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分析心血管疾病患者在介入诊疗过程中的辐射剂量,探讨其预防措施.方法 抽取用SIEMENS Aritis Zee Floor DSA介入诊疗的心血管疾病患者186例,记录随机配备的辐射检测系统显示的总辐射时间(T)、剂量面积乘积(DAP)、累积剂量(CD),由DAP估算有效剂量(ED),由CD估算最高皮肤剂量值(PSD).结果 患者所受T为0.9~71.2 min,平均10.5 min,>30 min的9例(4.8%);ED为0.11~282.9 mSv,平均32.2 mSv,>100 mSv的10例(5.4%);1 Gy<PSD (1/2CD)≤3Gy的40例(21.5%),PSD(1/2CD)>3 Gy的4例(2.2%);1 Gy< PSD(4/5CD)≤3Gy的53例(28.5%),PSD(4/5CD)>3Gy的14例(7.5%).T与PSD(1/2 CD)、PSD(4/5CD)、ED在置信度(双侧)为0.01时显著相关.结论 23.7%~36.0%心血管介入患者可因累积剂量导致严重的皮肤损伤,5.4%心血管介入患者有显著的致癌危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床旁防护屏对冠状动脉介入诊疗过程中,第一及第二术者位置辐射剂量的屏蔽效果。方法 采用冠状动脉造影过程中常用的足位、右足位、左足位、头位、左头位、左侧位、右侧位7个体位,桡动脉途径,对标准仿真人模体进行曝光采集。测量高度125 cm,在不同采集体位时,测量有无床旁防护屏情况下的入射体表剂量率,采用t检验比较体表入射剂量率是否存在差异,并分别计算辐射剂量的屏蔽效果。结果 在无床旁防护屏情况下,各采集体位第一术者位置的剂量率高于第二术者(t=97.1~2 263.0,P<0.05);在有床旁防护屏情况下各采集体位(除左足位外)第一术者的剂量率低于第二术者(t=-80.9~275.1,P<0.05);床旁防护屏对第一、第二术者位置的辐射剂量屏蔽率范围分别为92.26%~99.36%、27.83%~97.90%。结论 采用床旁防护屏可有效降低操作者位置的辐射剂量,并改变了操作者站立区域的剂量分布,冠状动脉介入诊疗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床旁防护屏,同时重点关注第二术者的防护。  相似文献   

