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研究18岁以下儿童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江西地区2020年1月21日至2020年2月29日确诊的23例儿童COVID-19的临床资料(患儿年龄为3个月至17岁8个月)。结果 23例COVID-19患儿中,17例为家庭聚集性发病;无症状感染3例(13%),轻型6例(26%),普通型14例(61%)。发热16例(70%),咳嗽11例(48%),发热伴咳嗽8例(35%),肺部湿啰音8例(35%)。从发病或首次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核酸阳性至核酸转阴时间为6~24 d(中位数12 d)。3例白细胞总数降低,2例淋巴细胞下降,2例C反应蛋白增高,2例D-二聚体增高。12例肺部CT异常,其中肺内片状磨玻璃影9例。23例均应用了抗病毒治疗,均治愈出院。结论 18岁以下儿童COVID-19多为家庭聚集性发病,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无特异性,症状较轻,预后较好。流行病学史在18岁以下儿童COVID-19诊断中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2.
随着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的流行及各地诊治经验的积累,目前已明确,儿童对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同样易感。儿童血液肿瘤患儿是一类特殊人群,由于血液肿瘤疾病本身的因素和治疗特点,患儿机体处于特殊免疫状态。现根据血液肿瘤患儿的特点,制订COVID-19流行期间儿童血液肿瘤病房管理指导意见,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炎症性肠病是一种严重的难治性、慢性肠道疾病,尤其在儿童,炎症性肠病严重影响其营养、生长发育,且发病率逐年升高.因此,对该病的认识在儿童慢性消化道疾病的诊断及治疗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现结合近年来国内外文献,对其最新流行病学资料及临床表现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4.
婴幼儿2019冠状病毒病的临床特点及胸部CT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婴幼儿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的临床特点及胸部CT表现。方法 收集并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日至2月10日经核酸检测确诊为COVID-19的婴幼儿(0~3岁)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胸部CT资料。结果 9例患儿均有流行病学史,呈家庭聚集性发病。9例患儿中无症状5例,发热4例,咳嗽2例,流涕1例,均无呼吸系统以外症状。9例患儿实验室检查均未见白细胞及淋巴细胞计数减少,其中6例淋巴细胞计数升高及2例白细胞计数升高。9例患儿中8例CT显示肺部炎症,病灶均位于胸膜下或叶间裂下,3例病灶同时沿支气管血管束分布;病灶形态以结节状(6例)及小斑片状(7例)为主;6例病灶呈磨玻璃影及实变影共存,其中3例可见"晕征",未见典型"铺路石征"。结论 婴幼儿COVID-19患者临床症状轻,影像学表现不如成人典型,其诊断需结合流行病学史及核酸检测综合判断,胸部CT对于无症状患儿的早期诊断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随着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在全球的肆虐,儿童感染者人数也越来越多。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CE2)是SARS-CoV-2感染人体的结合位点之一,可以与病毒尖峰蛋白结合,使得跨膜丝氨酸蛋白酶(TMPRSS2)启动S蛋白触发感染,引起白细胞介素-1、干扰素-γ、肿瘤坏死因子等多种炎性因子的产生。与成人相比,儿童的ACE2及TMPRSS2的表达水平较低,推测儿童症状较成人轻,发病人数较成人少均与此有关。该综述对SARS-CoV-2感染过程中ACE2的作用研究进展进行总结,有助于了解SARS-CoV-2的致病机制,为更好地开发药物及疫苗,防治儿童2019冠状病毒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川崎病是一种主要发生于<5岁儿童的系统性血管炎,自40多年前首次在日本被报道以来,全世界已有超过60个国家报道了川崎病的发生,已成为发达国家后天性儿童心脏病的主要原因。不同的调查方法、依赖于临床表现的诊断和不完全川崎病病例的比例导致各国流行病学结果存在差异性和局限性,高估或低估了真实发病率。但流行病学研究揭示了该病病因与基因及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的特点,包括亚裔人口的高发病率、家族内高发病率、显著季节性和年龄分布等。疾病本身发病率的增高、临床工作者对疾病认识的增强及就诊率的提高或许共同导致近年来该病发病率在多数国家呈上升趋势。该文对各国的川崎病流行病学研究进行回顾。  相似文献   

7.
