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小儿危重病例评分法在婴幼儿重症肺炎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正确评估婴幼儿重症肺炎的严重程度,指导重症肺炎的诊治。方法应用小儿危重病例评分法对218例婴幼儿重症肺炎进行评分。结果0~70分属极危重病例,共33例,占15.1%;70~80分属危重病例,共59例,占27.0%;80~100分属非危重病例。共126例,占57.9%;评分值越低病情越重,患儿病死率越高;住院期间共进行4次评分,病情好转,评分上升,高分值病例数的百分比不断增加;并进行器官功能衰竭的评估,其评分越低,发生多器官功能衰竭的病例越多,累及器官数越多。结论小儿危重病例评分法可准确判断婴幼儿重症肺炎病情轻重,并对动态观察病情,指导治疗,预测预后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小儿危重病评分法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小儿危重病评分法(草案)的临床应用,对50例ICU患儿于入院24小时内、第3、7天及出院前进行危重病评分及器官功能衰竭的评估。结果显示,50例中首次评分为81~100分者26例,71~80分15例、≤70分9例,平均分值80.978±10.654,中位数82分。根据评分值分为81~100分、71~80分和≤70分 3组,分别代表病情非危重、危重和极危重。小儿危重评分越低,发生器官功能衰竭数越多(F=19.29,P<0.001),MSOF发生率越高(x~2=27.03,P<0.001)。3组间存活、自动出院和死亡病例首次危重评分值及同期器官功能衰竭数的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意义(F值分别为10.65,35.87,P均<0.001)。非危重、危重和极危重3组患儿经治疗后,随病情好转,危重评分值基本上逐渐升高,各组的4次评分分值间差异均有显著意义(F值分别为7.69,36.29,12.83,P均<0.01)。表明小儿危重评分能准确反映病情、判断疗效和预后,在ICU和非ICU病房的急重症患儿中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小儿危重病例评分法(草案)临床应用的评价   总被引:71,自引:6,他引:71  
目的用小儿危重病例评分法(草案)评估患儿病情的严重程度。方法对12所三级医院小儿加强医疗病房中的1235例患儿进行了危重病例评分及器官功能衰竭的评估。评分值从高到低分为:~100、~80、0~703个组,依次代表病情非危重、危重、极危重。住院期间共进行4次评分。结果首次评分显示:非危重、危重、极危重患儿病死率依次为3.2%、10.2%、25.2%,各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以后各次评分结果与首次评分相似,分值越低病死率越高。1、2、3、3个以上器官功能衰竭分别占31.9%、19.5%、10.6%、3.5%,病死率依次为4.8%、7.4%、26.5%、53.8%,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非危重、危重、极危重患儿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发生率依次为15.4%、47.5%、83.0%,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结论小儿危重病例评分可准确判断病情轻重,分值越低,器官功能衰竭越多,病死率亦越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应用小儿危重病例评分法和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诊断标准评估急性中毒患儿病情严重程度。方法:1997年1月至1999年6月收治的129例急性中毒患儿,在住院期间进行3次评分,按评分值分为3组:非危重组(~100)、危重组(~80)、极危重组(0~70)。结果:首次评分显示3组患儿死亡率随分值降低而逐渐增高,即非危重组1.96%、危重组11.54%、极危重组26.92%。三组比较(χ2=11.13, P<0.0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第2,3次评分结果与首次相似,评分越低死亡率越高。3组患儿MSOF发生率也随分值降低而升高,依次是3.9%,34.6%,76.9%,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62.03,P<0.01)。结论:小儿危重病例评分和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诊断标准可较准确地判断急性中毒患儿的病情和预后,评分值越低、MSOF发生率越高,死亡率越高。  相似文献   

5.
新生儿疾病危重评分与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新生儿疾病危重评分与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 (MODS)的关系。方法 对 4 4例危重新生儿应用危重病例评分系统进行评分。结果 非危重组无一例病情恶化或死亡 ,危重组病死率为 15 4 % ,极危重组病死率为10 0 %。分值越低 ,发生功能不全的器官越多 ,MODS发生率越高 (F =15 6 9,χ2 =10 6 1,P均 <0 0 1) ,首次评分值与功能不全器官数呈高度负相关 (r =- 0 72 0 ,P <0 0 1)。随病情好转 ,分值逐渐升高 ,非危重、危重和极危重组 3次评分值间差异均有显著意义 (F值分别为 17 37、84 76、31 14 ,P均 <0 0 1)。结论 新生儿疾病危重评分与MODS高度相关 ,可准确反映病情和预后  相似文献   

6.
应用评分法评估儿科危重患儿病情与预后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141例ICU患者于入ICU第1、3、7天同时作我国的小儿危重评分、国外的小儿死亡危险(PRISM)评分及评估器官系统功能衰竭情况。小儿危重评分与PRISM评分和器官系统功能衰竭呈高度负相关。存活和死亡组的小儿危重评分、PRISM评分,在入ICU的1、3、7天均有非常显著的差异。将小儿危重评分从高至低分为~100、~80、~70三组,代表病情非危重、危重、极危重,将PRISM评分从低至高分为0~、11~、21~三组,代表死亡危险低、中、高,二种评分各组间ICU病死率均有显著的差异(P<0001)。小儿危重评分越低,发生器官系统功能衰竭的越多,MSOF发生率越高(P<0001),存活和死亡组间,小儿危重评分与发生脏器功能衰竭的数目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01)。提示:小儿危重评分和PRISM评分均可客观、有效地评估病情和预后,小儿危重评分与系统器官功能衰竭评估着重点不同,二者各有优势,在评估病情与预后上,可以互补。  相似文献   