3.
放射性介入操作中辐射剂量与防护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放射性介入操作所导致的辐射剂量已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尤其是考虑到该项操作的频率不断增加和日趋复杂化。现有研究的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目前放射性介入操作中的剂量水平、操作人员和患的辐射危险以及辐射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 探讨如何控制先心病(CHD)患者在介入诊疗中辐射剂量。方法 利用SIEMENS DSA设备连续观察介入诊疗的CHD患者273例。按年龄和疾病分组统计总辐射时间(T)、累积剂量(CD)、剂量面积乘积(DAP)、峰值皮肤剂量(PSD)和有效剂量(ED),分段统计CD和PSD,结合CHD介入诊疗实际进行分析,为控制辐射剂量提供依据。结果 总体T、CD、PSD(1/2CD)、PSD(4/5CD)、DAP、ED中位数达到3.05 min、113 mGy、56.5 mGy、90.4 mGy、11.62 Gy?cm2,、1.98 mSv,参数范围差异显著;CHD介入诊疗以未成年为主分布于各年龄段、各病种,年龄分组以少年中位数突出,疾病分组以室内隔缺损(VSD)中位数较大,各分组参数范围均差异显著;辐射剂量分段统计以<100 mGy为主,>500 mGy较少。结论 提高术者及介入放射技师辐射剂量控制意识及技能,采用多种措施减少或避免辐射暴露,通过数据库建立辐射剂量参照值,有助于控制CHD患者介入诊疗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5.
由放射性介入操作所导致的辐射剂量已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尤其是考虑到该项操作的频率不断增加和日趋复杂化。现有研究的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目前放射性介入操作中的剂量水平、操作人员和患者的辐射危险以及辐射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6.
介入放射学辐射剂量与放射防护状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扼要介绍国外对介入放射学辐射剂量和放射防护调查研究及采取的相应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介入诊疗过程中悬吊防护屏位置的变化对第1及第2术者位置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 采用冠状动脉造影过程中常用的足位、右足位、头位、左足位、左侧位、左头位、右侧位7个体位,经桡动脉途径对标准仿真人模体进行曝光采集。测量高度取125及155 cm,在不同采集体位时,用剂量仪测量不同悬吊防护屏位置时第1及第2术者位置的体表入射剂量率,并比较其是否存在差异。结果 对于第1术者只在左足位测得有效剂量率值,且悬吊防护屏靠近患者时的体表入射剂量率高于靠近术者时(t125=46.9,t155=4.1,P<0.05);第2术者在足位、右足位、左侧位、右侧位悬吊防护屏靠近术者时的体表入射剂量率高于靠近患者时(t125=11.9、24.4、11.2、2.7,t155=16.1、2.8、14.4、28.8,P<0.05);在头位、左足位、左头位时吊防护屏靠近术者时的体表入射剂量率低于靠近患者时(t125=-4.3、-2.4、-80.4,t155=-10.2、-6.7、-152.6,P<0.05)。结论 冠状动脉介入诊疗过程中悬吊防护屏位置的变化能引起操作者所受剂量的改变,但是不同体位时悬吊防护屏位置变化所引起的操作者所受剂量的变化趋势也不同,因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应针对不同投照体位合理应用悬吊防护屏,以有效减少操作者所受剂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贵阳市从事介入诊疗工作的医务人员辐射防护用具使用及维护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对47名介入诊疗医护人员(医师、护士、放射技师)辐射防护用具使用情况进行现场观察,并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介入诊疗医师、护士和放射技师在使用辐射防护用具的实际人次占应使用辐射防护用具总人次的比例平均为50%(104/208)、32%(41/128)、32%(13/40)。不同性别使用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职称对辐射防护用具的使用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高级职称介入诊疗医务人员在辐射防护用具的维护方面意识低于初、中级职称。结论介入诊疗医务人员辐射防护用具使用及维护的总体情况有待提高,放射卫生监督管理部门及开展介入诊疗工作的单位主管部门应加强介入诊疗医务人员辐射防护用具使用和维护方面的知识培训,提高辐射防护用具使用和维护的意识,并督促改善辐射防护行为。  相似文献   

9.
冠心病介入诊疗术后迷走反射的临床分析及护理体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丁蕊  刘继英 《医学影像学杂志》2004,14(5):347-347,353
1 材料与方法  我院自1998年11月~2 0 0 2年7月共行冠心病介入诊疗12 0 0例。其中冠状动脉造影82 4例,男5 84例,女2 4 0例,平均年龄5 5 .2±8.9岁。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术加支架成形术2 96例,男15 6例,女70 ,平均年龄4 7.2±14 .1岁。所有病人均在术后即刻至4h内拔除鞘管。拔除鞘管的方式均为人工股动脉局部压迫止血。2 结果  本组病人共2 3例发生血管迷走反射,占1.92 % ,其中男18例,女5例。临床表现:面色苍白、胸闷、心悸、恶心、呕吐、出冷汗、全身无力、四肢厥冷、血压下降,所有病人均有心率缓慢(心率<5 0次/min) ,心电图示窦性心动…  相似文献   

