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生儿李斯特菌败血症临床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新生儿李斯特菌败血症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6月于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收治、血培养阳性的产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败血症新生儿,记录母亲孕产史,患儿围产期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经过及预后等,结合相关文献对新生儿产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败血症临床特点进行探讨.结果 共收治10例新生儿李斯特菌败血症患儿,男8例,女2例;早产儿3例;48h内发病8例,>7天发病2例;母亲围产期发热6例;羊水异常10例.临床表现:10例均反应差,呼吸异常7例,发热5例,惊厥2例,休克1例.实验室检查:血WBC升高(>19.5×109/L)6例,降低2例(<5×109/L),正常2例.白细胞分类单核细胞百分比升高10例;CPR升高10例.血培养产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10例,合并化脓性脑膜炎3例.治疗:美罗培南8例,青霉素加头孢类抗生素2例;转归:治愈7例,好转1例,自动出院后死亡2例.结论 新生儿李斯特菌败血症病情凶险,病死率高,对于有高危因素的新生儿应作为重点监护对象,血常规中白细胞分类单核细胞百分比>8%、脑脊液常规白细胞以单核细胞为主者,应高度怀疑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败血症,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早产儿真菌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及随访情况,为合理诊治及随访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2008年9月至2012年8月我院早产新生儿病房收治的真菌性脑膜炎早产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患儿一般资料、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转归和随访情况.结果 研究期间共收治7例真菌性脑膜炎早产儿,患儿胎龄均<32周,其中极低出生体重儿4例.7例患儿感染前全部应用胃肠外营养,接受了三代以上头孢类抗生素治疗.诊断日龄9 ~ 30天,表现为呼吸暂停、发热、惊厥、反应低下.6例有血常规改变,4例C反应蛋白明显升高,5例血培养为白色念珠菌,对氟康唑及两性霉素B均敏感,2例为白色念珠菌生物变种,仅对两性霉素B敏感,脑脊液检查均有白细胞数和总蛋白的增高,2例脑脊液培养阳性,5例患儿有明显颅内影像学改变.5例给予氟康唑治疗,2例给予两性霉素B治疗,疗程21~50天,5例治愈出院,1例好转出院,1例放弃治疗.治疗过程中未见严重药物不良反应.7例患儿除1例放弃治疗外,余均随访,4例患儿神经发育情况基本正常,头颅影像学正常;其余2例神经发育严重落后的患儿,均于起病2周左右头颅影像学证实形成了脑软化灶或液化区.结论 早产儿真菌性脑膜炎多见于胎龄<32周的早产儿,以白色念珠菌感染多见,呼吸暂停为早期主要临床表现,可能与长期接受胃肠外营养和应用广谱抗生素等因素有关,头颅B超是经济有效的检查方法,颅内形成软化灶或液化区可能提示其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3.
新生儿真菌败血症四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新生儿真菌败血症的发病特点、诊断及治疗措施.方法 回顾分析4例新生儿真菌败血症病例的高危因素、临床特点、病原种类、治疗药物及治疗效果.结果 4例新生儿真菌败血症中,4例长期使用抗生素,2例为极低体质量儿,2例中心静脉置管.放弃治疗1例,治愈3例.结论 早产、极低体质量、深静脉置管和广谱抗生素应用是新生儿真菌败血症的高危因素.新生儿真菌败血症病例临床表现不典型,实验室检查不特异,故对有以上高危因素的患儿要提高警惕,尽早诊断和治疗有助于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新生儿B族链球菌(GBS)败血症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2008年6月至2011年4月本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住院的GBS败血症新生儿资料,回顾性分析GBS败血症患儿的围产期因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与转归。结果 GBS败血症16例,占住院患儿的2.53‰,其中早发型败血症12例,迟发型败血症4例。本院出生7例,占本院出生新生儿的0.43‰。早发型病例以呼吸系统症状为主,生后24 h内发病,迟发型病例以高热为首发症状,均合并化脓性脑膜炎。GBS败血症患儿血WBC明显低于正常,降钙素原反应灵敏,C反应蛋白反应相对滞后。16例血GBS阳性标本均对万古霉素和青霉素敏感,青霉素联合三代头孢或美罗培南治疗有效。结论新生儿GBS败血症临床症状典型、病情凶险,应重视围产期高危因素和早期临床表现,尽早行病原学检测,合理足疗程使用敏感抗生素治疗,有效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  相似文献   

5.
