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术后感染在头颈外科甚是常见。据一般推测,创口感染往往是病人体内的微生物所引起,而不是外部细菌入侵所产生。作者们对手术需进入口腔或咽部的头颈部患者50例,包括喉切除及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187例开放式乳突手术后耳漏的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提高开放式乳突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了解187例乳突开放式手术的手术情况及术后干耳和复发情况,在术后取出耳纱时予红外线光波热疗仪TDP局部照射,并同时滴入同温头孢唑啉药液连续治疗至干耳.对复发耳漏查明原因,处理原发病,同时局部TDP加头孢唑啉滴入.结果术后半月内干耳49例,一个月内干耳117例,二个月内干耳21例.干耳后又复发耳漏者经过TDP加头孢唑啉治疗又重新获干耳.部分病例须二次手术清除胆脂瘤及中耳霉菌感染.结论TDP加局部应用头孢唑啉是治疗术后耳漏的一种可供选择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的合理性,为规范应用抗生素提供理论参考。方法 对术前处于静止期的160例手术治疗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进行前瞻性分析。根据围手术期使用抗生素的时间随机分为预防用药组(术前30 min及术后第1天应用抗生素)及治疗用药组(术后7 d应用抗生素)。记录其围手术期中耳或外耳分泌物微生物培养、药敏情况、白细胞计数和降钙素原数值。分别于术后1周复查,同时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感染率。结果  预防用药组者术后感染率为1.25%,治疗用药组感染率为2.50%。两组细菌、真菌的检出率分布以及白细胞计数分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对于中耳分泌物培养提示无菌生长、单纯真菌生长或对头孢唑啉敏感菌种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选择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生素2 d可以有效地控制手术部位的感染。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头颈部恶性肿瘤行原发灶切除加同期双侧颈清扫的安全性、适应证及手术难点.方法:回顾分析1998-01-2007-12间134例行肿瘤原发灶切除加双侧颈清扫术头颈部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同期双侧颈清扫术方式分为:一侧根治性颈清扫加一侧功能性颈清扫(29例),一侧根治性颈清扫加一侧侧颈清扫(34例),双侧功能性颈清扫(14例),一侧功能性颈清扫例加一侧侧颈清扫(48例), 双侧颈侧清扫6例.结果:134例患者无一例手术死亡,并发症为创口出血3例,乳糜漏4例,咽瘘8例,咽瘘伴颈部清扫区感染1例,消化道应激性溃疡5例,其中1例抢救无效死亡,脑梗塞1例.结论:头颈部恶性肿瘤行同期双侧颈清扫是安全的,但要选择适当的清扫方式,以降低颈部淋巴结转移,减轻患者痛苦.  相似文献   

5.
作者们认为大网膜能抗炎。带血管的游离大网膜移植可用于头颈部重建手术,如治疗半面萎缩(Romberg氏病),在上颌骨重建术中为移植的肋骨提供血运;还可用于充填感染的额窦腔及其它死腔,促进创口愈合。作者们共行带血管的游离大网膜移植重建头颈部手术18例,其中12例为半侧面部的整形术,详细报告了手术方法: 术前一天,给病人灌肠,全流饮食,冲洗消毒腹、面及颈部。术前1小时给病人适当抗生素。气管内插管全麻。手术分两组同时进行,使用两个器械台。头颈部的切口和腮腺切除术的切口大致相同,需向耳周颞部头皮延长。可选用颞浅动脉或面动脉和面后静脉等作为接受血管。腹部的手术行腹正中或旁正中切口。从左向右,将大网膜与横结肠系膜分离,制作大网膜瓣。通常以胃右网膜血管为蒂,因其较长,可避免损伤脾脏。在手术放大镜下游离、结扎、切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头颈部手术围手术期内脑血管意外的原因及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患者因头颈部手术围手术期内出现的脑血管意外。结果:3例与颈部血管破裂、结扎有关,1例与血栓脱落有关,1例与脑出血有关,3例原因复杂。结论:头颈部手术围手术期内脑血管意外的发生多与颈部大血管的损伤、破裂有关。术中预防颈部血管的损伤、破裂,以及积极谨慎地处理破裂血管尤为重要;对于原因复杂的脑血管意外,预防更加困难。  相似文献   

7.
颈淋巴结转移临床处理概念上的变化——分区性颈清扫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张彬  屠规益 《耳鼻咽喉》1999,6(4):252-256
分区性颈清扫术是根据头颈部特定部位肿瘤颈淋巴结转移规律而设定的非全颈性清扫,手术范围缩小而不影响根治性。有利于保留患者外观和术后功能。SND目前主要应用于是林巴结阴性和部分阳性的上呼吸消化道鳞癌患者,有多个淋巴结转移或术后病理提示淋巴结有包膜外侵犯的患者应配合应用放疗。不同术式的分区性颈清扫适应于不同原发灶的转换。治疗结果显示SND治疗后的效果及手术区域颈部淋巴结复发率与改良根治性颈清扫相似。  相似文献   

