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类百日咳综合征的病原学及其临床特点。方法 对2016年2月至2017年12月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可疑百日咳住院患儿进行痰百日咳博德特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细菌培养、呼吸道病毒抗原及血清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测。结果 共有197例患儿纳入研究,其中119例(60.4%)百日咳博德特菌PCR检测阳性,78例百日咳检测阴性的标本中,其他病原检测阳性者37例,其中鼻病毒14例(37.8%),肺炎支原体14例(37.8%),博卡病毒4例(10.8%),副流感病毒3型3例(8.1%),呼吸道合胞病毒1例(2.7%),流感嗜血杆菌1例(2.7%)。百日咳组患儿的平均年龄、痉挛样咳嗽、鸡鸣样回声、咳后呕吐、阵发性青紫、并发症及肺部体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百日咳组男性患儿的比例(57.1% vs. 35.3%)、白细胞计数[(18.83±11.54)×109/L vs. (12.46±6.01)×109/L]、淋巴细胞计数[(10.62±8.48) ×109/L vs. (6.54±5.13×109/L]明显高于类百日咳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鼻病毒和肺炎支原体是引起类百日咳综合征的主要病原,白细胞和淋巴细胞计数可作为临床初步区别百日咳与类百日咳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窒息新生儿尿酶改变及其与外周血白细胞计数的关系。方法 28例窒息新生儿,分为轻度窒息组(10例)和重度窒息组(18例);另外选择9例正常新生儿作对照组,检测各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尿N乙酰β氨基酸葡萄糖苷酶(NAG)和γ谷胺酰转肽酶(GGT),比较各组间白细胞计数及其与NAG、GGT的关系。结果 外周血白细胞计数、NAG、GGT重度窒息组分别为(27.42±10.95)×109/L,(34.28±26.18) U/L,(30.50±21.10) U/L,轻度窒息组分别为(10.24±4.10)×109/L,(10.34±8.72) U/L,(16.80±6.48) U/L,对照组分别为(15.70±3.21)×109/L,(2.73±2.50) U/L,(8.75±2.43) U/L。重度窒息组与轻度窒息组和对照组比较,外周血白细胞计数、NAG、GGT均显著升高(P<0.05)。轻度窒息组与正常组比较,除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外,NAG和GGT也显著升高(P<0.05)。直线相关分析显示:重度窒息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与尿NAG呈显著正相关关系(γ=0.41,P<0.05),与GGT呈正相关关系,但无显著性(P>0.05)。结论 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升高与新生儿窒息程度和尿酶升高程度密切相关,在临床上可将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作为窒息后肾损伤的预警参数。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窒息新生儿尿酶改变及其与外周血白细胞计数的关系。方法 28例窒息新生儿,分为轻度窒息组(10例)和重度窒息组(18例);另外选择9例正常新生儿作对照组,检测各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尿N乙酰β氨基酸葡萄糖苷酶(NAG)和γ谷胺酰转肽酶(GGT),比较各组间白细胞计数及其与NAG、GGT的关系。结果 外周血白细胞计数、NAG、GGT重度窒息组分别为(27.42±10.95)×109/L,(34.28±26.18) U/L,(30.50±21.10) U/L,轻度窒息组分别为(10.24±4.10)×109/L,(10.34±8.72) U/L,(16.80±6.48) U/L,对照组分别为(15.70±3.21)×109/L,(2.73±2.50) U/L,(8.75±2.43) U/L。重度窒息组与轻度窒息组和对照组比较,外周血白细胞计数、NAG、GGT均显著升高(P<0.05)。轻度窒息组与正常组比较,除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外,NAG和GGT也显著升高(P<0.05)。直线相关分析显示:重度窒息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与尿NAG呈显著正相关关系(γ=0.41,P<0.05),与GGT呈正相关关系,但无显著性(P>0.05)。结论 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升高与新生儿窒息程度和尿酶升高程度密切相关,在临床上可将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作为窒息后肾损伤的预警参数。