10.
大剂量放射性1I去除分化性甲状腺癌患者术后残留甲状腺组织及治疗转移灶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由于此项治疗属于开放型放射性工作,服用大剂量131I的患者成为一种特殊的“辐射源”,对周围人群和环境造成辐射污染,辐射防护尤为重要。服用大剂量131I的患者必须住院隔离,何时出院,如何和患者接触,是否会对医务人员和家属造成辐射损害已成为公众普遍关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CT引导下各类介入操作中患者接受的有效辐射剂量。方法回顾性分析近2年来我科CT引导下介入诊断和治疗259例次患者的检查资料。介入操作包括穿刺活检、引流、射频消融、经皮瘤内无水乙醇注射术、放射性125Ⅰ粒子植入术、腹腔神经丛阻滞术等6种方法。浏览PCAS系统上的医学信息和图像,并记录患者所接受的介入诊疗方式、扫描时间、扫描次数、总毫安秒、CT剂量指数、剂量长度乘积。有效辐射剂量根据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ICRP)制定的蒙特卡罗有效剂量转换公式进行计算。结果放射性125Ⅰ粒子植入术、经皮瘤内无水乙醇注射术、射频消融术、腹腔神经丛阻滞术、引流、活检平均有效辐射剂量分别是(25.62±10.43)mSv、(19.02±7.35)mSv、(18.69±6.39)mSv、(16.22±5.60)mSv、(10.66±4.51)mSv和(9.67±3.81)mSv,粒子植入术的有效辐射量明显高于其他介入操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CT引导下单次介入操作有效辐射剂量相对较小,引起辐射损伤及后续并发症的危险小,但多次介入治疗累积的有效辐射剂量可能会较大,需要引起一定的重视。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合并焦虑障碍患者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的变化.方法 73例经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CHD的住院患者,通过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ospital anxiety and depression scale,HADS)的焦虑亚量表评分,分为焦虑障碍组(焦虑组,41例)和对照组(不伴焦虑障碍,32例),运用动态心电图系统采集患者的心电信号进行HRV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合并焦虑障碍的CHD患者HRV指标SDNN、rMSSD、PNN50明显降低,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焦虑评分与CHD患者冠脉病变程度无明显相关性,焦虑与焦虑状态比较HRV指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冠心病合并焦虑症患者更容易引起心率变异性降低,交感神经兴奋增强,有可能增加心源性猝死概率;同时,抗焦虑治疗对预防心源性猝死可能有效.  相似文献   

13.
介入放射学在过去20多年来得到迅速的发展,新的技术和影像监视手段也获得不断的进步,其在临床上的应用日益广泛,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利益。与此同时,介入放射学对患者的高辐射剂量也引起了许多国家放射学界的密切关注,开展了很多对患者的辐射剂量测量以及防护措施的研究,并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刘彬  白玫 《介入放射学杂志》2009,18(12):923-926
目的 对比采用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ICRP)60和ICRP 103组织器官权重因子计算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术(CAG)及经皮穿刺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CI)所致有效幅射剂量的变化.方法 采用在ART仿真人体辐照体模(fluke biomedical)躯干部分布放热释光剂量计的方法获得器官剂量,再将器官剂量按照不同版本ICRP组织器官权重因子加权求和获得有效剂量.分析有效剂量变化趋势及原因.同时计算有效剂量与剂量面积乘积(DAP)转换系数.结果 ICRP 103对组织器官权重因子进行调整后带来了有效剂量的增加:CAG(6.88%)和PCI(8.46%).对于CAG、PCI诊疗过程,权重因子的变化带来女性有效剂量的变化为7.25%(8.76%),男性有效剂量的变化为6.51%(8.17%);有效剂量对DAP的转换系数也从0.10(0.13)变为0.11(0.14).结论 ICRP 103对组织器官权重因子的调整导致了CAG和PCI诊疗过程所致患者器官剂量的增加,对于有效剂量增加幅度PCI略高于CAG,女性患者略高于男性患者.有效剂量的增加有两方面原因:器官权重因子变化小而器官当量剂量大和器官当量计晕小但器官权重因子变化大.有效剂量和DAP之间转换系数的变化表明在介入放射工作中用转换系数估算患者有效剂量时要考虑新版本ICRP对组织器官权重因子的调整.  相似文献   