随着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在全球的肆虐,儿童感染者人数也越来越多。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CE2)是SARS-CoV-2感染人体的结合位点之一,可以与病毒尖峰蛋白结合,使得跨膜丝氨酸蛋白酶(TMPRSS2)启动S蛋白触发感染,引起白细胞介素-1、干扰素-γ、肿瘤坏死因子等多种炎性因子的产生。与成人相比,儿童的ACE2及TMPRSS2的表达水平较低,推测儿童症状较成人轻,发病人数较成人少均与此有关。该综述对SARS-CoV-2感染过程中ACE2的作用研究进展进行总结,有助于了解SARS-CoV-2的致病机制,为更好地开发药物及疫苗,防治儿童2019冠状病毒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欧美国家发现,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流行以来,川崎病的发生率明显上升,引发儿科医师与家长的担忧。COVID-19会引起全身多个器官出现炎症反应,与川崎病的全身系统血管炎性改变类似,甚至COVID-19也会造成四肢末端的皮肤红疹,这也与川崎病类似。川崎病的病因目前尚不明确,现在也不能除外COVID-19与川崎病的发病率增加有关。因此,在COVID-19流行期间,如果患儿出现类似于川崎病样症状,应尽早使用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治疗,降低冠状动脉损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2016年至2019年北京地区住院儿童肺炎支原体(MP)感染流行病学特征和耐药性,以期为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MPP)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9月在北京儿童医院住院治疗的8691例社区获得性肺炎患儿的临床资料,采用实时荧光核酸恒温扩增检测技术(SAT)试剂盒检测MP感染情况,采用MP核酸及耐药突变位点检测试剂盒(荧光PCR法)检测MP耐药情况。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进行分析。结果8691例行SAT检测的患儿中,MP总检出率为28.10%(2442/8691例)。2016年至2019年MP检出率分别为26.23%、31.36%、27.84%、26.57%,2017年检出率明显高于其他年份(χ^(2)=16.11,P<0.05)。女性患儿MP检出率为29.65%(1107/3733例),明显高于男性患儿的26.93%(1335/4958例)(χ^(2)=7.85,P<0.05)。夏秋季MP检出率分别为32.21%(726/2254例)、39.76%(852/2143例),明显高于春冬季的17.00%(327/1924例)、22.66%(537/2370例)(χ^(2)=315.15,P<0.001)。学龄前期和学龄期MP检出率分别为35.06%(732/2088例)、37.71%(1160/3076例),明显高于婴儿期和幼儿期[11.20%(232/2072例)、22.01%(318/1445例)](χ^(2)=509.89,P<0.001)。1524例行荧光PCR耐药基因检测的患儿中,1386例发生耐药基因突变,耐药率为90.94%。2016年至2019年MP耐药率分别为88.19%、90.93%、90.56%和92.90%。MP耐药率不受性别、年龄和季节的影响。结论MP四季均可检出,以夏秋季检出率最高;女性患儿检出率高于男性患儿;MP检出率随年龄的增加逐渐升高,学龄前期和学龄期检出率较高;MP耐药率居高不降。  相似文献   

10.
随着肥胖的流行,儿童和青少年2型糖尿病(T2DM)在世界范围内明显增加,对高危人群的筛选和诊断 T2DM 非常重要。儿童和青少年 T2DM 除了生活方式的改变外,推荐的最佳药物治疗为二甲双胍和胰岛素。为减少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应充分认识儿童和青少年 T2DM 和并发症,并更好地评价和管理。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不同年龄段儿童Delta变异株感染所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儿的临床特征,为儿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 将2021年11月17日—12月17日河南省定点救治医院收治的Delta变异株感染所致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儿45例分为3组(<6岁组16例,6~13岁组16例,>13岁组13例),比较3组患儿的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 各年龄组均以轻型病例为主,均以咳嗽、咳痰为主要临床表现,发热仅在6~13岁组中出现。<6岁组血清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同工酶水平高于其他两组(P<0.05)。6~13岁组血肌酐水平升高患儿比例最高,达50%。仅>13岁组中4例患儿出现血清C反应蛋白增高。在3个年龄组中,6~13岁组外周血CD3+CD4+淋巴细胞、CD3+CD8+淋巴细胞及自然杀伤细胞计数均最低。>13岁组入院时SARS-CoV-2 IgG阳性率高于其他两组(P<0.05)。3组患儿胸部CT影像学表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流行期间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行为问题及影响因素,为相关问题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知识数据服务平台、PubMed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采用主题检索方式,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2年3月31日,提取相关文献数据进行Scoping综述。结果共检索到文献3951篇,最终纳入35篇,来自12个国家,多数文献来源于儿科学、精神病学、心理学及流行病学相关主题期刊,研究方法大多数采用横断面调查研究。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行为问题主要包括抑郁/焦虑/压力、睡眠问题、网络行为问题、创伤后应激障碍和自伤/自杀5种。影响因素分别从社会人口学特征、生活方式的改变和COVID-19的应对方式3个方面进行分析。结论COVID-19流行期间,国内外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行为问题形势严峻,未来可以通过相关影响因素进一步开展调查研究来改善相关心理行为问题。  相似文献   

13.
