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 毫秒
1.
脑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肿瘤,其生长方式呈浸润性生长,手术中难以切除干净,易发生病灶残留从而引起术后复发,影响患者预后.术后放疗是一项重要的治疗手段,但脑胶质瘤对射线的敏感程度直接影响放疗疗效.综述了脑胶质瘤辐射敏感性相关基因研究的现状和进展. 相似文献
2.
汪贯习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10,8(5):446-449
<正>骨肉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恶性骨肿瘤之一,多发生于儿童和青少年,恶性程度高,预后差。早期诊断及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预后。传统影像学诊断骨肉瘤已有较多研究,CT和MRI等现代影像学检查方法的出现,为早期发现骨肉瘤提供了可能,尤其是MRI检查,不仅能显示肿瘤内部特征及肿瘤浸润的范围,且在肿瘤治疗后的随访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膀胱肿瘤居泌尿系肿瘤的首位,其早期诊断和早期手术治疗对患者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临床上对预后的估计和治疗方案的制定应根据肿瘤的分期、分化程度、类型及累及范围做出,其中分期是重要依据之一。本研究通过对我院1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膀胱肿瘤患者的超声图像进行分析,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旨在提高二维及CDFI检查诊断膀胱肿瘤和术前分期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 研究影响高位恶性梗阻性黄疸(MOJ)介入治疗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8年8月接受介入治疗的高位MOJ患者208例,选择性别、年龄、原发肿瘤类型、梗阻类型、术前感染、介入治疗方式、血清总胆红素(TBIL)水平、白蛋白(ALB)水平及术后是否针对肿瘤治疗作为研究参数,评估影响该类患者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①单因素分析显示:梗阻类型、ALB、原发肿瘤类型以及是否针对肿瘤治疗等是影响高位MOJ介入治疗预后的主要因素(P<0.05);②多因素分析显示:ALB、原发肿瘤类型以及是否针对肿瘤治疗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 ALB、原发肿瘤类型以及是否针对肿瘤进行治疗是影响介入治疗高位MOJ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对评估该类患者的预后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肺癌是最常见的肺部原发性恶性肿瘤,由于多数患者就诊时已处于中晚期,瘤体侵犯重要脏器后常影响肿瘤的切除.125I粒子永久性组织间植入治疗是肿瘤近距离放疗的一种新兴方法,有助于肿瘤的整体杀灭,同时保证了脏器的正常生理功能,减少了组织创伤及治疗并发症,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随着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技术的迅速推广,治疗过程中的辐射威胁也随之而至.目前,对125I粒子的研究局限于治疗手段和效果方面,尚未在术中使用、消毒及防护等方面进行详细研究.虽然能达到疗效是治疗的关键,但是防护的基本原则、具体方式和更新防护技术的研究也不容忽视,其研究结果势必对肿瘤的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7.
【摘要】巨噬细胞是肿瘤微环境的关键参与者,通过分泌细胞因子、细胞表面受体、趋化因子和酶等促进肿瘤发生发展以及形成免疫抑制性的微环境,使其成为癌症治疗的重要靶点,也是近年兴起的研究热点。因此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s)成像发挥重要作用,一方面可以确定TAMs的浸润程度,预测患者的肿瘤进展和不良预后;另一方面提供TAMs靶向治疗反应的宝贵信息。本文首先简要概述TAMs在肿瘤中的作用,重点就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两种主要成像方法——MRI和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血管生成素样蛋白(ANGPTLs)是一类与血管生成素结构相似的分泌型糖蛋白,其在实体肿瘤的侵袭转移、血管生成、细胞凋亡等过程中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局部乏氧是肿瘤微环境最突出的特征,其介导多个生物学过程,进而影响肿瘤的进展以及治疗效果。ANGPTLs家族中的部分蛋白可作为乏氧诱导因子1的下游靶基因,调节肿瘤的生理功能。因此,阐明ANGPTLs在肿瘤中的作用及其机制对提高肿瘤治愈率和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笔者概述了ANGPTLs家族的生物学特征、在肿瘤发生发展以及肿瘤乏氧微环境中可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放射治疗是治疗肿瘤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放疗过程中射线必然会对人体正常组织造成一定程度的放射损伤,特别是在胸部和头颈部肿瘤的治疗过程中,射线对心脑血管系统造成的损伤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存状况.随着肿瘤发病率的逐年提升,心脑血管辐射损伤防治药物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该文就目前循环系统辐射损伤的防治药物的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放射治疗是恶性肿瘤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放疗与手术、系统治疗联合明显改善了患者预后,部分长期存活患者被诊断为第二原发恶性肿瘤如乳腺癌、食管癌、直肠癌、膀胱癌、肉瘤等。本文主要对放疗诱发第二原发肿瘤的剂量效应关系、潜伏期、影响因素、诊断、治疗、预后等内容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1.
