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计算机体层扫描血管成像(MSCTA)技术在体表血管瘤及血管畸形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61例疑似体表血管瘤的患者进行MSCT扫描,然后对所获取的图像进行后处理,包括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遮盖容积重现(SVR)等多维重建技术进行血管的显示.结果 真性血管瘤13例,动静脉畸形19例,静脉畸形24例,静脉曲张2例,3例为阴性.MPR三维重建技术、MIP及VR能清晰直观地显示体表血管瘤的范围及与周围组织毗邻的空间解剖关系;其中有20例能较好地显示其供血的动脉及回流的静脉.结论 MSCTA后处理技术对体表血管瘤的诊断、分型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三维(3D)多平面重建(MPR)技术显示儿童头颈部血管瘤的价值。资料与方法搜集MSCT增强扫描的头颈部血管瘤患儿2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肿瘤外形、肿瘤血管、供血及回流血管、与颅内有无交通。结果血管瘤呈均匀或不均匀强化,3DMPR清晰显示了22例血管瘤的位置、形态、大小、范围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其中供血动脉及回流静脉清晰显示16例,未显示者2例,回流静脉血管显示而供血动脉未显示者4例。2例血管瘤引流血管与颅内血管及血窦相通,余20例血管瘤与颅内无交通。结论MSCT3DMPR技术对于血管瘤的定位,显示其大小、范围、供血和回流血管、是否与颅内相沟通等方面具有优势。是观察头颈部血管瘤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成像(MSCTA)在颅内脑膜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35例脑膜瘤MSCTA检查资料.使用三维重组方法 包括:多平面重组(MPR)、表面遮盖成像技术(SSD)、最大强度投影(MIP)、容积再现技术(VRT). 结果 35例脑膜瘤MSCTA均获得颅骨、血管、肿瘤同时显示的三维立体图像.血管重组清晰显示脑膜瘤肿瘤染色及脑膜瘤与周围血管的关系.颅骨重组可显示脑膜瘤对邻近颅骨的影响. 结论 MSCTA可充分显示脑膜瘤的肿瘤、血管及其与邻近组织的关系,有助于脑膜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案的制订,预测肿瘤切除的难易程度、手术风险、效果,指导手术方案的选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成像(MSCTA)对脑动脉瘤的诊断及价值。方法MSCTA诊断15例脑动脉瘤,5例行DSA脑动脉造影,2例行电解可脱弹簧圈栓塞治疗。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和/或容积投影(VR)法进行血管三维重建,同时行多平面重建(MPR)。结果15例患者中MSCTA发现动脉瘤16个,其中椎动脉2个,基底动脉环5个,大脑前动脉5个,中动脉3个,动脉瘤显示直径3~25mm不等。5例DSA脑血管造影显示4个动脉瘤。CTA三维图像与MPR及原始横断面图像相结合及多角度观察法等对诊断很有帮助。5例行DSA患者CTA所显示动脉瘤位置、大小、是否为峡颈或宽底与DSA结果基本相符。结论MSCTA对脑内动脉瘤显示清晰,三维CTA结合MPR及原始图像可使诊断更准确、客观,为手术或介入治疗动脉瘤提供非常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血管成像CT(MSCTA)在主动脉夹层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32例临床考虑主动脉夹层患者均经MSCTA扫描。随后采用图像后处理技术多平面重组(MPR)及曲面重组(CPR),最大密度投影(MIP)以及容积再现(VR),回顾性地分析其影像表现。结果 MSCTA各种图像后处理技术能清楚显示主动脉夹层发生部位、范围、真假腔的大小与形态、受累血管分支情况以及有无合并钙化、血栓形成等。本组MSCTA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敏感性100%,特异性100%。结论 MSCTA是诊断主动脉夹层的一种无创、快速、安全、准确的检查方法,可作为主动脉夹层的首选影像检查。  相似文献   

6.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目的:探索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3D-MSCTA的技术及临床应用。方法:本文收集MSCTA血管成像44例,其中脑动脉血管MSCTA成像11例,肺动脉血管MSCTA成像21例,主动脉血管MSCTA成像6例,肝动脉血管MSCTA成像5例,髂动脉血管MSCTA成像1例。使用非离子型对比剂碘海醇100ml,对比剂注射速率为3~3.5ml/s。扫描延迟时间按照经验值,脑动脉15~20s,肺动脉10~15s,主动脉、肝动脉、及髂动脉等20~25s。扫描后原始图像数据送工作站做容积重建(VR)、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部份病例做曲面重组(CPR)等后处理。结果:11例脑血管MSCTA正常6例,肺动脉MSCTA(CTPA)21例,正常15例,5例肝动脉MSCTA,正常2例;脑血管动脉瘤4例,脑动静脉畸形(AVM)1例;肺动脉栓塞6例;胸主动脉夹层3例:升主动脉瘤1例;腹主动脉瘤2例;肝动脉瘤1例,肝癌1例,肝血管瘤1例;1例右髂总动脉瘤。结论:多层螺旋CT 3D血管成像(3D-MSCTA)可清晰显示各部位的三维血管形态,可以多方位、多角度地旋转图像,全面立体直观地显示病灶的整体形态,对指导临床手术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7.
