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CD40L高表达在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病人外周血单核细胞表达CD40L及血清可溶性CD40L(sCD40L)变化的临床意义,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流式细胞术和ELISA分别对正常对照组16例、稳定型心绞痛(SA)24例(包括8例PTCA)、不稳定型心绞痛(UA)2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12例的外周血单核细胞表达CD40L及sCD40L水平进行检测。结果显示:(1)UA组及AMI组血单核细胞表达CD40L明显较SA和对照组高(P<0.01),SA与对照组相比无差异(P>0.05);(2)UA组及AMI组血清sCD40L水平明显较SA和对照组高(P<0.01),而SA与对照组相比亦有明显差异(P<0.05);(3)AMI患者血清sCD40L水平与UA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AMI发病后24h sCD40L有一峰值;(4)PTCA后血清sCD40L明显高于PTCA前(P<0.01),但血单核细胞表达CD40L无显著性差异(P>0.05);(5)血清sCD40L水平与冠脉病变的复杂狭窄数相关(γ=0.54,P<0.01)。提示血清可溶性CD40L同在ACS的发生和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且可能是冠脉病变的活动性标志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合并不同类型冠心病(CHD)患者血脂谱的变化特点及意义。方法:选择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72例,分为2型糖尿病合并稳定型心绞痛组(对照组)27例和合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观察组)45例。观察两组血脂谱[TC、TG、LDL-C、HDL-C、Apo-A、Apo-B1、Lp(a)]水平及其差异。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TC、TG、LDL-C、Apo-A、Apo-B1水平差异不显著(P〉0.05),HDL-C、Lp(a)水平差异显著(P〈0.05)。结论:测定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的Lp(a)水平对鉴别诊断及危险度分层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血清C反应蛋白在冠状动脉成形术后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后血清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方法:选择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47例,用免疫放射分析法(IRMA)分别测定PTCA术前,术后48h及术后1周血清CRP值,并随访9个月内临床再狭窄发生率,比较再狭窄组与无再狭窄组间血清CRP值,另25例检测冠脉造影(CAG)术前,术后48h的血清CRP值作为对照。结果:PTCA术后48h CRP较术前明显升高(P<0.01),而术后1周CRP值和术前无差异,CAG术前,术后的CRP无明显变化,随访期间有13例患者诊断为临床再狭窄,其术后48h CRP较非再狭窄组明显增高(P<0.01),结论:PTCA术后48h血清CRP较术前增高,与TPCA术后远期临床疗效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冠心病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含量,探讨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在冠心病发病及病程进展中的意义。方法随机选取经冠脉造影证实的冠心病患者45例作为研究组,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分为3个亚组:稳定型心绞痛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和心肌梗死组各15例,又根据冠状动脉造影所示的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分为3个亚组:单支病变组12例、双支病变组19例、三支或左主干病变组14例。对照组选择15例同期健康体检的健康人。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检测选用分光光度法检测。将冠心病患者组的检测结果与对照组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①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和心肌梗死组3个亚组的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浓度分别为(356.8±156.2)ng/ml、(6203±173.1)ng/ml、(856.9±260.8)ng/ml, 各组均高于正常对照组(124.2±37.6)ng/ml,且各组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②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三支或左主干病变组三个亚组的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浓度分别为(315.2±98.6)ng/ml、(478.8±152.2)ng/ml、(603.3±283.1)ng/ml,各组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冠心病患者组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水平与健康人对比相对较低,并与病情严重程度和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相关。提示内源性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增加参与了冠心病发生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4(IL-4)、白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血清中的表达;观察N-乙酰半胱氨酸(NAC)在COPD患者IL-4、IL-6、TNFα及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IL-4、IL-6;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TNFα水平.全部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后均进行肺功能检测,采用SPSS 10.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治疗前IL-4、IL-6、TNFα在B组及C组血清中的水平明显高于A组血中的水平(P<0.01);且B组、C组患者血清中IL-6水平与FEV1%pre值(一秒量比预计值)呈直线负相关(r=-0.77,P<0.05);而IL-4、TNFα水平与FEV1%pre值未呈直线负相关(r=-0.09、-0.08,P>0.05);(2)治疗后:B组血清中IL-4、IL-6、TNFα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但仍高于A组血清中IL-4、IL-6、TNFα水平(P<0.05);而C组血清中IL-4、IL-6、TNF水平较治疗前稍有下降(P>0.05);(3)B组治疗前后肺功能测定FEV1(一秒量)、FVC(用力肺活量)值明显上升(P<0.05),C组治疗前后FEV1、FVC值上升幅度不大(P>0.05).