PNICU内早产儿真菌性败血症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目的 分析早产新生儿监护病房(PNICU)内早产儿真菌性败血症的临床特点,为其诊治及预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PNICU21例确诊为真菌性败血症早产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1例真菌性败血症患儿均为<34周早产儿,占同期出院早产儿的1.24%,体质量均<1800g,其中极低出生体质量儿10例,超低出生体质量儿2例.21例真菌感染前全部接受广谱抗生素治疗及静脉营养,17例有皮质激素暴露,17例曾机械通气,4例留置中心静脉导管(PICC),4例曾外科胸腔闭式引流,2例曾使用抑酸剂.起病最早为生后10d,最晚57d.表现为发热、呼吸暂停、灌注差、惊厥等症状.6例血常规白细胞<5.0×109/L,14例C反应蛋白明显升高,13例血小板<100×109/L,血培养近平滑假丝酵母10例,罗伦特隐球菌3例,无名假丝酵母3例,白色假丝酵母菌2例,季也蒙假丝酵母菌、葡萄牙假丝酵母、粉状毕赤酵母各1例,药敏均提示对二性霉素B敏感,氟康唑敏感率为90.48%.脑脊液检查1例白细胞和蛋白均明显增高,培养与血培养一致.CT检查脑组织大片坏死.21例均接受氟康唑抗真菌及对症支持治疗,15例治愈,5例放弃治疗自动出院,1例死亡.结论 PNICU真菌败血症多见于<34周早产儿,以假丝酵母类最为多见,高危因素包括出生胎龄、体质量、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机械通气、皮质激素暴露、外科手术、中心静脉置管等,可伴有白细胞升高或减少、血小板减少、C反应蛋白升高等,氟康唑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新生儿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以提高该病的诊治水平,降低漏诊率.方法 收集我院2012年1月至2015年3月新生儿病房收治的66例确诊侵袭性真菌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对患儿的一般情况、发病时间、首发症状、实验室检查、血培养结果、治疗转归、随访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平均发病日龄为(18.6 ±9.1)d;临床表现不典型,以呼吸暂停、喂养不耐受、发热、精神反应差、活动少为首发症状;实验室检查表现为血小板减少及C-反应蛋白增高、(1,3)-β-D葡聚糖增高;血培养以念珠菌为主;氟康唑治疗效果好.结论 新生儿真菌感染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对有高危因素的患儿需高度警惕真菌感染的可能,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早产儿真菌性败血症暴发流行的控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总结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早产儿真菌性败血症暴发流行的防控救治经验。方法对2008年本科真菌性败血症暴发流行患儿的临床资料和防控措施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临床特点:16d内发生早产儿真菌性败血症11例,均为医院感染;极低出生体重儿8例,超低出生体重儿1例;主要症状为在原发病的基础上突然发热、肤色苍白、肢端发凉、皮肤花纹、心率减慢或增快、呼吸急促或呼吸暂停、发绀、腹胀、拒奶、反应差等,不能以原发病解释;实验室检查WBC明显降低或增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CRP增高,PLT减少;胸部X线多出现新的病灶或原有表现加重;血培养热带假丝酵母菌阳性9例,胃液培养4例,阳性1例;本次传染源为一例院外感染患儿。(2)防控措施:隔离患儿,加强病室空气和物品消毒,切断一切可能的传播途径。(3)救治:氟康唑静脉给药,加强抗细菌、免疫支持疗法。(4)转归:流行历时16d,至最后1例血培养转阴历时23d,至最后1例出院历时100d,全部治愈出院。结论 NICU可流行真菌性败血症,多累及早产儿、极(超)低出生体重儿,多种标本培养有助于明确诊断。科学防控、有效的综合治疗能取得良好效果。加强消毒隔离、明确并切断传播途径是控制流行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早产儿真菌性败血症暴发流行的防控救治经验。方法对2008年本科真菌性败血症暴发流行患儿的临床资料和防控措施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临床特点:16d内发生早产儿真菌性败血症11例,均为医院感染;极低出生体重儿8例,超低出生体重儿1例;主要症状为在原发病的基础上突然发热、肤色苍白、肢端发凉、皮肤花纹、心率减慢或增快、呼吸急促或呼吸暂停、发绀、腹胀、拒奶、反应差等,不能以原发病解释;实验室检查WBC明显降低或增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CRP增高,PLT减少;胸部X线多出现新的病灶或原有表现加重;血培养热带假丝酵母菌阳性9例,胃液培养4例,阳性1例;本次传染源为一例院外感染患儿。