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亚急性坏死性淋巴结炎(SNL)的病因、临床特征和实验室检查特点,以提高对SNL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14例经病理确诊的SNL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发病以学龄儿为主,平均年龄(10.4±2.9)岁,男女之比1.8∶1.临床表现主要为淋巴结肿大、压痛14例(100%),发热13例(92.9%),皮疹、肝脾肿大各2例(14.3%).14例患儿白细胞计数(2.3~7.4)×109/L,平均(3.90±0.35)×109/L,其中白细胞降低10例(71.4%),未见白细胞升高;12例C反应蛋白检测,8例轻度升高(10~30mg/dl);13例患儿行血沉检查,11例(82.6%)高于正常水平(20mm/h),平均40mm/h,最高达70mm/h;8例患儿行抗核抗体检测,2例阳性;12例患儿行抗EB病毒抗体检查4例阳性,11例行血支原体-IgM检查1例阳性,6例行柯萨奇病毒抗体检测1例阳性,柯萨奇、EB病毒混合感染1例;淋巴结组织活检可见大小不一的碎屑状坏死,坏死周围可见组织细胞增生,很少出现浆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结EB病毒DNA检测阴性.8例患儿给予强的松1.5~2.0mg/(kg·d)治疗,效果显著.病情稳定后复查血常规,5例白细胞恢复正常;复发1例,其余患儿预后良好.结论 对于不明原因发热伴淋巴结肿大、疼痛的患儿,应尽早行淋巴结活检确诊,该病呈自限性,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但少数有复发,应长期随访.无证据证明EB病毒在SNL的发病中起作用,白细胞恢复正常可作为病情好转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保定地区小儿肺炎的病毒、细菌、肺炎支原体检出阳性率及不同季节、不同地域检出率之间的关系。方法2003年1月~2006年1月选择保定儿童医院2 726例肺炎患儿,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技术检测血清病毒IgM抗体和肺炎支原体IgM抗体,同时作痰细菌培养。结果病毒检出率47.76%(1 302/2 726);细菌检出率13.79%(376/2 726);肺炎支原体检出率20.73%(565/2 726);病毒于第一、四季度为感染高峰;细菌第一、三季度感染率高,肺炎支原体第二、三季度感染率高。病毒感染城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细菌感染农村高于城市,肺炎支原体感染城市高于农村,两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保定地区肺炎患儿仍以病毒感染为主,其次为肺炎支原体及细菌感染。病毒感染冬春季发病率高;细菌第一、三季度感染率高,农村高于城市;肺炎支原体第二、三季度感染率高,城市高于农村。  相似文献   

6.
7岁以下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病原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苏州地区7岁以下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痛原学分布.方法 对2007年10月至2008年3月间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呼吸科住院患儿中7岁以下急性下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810例,采用无菌负压吸引法采集新鲜痰液,进行细茵培养,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病毒,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血清支原体、衣原体抗体.结果 810例患儿中556例病原栓测阳性(68.6%),单纯病毒感染181例(22.3%),单纯细菌感染124例(15.3%),单纯支原体感染72例(8.9%),单纯衣原体感染10例(1.2%),混合感染169例(20.9%).病毒以呼吸道合胞病毒为主(35.8%),细菌则以肺炎链球菌为主(13.8%),其次为流感嗜血杆菌(4.6%).结论 苏州地区7岁以下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最常见痛原是病毒,其次是细菌、支原体、衣原体.支原体感染多见于1岁以上儿童,混合感染则多见于3岁以下儿童.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幼年型粒单核细胞白血病(JMML)的早期临床、实验室特点,以提高诊断水平和治疗的有效性。方法分析17例JMML患儿的临床特征、外周血常规、单核细胞计数、血涂片,骨髓活检和/或骨髓穿刺的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胎儿血红蛋白(HbF)和病毒抗原检测,诊断及治疗问题。