患儿男,7日龄,因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半天入院。患儿40+2周剖宫产出生,其母于分娩前1 d确诊为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引起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分娩后母婴分离,患儿由父亲照顾。生后3 d患儿父亲确诊为COVID-19,患儿于生后7 d确诊。患儿确诊第2天出现高热、呼吸困难、低氧及喂养困难,胸部CT示双肺实变合并磨玻璃样改变,以背侧胸膜下为主。患儿入院后予低流量氧疗及体位管理等对症支持治疗,住院10 d后治愈出院。该例新生儿为国内首例报道的由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引起的新生儿重型COVID-19。当产妇或新生儿照顾者为COVID-19疑似或确诊病例时,应对新生儿采取恰当的保护措施,避免新生儿感染。[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22,24 (11):1266-1268]  相似文献   

14.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全球性疫情给传统医疗模式带来巨大挑战。2022年3~5月,上海新冠肺炎流行期间,由于Omicron变异株传染性强、容易免疫逃逸发生疫苗突破性感染,儿童病例数骤增。儿童新冠肺炎定点医院的设立,在儿童专科医院和方舱医院之间起到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自2022年4月7日至6月2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南部院区)儿童新冠肺炎病例定点医院共收治871例儿童新冠肺炎病例,其中3岁以下儿童568例(65.2%),轻型/普通型病例870例(99.9%),1例重型病例。该文报告该定点医院对儿童新冠肺炎病例的管理经验,主要包括:构建病例入院流程,强化以多学科为基础的规范化诊疗,优化重症管理预警和救治系统,实施以家庭为中心的“亲子”护理策略,落实“一人一策”中医中药治疗方案,优化出院流程、加强床位周转,严格全轨迹防控、降低院内感染风险,构建结构化病历系统、借助信息平台、适应病例大流量工作模式,开展科学研究、分析诊疗经验等。[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22,24(8):839-845]  相似文献   

15.
2019年底以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在世界范围内大流行,该病出现神经系统症状的报道不断增加。其中,脑炎被认为是COVID-19严重的神经系统并发症,但国内报道缺乏。合并急性脑炎患儿症状重,如未能早期识别、及时治疗,病死率高,预后差。目前全球疫情仍在流行期间,有必要对COVID-19儿童神经系统重症表现予以关注。因此该综述通过文献检索及详细病案分析,探讨COVID-19合并急性脑炎的临床特点,旨在为临床医生应对可能出现的COVID-19合并急性脑炎病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不同年龄儿童Omicron变异株流行期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临床特征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12月9日—2023年1月8日于广东省中山市人民医院普通儿科住院确诊为COVID-19的211例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年龄分为1个月~<1岁组(84例)、1~<3岁组(64例)、3~<5岁组(29例)和≥5岁组(34例),分析比较不同年龄段儿童的一般情况、临床特征、实验室结果、诊治及转归的差异。结果 3岁以下儿童占COVID-19住院儿童70.1%(148/211),3~<5岁组、≥5岁组患儿合并基础疾病比例高于1个月~<1岁组和1~<3岁组(P<0.05)。与其他3组相比,1个月~<1岁组患儿呼吸困难、鼻塞/鼻涕、腹泻的比例更高,惊厥发作及神经系统受累比例更低(P<0.05)。并且,与其他3组相比,1个月~<1岁组患儿胆汁酸及肌酸激酶同工酶升高比例更高,血小板计数降低、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及淋巴细胞比例降低比例更低(P<0.05)。COVID-19...  相似文献   

17.
