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心电编辑技术在室性早搏患者双源CT(DSCT)冠状动脉成像中的应用.方法 搜集2011年9月至2012年1月在本院行DSCT冠状动脉检查的室性早搏患者37例(包括偶发室性早搏15例,频发室性早搏11例,二联律7例,三联律3例,室性早搏伴短阵性室性心动过速1例),联合应用心电编辑技术,评价心电编辑前后图像质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7例患者中35例编辑成功,右冠状动脉、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及回旋支心电编辑前图像质量分别为2.01 ±0.82、2.52±0.99、1.65±0.96,编辑后图像质量分别为3.42±0.54、3.26±0.64、3.12 ±0.41,各支编辑前后图像质量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t=8.95、9.18、10.59,P<0.05);35例心电编辑成功,其中30例(81.08%)使用的是“删后”,4例使用的是“删前”,1例使用的是“加中间,删两边”,同时联合应用绝对值编辑,2例编辑失败.结论 在室性早搏患者中,利用“删后”、“删前”及“加中间,删两边”心电编辑方法可以明显减轻或消除心率所带来的冠状动脉CTA伪影,显著提高图像质量;而“删后”是室性早搏患者心电编辑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应用双源CT对早搏患者进行冠状动脉成像的可行性.方法 对70例临床可疑冠心病的早搏患者进行双源CT增强扫描.利用回顾性心电门控重建心电图编辑前后的图像,以4级记分评价图像质量.比较心电图编辑前后的图像质量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 70例中28例患者的心率波动范围较小[(41.0±18.4)次/min],无需心电图编辑可获得诊断级图像;其余42例患者的心率波动范围较大[(71.4±28.7)次/min],心电图编辑前后的冠状动脉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2.09±1.27)和(1.50±0.7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764,P<0.01);不可评价的冠状动脉节段比例从24.8%(154/620)降至3.4%(21/6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1.846,P<0.01).70例患者98.0%(1014/1035)的冠状动脉节段可以评价.结论 拥有高时间分辨率的双源CT能够为早搏患者提供可评价的图像;对于心率波动范围大的患者,心电图编辑能够显著改善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心电编辑技术在快心率患者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中的应用。方法:收集2010年9月~2010年12月在我院进行DSCT冠状动脉检查的心率≥80次/min患者76例(其中男34例,女42例),按心率快慢分5组,用绝对值进行心电编辑;节段性评价心电编辑前后图像质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76例患者中,心电编辑的绝对值均在收缩期,其中以280ms及230ms(或240ms)应用较多;心电编辑前后各段图像质量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快心率患者中,利用绝对值进行心电编辑可以减轻或消除冠状动脉CTA伪影,显著提高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4.
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和心电编辑在房颤患者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和心电编辑在房颤患者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应用双源CT对87例房颤患者行冠状动脉血管成像.对冠状动脉图像质量按4分法进行分段评价.将图像质量分值低于1分或连续两段2分者纳入需要心电编辑组.比较无需编辑组和需要编辑患者平均心率、心率波动和心率变异.结果 对87例共1218段动脉进行图像质量评价.42例无需心电编辑,45例需心电编辑,两组平均心率、心率波动和心率变异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心电编辑后,有36例(80%)达到诊断要求.结论 通过选择适当的重组时相,双源CT对部分房颤患者能直接获得满意的冠状动脉图像.心电编辑能够明显改善房颤患者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心电编辑在改善双源CT冠脉图像质量中的作用。方法:以冠脉分支为单位,回顾性分析60例心率变异过大或心律失常患者双源CT冠脉成像编辑前后的图像质量,总结不同类型的心电编辑方法。结果:60例心率变异过大或心律失常患者,心率范围为55~269次/min,平均心率(92.8±31.9)次/min,冠脉图像编辑前后的图像质量总评分分别为2.26±1.03、3.5±0.61(t=-17.85,P=0.001);表明编辑前后图像质量的评分有统计学意义,编辑后图像质量明显改善。结论:心电编辑技术可以明显改善心率变异过大或心律失常患者双源CT冠脉成像的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不同心室率、心室率波动对心房颤动患者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CTCA)图像质量的影响程度以及心电编辑对图像质量改善的有效性.方法 50例心房颤动患者行CTCA检查.评价心电编辑前后各节段冠状动脉血管的图像质量(优、中、差).用X~2检验分析不同心室率、心室率波动程度间及心电编辑前后图像质量的差异程度,用Pearson方法分析平均心室率及心室率波动程度与图像质量间的相关性.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比较,计算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结果 50例心房颤动患者,平均心室率47~153次/min,平均(89±23)次/min;心室率波动程度7.7~36.8次/min,平均(18.2±6.1)次/min.