64层CT血管成像对门静脉癌栓和血栓的鉴别诊断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门静脉系统癌栓与血栓的64层CT血管成像的表现及其鉴别诊断,进一步评价CT血管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 57例经临床及病理证实的门静脉栓塞的患者(癌栓47例、血栓10例),分别以最大密度投影法(MIP)、容积成像法(VR)和多平面重建(MPR) 技术进行MSCTA 成像检查,分析门脉癌栓与血栓的不同特点.结果:CT血管重建技术MIP及VR能清楚显示门脉的栓子形态、周围组织病变对门静脉侵犯和侧支血管;MPR能直观多角度显示门静脉栓塞整体形态、范围及管腔变窄程度.结论:64层CT血管成像可以立体地显示血管走行及分布情况,有助于癌栓和血栓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中央型肺癌 (CLC)肺门及纵隔血管侵犯的准确度 ,并评价横断面图像及其 4种后处理技术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 2 0例临床确诊及 2 1例疑诊的CLC患者行MSCT血管成像 ,并利用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 (MIP)、表面遮盖显示 (SSD)、容积再现 (VR)技术对肺门、纵隔血管及肿瘤进行图像后处理。根据横断面图像和不同的重组图像分别评价CLC对肺门、纵隔血管侵犯的程度。其中 12例行手术患者 ,以术中观察结果为参照标准。结果 :3 8例CLC中 ,血管未侵及 5例 ,Ⅰ~Ⅲ级分别为 8、12和 13例 ;12例有术中观察结果者 ,横断面CT判断肺门、纵隔血管侵犯的符合率为 83 .3 % ,MSCTA的符合率为 10 0 % ,两组间经 χ2 检验 ,χ2 =7.15 ,P <0 .0 1。结论 :MSCTA能比较准确地显示CLC肺门、纵隔血管侵犯的程度与范围 ;MPR为首选应用的技术 ,SSD对显示肿瘤与受累血管的三维空间关系有补充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MSCT血管成像(MSCTA)及三维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DCEMRA)在腹腔内脏动脉瘤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分别经MSCTA及3DDCEMRA检查诊断的腹腔内脏动脉瘤38例患者的影像资料,采用容积重组(VR)、多平面重组(MPVR)、及最大密度投影(MIP)进行重组。结果:行MSCTA及3DMRA检查的38例患者中发现内脏动脉瘤42个,其中脾动脉瘤12个,肝动脉瘤6个,腹腔干动脉瘤8个,肠系膜上、下动脉瘤分别为6个和2个,肾动脉8个。VR、MIP、MPR可准确、清晰地显示瘤体位置、形态、范围、瘤壁、载瘤动脉和与周围血管的关系。结论:MSCTA和3DDCEMRA是简单、快速、无创、安全、可靠的血管成像技术,在诊断内脏动脉瘤方面,具有分辨力高,快速,准确,经济等优点,对腹腔内脏动脉瘤的检出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提供的详尽信息可为尽快确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是诊断内脏动脉瘤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螺旋CT三维(3D)重建技术在上气道病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对36例上气道病变的患者进行轴位螺旋CT扫描,层厚3.0mm,螺距1.0~1.2,分别做气道表面遮盖法(SSD)、表面透视法(RaySum)重建和叠加成像。 结果 SSD图像能清楚显示上气道的正常形态、多方位观察可全景地反映气道表面受压的情况,RaySum能更好地显示狭窄内缘的情况,9例(25%)气道SSD显示正常;SSD图像上显示的肿瘤侵犯范围明显小于轴位和多平面重组(MPR)图像。叠加成像清楚显示肿瘤与邻近结构尤其是血管、气道的关系。 结论 3D重建能立体地显示上气道病变,是轴位和MPR图像的很好补充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初步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在后胡桃夹综合征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MSCTA的后胡桃夹综合征14例,采用多平面重建、容积再现和最大密度投影进行血管重建.结果 MSCTA的容积再现、多平面重建和最大密度投影可清晰地显示左肾静脉主干变异位置、形态和与周围血管的关系,并准确测量数据以了解左肾...  相似文献   

12.
