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探讨颈内动脉闭塞(internal carotid artery occlusion, ICAO)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及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ubfoveal choroidal thickness, SFCT)的变化。方法 回顾性分析50例(100眼)确诊为ICAO的患者,入选患者为一侧ICAO,对侧颈内动脉无狭窄或狭窄率<50%。使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以黄斑中心凹为中心进行扫描,测量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central macular thickness, CMT)、距离黄斑中心凹1 mm区域内、外层视网膜平均厚度及SFCT。结果 ICAO同侧眼与对侧眼比较,CMT分别为(244.56±18.25)μm、(248.02±23.12)μm,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73,P=0.101);距离黄斑中心凹1 mm区域内层视网膜厚度[(63.76±10.16)μm vs(64.92±10.89)μm]和外层视网膜厚度[(180.80±17.31)μm vs(184.22±22.01)μm]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569,P=0.123;t=-1.839,P...  相似文献   

2.
眼缺血综合征起病隐匿,眼部表现多样,临床上易被漏诊或误诊从而导致患者不可逆的视力丧失,且合并眼缺血综合征患者远期心脑血管疾病死亡风险较高。提高各学科临床医生对眼缺血综合征的认知和诊疗水平有助于发挥多学科交叉协同作用,预防和早期发现血管性疾病的危险因素和全身性并发症,降低致盲率和致死率。本文就眼缺血综合征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以及诊疗措施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2014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眼缺血综合征(OIS)研究领域国内外文献的特征。 方法 在CNKI及WOS数据库中分别筛查出2014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与OIS相关的文献,查找文献相关数据并进行分析。 结果 分析35篇中文文献,总共被引41次,该领域h指数为2;48篇外文文献,总共被引115次,该领域h指数为6。发表论文数量并列最多和h指数最高的机构是首都医科大学和波兰波美拉尼亚医科大学。发表论文数量最多和h指数最高的国内期刊是中华眼科杂志;发表论文数量并列最多和h指数最高的国外期刊是Journal of OphthalmologyPlos One。国外发表论文数量最多的国家是中国,h指数和韩国并列最高。我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对OIS领域资助最多,占国内总发文量的20.8%。国外被引用次数最多的是Hayreh, SS.的一篇关于眼部血管阻塞性疾病黑矇病的患病率及发病机制的研究,其他排名前十的文献重点讨论OIS在OCT上的表现及缺血缺氧机制等方面。 结论 OIS疾病在OCT检查上的表现及缺血缺氧机制研究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热点。  相似文献   

4.
硅油作为一种玻璃体替代物被广泛应用于复杂性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的手术治疗中。虽然硅油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已被广泛认可,但其在眼内的填充仍可引起眼前段及眼后段的多种并发症。近年来,随着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的出现和应用,有关硅油填充对视网膜脉络膜影响的研究更为深入。论文主要就运用OCT及OCTA观察硅油填充术后视网膜脉络膜血流及结构的改变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玻璃体腔内注射雷珠单抗(IVR)治疗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mCNV)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同时观察患者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变化.方法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将2014年11月至2018年12月诊断为初发活动期mCNV并接受IVR的38例42眼纳入研究.所有患者采取IVR 1针初始治疗联合按需注射(1+PRN)...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眼缺血综合征的临床表现以及影像学检查特征。 方法 收集2015年2月至2017年12月确诊为眼缺血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20例(24眼)眼缺血综合征患者年龄59~88岁,平均71.68岁。其中男16例(19眼),女4例(5眼);右眼13只,左眼11只,其中双眼者4例。患者主诉为不同程度视力下降者13眼(54.17%),眼部疼痛或者眼眶疼痛者6眼(25%)。其中有13眼(58.33%)有一过性黑曚病史。最佳矫正视力结果显示,<0.05者4眼(16.67%),0.05以上至<0.3者9眼(37.5%),0.3以上至<0.7者8眼(33.33%),≥0.7者3眼(12.5%)。眼底检查显示,20例患者(24眼)均可见位于赤道部及周边视网膜的点状及小片状出血,视网膜动脉变细,静脉不同程度扩张,但迂曲不明显。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显示,造影早期视网膜动-静脉循环时间为20.3~90.2 s,其中1眼(4.17%)造影结束静脉未完全充盈;9眼(37.5%)显示出动脉“前锋”现象,18眼(75%)可见视网膜微血管瘤,2眼(8.33%)发现视网膜动静脉交通支,视网膜新生血管1眼(4.17%);视网膜无灌注区出现者10眼(41.67%)。18眼(75%)在造影晚期出现视网膜动脉及静脉壁着染。本组患者13例行双侧颈动脉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7例患者行双侧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显示,同侧颈内动脉起始部和(或)颈总动脉分叉处的管腔内膜和(或)中膜增厚,最厚约1.3 mm。3例患者同侧颈内动脉管腔完全闭塞和严重狭窄,测不到血流;其余同侧颈动脉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显示收缩期峰值流速(PSV)异常,PSV为73~484 cm/s,中位数295 cm/s。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的7例患者均发现不同程度的脑动脉硬化及颈动脉狭窄。 结论 眼缺血综合征多见于老年人,男性多见,其临床表现复杂多变,眼底造影检查及颈动脉部位的多普勒超声是诊断眼缺血综合征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和眼底彩色照相对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定位的临床意义。方法对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确诊的CSC43例(49眼59个渗漏点)行OCT联合眼底彩色照相检查,并测量渗漏点距黄斑中心凹的距离。结果59个渗漏点在OCT上和/或眼底彩色照相上有阳性体征者54个(91.5%)。FFA测量的54个渗漏点到黄斑中心凹的平均距离为(2.15±1.06)mm,OCT测量的平均距离为(2.09±1.04)mm,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OCT联合同步眼底彩色照相可以用于CSC的定位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高度近视视网膜劈裂患者脉络膜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2019年1月至2022年3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眼科就诊的患者中,选取根据黄斑病变萎缩-牵拉-新生血管(atrophic, tractional, neovascular components, ATN)分型符合T0~T3级高度近视患者74例74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20例20只眼、女性54例54只眼;平均年龄(64.3±11.2)岁;眼轴长度(axial length, AL)(29.2±2.78)mm。患者均行加强深度成像模式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依据ATN分型将患者按照病变程度分为T0~T3级,分别为20、23、18、13只眼。获取黄斑中心凹多个部位脉络膜厚度数据,采用MATLAB软件计算该区域的脉络膜容积(macular choroidal volume, MCV)。参数间行相关性分析。组间差异比较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T0~T3组患者MCV分别为(4.6±2.3)mm3、(3.1±1.2)mm3、(2.9±1.3)mm...  相似文献   