(2)防控措施:隔离患儿,加强病室空气和物品消毒,切断一切可能的传播途径。(3)救治:氟康唑静脉给药,加强抗细菌、免疫支持疗法。(4)转归:流行历时16d,至最后1例血培养转阴历时23d,至最后1例出院历时100d,全部治愈出院。结论 NICU可流行真菌性败血症,多累及早产儿、极(超)低出生体重儿,多种标本培养有助于明确诊断。科学防控、有效的综合治疗能取得良好效果。加强消毒隔离、明确并切断传播途径是控制流行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新生儿B族链球菌(group B streptococcus,GBS)败血症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本院NICU住院的GBS败血症患儿的资料,回顾性分析GBS败血症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与转归。结果GBS败血症16例,占住院患儿的2.3%o,其中早发型败血症14例,迟发型败血症2例。本院出生9例,占本院出生新生儿的0.46%o。早发型病例以呼吸系统症状为主,生后36h内发病,迟发型病例以高热为首发症状,4例合并化脓性脑膜炎,其中1例并发脑脓肿、1例并发多脏器功能衰竭。GBS败血症患儿血WBC明显低于正常,C反应蛋白升高数十至数百倍,PLT下降明显。16例血GBS阳性标本均对万古霉素敏感,氨苄青霉素联合美罗培南治疗有效。结论新生儿GBS败血症临床症状明显、病情凶险,病死率高,母孕后期应常规筛查,重视新生儿早期临床表现,尽早行病原学检测,合理足疗程使用敏感抗生素治疗,有效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早发型新生儿B族链球菌(GBS)败血症的围生期临床特征,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治疗水平.方法 收集2005-2009年我院分娩的新生儿资料,回顾性分析GBS败血症患儿的围生期因素、发病时间、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和预后.结果 GBS败血症7例,均为早发型感染,检出率为0.113‰.早产儿1例,生后即反应低下、呻吟、呼吸困难;实验室检查:WBC2.6×109/L,N 0.76,CRP 55 mg/L,需呼吸机治疗.足月儿6例,于生后48 h内发病,临床表现有呼吸困难、精神反应差、青紫、发热、肌张力异常等,其中1例合并化脓性脑膜炎者出现惊厥;实验室检查:WBC 1.9~24.9×109/L,N 0.38~0.88,CRP 17~>160 mg/L,1例需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辅助呼吸.7例均合并肺炎,青霉素联合头孢吡肟或美罗培南治疗有效.结论 我国存在新生儿GBS败血症散发病例,病情严重.应重视围生期高危因素和早期临床表现.尽早行病原学检测,选择敏感抗生素治疗可有效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新生儿真菌性败血症的高危因素、病原谱、药物敏感性以及抗菌药物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至2013年8月收治的新生儿真菌性败血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共收治23例新生儿真菌性败血症,培养出真菌36株,其中近平滑假丝酵母菌20株(55.6%)、白色假丝酵母菌11株(30.6%)。药敏试验显示,真菌对两性霉素、五氟尿嘧啶敏感性最高,总有效率在69.4%~77.8%。23例新生儿均有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应用广谱抗生素、有创操作等真菌性败血症的高危因素。抗真菌治疗后预后良好(存活或好转出院)15例(65.2%),预后不良(放弃或死亡)8例(34.8%)。预后良好组的平均抗真菌治疗时间高于预后不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82,P0.05)。抗真菌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内,新生儿的肝肾功能及外周血白细胞变化不明显;血小板在抗真菌治疗开始后1周内即升高,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真菌败血症病原菌以假丝酵母菌为主,对两性霉素敏感性较高;足疗程抗真菌治疗可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早产儿白色念珠菌性败血症的临床和实验室特点,为其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沈阳市儿童医院8例NICU确诊为白色念珠菌性败血症早产儿的临床资料、辅助检查结果、治疗效果及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例念珠菌性败血症患儿均为早产儿,50%为极低出生体重儿,均合并不同原发病,4例给予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6例置中心静脉导管(PICC),8例患儿均曾长时间静脉营养,所有病例均存在长期应用头孢三代以上广谱抗生素,临床表现为嗜睡、喂养不耐受、心动过缓、呼吸暂停、黄疸加重,甚至呼吸循环衰竭。