结果17例患儿的年龄分布:2个月~5岁4个月,中位年龄14个月。临床表现:88.2%出现发热、面色苍白、咳嗽,76.5%胸片示支气管肺炎,皮肤出现丘疹58.8%,所有病例肝脾均肿大,其中≥5 cm者占52.9%,淋巴结肿大(浅表和深部)占82.4%。实验室:17例患儿外周血白细胞数中位值32.9×109/L、单核细胞绝对值中位值3.9×109/L,14/17例外周血涂片见髓系前体细胞,中位值28%,7例红系有病态造血,血红蛋白中位值88 g/L,血小板计数中位值33×109/L。骨髓活检和/或骨髓穿刺:原始、早幼粒/原幼单细胞数在5%~20%;14例作骨髓细胞免疫学检测,12例的免疫表型为MPO 、CD117 及其他的髓系标记,2例免疫表型为MPO-、CD14 、CD33 ;14例进行细胞遗传分析,其中4例染色体单体改变依次为-8, 8q 、-6, 6q 、-20、-8;分子生物学检测bcr-abl基因阴性。HbF增高(中位值33%),病毒学检测EBV-IgM阳性7例、CMV-IgM阳性6例。结论JMML发病年龄以2岁以内多见,占60%。最初的诊断可类似ITP、病毒感染。JMML有效治疗很少,在缺乏相合供体情况下可选择联合化疗和诱导分化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急性感染患儿血小板数量变化的规律和临床意义。方法360例患儿入院24 h内进行危重病例评分,分为非危重组56例,危重组256例,极危重组48例,同时测定血小板数量和白细胞数量。结果危重组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明显高于非危重组[(488±148)×109/L vs.(371±57)×109/L、(15±2)×109/L vs.(12±1)×109/L],极危重组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124±96)×109/L、(8±3)×109/L]明显低于危重组和非危重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白细胞计数与血小板计数明显呈正相关(r=0.719,P<0.05)。结论危重组感染患儿血小板计数明显升高,极危重组明显下降,血小板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机体的炎症程度,作为评估病情严重程度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白细胞介素6(IL -6)在肺炎支原体感染中的变化及其免疫致病作用 ,采用ELISA法检测43例MP肺炎、17例MP肺炎合并胸腔积液、30例健康对照小儿血清IL -6水平 ,同时检测17例胸腔积液胸水中IL -6含量。结果胸腔积液组和MP肺炎组血清IL -6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显著增高(P均<0.01) ;胸腔积液组与MP肺炎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 ;胸腔积液患儿外周血WBC≥10.0×109/L组、CRP阳性组的胸水IL -6水平较WBC<10.0×109/L、CRP阴性组两组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均<0.01)。提示IL -6在儿童支原体肺炎肺外并发症的病程进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急性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的病原学特点。方法对2005年10月至2009年9月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呼吸科8172例急性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采用无菌负压吸引法采集其新鲜痰液,分别用直接免疫荧光法、RT-PCR检测7种常见病毒抗原和人类偏肺病毒基因(6599例),细菌培养检测细菌(6404例),ELISA法检测血清肺炎支原体(7842例),检出的阳性病例入选,分析其病例资料。结果 8172例标本中检出1种或1种以上病原4756例(58.2%),6404例细菌检测标本中阳性1883例(29.4%),6599例病毒检测标本中阳性1886例(28.2%),7842例肺炎支原体检测标本中阳性2630例(33.5%)。细菌病原中肺炎链球菌(10.8%)最多见。病毒中以呼吸道合胞病毒(15.8%)最常见。病原混合感染率为16.9%,以细菌及病毒混合感染为最常见。呼吸道合胞病毒冬季检出率最高,人类偏肺病毒冬春季、副流感病毒3夏季检出率较高,流感病毒A夏季检出率较低,肺炎支原体检出率夏秋季较高,冬春季较低;副流感病毒1,2季节差异不明显。结论肺炎支原体是本地区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最常见的病原,病毒次之,细菌是混合感染的常见病原。细菌和病毒感染多见于1岁以下婴儿,而支原体感染多见于3岁以上儿童。各病原的流行季节各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