颅内动脉瘤的MSCTA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64-MS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经DSA和手术证实的颅内动脉瘤18例,所有的病例均行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分别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组(MPR)法进行图像重组。13例行手术治疗,5例行DSA检查。结果:18例患者中MSCTA发现动脉瘤17个,其中大脑中动脉7个,大脑前动脉6个,大脑后动脉2个,颈内动脉2个。1例左侧颈内动脉瘤MSCTA漏诊,经DSA检查发现。MSCTA上动脉瘤显示直径3~20mm。MSCTA所发现的17个动脉瘤与手术及DSA所见的动脉瘤位置、大小、形态基本一致。结论:MSCTA能清楚显示颅内动脉瘤的形态、位置及其与周围的解剖关系,为手术或介入治疗动脉瘤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64-MSCT)成像技术在先天性心脏病(CHD)心内结构异常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对经手术证实的23例CHD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5分评分法分析术前心脏CT图像质量,比较CT与超声心动图(ECHO)及手术结果。结果(1)>6岁年龄组的CT图像质量优于≤6岁年龄组。(2)23例CHD心内结构异常共62处,MSCT、ECHO及两者联合诊断正确率分别为90.82%、95.28%及98.38%,两两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3)多平面重组(MPR)多方位成像是诊断心内结构异常的主要技术。结论了解64-MSCT对CHD成像质量的影响因素,有利于提高对CHD心内结构异常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4.
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肺动脉栓塞的临床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肺动脉栓塞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30例患者行肺动脉CTA检查,并采用多平面重建(MPR)对原始数据进行后处理。结果 30例均能显示肺栓塞的部位、范围及局部管腔狭窄程度,CT表现为肺动脉内不规则斑块状、附壁样缺损,周围有或无高密度对比剂包绕。结论 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是临床诊断肺动脉栓塞最有效的无创性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5.
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颅内动脉瘤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准确性。材料和方法:30例临床怀疑颅内动脉瘤的患者分别进行16层螺旋CT脑血管三维成像(3D-MS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所有病例均完成多层面重建(MPR)、三维表面遮盖显示(SSD)、容积显示(VR)和薄层块最大密度投影(MIP),并对照手术或介入栓塞结果评估其诊断价值。结果:MSCTA共发现24例28个动脉瘤,其中22例为单个动脉瘤,2例为两个动脉瘤。动脉瘤直径最小2.7mm,最大35mm。MSCTA能清晰显示动脉瘤的瘤体大小、瘤颈、瘤轴指向、载瘤动脉及其动脉瘤与临近血管分支和骨性组织间的空间关系。23例与手术/DSA结果一致。结论:MSCTA诊断颅内动脉瘤有较高准确性,可部分取代DSA造影检查。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主动脉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5例主动脉瘤患者于临床症状出现后进行多层螺旋CT平扫加增强扫描并利用原始数据在AW4.3工作站进行MPR及VR后处理。结果横轴位图像上可观察到真假腔形态、大小、剥脱的内膜片、破口位置及内膜和主动脉壁钙化,MPR重建图像能观察主动脉弓受累情况,确定内膜剥离范围,显示内膜与各分支血管之间的关系,按DeBakey分型,本组患者表现为Ⅰ型4例,Ⅱ型2例,Ⅲ型19例。结论多层螺旋CT能直观、立体显示真、假腔的形态、大小,破口位置及其与大分支血管的关系,因而它应是诊断夹层动脉瘤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7.
MSCT 3D成像在肾上腺病变腹腔镜手术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MSCT 3D成像在肾上腺病变腹腔镜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 对54例肾上腺病变和10例正常肾上腺进行薄层扫描.采用Marconi-MX8000型CT机的工作站及其工作软件对图像进行3D重建,包括多平面重建(MPR)、容积再现(VR)及透明重建.对照手术结果分析3D重建图像对肾上腺病变腹腔镜术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54例肾上腺病变中,皮质腺瘤35例,嗜铬细胞瘤11例,髓性脂肪瘤4例,囊肿4例.MPR、VR及透明重建的图像均清晰地显示肾上腺病变的立体结构及其毗邻器官、血管的关系.在3D图像指导下全部病例均成功地实施了后腹腔镜切除术.结论: 3D成像可立体直观地显示肾上腺病变的形态轮廓、大小及其邻近器官、血管的关系,为腹腔镜手术提供极有效的帮助.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16层螺旋CT三维重建及仿真内窥镜技术对儿童气管、支气管异物的诊断价值。方法:使用螺旋CT对22例怀疑儿童气管、支气管异物的病例行胸部CT平扫,图像重建后传送至工作站处理,使用多平面重建(MPR)及仿真内窥镜技术(CTVB)进行分析,全部病例经纤维支气管镜(FOB)或临床证实。结果:22例中,CTVB显示I~III级气管支气管100%,显示第IV级支气管45.5%;MPR显示I~III级气管支气管100%,显示第IV级支气管50.0%;FOB显示I~II级气管支气管100%,显示第III级支气管72.7%。结论: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及仿真内窥镜技术能准确显示气管、支气管异物的位置、大小、形态及阻塞程度,是一种准确、安全的无创性诊断方法,给临床诊断、治疗提供直观的影像学资料,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