9.
眼与脑的大血管和微血管之间存在密切的解剖学关联和许多相似的生理特征。眼缺血综合征(OIS)是颈动脉狭窄相关的眼缺血性疾病,缺血性脑卒中是最具代表性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研究发现OIS相关征象对缺血性脑卒中有一定的预警作用,缺血性脑卒中可继发多种眼部缺血性改变。对OIS和缺血性脑卒中发病机制、临床症状和体征以及治疗之间相关性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促进多学科合作,优化临床诊疗策略。  相似文献   

10.
角膜厚度作为眼前节检查的一个重要数据,不仅对许多眼科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准分子激光屈光矫正手术术前的评估更为重要。角膜厚度由接触式测量发展到非接触式测量,越来越多的方法被应用于临床,现对目前临床常用的几种角膜厚度测量方法的原理及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通过分析临床1例眼缺血综合征的治疗过程,探讨联合疗法治疗眼缺血综合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眼缺血综合征(OIS)是由颈动脉狭窄或闭塞引起的一系列眼前部及/或眼后部缺血性疾病,早期临床表现隐匿,详细地问诊有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因眼部供血血管堵塞位置和程度不同,患者的体征也千差万别,追根溯源十分重要;不同血管成像模式的检查方法可用来评估颈动脉供血、侧支循环和脑灌注,需要了解不同技术的特性,有针对性地选择检查手段,正确判读OIS预警信号,多学科合作精准诊断,挽救OIS患者视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 CSC)患者中医辨证论治前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 OCTA)变化及其与视力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单眼CSC患者75例(75眼)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入组,其中湿浊上泛证组25例(25眼)、肝经郁热证组25例(25眼)、肝肾不足证组25例(25眼)。对入组的患者对证予以中药方剂水煎服,3个月(3个疗程)后统计疗效。应用OCTA测量入组患者患眼(75眼)治疗前与治疗1个月、2个月、3个月后的黄斑区脉络膜和视网膜血流密度指标及形态结构指标,分别对3组CSC患眼治疗前后的OCTA指标进行比较,并分析各指标治疗前后的变化。采用标准对数视力表检查3组CSC患眼治疗前与治疗1个月、2个月、3个月后的最佳矫正视力(best-corrected visual acuity, BCVA),再换算成logMAR视力表数值观察治疗前后的视力变化,并分析OCTA指标变化与logMAR BCVA的相关性。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治疗...  相似文献   

