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尼莫地平与硫酸镁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效果,为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选取我院2011-01—2012-12收治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患者6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4例,对照组给予尼莫地平治疗,治疗组以尼莫地平联合硫酸镁治疗。结果 治疗组显效率58.82%(20/34),高于对照组47.06%(16/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无效率20.59%(7/34),低于对照组的29.41%(10/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MCA血流速度均明显降低,均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组治疗后为(86.5±17.1)cm/s,低于对照组的(98.4±16.9)cm/s(P<0.05)。2组治疗后GCS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GCS预后评分为12.31±4.15,高于对照组10.72±3.76(P<0.05)。治疗组脑血管痉挛和再出血分别为8.82%(3/34)和2.94%(1/34),低于对照组14.70%(5/34)和8.82%(3/34)(P<0.05);治疗组低血压为5.88%(2/34),低于对照组14.70%(5/34)(P<0.05)。结论 尼莫地平联合硫酸镁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
研究背景 目前抑郁障碍患病率呈逐年升高之趋势,综合性医院就诊的抑郁障碍患者多以躯体化症状为主诉,尤以睡眠障碍最为常见,改善睡眠质量成为迫切的需要.本研究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改善抑郁障碍患者睡眠质量的疗效.方法 以躯体化症状就诊的抑郁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单纯药物治疗组(药物治疗组)和rTMS联合药物治疗组(联合治疗组),分别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抑郁量表(HAMD)评价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结果 两种治疗方法在不同观察时间点,各项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且治疗方法与观察时间点之间存在交互作用(均P=0.000).与药物治疗组相比,联合治疗组患者治疗1、2和4周时HAMA评分、HAMD总评分和躯体化症状评分降低(均P=0.000);治疗1周时睡眠障碍评分降低(P=0.001);治疗1和2周时抑郁症状评分降低(均P=0.000).与治疗前相比,药物治疗组患者各项评分除治疗后1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各观察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联合治疗组患者治疗后各项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治疗后1、2和4周,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联合治疗组[63.64%(14/22)、86.36%(19/22)、90.91% (20/22)]高于药物治疗组[20% (4/20)、55% (11/20)、75%(15/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0).结论 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药物治疗抑郁障碍患者起效早、效果好,尤其对睡眠质量的改善优于单纯药物治疗,可以提高抑郁障碍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静脉溶栓联合亚低温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探讨该方案治疗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纳入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3组,各20例:1对照组:rt-PA静脉溶栓;2治疗组1:静脉溶栓联合局部亚低温治疗12 h;3治疗组2:静脉溶栓联合局部亚低温治疗24 h。记录各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变化,记录溶栓后并发症,并随访患者3个月的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收集患者溶栓前后血液样本,检测血浆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的水平。结果治疗后3个月治疗组1和治疗组2 MR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其中治疗组2 MRS评分低于治疗组1(P0.05)。治疗72 h、7 d治疗组2 ICP较对照组降低,治疗7 d治疗组2 ICP低于治疗组1(P0.01)。治疗组1和治疗组2治疗24 h、72 h、7 d MDA浓度较溶栓前降低(P0.01),SOD浓度较溶栓前增高(P0.05)。治疗24 h、72 h、7 d治疗组1和治疗组2 MDA浓度较对照组均降低(P0.05),SOD浓度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72 h、7 d治疗组2 MDA浓度低于治疗组1(P0.01),治疗后7 d治疗组2 SOD浓度高于治疗组1(P0.05)。各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及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t-PA静脉溶栓联合亚低温治疗可改善脑梗死患者预后,静脉溶栓联合亚低温治疗24 h效果较12 h更优,未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减轻患者氧化应激反应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4.