结论: (1)IL-4、IL-6、TNFα在COPD患者外周血清中水平升高,且IL-6水平升高与COPD患者肺功能恶化密切相关;(2)抗氧化剂(N-乙酰半胱氨酸)能下调外周血血清中IL-4、IL-6、TNFα水平,对COPD患者肺功能的改善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与分析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8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且按照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对其进行分组,并检测超敏C-反应蛋白含量且对其不良事件进行统计。结果不稳定型心绞痛导致急性心肌梗死及死亡的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单纯不稳定型心绞痛者,且随着该指标水平的升高其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的概率也随之增高(P〈0.05)。结论 C-反应蛋白是判断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联合颈动脉斑块对冠心病的预测价值。方法将140例观察对象分为对照组30例、稳定型心绞痛组(SA组)4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组7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组)50例和急性心肌梗死组(AMI组)20例],所有患者均行体表颈动脉超声检查(包括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斑块情况)、冠脉造影和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比较3组患者颈动脉斑块情况、冠状动脉病变情况及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冠心病组患者颈动脉斑块发生率较高;ACS组hs—CRP水平明显高于SAP组和对照组。结论hs—CRP水平有助于冠状动脉内不稳定斑块的预测;颈动脉斑块有助于冠脉斑块的预测.颈动脉斑块联合hs—CRP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有一定的预测意义。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高龄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检测的临床意义,选择70岁以上心绞痛患者50例,其中UAP28例,稳定型心绞痛(SAP)22例;健康对照16例。采用Latex半定量法测定血浆D-二聚体及血清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 水平。结果显示:UAP组血浆D-二聚体阳性率(20/28)较健康组(1/16)和SAP组(3/22)显著增高,UAP组血清FDP阳性率 与SAP组无显著差异。提示血浆D-二聚体阳性是高龄UAP患者的特征,对D -二聚体强阳性者可考虑给予小剂量溶栓剂。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在不稳定型心绞痛(UAP)危险度分层中的作用.方法对UAP患者168例,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98例和正常对照组54例,分别测定空腹静脉血清Hcy浓度,按照文献[1]的分层,将UAP分为低、中、高危险组,比较各组间的差异.结果UAP组Hcy水平高于对照组和SAP组(P<0.05),低、中、高危险组的Hcy水平逐步升高(P<0.05).结论血清Hcy水平是UAP患者危险度分层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超敏血清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与冠心病(coronary heartdisease,CHD)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取138洌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冠心病患者,其中74例稳定型心绞痛(sA)、41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23例急性心肌梗死(AMI).25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用乳胶增强免疫透射比浊法(终点法)检测血清其hs—CRP含量。同时探讨hs—CRP与肌钙蛋白Ⅰ(cTnⅠ)、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的关系。并参考比较不同hs—CRP水平各组患病数。结果:冠心病各亚组hs—CR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UA组血清hs—CRP浓度显著高于SA组;AMI组血清hs—CRP浓度分别显著高于UA组与SA组,均有统计性差异(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清hs—CRP水平升高,是冠心病的一项独立危险因子,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的炎症反应有关;血清hs—CRP水平对冠心病的病变程度具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硝苯地平控释片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作用。方法 对13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随机单盲分为常规治疗(对照组)及常规+硝苯地平控释片治疗(治疗组)组。分别于治疗后1、2周根据心绞痛分级变化及心电图改善情况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组1周显效率为41.5%,总有效率为70.8%,2周总有效率93.8%,高于对照组(P<0.05);2周显效率对照组5.8%(P>0.05);治疗组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硝苯地平控释片与常规药物并用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能迅速控制症状,对降低心肌梗死发生及死亡率可能有益。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冠心病(CHD)及脑梗塞患者血清脂蛋白(α)[LP(α)]水平及药物干预的影响.方法:测定CHD151例[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20例,陈旧性心肌梗死(OMI)49例,心绞痛(AP)82例]、脑梗塞患者42例和正常对照组30例的血液Lp(α)浓度变化;对高Lp(α)水平随机分组用血脂康胶囊及维生素C治疗.结果:CHD及脑梗塞组其血清Lp(α)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1);CHD组高于梗塞组P均<0.01);CHD组中,AMI组>AP组>OMI组,CHD组间q值分别为4.35、3.99和6.36(p分别<0.01、<0.05和<0.01).用血脂康胶囊4粒/日治疗40例,12周末血清Lp(α)含量下降19.66%,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显著(p均<0.05);继以3粒/日维持8周,血清Lp(α)含量无明显变化(p均>0.05).