共评价冠状动脉血管节段704段,最终不可用于诊断的冠状动脉血管节段24段(3.4%),6例患者(12.0%)的CTCA图像中部分血管段无法满足诊断需要.平均心室率>100次/min时图像质量差的冠状动脉节段数(11段)及心室率波动程度>24次/min时图像质量差的冠状动脉节段数(11段)均明显增加(P<0.05).冠状动脉各节段总体图像质量、右冠状动脉及远段冠状动脉血管图像质量与平均心室率及心室率波动程度均有显著相关性(r值分别为0.50、0.55、0.53、0.49、0.42和0.44,P值均<0.05).心电编辑前后图像质量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以患者为单位,与冠状动脉造影对照,诊断冠状动脉狭窄≥50%的敏感性、特异性、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分别为100%(6/6)、93.2%(41/44)、100%(41/41)、66.7%(6/9).结论 应用64层螺旋CT进行心房颤动患者的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可在一定平均心室率及心室率波动范围内通过心电编辑有效改善图像质量,提高检查成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心电编辑功能对于改善心律失常或心电图信号不明原因故障中冠脉成像质量的作用。方法:搜集30例在检查前已知心律失常或仅在检查过程中出现心律失常或检查过程中出现同步记录的心电图信号部分缺失的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资料,使用心电图编辑功能,比较编辑前后重建的冠状动脉图像质量。结果:对于低心率(<70次/分)的房性早搏(扫描过程中出现一次),心电编辑软件可以有效改善其冠脉图像质量,编辑前后可评估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房室传导阻滞、心电信号缺失冠脉图像质量可以有限度地改善,对房颤改善不明显。对于高心率(≥70次/分)的房性早搏(扫描过程中出现一次)、房室传导阻滞,心电编辑软件均可有限度地改善,对房颤改善不明显,编辑前后可评估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心率不同的两组心律失常,低心率组图像质量可评估率(74.74%)高于高心率组(66.07%),心电编辑软件均可改善两组图像质量,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于窦性心律不齐,心率波动幅度越大,冠脉图像不可评估率越大,两组心电编辑后图像质量均得到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检查前或检...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室性期前收缩(premature ventricular contractions,PVC)对冠状动脉双源CT血管成像(DSCTA)图像质量的影响以及心电编辑在PVC患者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对36例实施冠状动脉DSCTA过程中出现PVC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另选取39例窦性心律患者作为对照.冠状动脉图像采用4分法进行分段图像质量评分.PVC组患者按早搏发作频次分为单发、2个、3个及3个以上4组.比较PVC组与对照组,对室性早搏频次分组及其编辑前后的图像质量评分进行分析.分析室性早搏频次与平均图像质量评分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PVC组患者总体图像质量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x2=265.444,P<0.001).图像质量评分与室性早搏发作频次呈负相关(r=-0.700,P<0.01).PVC患者编辑后图像质量评分明显高于编辑前.结论 PVC对冠状动脉DSCTA有影响.心电编辑技术能够明显改善室性早搏患者的冠状动脉成像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心电编辑技术在128层CT回顾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血管成像图像后处理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行128层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时心电门控记录的心电信号出现异常的50例患者使用心电编辑技术前后的后处理图像,并进行对照。结果:右冠状动脉、左主干、左前降支使用心电编辑技术后图像质量Ⅰ级和Ⅱ级所占比高于编辑前,Ⅲ级所占比低于编辑前,χ2分别为6.36、6.73、6.14,P值分别为0.042、0.034、0.04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左回旋支编辑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93,P=0.085),并不具备可比性。结论:心电编辑技术能明显提高128层CT回顾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血管成像的后处理图像质量,提高检查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心电图编辑在提高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中的作用。方法:收集38例检查前已知心律失常或在检查过程中出现不可预知的心律失常或心电信号异常消失患者的冠脉成像质量进行分析评价,并与进行心电图编辑后图像质量进行对照。结果:38例中检查前发现心律失常6例,4例房性早搏,2例偶发性室性早搏,在扫描过程中突然出现窦性心动过速6例,室性早搏5例,房性早搏18例,房顫2例,1例为扫描过程中突然出现心电信号脱失。心电编辑前可评价冠脉节段占84.01%,心电编辑后可评价冠脉节段占93.08%,对心电图编辑前后可评价、不可评价冠脉节段运用2检验,得出P<0.05。结论:心电图编辑软件的应用,可以明显提高图像质量,增加检查成功率,扩大无创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临床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