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 探讨青少年强迫症患者父母的人格特征及家庭功能特点,了解强迫症患者的成长环境,为早期预防及家庭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对56名青少年强迫症患者及其父母进行艾森克人格问卷及家庭功能问卷的评定,对所得数据进行t检验及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 研究组的精神质、神经质得分高于对照组(t=4.461,P<0.01),外向性得分低于对照组(t=—2.337,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父亲人格各因子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母亲的神经质得分高于对照组(t=3.708,P<0.01);研究组家庭功能在角色、情感反应情感介入、行为控制方面得分高于对照组(t=3.161,P< 0.05).结论 青少年强迫症患者的母亲存在高神经质特点,其家庭功能有较多问题,可能对青少年强迫症患者的人格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中学生交往焦虑水平及其相关影响因素,为有针对性地采取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取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在长沙市抽取2 216名中学生,采用自制一般情况问卷、交往焦虑量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和自尊量表进行调查.结果 (1)中学生交往焦虑平均分为(41.46±8.299)分,主要体现在与异性交往、社交自信心、陌生社交环境等方面.(2)农村、非独生子女、单亲家庭中学生的交往焦虑显著高于城市、独生子女、非单亲家庭中学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527,-3.760,3.806,P<0.01).家庭经济条件越差、家庭关系越不和睦、父母要求越不严格、家庭暴力越频繁,中学生的交往焦虑越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29.962,30.399,6.626,11.565,P<0.01).(3)中学生交往焦虑与负性生活事件及自尊评分均显著正相关(r=0.347,0.397,P< 0.01).(4)中学生交往焦虑的相关危险因素有农村、非独生子女、单亲家庭、家庭经济条件差、家庭不和睦、父母要求不严格、家庭暴力、负性生活事件以及低自尊.结论 中学生交往焦虑的影响因素较多,应根据其影响开展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及预防性干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独生子女情感障碍患者人格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性. 方法:采用艾森克个性问卷(EPQ)、人格诊断问卷(PDQ-4+)、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情感障碍独生子女患者90例(研究组)和正常独生子女90名(正常对照组)进行测评,其中研究组患者在自知力恢复以后测评.结果:研究组EPQ评分精神质、神经质、内外倾性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t=5.63,6.11,11.13;P均<0.01).研究组人格障碍的阳性率(44.44%)高于正常对照组(28.89%)(x2=4.69,P<0.05).研究组EMBU评分父母惩罚、父母拒绝、父亲保护、母亲干涉因子分高于正常对照组(t=3.03 ~8.20,P均<0.01),而父亲温暖因子低于正常对照组(t=4.46,P<0.01). 结论:不良的父母教养方式可能造成独生子女人格障碍,人格障碍与情感障碍的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温州地区留守中小学生的家庭环境特征与性别、年龄、父母留守时间等的关系.方法 采用自制人口学调查表与家庭环境量表(FES-CV),对温州城郊的中小学生356例进行测评,其中留守学生共182例,非留守学生174例.结果 留守女学生独立性因子评分低于非留守女学生(t=-0.64,P<0.01),成功性因子评分高于非留守女学生(t=0.86,P<0.01).留守男学生娱乐性因子高于非留守男学生(t=1.30,P<0.01).女性留守学生在独立性因子、控制性因子评分低于男性留守学生(分别为t=-0.48,P<0.05,t=0.72,P<0.05).留守学生的年龄与家庭环境量表的娱乐性因子、组织性、控制性因子负相关.留守时间长短与组织性因子、控制性因子负相关.父母团聚时间长短与矛盾性因子负相关.结论 留守中小学生的家庭关系与家庭功能不同于非留守学生,受到性别、年龄、留守时间长短及与外出父母团聚时间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青少年精神分裂症家庭功能及有关情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家庭功能以及亲密度和适应性特点.方法:采用家庭功能量表(FAD)以及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FACES Ⅱ-CV)对52例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患者组)和60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进行调查,并比较结果.