儿童中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发生率、住院率和病死率均较成人低,而这种基于年龄的病情程度差异原因尚不明确,探讨儿童发病机制可帮助分析针对高危人群的治疗方法。人血管紧张素转化酶Ⅱ(ACE-2)是新型冠状病毒的主要受体,可限制血管紧张素2介导的肺毛细血管渗漏和炎症,对急性肺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表达随年龄增长而降低。儿童期定期的疫苗接种及较频繁的上呼吸道病毒感染导致规律的免疫激活,结合其强大的固有免疫系统功能,有助于COVID-19患儿感染早期的病毒清除。同时,儿童肺泡上皮细胞的再生和修复能力较强,有助于感染的早期恢复。另一方面,心肺基础疾病、肥胖和吸烟等危险因素在儿童中相对较少。居家隔离政策、学校及时关闭等社会因素对降低儿童感染率也起到保护作用。但是,伴有其他疾病如免疫缺陷的儿童可能属于高危人群,需给予密切关注。针对儿童COVID-19的免疫和保护机制也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目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已经构成世界范围的大流行,可发生于儿童在内的任何年龄段。儿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可出现多个系统的临床症状,其中神经系统症状的报道不断增加,了解儿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相关的神经系统损伤显得尤为重要。该文对儿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神经系统损伤的机制及神经系统损伤的类型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调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发生后儿童维生素D营养状况,并探讨实施严格疫情防控措施对儿童维生素D营养状况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0年2~8月常规体检合格儿童7 460例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2019年2~8月(无疫情期)10 102例常规体检合格儿童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5-hydroxy vitamin D,25(OH)D]水平。同时将观察组与对照组中3~4月期间的体检儿童分别作为疫情防控亚组(n=1 710)和未防控亚组(n=2 877)。将研究对象分成5个年龄段(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学龄期及青春期),比较疫情防控亚组和未防控亚组组间各年龄段儿童血清25(OH)D水平的差异。 结果 观察组3月和4月的血清25(OH)D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疫情防控亚组各年龄段儿童血清25(OH)D水平均明显低于未防控亚组(P<0.001)。疫情防控亚组幼儿期、学龄前期、学龄期和青春期儿童维生素D充足率显著低于未防控亚组(P<0.001),较未防控亚组分别下降10.71%、18.76%、59.63%和56.29%。 结论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严格防控措施可能导致儿童,尤其是学龄期和青春期儿童的维生素D水平明显降低,建议及时监测儿童维生素D水平并补充适量维生素D 制剂,在遵守防疫规定的前提下尽量增加户外日照时间。 引用格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儿童意外伤害的特征,旨在为疫情背景下儿童意外伤害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7月—2022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医学院新华医院收治的意外伤害患儿2526例的病例资料,按时间段分为5个阶段:疫情前(2019年7—12月)、武汉疫情期(2020年1—4月)、全国疫情平稳期(2020年5月—2022年2月)、上海疫情期(2022年3—5月)、上海疫情平稳期(2022年6月)。比较不同时间阶段和年龄阶段儿童意外伤害发生情况,并进一步对其中107例患儿进行问卷调查,探讨儿童意外伤害的特征。结果5个时间阶段意外伤害患儿的性别构成、年龄、年龄分布及多种类型意外伤害构成比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武汉疫情及上海疫情期因意外伤害就诊的人数明显减少。外伤相关意外伤害患儿在各个阶段占比均超过50%,其中武汉疫情期及上海疫情期外伤相关意外伤害人数占比分别为63.9%和82.0%。意外伤害多见于学龄期及学龄前期儿童(1823例,72.17%)。与2021年同期相比,上海疫情期发生意外伤害患儿年龄更小(中位数7岁vs 11岁),外伤相关意外伤害患儿占比增加(97%vs 6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背景下儿童意外伤害病例数减少,而外伤相关意外伤害占比增加。学龄前期及学龄期儿童意外伤害更常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