6例白细胞异常,6例C-反应蛋白(CRP)中重度增高,血清1,3-β-D葡萄糖(BG)检测,6例呈阳性改变。8例患儿均接受氟康唑治疗,7例治愈,1例放弃治疗。结论早产儿白色念珠菌性败血症临床表现不典型、实验室检查不特异,主要与患儿胎龄、出生体重、机械通气、深静脉置管、胃肠外营养、激素和广谱抗生素的应用有关,故对有高危因素的早产儿要尽早诊断和治疗,以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早产儿真菌性败血症临床特点及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的意义.方法 对2009年3月至2011年2月本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收治临床怀疑真菌感染的早产儿,应用MB -80微生物动态快速检测系统及GKT-5M真菌1,3-β-D葡聚糖检测试剂盒定量检测血浆1,3-β-d葡聚糖水平,同时进行血常规、C反应蛋白和血培养检测.确诊真菌性败血症的患儿为病例组,未确诊者为对照组.分析早产儿真菌性败血症的临床特点,比较两组血浆1,3-β-D葡聚糖水平.结果 30例疑诊患儿,病例组14例.病例组中,71.4% (10/14)的真菌性败血症早产儿为极低出生体重儿,血培养均为假丝酵母菌(念珠菌).临床表现除出现感染症状外,85.7% (12/14)的患儿血小板计数明显下降.42.9%( 6/14)的真菌性败血症早产儿合并真菌性脑膜炎.病例组血浆1,3-β-D葡聚糖水平为181.1(129.6~1009.3)pg/ml,明显高于对照组5.0(5.0 ~8.8) 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例合并真菌性脑膜炎患儿血浆1,3-β-D葡聚糖水平为1565.5(183.6~3549.3) pg/ml,8例未合并真菌性脑膜炎患儿的血浆1,3-β-D葡聚糖水平为159.0(48.0~183.7) 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治疗后血浆1,3-β-D葡聚糖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产儿真菌性败血症多见于极低出生体重儿,以念珠菌血症多见,多数患儿血小板计数明显下降,易合并真菌性脑膜炎.血浆1,3-β-D葡聚糖对早产儿真菌性败血症的早期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新生儿坏死性肺炎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回顾分析2例新生儿坏死性肺炎患儿的临床资料,并总结文献报道。结果 2例新生儿均确诊为社区获得性金黄色葡萄球菌致坏死性肺炎,以发热起病,胸片示渗出性改变伴囊性影,CT示为多发空洞改变,痰/血培养均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阳性,万古霉素治疗有效,影像学检查随访示好转。通过数据库检索,共有4篇病例报道,加上本组2例共7例新生儿坏死性肺炎病例。致病菌均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其中1例合并有铜绿假单胞菌,6例为社区获得性感染,均发生于无免疫缺陷新生儿,6例为原发性坏死性肺炎,6例为单侧肺受累;5例有发热表现,5例合并败血症,分别有3例、2例、1例并发胸腔积液、气胸或支气管胸膜瘘,2例有肺外感染;C反应蛋白均明显升高;3例需要机械通气,6例预后良好。结论新生儿坏死性肺炎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要致病菌,诊断主要依靠典型影像学和病原学检查,治疗主要选择针对革兰阳性球菌的抗生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新生儿李斯特菌败血症的临床特点,提高对新生儿李斯特菌败血症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6年6月诊治的9例经血培养确诊的新生儿李斯特菌败血症的临床特点。结果 9例均为早产儿,剖宫产;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绀(7例)、发热(5例)、气促(4例)、肌张力减弱(4例)、呼吸窘迫(3例)等。9例新生儿血培养均检出李斯特菌,3例在痰液、1例在脑脊液中同时培养出李斯特菌;药敏试验显示,李斯特菌对氨苄西林、青霉素和复方新诺明敏感率最高。9例均在血培养确诊李斯特菌败血症后调整抗感染药物治疗,均痊愈或好转出院。结论新生儿李斯特菌感染是一种严重的感染性疾病。对有发热症状的孕妇,应警惕李斯特菌感染。尽早行病原学检测和目标性治疗有助于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6.
