 ,且存在性别差异 ;患者的社会支持、个性和应对方式等社会心理因素对此关联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3.
脑梗塞后抑郁与心理社会因素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脑梗塞后抑郁与病前生活事件、社会支持以及应对方式的关系。方法 采用Hamilton抑郁量表、生活事件量表、应付方式问卷、社会支持量表等工具评定 30例脑梗塞后伴明显抑郁症状的患者 ,并与 30例不伴明显抑郁症状的脑梗塞及 30名健康人进行对照。结果 负性生活事件刺激量和生活刺激总量 ,抑郁组高于非抑郁组 ,非抑郁组高于健康组 ,差异具有显著性 (P <0 .0 1)。抑郁组寻求帮助因子得分低于健康对照组 (P <0 .0 1) ;抑郁组的退避因子得分高于非抑郁组和健康对照组分 (P <0 .0 1) ;抑郁组的主观支持得分低于健康对照组 (P <0 .0 1)。结论 近期负性生活事件刺激量高、不适当的应对方式和缺乏社会支持是影响脑梗塞后抑郁症状的重要心理社会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强迫症患者的防御机制、父母教养方式及其个性特征。方法 采用防御方式问卷 (DSQ)、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 (EMBU)及艾森克个性问卷 (EPQ)对 36例强迫症患者进行了问卷调查 ,并与 36例正常受试者加以比较。结果 ①强迫症组中间型和不成熟防御机制因子分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 ,而成熟防御机制因子分则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5 ) ;②强迫症组父母的情感温暖因子分低 ,而父母的惩罚、拒绝因子分和母亲的偏爱被试因子分高 ,同正常对照组比较 ,差别均具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 (P <0 0 1或P <0 0 5 ) ;③强迫症组EPQ的N因子分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而E因子分则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结论 强迫症患者的防御机制、父母教养方式及个性特征与正常人有着明显的不同 ,它为今后开展分析性心理治疗 ,实施心理干预措施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高中生学校回避行为心理防御机制及相关因素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有学校回避行为高中生的心理防御机制 ,及其与父母养育方式、生活应激和社会支持的关系 ,以期为有效的心理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经心理咨询门诊收集有学校回避行为的高中生共 18人为研究组 ,在一所高中随机抽取正常高中生共 2 1人为正常对照组 ,所有对象均填写防御机制问卷 (DSQ)、生活事件量表 (LES)、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 (EMBU)。对结果采用t检验和Pearson相关分析进行统计比较。结果 二组在心理防御机制上 ,退缩和升华因子分 ,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 (P <0 0 1) ;生活事件量表中的工作学习评分 ,也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的总分及客观支持分 ,也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研究组的心理防御机制与父母养育方式、生活应激和社会支持无显著相关 (P >0 0 5 )。结论 对于有学校回避行为的高中学生 ,应提供更多社会支持 ,给与人际与学业上的帮助、训练和或治疗 ,以减少内外应激 ,增加自我成熟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抑郁症和神经症病人的人格特征和防御方式的差异。方法对91例抑郁症、56例神经症病人和83例正常人评定了A型行为问卷(TABQ)和防御方式问卷(DSQ)。结果神经症的A型行为发生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抑郁症病人的A型行为总分和CH因子分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神经症病人的A型行为总分和TH因子分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抑郁症病人较正常对照组较多使用退缩、躯体化、制止、理想化、假性利他、交往倾向,较少使用幽默、被动攻击、抱怨、幻想和期望。神经症病人较正常对照组较多使用投射、躯体化、理想化和交往倾向,较少使用幽默、幻想和回避。抑郁症比神经症病人较多使用退缩、制止、回避和假性利他,较少使用消耗倾向和期望。结论抑郁症和神经症病人具有不同的防御方式。  相似文献   

7.
首发青少年抑郁症与应激及应激相关因素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青少年首次抑郁发作与生活事件、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的关系。方法对52例首次抑郁发作的青少年患者和214例正常对照者进行一般社会人口学资料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CSQ)和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的测评。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抑郁症组在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受惩罚、健康适应、应激总量的得分上均较高,差异非常显著(P<0.01),抑郁症组的患者较多采用消极的应对方式,较少采取积极应对方式,且有较少的社会支持,差异非常显著(P<0.01)。结论青少年首次抑郁发作与负性生活事件、不良应对方式和缺乏社会支持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老年抑郁症患者的社会支持与应对方式特点。方法30例老年抑郁症患者为研究组,30例正常老年人为对照组。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应对方式问卷分别进行测评。结果老年抑郁组的SSRS评分显著少于对照组(P〈0.01)。老年抑郁组的消极应对因子幻想及逃避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而积极应对因子面对、淡化及探索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0.05)。结论老年抑郁症存在社会支持不足及应对方式不良,加强社会支持与应对方式指导可能对防治老年抑郁症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强迫症与社交恐怖症的防御机制及其相关因素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对强迫症和社交恐怖症患者的防御方式、父母教养方式和个性特征进行比较研究。方法 对强迫症组、社交恐怖症组和正常对照组 (各 6 0例 )进行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评定 ,并分别填写防御方式问卷 (DSQ)和艾森克个性问卷 (EPQ)。结果  (1)单因素方差分析 ,两组患者的中间型防御机制因子分 [分别为 (4 6 4± 0 72 )分 ,(4 90± 0 5 9)分 ]和不成熟型防御机制因子分 [(4 6 9±1 0 7)分 ,(4 71± 0 92 )分 ]高于正常对照组 [(4 34± 0 5 8)分和 (3 86± 0 98)分 ;P =0 0 0 ],成熟防御机制因子分 [分别为 (5 32± 1 4 4 )分和 (5 36± 1 0 9)分 ]低于正常组 [(5 80± 0 81)分 ;P =0 0 4 ];(2 )多元方差分析 ,强迫症组与社交恐怖症组间及其与正常对照组的防御方式明显不同 ,强迫症组和社交恐怖症组与正常对照组的父母教养方式和个性特征亦不同 (Pillai检验 ,均P =0 0 0 ) ,但两患者组间的差异无显著性 ;(3)两患者组的父母过度保护、拒绝和惩罚等变量、EPQ神经质和精神质变量 ,与中间型和 /或不成熟防御机制变量显著相关。结论 强迫症、社交恐怖症与正常对照三组间的防御方式明显不同 ;防御机制的使用与患者父母不良的教养方式和个性特征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抑郁症患者的心理防御方式与人格特质之间的关系.方法 收集46例符合CCMD-3诊断标准的抑郁症患者及31例健康对照,分别采用防御方式问卷(DSQ)和瑞典大学人格量表(SSP)评估两组样本的心理防御方式和人格特质.结果 抑郁症患者更多地使用投射、被动攻击、潜意识显现、幻想、退缩、躯体化等不成熟的防御方式和反向形成、假性利他、隔离、交往倾向与消耗倾向等中间型防御方式,而较少使用升华等成熟防御方式.抑郁症患者的躯体性焦虑、应激敏感性、缺乏自信、怨恨、社交愿望和兴奋性6个SSP分量表评分显著高于健康对照(P<0.05).除冒险探索、冷漠、言语攻击和身体攻击外抑郁症患者其余SSP分量表分均与不成熟防御机制因子分相关(P<0.05);躯体性焦虑、缺乏自信、怨恨、冲动性、不信任和言语攻击6个分量表与中间型防御机制呈正相关(P<0.05);而成熟防御机制与怨恨负相关,与社交愿望正相关(P<0.05).结论 抑郁症患者更多地使用不成熟的防御方式,具有神经质和精神质的人格特征;其人格特征与防御方式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