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颅内动脉瘤三维CT血管成像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和对比3D-CTA、MRA和DS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96例可疑动脉瘤患者行3D-CTA,MRA和DSA检查。结果 共发现129个动脉瘤。3D-CTA发现的最小动脉瘤大小为1.6mm×1.7mm×2.0mm。3D-CTA对动脉瘤诊断的灵敏性和特异性均为100%,而MRA则分别为95.3%和97.6%,DSA为100%和97.7%;对载瘤动脉和分枝动脉的形态描述明显优于MRA和DSA(分别为P<0.05和P<0.01);在阐明动脉瘤颈的形态上明显优于MRA和DSA(P<0.01);对动脉瘤血栓化和钙化的检出率明显高于MRA和DSA(P<0.001)。3D—CTA在108例(83.7%)动脉瘤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上提供了重要依据。结论 3D—CTA在动脉瘤检出及其特征描述上优于MRA和DSA。3D—CTA对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治疗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3D—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64排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在以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为主要表现的颅内动脉瘤(ICAs)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81例SAH患者资料,其中3D—CTA及DSA影像学资料由一位神经外科医师和一位放射或介入科医师按双盲原则分析。最终以DSA及手术资料对3D—CTA在ICAs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评价。结果181例蛾H患者,3D—CTA共发现143例共166个动脉瘤,DSA及手术证实动脉瘤144例共170个。3D—CTA对SAH患者中动脉瘤的检出率为97.6%,对直径小于2mm的动脉瘤检出率为66.7%,对直径大于2mm的动脉瘤检出率接近100%。此外,3D—CTA还可清晰确切显示瘤体、瘤颈、载瘤动脉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结论64排3D—CTA对SAH患者动脉瘤的诊断具有敏感、快捷、无创、经济等优点,与DSA有机结合有助于指导ICAs的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3.
三维CT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手术中应用的初步经验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目的 评估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在颅内动脉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997年9月至2000年4月间手术的32例脑动脉瘤病人在术前进行3D-CTA检查,并将其图像应用于手术。除4例危重患仅行3D-CTA外,其余患均同期行DSA检查。结果 除1例多发性动脉瘤因3D-CTA扫描平面确定有误而漏检1个动脉瘤外,其余的动脉瘤均被3D-CTA发现,并被手术所证实。3D-CTA均清晰显示了动脉瘤的部位、大小、形状、指向、瘤颈部位以及动脉瘤的破口,并显示了动脉瘤与截瘤动脉以及颅底骨结构的三维影像。其在显示颅内动脉瘤的形态、方向、部位与毗邻骨结构上优于DSA,有助于手术入路的设计以及术中寻找动脉瘤和载瘤动脉。结论 3D-CTA有助于颅内动脉瘤手术入路的设计以及术中寻找动脉瘤和载瘤动脉,尤其适合于床突旁动脉瘤、前交通动脉瘤,大型或巨型动脉瘤的手术以及急诊夹闭手术。  相似文献   

4.
16层螺旋CT脑血管造影在脑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脑血管造影对脑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74例怀疑颅内动脉瘤患者行头颅16层螺旋CT脑血管造影检查,应用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显示(VR)及仿真内窥镜(VE)等后处理技术,并对照DSA及手术结果,评估诊断准确性.结果 16层螺旋CT脑血管造影发现动脉瘤65例共77个动脉瘤.其中单发动脉瘤55例,9例为2个动脉瘤,1例为4个动脉瘤:瘤体最小约2.0mm,最大约49mm;瘤颈最小约1.5 mm,最大约8.5 mm.与手术结果对比符合率为94.74%,同DSA对比灵敏度、诊断符合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6层螺旋CT脑血管造影能清晰显示颅内动脉瘤瘤体的部位及走向.瘤颈、载瘤动脉以及动脉瘤与周围结构的空间关系,诊断脑动脉瘤有较高的准确性,可作为急诊颅内动脉瘤患者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5.