新生儿B族链球菌败血症3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新生儿B族链球菌(group B streptococcus,GBS)败血症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2011年3月至2014年10月泉州市儿童医院NICU收治的GBS败血症患儿的资料,回顾性分析GB S败血症患儿的围产因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与转归。结果 GB S 败血症33例,占住院患儿的2.0‰(33/16448)。其中早发型败血症21例,均为足月儿,呼吸窘迫13例、气促11例、青紫10例。晚发型败血症12例,足月儿8例,早产儿4例,以高热为首发症状入院10例,6例合并化脓性脑膜炎。33例血GB S阳性标本均对万古霉素敏感,青霉素联合美罗培南治疗有效,其中18例治愈出院,临床好转后自动出院9例,死亡2例,放弃治疗死亡4例,总病死率18.2%。结论新生儿GB S败血症临床症状明显,早发型病例以呼吸系统症状为主,晚发型病例以高热为首发症状。母孕后期应常规筛查,重视新生儿早期临床表现,尽早行病原学检测,合理足疗程使用敏感抗生素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新生儿早发型B族链球菌(groupBseptococcs,GBS)败血症的临床特点及防控方法。方法收集近2.5年间我院新生儿科收治的新生儿早发型GBS败血症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早发型GBS败血症患儿的高危围生因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与转归。结果新生儿早发型GBS败血症12例,新生儿迟发型GBS败血症3例,占同期住院的新生儿败血症的10.1%(15/148);本院出生的早发型GBS败血症7例,占我院产科活产新生儿的0.3%。(7/24502)。早发型GBS败血症中75%在生后6h内起病;首发症状为气促、呻吟、青紫;病情多危重,合并症多见有呼吸衰竭7例(58.3%),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6例(50.0%),肺出血6例(50。0%),休克5例(41.7%);死亡2例,病死率为16.7%。病程中均表现有明显的白细胞异常及C反应蛋白升高,白细胞〈4.0×108/L4例。GBS的药敏显示对青霉素、头孢菌素、美罗培南、万古霉素均高度敏感,哌拉西林舒巴坦或青霉素/哌拉西林舒巴坦联合美罗培南治疗有效。结论新生儿早发型GBS败血症起病早,病情危重,病死率高,确立国内孕中晚期GBS的筛查防治方案及加强高危新生儿生后早期的管理,早诊早治,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24例新生儿沙眼衣原体肺炎患儿相关临床资料,提高对新生儿沙眼衣原体肺炎的认识。方法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2005年6月至2011年10月因肺炎收治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新生儿科患儿呼吸道标本中的DNA,回顾性分析24例患儿的病史特点、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特点、治疗及转归情况。结果新生儿沙眼衣原体肺炎主要表现为阵发性咳嗽、无热或低热、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增高及X线胸片双肺广泛间质和(或)肺泡浸润,予红霉素或阿奇霉素治疗,均好转或治愈。初始误诊为肺结核5例,误诊率20.8%。结论新生儿衣原体肺炎无特异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尤其是X线胸片易误诊为肺结核,应尽早行病原学检查,有利于及时诊治,减少并发症,红霉素或阿奇霉素是治疗衣原体肺炎有效的首选抗生素。  相似文献   

19.
新生儿败血症285例临床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1 990年1月~1 999年12月我院新生儿病房收治的285例新生儿败血症患儿进行回顾性的临床分析,探讨近10年来早发性败血症与晚发性败血症病原学,临床治疗之特点,以达到更有效的临床治疗及预防本病发生的目的.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全部病例符合新生儿败血症临床诊断.285例中,男215例,女70例,男:女(3.07:1).发病时间,0~7天(早发性)101例,这组患儿中有43例具有高危因素(如胎膜早破,孕母感染等),胎龄<37周42例,≥37周59例:8~28天(晚发性)184例,胎龄<37周27例,≥37周157例.二、分析方法对早发组与晚发组的感染途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的差异分别进行统计学分析.  相似文献   

20.
极低出生体质量儿真菌性败血症17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极低出生体质量儿(VLBWI)真菌性败血症的临床特征,为其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确诊为真菌性败血症的17例VLBWI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08年1月至2011年5月共收治VLBWI(含超低出生体质量儿)287例,确诊真菌性败血症17例,发生率为5.92%.17例真菌性败血症患儿在真菌感染前均接受过广谱抗生素和静脉营养治疗,14例曾机械通气,13例曾留置经外周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起病最早为生后7 d,最晚为生后51 d.真菌性败血症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检测血浆(1,3)-β-D葡聚糖(BG)均明显升高(46 ~ 8 285 pg/ml).血培养白色假丝酵母菌9例,克柔假丝酵母菌4例,近平滑假丝酵母菌2例,无名假丝酵母菌2例.药敏试验显示所有菌株对氟康唑和两性霉素B均敏感.17例起初均予氟康唑治疗,其中8例因疗效欠佳改用两性霉素B脂质体治疗.治愈13例,自动出院3例,1例死亡.结论 VLBWI真菌性败血症的发生率仍较高,病原菌主要为白色假丝酵母菌和克柔假丝酵母菌,医源性因素如广谱抗生素的使用、中心静脉置管、机械通气等不容忽视.患儿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血浆BG检测可作为真菌性败血症的诊断、疗效及预后判断的重要指标.氟康唑及两性霉素B脂质体治疗真菌性败血症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