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抽动障碍(TD)是一种常见的心理行为障碍疾病,尚乏特异性诊断指标,目前主要采用临床描述性诊断方法,依据患儿抽动症状及相关伴随精神行为表现进行诊断。约半数TD伴有1种或1种以上共患病,增加了疾病的复杂性和严重性。诊断TD须排除风湿性舞蹈病、肝豆状核变性、癫、药源性抽动、心因性抽动及其他锥体外系疾病。TD治疗前应确定治疗的靶症状,可以是抽动,亦可以是共患病症状;治疗原则是药物治疗和心理行为治疗并重,注重治疗的个体化。  相似文献   

2.
抽动障碍(tic disorders,TD)尤其是Tourette综合征(Tourette syndrome,TS)患儿存在很多行为与情绪问题,共患精神障碍的发生率很高[1]。这些共患病和行为问题及抽动症状本身均严重干扰患儿的学习和生活,恶化其社会人际关系,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全面系统评估,为治疗提供依据,并有针对性的采用心理治疗,控制抽动症状、缓解心理压力,促进患儿全面康复。1TD心理评估1.1行为评定量表和访谈问卷  相似文献   

3.
儿童抽动障碍(tic disorder, TD)是起病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的一种神经精神疾病,主要表现为不自主、反复、快速的一个部位或多部位肌肉运动抽动或发声抽动,TD患儿常伴有诸多心理行为障碍,如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强迫障碍(OCD)、睡眠障碍及情绪障碍等[1-4]。随着TD患儿年龄的增大,大部分患儿病情逐渐好转,但仍有部分患儿病情顽固,症状长期存在,对患儿的自尊产生很大的影响,同时也对其学习、社会心理等方面造成不良影响。目前TD临床上多用氟哌啶醇、硫必利等抗精神类药物治疗,但通常药物不良反应较大,因此患儿服药的依从性较差,导致最终的疗效欠佳。近年来有学者报告采用盐酸托莫西汀治疗TD患儿有一定的效果,不良反应少[5-6]。但盐酸托莫西汀治疗TD患儿的疗效报道在国内还并不多见,且既往研究之研究对象的年龄范围大(7~17岁),本研究特别针对大年龄患儿(10~18岁)进行观察分析,探讨盐酸托莫西汀对大龄TD患儿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对大年龄TD患儿的治疗具有参考性。  相似文献   

4.
抽动障碍(tic disorders,TD)是起病于儿童期,以抽动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精神疾病[1-2].其发病是遗传、生物、心理和环境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确切病因和发病机制不清,中枢神经递质失衡,纹状体多巴胺活动过度或突触后多巴胺受体超敏感为其发病机制的关键环节[1,3].TD的发病近年有增多趋势,其临床表现多样,共患病复杂,诊断与治疗需要予以规范.  相似文献   

5.
抽动障碍(tic disorders,TD)是一种起病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以不随意突发、快速、重复、非节律性、刻板单一或多部位肌肉运动和(或)发声抽动为特点的一种复杂、慢性神经精神障碍。由于运动和(或)发声抽动经常使患者缺乏自尊,导致家庭生活、社会形象及学习和工作表现受损和环境适应困难。抽动症状根据抽动部位不同可分为运动抽动与发声抽动,根据复杂程度可分为简单抽动及复杂抽动。根据发病年龄、临床表现、病程长短和是否同时伴有发声抽动而分为:短暂性TD;慢性运动或发声TD;发声  相似文献   

6.
孤独症谱系障碍(ASD)为一类广泛性神经系统发育障碍,以社会交往及交流障碍、兴趣狭窄、刻板与重复行为为主要特点。目前ASD的发病率呈显著上升趋势,早期合理的个性化综合干预治疗可明显改善患儿预后。由于ASD的病因不明,目前尚无特效药,主要以行为与教育干预为主;对ASD的伴发症状,如易激惹、自伤行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睡眠问题等,合理应用一些药物,可改善ASD患儿的行为干预效果。随着ASD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布美他尼、催产素、维生素D及高压氧治疗,可有望改善ASD核心症状。该文对目前针对ASD的行为与发展干预及治疗方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7.
抽动障碍(tic disorder, TD)是一种以快速、不自主、非节律性、单一或多部位肌肉运动或发声抽动为特点的复杂的慢性神经精神障碍。TD和过敏性疾病均与机体免疫失衡相关, 症状涉及不同部位或器官, 发病机制复杂, 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临床研究发现TD和过敏性疾病之间明显相关, 但二者的关联机制至今尚不明确, 主要涉及神经-免疫交叉障碍方面。该文综述TD和过敏性疾病的相关机制研究进展, 以期加强对于二者共病的认知, 为TD的病因学研究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8.
儿童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是在学龄儿童中广泛存在的以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和冲动行为为特征的心理行为疾病.目前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临床现有的治疗方法 包括药物、心理社会干预及生物反馈治疗等,文章就有关治疗的研究及进展进行分析评价,供临床医师参考.  相似文献   