结果:患者组在沟通、情感反应、情感介入、行为控制以及总的功能等方面的评分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或P<0.01);患者组的家庭亲密度和家庭适应性各因子评分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支持系统不良,应针对其家庭特点开展家庭干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神经性厌食症(AN)患者的自尊、完美主义与其家庭功能的关系。方法:对71例AN患者(AN组)及71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进行Rosenberg自尊量表(RSES)、Frost完美主义问卷中文版(CFMPS)及家庭功能评定量表(FAD)评估和比较,并对AN患者的自尊、完美主义与家庭功能进行相关分析。结果:①AN组RSE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t=6.4207,P=0.000); CFMPS中的担心错误(CM)(t=4.8432,P=0.0000)、行动的疑虑(DA)(t=3.1363,P=0.0021)、个人标准(PS)(t=3.7448,P=0.0003)、父母期望(PE)(t=3.1805,P=0.0018)4个维度的评分及消极完美主义总分(t=14.0926,P=0.0000)明显高于对照组;FAD中的问题解决(t=4.2541,P=0.0000)、沟通(t=3.6409,P=0.0004)、情感反应(t=4.2121,P=0.0000)、情感介入(t=6.1278,P=0.0000)、行为控制(t=2.9765,P=0.0034)和总功能(t=6.4386,P=0.0000)6个维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②AN组FAD中的问题解决、沟通、总体功能评分与RSES评分呈负相关;问题解决评分与CFMPS中条理性(OR)评分呈正相关,行为控制评分与CM、DA评分呈正相关,情感介入、行为控制及总体功能评分与PS评分呈正相关,情感反应、情感介入、总体功能评分与PE评分呈正相关(P0.05或P0.01);③AN组RESE总分与CFMPS中CM、PE和消极完美主义总分呈负相关(P均0.01)。结论:AN患者的低自尊及消极完美主义特质与其家庭功能失调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青少年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特点及影响因素,为患者家 庭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使用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量表(FACES)及家庭功能评定(FAD)量表评 估青少年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和健康青少年的家庭。家庭亲密度维度得分从低到高依次分为疏远、独 立、亲密及纠缠4 种不同形式,适应性维度得分从低到高依次分为僵化、结构、灵活及混乱4 种不同形 式。FAD 量表有7 个分量表,包括沟通、角色、问题解决、情感反应、情感卷入、行为控制和总功能,每 个分量表得分越低表明家庭在此维度上表现越健康。应用SPSS20.0 统计软件对患者家庭的亲密度、适 应性及家庭类型的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 在亲密度方面,青少年双相情感障 碍患者家庭与健康青少年家庭在疏远、独立、亲密及纠缠的分布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3.42,P < 0.01),患者家庭的疏远程度与问题解决(OR=7.24,95%CI:1.79~29.67)及角色得分(OR=36.23,95%CI: 5.10~69.56)相关, 问题解决及角色得分越高,家庭疏远越严重。在适应性方面,患者家庭与普通家庭 在僵化、结构、灵活及混乱分布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4.36,P< 0.01),僵化程度与年龄(OR=1.36, 95%CI:1.09~1.69)、农村(OR=0.35,95%CI:0.14~0.85)、问题解决(OR=8.08,95%CI:1.73~37.71)、角 色(OR=58.56,95%CI:6.36~98.96)及行为控制(OR=0.15,95%CI:0.03~0.69)相关(均P < 0.05); 年龄 越大,问题解决及角色维度得分高的家庭较得分低的家庭更僵化;城市家庭较农村家庭僵化程度高,行 为控制得分高,家庭越倾向于混乱。在家庭类型方面,患者家庭与健康青少年家庭在极端型、中间型及 平衡型的分布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7.39,P< 0.01),患者极端型家庭与角色(OR=45.49,95%CI: 2.50~82.99)和情感介入(OR=0.11,95%CI:0.02~0.74)相关。结论 青少年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家庭的 亲密度受角色及问题解决影响,家庭适应性受年龄、农村、问题解决、角色及行为控制影响,在心理干预 中需考虑这些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伴自伤行为的女性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所感知的家庭功能健康状况与其童年创伤经历的关系,为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家庭心理干预提供参考。