8.
头颈部癌的颈部廓清术等手术操作常涉及甲状腺。其术后甲状腺、甲状旁腺功能究竟如何,对头颈部癌术后的病例进行了研究。头颈部癌33例。男26例,女7例。年龄42~86岁。组织病理均为鳞癌。原发部位为喉13,喉咽8,口咽3,舌及口腔9例。皆为Ⅲ、Ⅳ期晚  相似文献   

9.
头颈部晚期肿瘤伴有大于3cm直径或被膜破裂的颈淋巴结转移,其有效治疗通常包括原发肿瘤的广泛切除和根治性颈廓清,并随之行术后放疗。这些病人中有肿瘤侵及颈动脉者,颈廓清时应同时切除颈动脉;这就可能会由于脑缺血而导致严重的神经系统并发症。作者于1972~1991年间为7例病人作了根治性颈廓清伴颈动脉切除术,并同时用自体静脉(8例次)和动脉(1例次)进行血管移植重建术。所有病人均为男性,平均年龄56岁,6例为上呼吸一消化道鳞癌颈淋巴结转移,另1例原发部位不明。为了评估咽旁间隙及颈部肿瘤的浸润,检查包括C…  相似文献   

10.
分区性颈清扫术(selectiveneckdissection,SND)是根据头颈部特定部位肿瘤颈淋巴结转移规律而设定的非全颈性清扫,手术范围缩小而不影响根治性。有利于保留患者外观和术后功能。SND目前主要应用于临床颈淋巴结阴性(cN0)和部分阳性(cN1)的上呼吸消化道鳞癌患者,有多个淋巴结转移或术后病理提示淋巴结有包膜外侵犯的患者应配合应用放疗。不同术式的分区性颈清扫适应于不同原发灶的转移。治疗结果显示SND治疗后的效果及手术区域颈部淋巴结复发率与改良根治性颈清扫相似。  相似文献   

11.
头颈部肿物在诊断上常遇到困难,临床检查、放射线和血液化验等常难作出结论,最后要靠组织学检查,但手术切除活检诸多不便,近年来针吸细胞学检查日益受到重视。作者对头颈部肿块病人52例行细针抽吸细胞学检查,并以手术活检组织学检查对照。检查部位主要是颈部淋巴结,另外尚有涎腺、口咽部、上颌窦、颊部及颈部。细针抽吸系用20ml注射器,装有特制把柄而可单手操作,采用21~23G针头。操作时用一手固定肿块、针头插入肿块后  相似文献   

12.
498例上呼吸消化道鳞状细胞癌病人于1961~1981年在伊利诺斯大学医学院接受治疗,最初皆无明显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表现,随访时间均为5年或以上。对于颈部的处理,放疗285例;根治性颈清扫213例。包括口腔肿瘤、口咽肿瘤、声门上癌、声门癌、喉咽癌。  相似文献   

13.
头颈部鳞癌患者作颈部手术前对颈部有无隐匿转移的确认是选择治疗方案的一个重要依据。X线片对颈部淋巴结的显示是不完全的,当淋巴结小于1.ocm即使有隐匿性转移,X线片的条件也不能显示。如果有一个方法准确地确认术前隐匿转移,对颈部阴性(凡)的处理会更具选择性,并降低行选择性预部清扫术的病例数和治疗费用。下面介绍一种术中用异三氧化硫益染色淋巴图及警示淋巴结活检来确认头颈部有无隐匿转移的研究。16例年龄18岁以上患头颈部鳞癌的病人,其中9人为预部淋巴结阴性c全麻诱导后在原发肿瘤周围粘膜中注入0.3~O5ml吴三氧化硫蓝染…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下咽癌术中经口使用环形吻合器连接重建消化道上吻合口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2018年12月因下咽癌就诊于北京协和医院耳鼻咽喉科行手术治疗并于术中经口应用环形吻合器修复口咽缺损的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7例患者均未出现咽瘘和上吻合口狭窄。1例于术后19个月因肺部转移死亡,1例于术后9个月出现下吻合口狭窄。 结论下咽癌术中可以经口置入环形吻合器以重建消化道上端,效果较好,术后吻合口瘘、上吻合口狭窄的发生率低于手工缝合,同时更加省时,可靠。关于经口使用环形吻合器的适应证与禁忌证仍需更多的临床探索。  相似文献   