7.
急危重患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早期监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急危重患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监测方法及小儿危重病例评分与DIC的内在关系.方法 随机对我院PICU新入院的急危重患儿在入院24 h内进行首次小儿危重病例评分,根据分值不同依次分成三组:非危重组(>80分)32例;危重组(71~80分)29例;极危重组(≤70分)23例.评分后按照试验要求应用发色底物法测定抗凝血酶Ⅲ活性(AT-Ⅲ:A);用ELISA法测定D-二聚体和P-选择素水平.结果 三组共收集病例84例,其中22例合并DIC,占26%.危重组和极危重组DIC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危重组(x2=6.32,12.82,P值均<0.05).而且首次小儿危重病例评分值越低,DIC的发生率就越高(x2=27.01,P<0.01).22例DIC患儿的AT-Ⅲ:A降低,而D-二聚体、P-选择素均显著升高,敏感性高达90%以上,明显高于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和纤维蛋白原等指标(x2=35.22,P<0.01).结论 小儿危重病例评分可用于急危重患儿DIC的早期监测,对科学把握DIC早期实验室检测的有利时机有重要的临床意义;D-二聚体、AT-Ⅲ:A、P-选择素作为急危重患儿DIC的早期监测指标,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小儿危重病例评分(PCIS)和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在评估儿科病人病情和预后的关系。方法:180例急诊患儿在入院1、3、7d作PCIS和SIRS指标和检查。结果:PCIS越低,SIRS病例越多,d1,d3,d7 PCIS为87.1分,92分,94.2分(P<0.001),SIRS病例占50%,19.9%,差异显著(P<0.05),PCIS危重(-80分),极危重(-70分)组SIRS病例占83.3%,较非危重组(-100分)39.9%明显升高(P<0.0001),SIRS组PCIS低,病死率高(P<0.0001),SIRS病例PCIS≤80分时,病死率显著升高(P<0.01),与PCIS动态评估不同,持续SIRS病例病经无明显升高。结论:PCIS与SIRS在评估病情,反映病情演变等方面有较高的相关和一致性,生理学危害评估系统与SIRS有密切联系,SIRS病例PCIS≤80分,死亡危险明显增加,PCIS动态评估对全面评价患儿状态和预后非常有意义,SIRS应注重早期识别和监测。  相似文献   

9.
简化小儿危重病例评分法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目的简化小儿危重病例评分法.分析用简化评分系统评估患儿病情的效果,以期更好地适用于基层医院.方法对14家三级医院的1 036例患儿,于入院第1、3、7天及出院或死亡时进行小儿危重病例评分.原评分10项指标中,依次减去动脉氧分压(PaO2)和pH、BUN或肌酐、血钠和血钾,余8、7、5项指标,原评分分别乘以0.8、0.7、0.5形成新的评分系统.分析简化评分系统评估病情与原评估方法的符合率(应>80%)及二者的相关性,观察简化后评分体系的病死率变化与原评分法是否一致.结果首次评分减去2、3、5项指标后,与原病情评估一致的病例分别为82.6%(856/1 036)、80.7%(836/1 036)、69.9% (724/1 036),显示用5项指标评估病情符合率较低.简化后第3、7天和末次评分,与原病情评估符合率为81.5%~97.1%.简化前、后有良好相关性(r=0.629~0.948, P均<0.001).简化后4次评分,非危重、危重、极危重组病死率差异有非常显著性(χ2 =86.13~740.33,P均<0.001),即评分越低,病死率越高.在同一病情状态下,简化前后的病死率变化不大.如极危重组首、末次评分原病死率为29.8 %、67.4%,简化后病死率分别为30.0%~27.9%、66.3%~64.4%.结论首次评分减去2项指标、其余各次评分减去5项指标后的病情评估与原评分法基本一致.用简化后的评分体系评估极危重、危重、非危重组间的病死率,差异仍有非常显著性,其病死率变化趋势与原评分体系一致.  相似文献   

10.
毒鼠强中毒与低钙血症的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毒鼠强中毒与低钙血症的相关性。方法根据小儿危重病例评分法将毒鼠强中毒患儿分为危重组(70~90分)和极危重组(<70分);对照组为门诊健康体检儿童。比较各组血清总钙水平、不同血钙水平、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率及死亡率。结果毒鼠强中毒组血钙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且与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血钙越低,MODS发生率及死亡率越高。结论毒鼠强中毒可导致低钙血症,血钙越低,病情越重,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研究早产儿视网膜病(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的发生率、高危因素、治疗与随访情况。方法对2005年7月-2007年12月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NICU收治的符合ROP筛查标准的早产儿,于生后2周开始由资深眼科医师开始行间接眼底镜检查眼底,并进行随访。结果434例早产儿中ROP的发生率为5.5%(24/434例),24例ROP中Ⅰ期19例,Ⅱ期3例,Ⅲ期2例。Ⅲ期阈值病变者行激光光凝治疗,全部患儿均恢复正常。对434例早产儿行单因素分析得出,胎龄、出生体重、住院时间、吸氧、吸氧浓度、吸氧时间、呼吸暂停、新生儿肺透明膜病(RDS)、肺表面活性剂(PS)的应用、机械通气、输血、光疗时间、感染与ROP的发生有相关性(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胎龄、出生体重、胎数、吸氧时间、光疗时间、代谢性酸中毒、母亲妊高症、颅内出血是影响ROP发生的主要因素。结论早产是ROP的根本原因,防治各种并发症、合理的氧疗是预防ROP的关键。建立完善有效的ROP筛查制度,早期发现、早期治疗ROP,可改善ROP的预后。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