吲哚菁绿荧光血管造影在前循环动脉瘤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吲哚菁绿(ICG)脑血管造影在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手术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研究2007年1月至2008年4月开颅手术治疗的前循环动脉瘤患者42例,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术野中血管,指导手术操作。术后行3DCTA或DSA检查,评估术中ICG荧光造影对开颅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作用。结果术中确认动脉瘤颈残留2例,载瘤动脉分支血管闭塞1例,穿通血管误夹2例,重新调整动脉瘤夹位置后,再次荧光血管造影,证实动脉瘤颈夹闭满意,术后DSA(或MRA、CTA)均证实术中ICG造影结果。结论ICG血管造影是一种术中监测颅内动脉瘤颈是否残留、载瘤动脉是否狭窄及穿通支血管是否闭塞的重要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诊治出血性脑血管病的价值。方法对65例出血性脑血管病行CTA检查,采用最大强度投影(MIP)和容积成像显示(VR)技术进行三维重建;分析脑血管显示情况并将结果与DSA和(或)手术结果比较。部分动脉瘤病例术后行CTA和DSA复查。结果 CTA对出血性脑血管病的敏感性为83.1%,特异性为100%。能明确动脉瘤的部位、大小、瘤颈及瘤体与载瘤动脉的空间关系;能可靠地显示动静脉畸形的位置、形态、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CTA不能很好地反应动脉瘤夹闭情况。结论 CTA是有效的血管成像技术,对出血性脑血管疾病有重要的诊治价值,临床疑诊为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可作为一种筛选方法。CTA不适合动脉瘤术后的复查。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比分析三维螺旋CT血管造影(3D - CTA)和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 -DSA)在颅内动脉瘤影像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2009年6月至2010年6月期间因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SAH)入院临床拟诊颅内动脉瘤的46例患者同时进行头颅3D -CTA和3D - DSA检查.研究并比较动脉瘤的检出情况、瘤颈显示情况、瘤体与载瘤动脉的关系等影像特点.结果 46例患者,阴性3例,余43例患者共检出52个动脉瘤.将3D -CTA和3D - DSA检查的准确性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3D -CTA可作为sSAH病因诊断的首选检查方法,但结合3D - DSA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进而为治疗动脉瘤制定出最佳方案.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在颅内动脉瘤破裂后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中的价值及其对手术的指导意义。方法对13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螺旋CT检查,将数据输入工作站行图像三维重建。对其中95例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检查,41例直接手术证实。结果3D-CTA显示了瘤体的大小、方向,以及与载瘤动脉、邻近血管及骨质结构的相互关系;经手术、DSA证实本组3D-CTA对动脉瘤的诊断准确率为98.4%。假阳性率为1.6%,假阴性率为0。结论3D.CTA对颅内动脉瘤是一种无创、快速、高准确率的诊断技术;3D—CTA可显示各部位动脉瘤与载瘤动脉、邻近动脉分支及邻近颅骨的空间关系,对选择手术入路和手术方式有较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在颅内动脉瘤术前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80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均行3D—CTA检查,采用彩色容积重建法重建图像。明确诊断为颅内动脉瘤并同意手术治疗者在工作站电脑上利用软件模拟手术中术者视野及手术径路,观察颅内动脉瘤与相关结构的关系及对手术的影响,以便对术中可能的情况进行评估。结果3D—CTA能清晰显示动脉瘤(包括动脉瘤的部位、大小、形态、轮廓的三维结构)、Willis环的大血管、以及与附近骨质之间的三维空间关系。术后复查3D—CTA示动脉瘤夹闭满意72例,瘤颈残留5例;3例未复查。按COS评分,术后恢复良好75例,植物存活3例,死亡2例。结论3D—CTA对颅内动脉瘤术前评估具有实用价值,有助于手术头位及入路的设计,有利于术中寻找及辨认颅内动脉瘤,并对影响动脉瘤显露及夹闭的情况提前采取措施,尤其适合于后交通动脉动脉瘤,少见部位及载瘤血管变异较大的颅内动脉瘤。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因神经影像判断失去介入治疗机会的动脉瘤,探讨是否能够栓塞治疗。方法 6例脑血管造影发现动脉瘤与分支关系显示不清,瘤颈较宽,瘤体不规则,因此判断不能介入栓塞治疗,改行开颅手术成功夹闭这些动脉瘤。在手术中通过高倍显微镜仔细观察动脉瘤的形态瘤颈宽窄及与周围分支关系,分别予以各种不同角度投照,再与术前CTA及DSA进行对比,寻找这些动脉瘤的特征。结果 6例均发现动脉瘤囊壁与相邻分支紧密相依或者粘连,并且动脉瘤壁对动脉分支压迫使之形成与瘤壁外形相似弧形走形,甚至分支动脉与瘤壁存在"分节段粘连";4例前交通动脉均发现不同程度变异。动脉瘤成功夹闭后,发现形态基本属于"标准"囊状,可以栓塞。结论动脉瘤周围血管正常解剖变异,动脉瘤壁的压迫或者分支动脉不完全粘连,容易出现造影变形,仔细观察或者动脉瘤囊腔内造影可以区别。  相似文献   

11.