胶质瘤是成人原发性颅内肿瘤中最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不同级别的胶质瘤采用的治疗方法不同.因此,术前准确地判断肿瘤的级别对指导肿瘤治疗及判断预后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常规影像学方法,利用扩散加权成像(DWI)对胶质瘤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就高b值DWI在胶质瘤术前分级、预测放化疗后治疗效果以及肿瘤术后复发与放射性脑损伤的鉴别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13.
左心室辅助装置(LVAD)植入术是治疗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重要且有效的手段,感染是其最常见的并发症,诊断延误或评估不足将导致生存预后降低等严重后果。近年来,18F-氟脱氧葡萄糖(FDG)PET/CT在LVAD植入术后感染诊断的定性、定位、分型、程度评估、治疗指导和预后预测方面发挥着独特且重要的临床作用。笔者对18F-FDG PET/CT在LVAD植入术后感染中的临床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疼痛护理是临床医学领域一项重要的新兴课题,快速有效地缓解疼痛是护理的基本要求.经肝动脉插管化疗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已成为不能手术切除肝癌的首选治疗方法,然而TACE后约90%的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腹痛[1],术后疼痛对患者的精神和躯体造成双重的打击,导致生活质量的下降.提高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是肿瘤患者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对原发性肝癌TACE前不同疼痛预处理方式配合音乐疗法对其术中及术后疼痛的缓解情况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生物信息学是一门整合计算机科学及生命科学的交叉学科,已有30余年历史,但仍方兴未艾。21世纪以来,生物医学已逐渐进入大数据时代,海量的以测序为代表的基因组、转录组、蛋白质组数据将为深刻揭示人类疾病发生机制及寻找治疗药物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目前,在临床医学研究及教学中,生物信息学方法及应用尚未得到足够重视。作者结合临床生物信息学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探讨了临床生物信息学学科在临床医学教学及转化研究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肿瘤心脏病学成为识别、预防和治疗肿瘤本身及肿瘤治疗引发的心血管并发症的一个新兴领域,并随着患者例数的增加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核医学显像在肿瘤心脏病学的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可以帮助早期准确地诊断及监测肿瘤治疗引发的心脏毒性,有效改善肿瘤患者的预后。基于此,笔者对核医学显像在肿瘤心脏病学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食管癌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高,预后差,死亡率居癌症第6位[1],其病理类型90%以上为鳞状细胞癌,对射线较敏感,放射治疗在食管癌综合治疗中占重要地位.然而单纯放疗后5年生存率10%~30%,局部复发高达60%~80%.如何通过分子生物学手段达到改善食管癌的疗效及提高食管癌的预后已经成为目前研究的主要方向.hOGG1、XRCC1、XRCC3是DNA损伤修复的重要基因,这些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可以改变修复蛋白的功能进一步改变DNA损伤修复能力,在肿瘤的发生、发展及治疗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采用PCR-RFLP法研究hOGG1、XRCC1、XRCC3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食管癌放射治疗预后的关系,旨在为食管癌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腹部器官创伤的分级,评分与处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器官损伤的部位和程度,进行创伤严重度分级与评分,对估计病情,指导治疗及预测预后均具有重要意义。现归纳介绍美国临床医学临床医学外科协会(AAST)提出的腹部器官创伤分级、严重度评分系统(AIS)以及治疗观点。1肝脏创伤肝脏是腹部创伤最易损伤的器官之一。在所有肝脏创伤中80%以上为Ⅰ、Ⅱ或Ⅲ级,如果在术前能够通过CT确定,则很少需要手术[1]。大的肝实质缺损(Ⅳ级)及肝脏静脉损伤(Ⅴ级)处理十分棘手,死亡率分别为30%和60%。Ⅲ、Ⅳ或Ⅴ级创伤在出血确切控制前需要控制肝十二指肠韧带,即采用Pringle手法。Pachter… 相似文献
19.
肿瘤血管生成与肿瘤的生长、恶变、转移以及患者的预后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肿瘤的抗血管生成治疗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分子影像学应用高亲和力的分子探针与靶分子特异性结合的原理,可在活体细胞和分子水平上特征性地显示及测量生物机体的生化过程.近年来,分子影像学技术在肿瘤血管生成的可视化及定量研究中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有望成为肿瘤早期诊断与靶向治疗评价的重要手段.该文综述了肿瘤血管生成的分子影像学技术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20.
瘢痕疙瘩是一种临床中常见的良性皮肤肿瘤,伴有疼痛和瘙痒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目前,临床中治疗瘢痕疙瘩的方法有手术切除和激素治疗等,但由于其复发率较高,单一治疗手段的疗效均不理想。术后放疗是目前治疗瘢痕疙瘩最有效的方法,其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疾病的复发率。笔者就术后放疗在瘢痕疙瘩治疗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