9.
抽动障碍(tic disorder,TD)是一种不自主地、反复快速地1个或多个部位运动抽动和(或)发声抽动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综合征[1]。多见于学龄儿童和学龄前儿童,5~10岁儿童最多见,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比例(3~4)∶1[2]。抽动症状常从头面部开始,逐渐发展到颈肩部,最后波及躯干及四肢。抽动症状时轻时重,呈波浪式进展,间或静止一段时间,也可以由于某些诱因而加重[1]。抽动形式也不固定,新的抽动形式可以代替旧的,或在原有基础上出现新的抽动形式[2]。TD根据抽动的表现形式以及持续时间大致分为3种类型:短暂性抽动障碍(transient tic disorders)、慢性运动或发声TD(chronic motor or phonic tic disorders)和发声与多种运动联合TD。TD常共患其他疾病,共患病率高达85.7%,如强迫性障碍(obsessive compulsive dis-order,OCD)、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睡眠障碍(sleep dis-order)等,相当一部分患儿伴情绪障碍[3],共患疾病对于患儿的困扰往往大于TD本身。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顺德龙江地区小学生抽动障碍(TD)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其与微量元素的关系。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顺德龙江地区4062名6~12岁的学龄儿童进行TD横断面调查,并检测TD患儿的血微量元素,同时取40例正常儿童作对照。结果:TD总患病率为2.98%;短暂性抽动障碍、慢性运动或发声抽动障碍、发声与多种运动联合抽动障碍的患病率分别为3.62%、2.39%、1.21%。男孩TD患病率显著高于女孩(3.92% vs 1.96%,P<0.05)。TD患儿血铜、锰、镁水平与正常儿童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铅水平显著增高,血锌、铁水平则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临床亚型的TD患儿的血微量元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D在6~12岁的学龄儿童中较多见,男孩患病率高于女孩;高血铅及锌、铁缺乏可能是TD的病因之一,治疗时应予以考虑。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运用Meta 分析方法评价阿立哌唑治疗儿童抽动障碍(TD)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检索2000 年1 月到2014 年8 月国内外主要数据库,收集有关阿立哌唑治疗儿童TD 的临床对照试验,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进行Meta 分析。结果 6 个随机对照研究(共551 个病例)纳入分析,显示在随访终点时阿立哌唑与各个传统治疗TD 的药物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不同治疗时间疗效的亚组分析显示:2周、4 周和8 周时与传统治疗TD 的药物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与氟哌啶醇比较,二者疗效无差别,但阿立哌唑的锥体外系反应较少(P结论 与传统的药物相比,阿立哌唑在改善儿童TD 主要症状方面同样疗效显著,但尚不能认为阿立哌唑更具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心理行为干预联合生物反馈治疗对学龄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患儿的疗效。方法 选择注意力缺陷型、多动-冲动型及复合型学龄前ADHD患儿各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干预措施前瞻性随机分为对照组、心理行为组、生物反馈组和综合组,治疗4个月后评估注意力集中时间及Conners父母量表(PSQ量表)的冲动-多动、多动指数评分。结果 治疗后心理行为组、生物反馈组和综合组中,三种类型患儿注意力集中时间均明显增加(P < 0.05)。对于三种类型的患儿,采用生物反馈及综合治疗均可降低冲动-多动评分(P < 0.05);注意力缺陷型及复合型患儿采用心理行为及综合治疗可降低多动指数评分,多动-冲动型患儿采用心理行为、生物反馈及综合治疗均可降低多动指数评分(均P < 0.05)。结论 心理行为干预联合生物反馈治疗可提高ADHD患儿注意力集中水平,改善冲动-多动及多动的行为症状,不同ADHD类型患儿治疗效果略有不同。  相似文献   