15.
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high risk human papillomavirus, HR HPV)是头颈部鳞状细胞癌发生的一个重要相关因素,特别是原发口咽部、缺少烟酒等危险因素的患者。口咽肿瘤中确认发现HR HPV,以及流行病学病例对照研究明确HR HPV与口咽癌发病风险的关系,已阐明了二者的联系。重点论述口咽癌患者与非口咽癌患者在口腔、喉腔和下咽部位的比较及性行为方式的影响。明确头颈肿瘤的性行为危险因素对未来肿瘤预防是必不可少的,同时以利于理解现有的HPV疫苗对未来头颈肿瘤预防的潜在作用。同时还扩展到性行为作为口咽癌发生的一个危险因素以及其作为HPV暴露标记的作用,强调HR HPV是通过性行为传播到上呼吸消化道,增加HPV相关的口咽癌的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慢性鼻窦炎的需氧菌分布及对常用抗生素敏感情况,为临床药物治疗慢性鼻窦炎提供依据。方法在鼻内镜手术中以无菌方式取215个慢性鼻窦炎的鼻窦内容物(实验组),进行需氧菌培养和常用抗生素的药敏试验,并与正常人群60例中鼻道分泌物(对照组)的细菌培养结果对比。结果实验组中检出单一细菌者占92%,2种细菌混合感染者占8%;对照组均检为单一细菌。实验组单菌感染的G 菌占54.7%,G-菌占45.3%;对照组G 菌占73.3%,G-菌占26.7%。蝶窦、筛窦以G 菌感染为主;额窦、上颌窦以G-菌感染为主。实验组需氧菌耐药情况严重。结论慢性鼻窦炎需氧菌感染以单一细菌为主,G 菌占大多数,但G-菌的肠道菌群感染比例较高。不同的鼻窦中需氧菌种类不同。慢性鼻窦炎需氧菌耐药性严重。临床围手术期应用抗生素治疗宜先进行细菌培养与药物敏感试验。  相似文献   

17.
在头颈部根治术的一系列术后并发症中,偶可出现颈动脉破裂的不幸结局。曾有人报告口腔、咽、喉癌瘤联合根治术的病人,约有3%可产生这种并发症,死亡率达18~50%。作者选择1960年至1974年在该院手术且术后并发颈动脉出血或曾采用预防性颈动脉结扎术的63例头颈部癌瘤患者进行分析。除1例为腺癌外,其余全为鳞  相似文献   

18.
头颈部癌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有一种可先出现颈淋巴结转移或表现其他症状而查不出上呼吸消化道的原发病变,这种情况虽不多见但很重要。过去,对原发于粘膜下的癌肿无简单的检查方法可用以确诊。近5年来,作者们用CT检查对发现上呼吸消化道的粘膜下型癌很有价值。本文报告了19例上呼吸消化道癌,其中9例原发于鼻咽部,2例原发于扁桃体,5例原发于舌根,3例原发于梨状窝或喉部。作者根据其临床表现及物理检查所见将之分成三组:(1)未查见原发肿瘤,物理检查正常或有异常者。本组共9例患者,其上呼吸消化道粘膜无异常亦未见原发肿瘤(3例有粘膜卜肿块)。用CT检查结果:5例为鼻咽癌,5例为口咽和舌根癌(1例并有鼻咽及口咽部癌)。鼻咽部病变有3例作了活检,其中1例是腺癌,另2例及所有口咽舌根部肿  相似文献   

19.
气管切开是耳鼻咽喉科常用的一种手术方法,各种原因引起很梗阻性呼吸困难,下呼吸道分泌物储留,昏迷病人需带呼吸机者,以及各种头颈部的外科手术需做预防性气管切开等等,均需做气管切开术,一旦将气管切开,失去了鼻腔的作用,肺部通过大气管直接暴露于大气之中。在解决了通气问题,抽吸分泌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并发症和弊端,如加重肺部感染和气管感染等。作者所研制的气管切开过滤加湿器,是为气管切开术后患者来替代鼻腔功能的一种装置。多年来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气管切开水后患者仅用一块纱布,或一海绵塞来阻止灰尘进人呼吸…  相似文献   

20.
扁桃体周围脓肿的致病菌一般多认为是需氧菌。由于其感染位于与外界空气隔绝的扁桃体周围间隙内,因此由厌氧菌致病亦属可能。为了更好地选用抗菌药物,作者对30例扁桃体周围脓肿的病原菌作了分析研究。为了避免口腔中细菌的污染和病菌接触空气,作者以空针穿刺抽得脓液,然后分别作需氧和厌氧培养。检验结果:①培养出9个菌种,43个菌株,其中需氧菌3种,厌氧菌6种。②30例中需氧菌感染7例(23.3%),厌氧菌感染15例(50%),需氧和厌氧菌混合感染8例(26.7%)。③需氧菌中以(乙型)溶血性链球菌A族(27.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