55例脑梗塞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观察了治疗前后血清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变化。结果显示:治疗后治疗组血清MDA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SOD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但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SOD回升,而对照组仍低于正常(P<0.05),神经功能恢复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提示,脑梗塞患者应用尼莫通治疗,可减轻缺血性脑损害,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联合应用尼莫地平和纳洛酮治疗脑出血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3-01—2015-03我科收治的急性脑出血患者1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降颅压、对症支持治疗、稳定酸碱电解质平衡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尼莫地平联合纳洛酮治疗,记录并分析治疗前后2组患者NHISS评分变化状况,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比积变化状况及治疗状况。结果 (1)治疗2周及4周后治疗组NHISS评分分别为(16.7±6.5、8.8±3.4),均优于对照组(11.9±4.6、5.7±4.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2周后治疗组血黏度(4.8±1.2)低于对照组(5.4±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红细胞比积(44.7±2.2)高于对照组血(43.2±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组总体有效率(93.4%)高于对照组(8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尼莫地平联合纳洛酮治疗脑出血疗效肯定、确切,与常规治疗相比无明显不良反应,能显著提高患者脑出血治愈率,降低病死率,值得临床应用。良反应,能显著提高患者脑出血治愈率,降低病死率,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整合治疗(心理社会干预合并药物治疗)的疗效,分析不同干预方式中用药态度对治疗依从性和精神症状的影响,探讨整合治疗疗效机制。方法 2012年至2015年间纳入17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整合治疗组(86例)和常规药物治疗组(84例),整合治疗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合并心理社会干预,常规药物治疗组仅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入组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随访,分别采用用药态度量表(drug attitude inventory,DAI)、自知力问卷(self-awareness inventor,SAI)—治疗依从性量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 scale,PANSS)评估用药态度、治疗依从性、临床精神病性症状。结果随访12月时,整合治疗组PANSS阳性症状和一般精神症状量表减分、DAI和SAI治疗依从性增分均高于药物治疗组(均P0.05),整合治疗组药物依从率高于药物治疗组(72.1%vs.45.2%,P0.01)。常规药物治疗组PANSS总分减分与DAI的增分呈正关联(β=0.31,P=0.02),且治疗依从性的改善中介二者之间的关系(β=0.18,P=0.18);而整合治疗组患者中,未发现DAI增分与PANSS总分减分之间的相关关系(P0.05),SAI—治疗依从性的增分与PANSS量表的阳性症状量表减分(r=0.31,P=0.01)和一般精神症状量表的减分(r=0.36,P0.01)呈正相关。结论本研究表明常规药物治疗组中,用药态度通过提高治疗依从性来改善精神性症状,整合治疗症状改善与治疗依从性改善有关,与用药态度可能无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高氧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21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高氧液治疗组(116例)和常规治疗组(102例).高氧液治疗组每日静脉滴注高氧液500 ml,其余的常规治疗两组相同,连续治疗20 d.结果 治疗后高氧液治疗组总有效率(84.48%)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72.54%)(P<0.05),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治疗后1个月,高氧液组日常生活能力(ADL)达功能恢复良好94例(77.58%),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的67例(65.68%)(P<0.05).结论 高氧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显著,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维生素E(Vit E)治疗精神分裂症伴随的迟发性运动障碍(TD)的效果及可能的机制。方法将80例TD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40例,分别采用安慰剂(对照组)、Vit E(治疗组,剂量为1200IU/d)治疗12周。在治疗始末分别进行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异常不自主运动量表(AIMS)评定;并予分光光度法测定治疗前后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苷肽过氧化物酶(GSH-Px)、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及丙二醛(MDA)水平。结果 1对照组治疗前后AIMS单项分及总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AIMS除表情肌、全身单项评分外,其余各项分值及总评分均下降(P0.05)。2Vit E可升高SOD活性[治疗前(85.8±18.3)U/ml、治疗后(101.5±25.1)U/ml]、CAT活性[治疗前(1.8±1.1)U/ml、治疗后(3.1±2.1)U/ml]、GSH-Px活性[治疗前(106.8±28.3)U/ml、治疗后(133.1±31.0)U/ml],降低MDA水平[治疗前(13.2±6.7)nmol/ml、治疗后(8.6±5.5)nmol/ml](P0.05);安慰剂则对上述指标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 Vit E能有效改善TD症状,氧化应激可能是TD发病与演进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该研究旨在评估血管内治疗与传统抗凝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临床效果及患者的获益情况,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依据,达到规范诊疗的目的.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至2020年9月该院收治的CVST患者,对其进行出院后3个月至46个月的电话随访,最终纳入115例CVST患者,75例在抗凝治疗的基础上接受了血管内治疗,另40例仅接受单纯抗凝治疗.分析不同治疗方法的临床治疗效果与患者获益情况.结果 两组治疗均可以明显改善患者预后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接受血管内治疗预后良好(mRS=0~2分)的患者(96.0%)多于接受单纯抗凝治疗的患者(87.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接受血管内治疗完全恢复(mRS=0分)的患者(78.7%)与抗凝治疗完全恢复的患者(77.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一般临床资料中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及已被证实影响预后的因素作为协变量进行调整,仍未发现不同的治疗方法与预后良好(mRS=0~2分)、完全恢复(mRS=0)有关,P均>0.05.血管内治疗住院中位费用44 616.83元,单纯抗凝治疗住院中位费用19 328.02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血管内联合治疗住院中位时间16 d,抗凝治疗住院中位时间15 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管内治疗与抗凝治疗均能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但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管内治疗住院费用高于单纯抗凝治疗.血管内治疗与单纯抗凝治疗相比,没有减少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丁苯酞治疗分支动脉粥样硬化病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设计,将6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丁苯酞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2例)。两组患者诊断均采用高木诚等提出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全部患者均给予口服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钙,静脉滴注奥扎格雷钠。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使用丁苯酞50 mg·d-1,静脉滴注,连续治疗14d。两组患者均在治疗前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IHSS)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BI)。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组治疗后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B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BI评分均较治疗前增高(P<0.05);治疗组治疗后BI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过程中未见不良反应。结论丁苯酞能显著改善分支动脉粥样硬化病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疗效确切,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