13.
In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 behavioral disorders are the most stable disorders.Hyperactivity, oppositional and aggressive behavioral disorders are highly prevalent. Over the past 20 years a large number of longitudinal studies have presented the main risk factor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se behavioral disorders.The biopsychosocial development models include biological, psychological, social and family risk conditions. The model given by Moffitt (1993) is demonstrated; intervention strategies for the treatment of aggressive behavior are shown in brief.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智力障碍(ID)人群的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样症状的发生情况。方法 选取2017年1~6月就读于上海市某特殊学校的6~18岁ASD人群和ID人群,以及同期在上海市某普通学校就读的同年龄段普通(TD)人群,由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填写社交反应量表(SRS),分别对其进行ASD样症状评估。结果 共纳入69例ASD、74例ID和177例TD研究对象。ID组SRS量表检查阳性率(47.3%)显著高于TD组(1.7%)(P < 0.001),低于ASD组(87.0%)(P < 0.001)。ASD组、ID组和TD组SRS量表总分分别为114±26、80±24、38±19分,其中ID组SRS量表总分显著高于TD组得分(P < 0.05),以社交认知维度差异最为显著(Cohen's d值为2.00)。轻-中度ID亚组和重-极重度ID亚组的SRS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且SRS得分与IQ之间无明显相关性(P > 0.05)。结论 6~18岁ID人群较普通人群存在更显著的ASD样症状,应对ID人群尽早进行ASD筛查并给予干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抽动障碍(TD)儿童T辅助(Th)淋巴细胞及其亚群表达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TD组和对照组(健康儿童)外周血中Th淋巴细胞及其亚群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TD组Th淋巴细胞的百分比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Th淋巴细胞的异常率为68.7%,比对照组(18.8%)增高(P < 0.001);而且Th淋巴细胞百分比和耶鲁综合抽动严重程度评分呈负相关(r=-0.3945,P < 0.001)。在Th淋巴细胞亚群中,TD组Th1淋巴细胞百分比明显高于对照组,而Th2淋巴细胞百分比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结论 Th淋巴细胞及其亚群的平衡失调导致的细胞免疫功能异常可能与儿童TD的发生相关,且Th淋巴细胞水平可作为评估TD严重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16.
早产儿脑白质损伤病因复杂,可导致长期的神经认知行为缺陷,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手段。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线粒体功能障碍在早产儿脑白质损伤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可能是脑白质发育障碍的常见亚细胞机制,涉及氧化应激、ATP合成减少、钙稳态失衡。文章将对线粒体在脑神经发育过程中的作用和造成其功能障碍的机制作一综述,希望能够通过保护线粒体功能对早产儿脑白质损伤进行及早干预,为改善存活早产儿神经发育结局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儿童共患抽动障碍(TD)的临床特征及影响因素。方法 观察 312 名 ADHD 儿童共患 TD 情况,分析 ADHD 共患 TD 类型、不同亚型 ADHD 患儿的 TD 共患率,并对 13 个 ADHD 儿童共患 TD 的可能影响因素进行了单因素及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 312 名 ADHD儿童共患 TD 42 例(13.5%),ADHD 混合型(ADHD-C)TD 的共患率为 24.1%,高于 ADHD 多动-冲动型(ADHD-HI,10.9%)和 ADHD 注意缺陷型(ADHD-I,8.8%)患儿(P结论 ADHD 共患 TD 受多种因素影响,应早期针对主要的危险因素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18.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 is the most common neurodevelopmental disorder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with prevalence ranging between 5% and 12% in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Tic disorders (TD) are common co-morbidities in paediatric ADHD patients with or without pharmacotherapy treatment. There has been conflicting evidence of the role of psychostimulants in either precipitating or exacerbating TDs in ADHD patients. We carried out a literature review relating to the management of TDs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with ADHD through a comprehensive search of MEDLINE, EMBASE, CINAHL and Cochrane databases. No quantitative synthesis (meta-analysis) was deemed appropriate. Meta-analysis of controlled trials does not support an association between new onset or worsening of tics and normal doses of psychostimulant use. Supratherapeutic doses of dextroamphetamine have been shown to exacerbate TD. Most tics are mild or moderate and respond to psychoeducation and behavioural management. Level A evidence support the use of alpha adrenergic agonists, including Clonidine and Guanfacine, reuptake noradrenenaline inhibitors (Atomoxetine) and stimulants (Methylphenidate and Dexamphetamines) for the treatment of Tics and comorbid ADHD. Priority should be given to the management of co-morbid Tourette’s syndrome (TS) or severely disabling tics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with ADHD. Severe TDs may require antipsychotic treatment. Antipsychotics, especially Aripiprazole, are safe and effective treatment for TS or severe Tics, but they only moderately control the co-occurring ADHD symptomatology. Short vignettes of different common clinical scenarios are presented to help clinicians determine the most appropriate treatment to consider in each patient presenting with ADHD and co-morbid TDs.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山东地区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CH)伴甲状腺发育不全(TD)患儿TUBB1基因突变的类型和特点。方法 对山东地区289例确诊CH伴TD患儿进行TUBB1基因全编码区突变研究。提取患儿外周血全基因组DNA,PCR扩增TUBB1基因全编码区,对扩增产物进行Sanger测序,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 289例CH伴TD患儿中发现4例(1.4%) TUBB1基因存在c.952C > T (p.R318W)杂合变异,导致TUBB1蛋白第318位色氨酸变成精氨酸,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遗传变异分类标准与指南,该变异评级为"可能致病的"。结论 在山东地区CH伴TD患儿中发现了新的TUBB1基因变异,提示TUBB1基因可能是CH伴TD的候选致病基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