方法纳入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抑郁障碍诊断标准且伴有自伤行为的青少年女生为研究组(n=50),选取年龄和家庭结构与研究组相匹配的正常青少年女生为对照组(n=42)。采用贝克抑郁自评量表第2版(BDI-II)、家庭功能评定量表(FAD)、童年创伤问卷(CTQ)评定两组抑郁程度、家庭功能和童年创伤经历。结果除行为控制维度外,研究组FAD其余各分量表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均0.01),CTQ总评分及各因子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或0.01)。研究组FAD中问题解决、沟通、角色、情感反应、情感介入、行为控制、总体功能评分与CTQ中躯体忽视、情感虐待、情感忽视评分均呈正相关(r=0.285~0.677,P0.05或0.01);FAD中问题解决、沟通、角色、行为控制、总体功能评分与CTQ中躯体虐待、性虐待评分均呈正相关(r=0.232~0.470,P0.05或0.01)。多重回归分析显示,情感忽视评分与家庭总体功能正向关联(β=0.318,P0.05)。结论伴自伤行为的女性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所感知的家庭功能健康状况较差,可能与其童年创伤经历有关,尤其与情感忽视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中山市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及相关影响因素,为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中山市小学和初中共4所学校的2281名学生,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父母教养方式量表(EMBU)及儿童青少年一般情况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2281名学生中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8.76%(428名),其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父母抚养组及低收入组外化性行为得分分别高于父母抚养组及中高收入组[(7.08±6.41)vs.(6.12±7.10);(6.63±6.72)vs.(5.93±7.59),P均0.05],非家庭和睦组在内化性行为得分、外化性行为得分及行为问题总分上都高于家庭和睦组(P均0.0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儿童青少年内化性行为得分、外化性行为得分及行为问题总分均与父、母的温暖理解因子得分呈负相关(r=-0.18~-0.13,P均0.01),与父母的惩罚严厉、拒绝否认、过度保护干涉等因子得分呈正相关(r=0.11~0.24,P均0.01)。进一步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儿童青少年行为问题相关因素依次是:家庭氛围、父亲温暖理解、母亲过度保护及干涉(P均0.05)。其中,家庭氛围越紧张,父亲温暖理解得分越低,母亲过度保护及干涉得分越高,儿童青少年越倾向于出现行为障碍(P均0.05)。结论中山市儿童青少年行为问题较突出,紧张的家庭氛围、母亲过度保护干涉及缺乏父亲温暖理解的教养方式对行为问题的发生有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0.
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发病和家庭因素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及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对60名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测评并与60名健康青少年进行对照及相关分析.结果: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父母养育方式与正常组对照显示:其父亲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因子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其母亲过分干涉过度保护、偏爱被试因子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过度保护、偏爱被试因子分高于父亲(P<0.05或P<0.01).家庭环境的亲密度、情感表达、文化性、娱乐性的因子分低于对照组,矛盾性和控制性均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相关分析显示:父亲过度保护与母亲拒绝否认,及母亲过度保护与父亲拒绝否认因子之间呈负相关(r≥0.8);父亲与母亲EMBU相同因子得分具有相关关系(r≥0.6).结论:不良的家庭环境和父母养育方式对青少年精神分裂症的发病起一定作用,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儿童少年行为问题的影响因素中,遗传因素与家庭亲密度之间是否存在交互作用。