15.
高尿酸血症与冠心病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高尿酸血症与冠心病的关系 ,以进一步控制冠心病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 60例冠心病患者进行血尿酸测定 ,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 :60例冠心病患者中有 3 3例血尿酸升高 ,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0 1)。结论 :高尿酸血症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将150例临床上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依据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分为三组:单支病变组58例,双支病变组50例,三支病变组42例,对三组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观测颈动脉内一中膜厚度(IMT)、颈动脉斑块、颈总动脉内径等指标,并进行比较。分析它们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之间的关联性。结果 150例冠心病患者中,双支病变组及三支病变组与单支病变组比较均有IMT增厚、Crouse积分较高及颈总动脉内径增宽(P<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有紧密的相关性,随着颈动脉硬化程度的增高,冠脉病变程度随之加重。  相似文献   

17.
心血管病介入操作时患者受照剂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对心血管介入手术中患者所受辐射剂量及与辐射剂量相关的指标进行采集和分析,为改善患者的辐射防护提供依据.方法 对在省属三级甲等医院进行的26例完整的心血管介入手术的患者进行临床数据采集,按手术类别分成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术(CA)及行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术(CA)后继续行经皮穿刺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两组,采用TLD个人剂量计照射野矩阵测量法,检测患者荧光照射时间、入射皮肤剂量(ESD)、最高皮肤剂量(PSD)、剂量-面积乘积(DAP)等指标,用TLD测量在模拟心血管手术条件下体模器官剂量.结果 荧光透视时间为(17.7±15.6)min,范围为0.80~42.4 min;ESD范围为(159±138)mGy,4.40~459 mGy;PSD范围为(769±705)mGy,22.6~2.43×103mGy.CA+PTCA组的荧光照射时间、ESD、PSD均大于C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最大皮肤受照剂量与透视时间有较好的相关性(r=0.84,P<0.01).结论 心血管病放射性介入操作时,可通过透视时间来估算最大皮肤受照剂量.
Abstract:
Objective To collect and analyze the radiation dose to patients in cardiovascular interventional procedures and the radiation dose-related indicators,in order to provide a basis for improving radiation protection of patients.MethodsThe clinical data of 26 cases of complete cardiovascular interventional procedures was collected in the municipal Grade A Class Three hospitals,including coronary angiography (CA) and 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 (PTCA),and the patient-received radiation doses and other related factors was studied.TLD personal dosimeter radiation field matrix method was used to measure fluorescence time,the entrance skin dose (ESD),the peak skin dose (PSD),dosearea product (DAP) and other indicators.TLD was used to measure the organ dose of the phantom under the cardiovascular interventional procedure condition.ResultsThe fluoroscopy time was (17.7 ±15.6) min during the range of 0.80-42.4 min.The average entrance skin dose (ESD) was (159 ± 138)mGy during the range of 4.40-459 mGy.The peak skin dose (PSD) was (769 ± 705) mGy during the range of 22.6 - 2.43 × 103mGy.The fluorescence time,entrance skin dose (ESD) ,peak skin dose (PSD) of the group CA + PTCA are greater than the group CA and the difference has statistical significan.The peak skin dose and the fluoroscopy time have good linear correlation (r = 0.84,P < 0.01 ).Conclusion The peak skin dose the patient received in cardiovascular interventional radiological operation can be estimated through the fluoroscopy time.  相似文献   

18.
介入性放射学是近年发展起来的、在一些计算机新技术和生物工程新材料基础上利用放射诊断学手段进行诊断和治疗的新技术,它的出现,确实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利益,但也开始注意到它可能给病人造成辐射损伤。在一些放射性介入的操作中,病人接受剂量可能大到能引起病人的皮肤和眼晶体损伤,因而病人的辐射防护问题已引起了国内外广泛的重视,而且开展了较为广泛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