14.
脉络膜上腔出血(subchoroidial hemorrhage,SCH)是内眼手术中破坏性最严重的并发症,据报道常规白内障手术SCH发生率为0.05%~4.00%,而青光眼手术中SCH发病率为0.73%。SCH发病原因是由于睫状后短动脉或长动脉或这一动脉系统的某一主干坏死破裂所致,但导致血管壁坏死和破裂的因素仍不十分清楚。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Vogt-Koyanagi-Harada (VKH)综合征患者的眼科影像学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1997年10月至2011年5月在青岛眼科医院确诊为VKH综合征的50例(100眼)患者的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眼部B型超声等眼科影像学检查结果,观察VKH综合征患者眼部的医学影像学特征.结果 FFA检查提示94眼造影早期视盘呈边界不清强荧光,晚期增强,早期后极部多处点状强荧光,晚期多灶性荧光渗漏,呈墨渍样扩大并彼此融合,其中85眼后期形成多灶性、大小不一的泡状荧光积存,7眼伴斑驳状荧光,9眼见条状低荧光.OCT检查发现85眼表现为黄斑区神经上皮层多灶性渗出性脱离,9眼黄斑中心凹处神经上皮层局限性渗出性浅脱离,8眼黄斑区神经上皮层多灶性脱离、渗出不明显但伴有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层及脉络膜毛细血管层波浪样隆起.眼部B超检查发现100眼均表现为后极部脉络膜弥漫性增厚,65眼见玻璃体内大量细小弱回声点,96眼见视盘隆起,85眼见后极部多发渗出性视网膜脱离并累及黄斑区,10眼伴周边部睫状体脉络膜扁平脱离,3眼仅见黄斑区视网膜局限性浅脱离.结论 VKH综合征患者的FFA、OCT、眼部B超等影像学检查均有特征性表现,根据患者眼部及全身情况,合理选用上述检查,可提高VKH综合征的确诊率.  相似文献   

16.
脉络膜骨瘤是一种少见的由成熟松质骨逐渐替代脉络膜组织形成的脉络膜良性肿瘤。肿瘤的生长、脱钙、视网膜色素上皮的改变、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形成、视网膜下液的产生等均可导致视力下降。近年来随着眼底影像学技术不断更新,相干光断层扫描(OCT)在脉络膜骨瘤的应用中,发现了很多新的特征性的表现。本文针对脉络膜骨瘤OCT特征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和分析,以期为正确解读脉络膜骨瘤患者的OCT结果提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17.
眼高压症患者角膜中央厚度对非接触眼压计测量值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眼压症患者角膜中央厚度(CCT)对非接触眼压计(NCT)眼压(IOP)测量值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测量42例84眼高眼压症患者与50例、100眼屈光状态相近的正常人角膜中央厚度及眼内压,比较2组角膜中央厚度的差异及高眼压症患者眼内压与角膜中央厚度的相关关系.结果高眼压症组的角膜中央厚度平均值为586.3±30.7μm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的531.5±29.2μm(P<0.01),将高眼压患者角膜中央厚度与非接触眼压计眼压测量值进行线性相关分析,角膜中央厚度与眼压测量值呈明显正相关(r=0.6346,P<0.01),即角膜中央厚度每增加50μm眼内压可升高约2mmHg.结论角膜中央厚度与眼压测量值呈正相关,高眼压患者眼压测量值偏高的真正原因是角膜中央厚度高于正常范围所致.测量角膜中央厚度可作为高眼压症和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诊断与鉴别诊断的重要依据,角膜中央厚度测量可作为排除青光眼的常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眼B超诊断脉络膜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0例脉络膜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特征和B超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脉络膜恶性黑色素瘤B超检查呈球形、半球形或蘑菇形,不同程度地显示了"挖空"、脉络膜凹陷和声影等影像学特征.其B超诊断和病理检查结果相符.结论眼B超诊断脉络膜恶性黑色素瘤方便、准确,应成为该病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9.
对早期检测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眼底结构损害新技术如激光共聚焦扫描检眼镜,激光扫描旋光分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尤其是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的应用新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应用飞秒激光鹰视FS 200制作的角膜瓣的形态及其厚度的临床特点,并与传统微型角膜刀Moria 90刀进行对比.方法 LASIK术后1个月应用傅立叶前节OCT(OPTOVUE RTVue-100)测量中央角膜瓣厚度,角膜上0°、90°经线所在截面上特定10个点的角膜瓣厚度,并与Moria 90刀的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Wave-lightFS200飞秒激光组(A组)中央角膜厚度及平均角膜厚度均低于Moria 90刀组(B组),分别为(112.2±3.2)μm和(128.2±11.2)μm(P <0.01),变异范围也小.A组制作的角膜瓣形态规整、均一,形状近似规则的平面,中央厚度与周边厚度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B组制作的角膜瓣中间薄,周边厚,形状近似一弯月形的透镜.中央、旁中央、周边区角膜瓣厚度存在明显的差异(P<0.05).A组各个点的厚度与预期厚度(110 μm)的平均差为(2.99±4.34) μm,而B组为(16.82±9.72) 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应用wavelight FS200飞秒激光制作的角膜瓣形态均一规整,精确度高,可控性强,稳定性好且操作更安全,是薄瓣LASIK的首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