方法分别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和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亲密度分量表对多级随机抽样的64对双生子进行评定,并分析遗传因素与家庭亲密度之间的关系。结果双生子的家庭亲密度为(6.66±1.91),低于中国常模(P〈0.001)。不同卵性双生子家庭亲密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低亲密度及高亲密度家庭环境中,儿童少年的行为问题遗传度分别为0.88和0.75,前者的遗传度高于后者。结论双生子家庭亲密度低于非双生子家庭;儿童少年行为问题的遗传因素与家庭亲密度之间可能存在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男性青少年罪犯的防御方式、家庭环境及其相互关系,为预防和矫正青少年违法犯罪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防御方式问卷(DSQ)及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评估300例男性青少年罪犯(研究组)及243例男性青少年学生(对照组)。结果研究组成熟型防御机制的得分高于中间型和不成熟型,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不成熟型防御机制得分(4.61±0.89)明显高于对照组(4.32±0.79),成熟型防御机制得分(5.06±1.02)则明显低于对照组(5.33±1.27),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家庭环境方面,研究组在FES—CV亲密度、情感表达、组织性等3个因子上的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而在矛盾性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成熟型防御机制与FES—CV的亲密性、矛盾性和组织性等因子呈负相关,中间型防御机制与FES—CV的知识性因子呈弱正相关,成熟型防御机制与FES—CV成功性和组织性因子呈弱正相关(P〈0.05)。结论男性青少年罪犯虽运用成熟型防御机制为主,但仍较普通青少年运用较多不成熟及中间防御方式。男性青少年罪犯家庭呈现高矛盾性,低亲密性、情感表达及组织性的特点。这样的家庭环境将可能阻碍其防御机制的发展和成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开放式叙事疗法在解决农村特殊家庭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艾森克个性调查问卷(7~15岁)、儿童孤独量表、儿童自我意识量表,对南充市阆中金城中心校四到六年级的在校农村特殊家庭(包括单亲、父母双亡、父母离异、父母服刑、父母丧失劳动力、养父母的家庭等)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进行心理测量.其中49例为农村特殊家庭留守儿童设为干预组,75例非留守儿童设为对照组.干预组给予为期30周开放式叙事心理治疗(以作文结对交流为主),对照组仅给予一般支持性心理辅导,随后两组重测上述心理测验,并对所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农村特殊家庭留守儿童心理卫生问题明显多于非留守儿童,表现为社会行为问题、个性情绪问题显著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开放式叙事治疗后干预组儿童的社会行为问题、个性情绪问题明显减少、自我意识水平有所提高.结论 农村特殊家庭留守儿童存在较多的心理卫生问题,开放式叙事心理治疗可显著改善农村特殊家庭留守儿童的社会行为、缓解焦虑抑郁情绪、重塑个性,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的自测健康状况,为改善患者的家庭支持系统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随机取样法,抽取2012年9月-12月在广东省河源市源城区精神卫生防治所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家属(家属组)和一般人群(对照组)各100例,进行自测健康评定量表(SRHMS)调查,并采用简易应对方式量表(SCSQ)调查家属组的应对方式特点。结果家属组SRHMS的健康总体自测维度得分和社会健康子量表得分均低于对照组[(28.39±8.95)分vs.(32.51±3.65)分,(75.47±25.52)分vs.(88.66±11.9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15、3.311,P0.01);家属组的积极应对方式和消极应对方式得分与常模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56、4.494,P0.05或0.01);家属组SRHMS各维度与积极因子正相关(r=0.728~0.299,P0.05或0.01);除维度1、5、8、9及社会健康子量表分、健康量表总分外,其余各维度与消极因子负相关(r=-0.416~-0.304,P0.05或0.01)。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的健康水平偏低,可能与消极应对方式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PHCSS)进行用于河南农村儿童的信、效度检验。方法在河南全省6个市的6个乡镇的中小学校中采样1760人,平均年龄(11.63±1.68)岁,由学生填写量表。