3D-CTA、DSA对颅内动脉瘤诊疗价值的对比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 评价3D-DSA、3D-CTA、2D-DSA在颅内动脉瘤诊疗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32例动脉瘤患者3D-DSA、3D-CTA、2D-DSA和手术资料.结果 32例患者共35个动脉瘤(有3例患者为多发动脉瘤).3D-DSA能清楚显示所有动脉瘤的形态,准确判断3例多发动脉瘤中破裂的动脉瘤且手术顺利夹闭;3D-CTA检出33个,遗漏1个前交通动脉瘤及1个颈内动脉瘤;2D-DSA检出32个,遗漏2个前交通动脉瘤和1个大脑中动脉瘤.3D-DSA及3D-CTA在显示瘤颈上明显优于2D-DSA,3D-CTA可准确显示动脉瘤与相邻骨质结构关系.结论 3D~CTA是检查颅内动脉瘤高度敏感的无创影像手段,其诊断效价优于2D-DSA,可以作为动脉瘤首选影像学诊断方法 .必要时再行3D-DSA进行确诊,尤其是多发复杂动脉瘤和微小动脉瘤及3D-CTA阴性的SAH患者,3D-DSA应视作颅内动脉瘤诊断的金标准.  相似文献   

12.
3D-CTA诊断和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可行性探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三维CT血管成像(3D-CTA)取代DSA,作为颅内动脉瘤诊断和治疗依据的可能性。方法42例患者行3D-CTA与DSA检查,两者对照研究并以术中发现为准评估图像质量。结果本组动脉瘤35个,3D-CTA准确检出32个,DSA准确检出34个,两者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小动脉瘤诊断上3D-CTA尚不及DSA;根据术中发现,3D-CTA在瘤壁钙化、载瘤动脉的显示、瘤周解剖标志等方面,明显优于DSA(P<0.05)。结论随着CT机及软件的更新,3D-CTA可能取代DSA成为颅内动脉瘤诊断和治疗的首选。  相似文献   

13.
报告55例脑血管疾病的3D-TOF法和MRA和常规MRI(其中21例经DSA证实)。结果3D-TOF法MRA不仅能较为清晰地显示脑血管疾病的异常血管,且能作出定性、定位诊断。提出3D-TOF法MRA对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价值高于MRI、SPECT、X-CT,尤其是动静脉畸形、静脉型血管畸形(静脉瘤)、瘤体直径>5mn的动脉瘤和严重狭窄和闭塞的动脉。  相似文献   

14.
颅内巨大动脉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   总被引:24,自引:7,他引:17  
目的研究影像诊断技术和改进显微外科手术技术,以提高颅内巨大动脉瘤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作者自1985年10月至2004年6月手术治疗颅内巨大动脉瘤2l例。在诊断上,术前采用CT、3D-CTA、MRI和MRA、DSA,以了解动脉瘤的部位、大小和形状。并与DSA对照。在手术上采用颅底入路、近侧载瘤动脉暂时性阻断、动脉瘤内减压、多瘤夹夹闭、瘤颈逐步缩窄、动脉瘤切除等技术。结果CT和MRI能清楚地显示动脉瘤的形状、大小。MRA和3D-CTA能显示瘤颈,以及与附近血管和骨质的关系。出院时优良者17例、轻残2例、死亡2例。结论术前有必要进行详细的影像学研究,有助于术者计划手术的方法。我们采用和改进的一些手术技术,对于提高颅内巨大动脉瘤的手术效果很有帮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256层螺旋3D-CT血管造影(3D-CT angiography,3D-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angiography,DS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4例怀疑动脉瘤的病人,同时行256层螺旋3D-CTA及DSA检查,以DSA结果为金标准,评估3D-CTA检查的灵敏度,并比较两种影像学诊断方法在瘤体最长径测量上的差异。结果 3D-CTA发现动脉瘤的灵敏度为92.6%,两种影像学诊断方法在瘤体最长径测量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56层螺旋3D-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灵敏度高,且能提供精确的信息和优质图像,但仍有部分漏诊。将CTA与DSA技术结合能更全面准确的诊断和观察颅内动脉瘤。  相似文献   

16.