同时对55例破坏性行为障碍患几(行为组)和59例焦虑、抑郁障碍患儿(焦抑组)进行该量表测评。结果Cronbach’Sd系数总量表为0.887,各维度为0.711~0.801;重测信度r为0.534~0.739,P〈0.01;内容效度中各项目与其维度分、各维度分与总分r=0.523~0.950,P〈0.01;区分效度中将常模儿童与行为组及焦抑组患儿量表评分进行比较,结果常模组在分量表及量表总分上得分均高,F=27.339~70.004,P〈0.01;该量表不能制定常模分。结论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可用于河南农村儿童自我意识水平的评估,但不可用于筛查、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ADHD儿童及正常对照儿童在音素感知能力上的差别,以及音素感知能力与儿童注意力和冲动性之间的关系。方法所有研究对象均接受:听觉持续性操作测试和纯音辨识测试。所有数据进行t检验,相关性分析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1)听觉CPT:ADHD组的错误数、漏报数和β值均高于对照组;ADHD组的反应时间较对照组延长;ADHD组的d’值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2)纯音辨识测试:ADHD组儿童完成情况较正常对照儿童差,差异不具有显著性意义。结论(1)ADHD儿童的听觉警觉性和听觉注意能力低于正常儿童。(2)控制注意力因素和冲动性行为后,ADHD儿童对纯音的辨识能力与正常儿童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伴有攻击行为的男性青少年的愤怒情绪特征及听感觉门控电位P50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42例伴攻击行为的男性青少年(研究组)和46例健康对照(对照组)进行听觉诱发电位P50的检测以评估感觉门控功能,应用状态特质愤怒表达问卷-儿童青少年版(STAXI-CA)及Barratt冲动量表第11版(BIS-11)评估男性青少年的愤怒情绪及冲动特征.结果 (1)研究组STAXI-CA中特质愤怒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的躯体语言愤怒、易怒性情、愤怒反应、外显愤怒表达因子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而内隐愤怒表达因子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2)研究组BIS-11中的运动因子、认知复杂性因子、缺少计划因子评分和冲动总分高于对照组(P<0.05,P<0.01).(3)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的S1-P50波幅下降、S2-P50波幅增高、S2-P50潜伏期延长、S2/S1增加、S1-S2下降、P50抑制率下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P<0.01).结论 伴攻击行为的男性青少年存在愤怒及冲动情绪调节缺陷、感觉门控功能缺陷.  相似文献   

18.
儿童期与青少年期起病的精神分裂症临床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儿童期起病和青少年期起病精神分裂症临床特征及差异。方法:儿童期起病26例(儿童组),青少年期起病68例(青少年组);采用自编临床资料调查表对患者家属进行调查;采用病前适应性量表(PAS)对患者病前心理社会适应情况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患者父母的生育年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t=-0.519,P〉0.05);青少年组出现思维内容障碍64例(94.1%)明显高于儿童组18例(69.2%),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10.461,P〈0.05);儿童组男性在同伴关系、学校适应性及PAS总分上均显著高于同组的女性(P均〈0.05);青少年组男性在学业成绩上显著高于同组女性(t=2.548,P〈0.05)。儿童组男性学校适应能力较青少年组男性显著为差(P〈0.05)。有家族史的两组男性在同伴关系上差异有显著性(t=3.873,P〈0.05)。结论:早发型精神分裂症中思维内容障碍、心理社会适应不良与起病年龄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单相抑郁症X连锁显性遗传方式的可能性。方法:对115例单相抑郁症患者家系采用分离分析法进行分析。结果:女性患者为男性患者的2倍,先症者中男女之比为38∶77;在家族中单相抑郁症男女之比为47∶105(P均〉0.05)。母病父正常时女儿的患病率为37.5%(χ^2=1.0000,P均〉0.05),儿子的患病率为16.7%(χ^2=5.3333,P〈0.05);父病母正常时女儿的患病率为83.3%;父母均患病时女儿的患病率为66.7%(χ^2=0.1667,0.8333;P均〉0.05)。无父亲-儿子传递现象。女性患者兄弟的患病率为4.0%,明显低于姐妹的患病率为12.5%(P〈0.05);男性患者兄弟的患病率为2.4%,与姐妹的患病率相近(P〉0.05)。亲-子代同病率为12.2%,母-子代同病家系为5.3%,先证者父母、同胞的患病率分别为5.2%及7.0%(P〈0.05或P〈0.0001)。结论:单相抑郁症与X连锁显性遗传方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