Three-dimensional computeriz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3D-CTA) is a noninvasive tool for the diagnosis of cerebral aneurysms. 3D-CTA is helpful in the evaluation of the configuration of aneurysms and their surrounding vessels and anatomical structures.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assess the usefulness of 3D-CTA for patients with unruptured internal carotid-ophthalmic artery aneurysms. We pre-operatively obtained surgical simulation images using 3D-CTA and 3D reconstruction and then compared them with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 (MRA), conventional cerebral angiography and operative findings in the patients. Two patients with unruptured internal carotid-ophthalmic artery aneurysm were selected. These patients underwent direct neck clipping after the optic canal was unroofed through a combined epidural-subdural approach. The cerebral aneurysm was detected by 3D-CTA, MRA and conventional cerebral angiography in each case. Only by 3D-CTA, however, could we easily detect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aneurysm neck, ophthalmic artery and optic canal. Based on this information, direct clipping operations were performed safely without any complications. 3D-CTA is an excellent noninvasive diagnostic method not only for detecting cerebral aneurysms, but also for evaluating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aneurysms and surrounding structures.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三维血管CT造影(3D-CTA)在颅内动脉瘤破裂开颅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经手术证实的颅内动脉瘤破裂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或颅内血肿患者65例,术前均行3D-CTA检查并进行动脉瘤手术模拟,部分患者术前行DSA检查。将患者术前3D-CTA、术前DSA、术中所见进行比较,分析3D-CTA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 65例患者共有动脉瘤68枚,3D-CTA发现65枚,诊断阳性率为95.59%,特异性为100%。3D-CTA可清晰显示动脉瘤位置、大小、形态、瘤顶指向、瘤颈宽窄、载瘤动脉、动脉瘤与周围血管及骨结构关系,且与术中所见基本一致。结论 3D-CTA是一种准确、快捷、微创的诊断颅内动脉瘤方法,能够提供足够信息指导动脉瘤的外科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8.
3D-CTA在急性破裂颅内动脉瘤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5,自引:6,他引:9  
目的探讨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在颅内动脉瘤破裂急性期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148例疑为颅内动脉瘤破裂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进行3D-CTA检查,时间分别在发病后2h到4d;其中6例在3D-CTA之前行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2D-DSA)检查,142例在3D-CTA之后行DSA检查,扫描图像后经计算机工作站处理。原始图像三维后处理技术采用容积重建(V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以VR为主。后处理图像与DSA图像分别由两位放射科医生和神经外科医生用双盲法进行分析。对动脉瘤治疗采用夹闭和血管内栓塞两种技术。结果经3D-CTA、DSA和手术或栓塞证实共发现112例130个动脉瘤,大小自1.1~28mm,其中单发动脉瘤97例,多发15例33个动脉瘤。在112例动脉瘤中,3D-CTA发现112例128个动脉瘤,漏诊多发动脉瘤中的2个,敏感度为98.5%,特异度94.7%,准确度97.6%,阳性预测值98.5%,阴性预测值94.7%;而DSA发现动脉瘤109例127个动脉瘤,漏诊3例3个动脉瘤,敏感度为97.7%,特异度100%,准确度98.2%,阳性预测值100%,阴性预测值为92.3%。在3D-CTA上均可清晰或较清晰显示出瘤颈与载瘤动脉的关系,占98.4%;而DSA能清晰显示瘤颈与载瘤动脉关系仅占40.9%,两者有统计学意义(x2= 5.545,P<0.05)。结论3D-CTA对颅内动脉瘤具有极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并具有快捷、经济和相对无创等优点,对颅内动脉瘤破裂急性期的诊断优于2D-DS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