结论:Lp(α)有致动脉粥样硬化作用;血脂康胶囊对高血清Lp(α)水平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丙二醛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的变化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 连续观察 2 5例不稳定心绞痛患者经皮冠脉治疗术前及术后 1、2 4和 72h血液中丙二醛 (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的变化。另设单纯行冠脉造影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 2 0例和健康者 2 0名作对照 ,MDA和SOD分别用硫代巴比妥酸法和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其血清含量 ,并随访术后 3个月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MDA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的浓度明显高于健康者 ,介入治疗后 1h进一步升高 ,持续至 2 4h(P =0 .0 0 1) ,72h回复至术前水平 ;单纯行冠脉造影者 ,术前与术后无明显改变。SOD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的浓度明显低于健康者 (P〈0 .0 5 ) ,介入治疗后进一步降低。结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介入治疗后MDA和SOD在 72h内有动态变化 ,可能是术后早期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曲美他嗪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8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案,观察组加用曲美他嗪和氯吡格雷,疗程8周,然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心电图变化和不良反应等。结果:观察组患者在心绞痛有效控制率、心电图改善情况和总缺血时间等方面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曲美他嗪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效果佳,安全性高,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清缺血修饰白蛋白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早期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选择8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组35例;心肌梗死组45例。分别于胸痛发作2、4、6、12、24 h采静脉血检测其缺血修饰白蛋白的水平,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分析缺血修饰白蛋白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早期诊断的意义。结果不稳定型心绞痛和心肌梗死患者胸痛2、4 h缺血修饰白蛋白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胸痛6、12、24 h缺血修饰白蛋白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胸痛2、4 h的缺血修饰白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同组胸痛6、12、24 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测缺血修饰白蛋白的水平对于急性冠脉综合征早期诊断及治疗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氯吡格雷加丹红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不稳定型心绞痛1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0例。两组均给予硝酸酯类药物、阿司匹林、β受体阻滞药、钙离子拮抗药等常规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氯吡格雷治疗,每次75mg,每天1次;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丹红注射液20ml,加入到5%葡萄糖或生理盐水250ml中,静脉滴注,每天1次。两组均治疗14天。观察治疗后两组心绞痛发作次数、心电图变化等。结果:观察组心绞痛改善81例(90.0%),对照组67例(74.4%),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心电图改善77例(85.6%),对照组66例(68.9%),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氯吡格雷加丹红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与血脂检测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76例冠心病患者分为稳定型心绞痛组(SAP)3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P)27例、急性心肌梗死组(AMI)19例,同时选择40例健康体检者,对其超敏C反应蛋白与血脂进行检测。结果冠心病患者的Hs-CRP、TC、TG与LDL-C均高于健康人群( P<0.05),HDL-C低于健康人群( P<0.05)。随着患者病情的加重, SAP组、UAP组与AMI组Hs-CRP逐渐升高,三组Hs-CRP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三组患者的血脂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超敏C反应蛋白与血脂是冠心病诊断的重要指标,对于冠心病的治疗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肝细胞生长因子(HGF)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160例住院患者分为急性心肌梗死(AMI)、不稳定型心绞痛(UA)、稳定型心绞痛(SA)及对照组(C),检测各组血清HGF水平。随访ACS患者5年内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ACS患者早期血清HGF水平明显升高,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者血清HGF水平与未发生者有显著差异。结论:血清HGF浓度对ACS的早期诊断、危险分层及预后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218例冠心病患者24小时动态心电图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谨  张顺平 《武警医学》1994,5(2):74-76
对218例冠心病人行24h动态心电图监测。结果:检出心律失常412例次(92.25%),常规静息心电图检出心律失常81例次(37.15%),二者有显著差异(P<0.01);冠心病人常见的心律失常依次为:室性早搏、房性早博、房性心动过速;冠心病心绞痛患者187例显示ST段压低>1.0mm,其中心肌缺血75%不伴有心绞痛发作。提示无症状心肌缺血可作为不稳定型心绞痛发作的一项重要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20.
ATPⅢ降脂治疗指南[1]指出,急性冠脉综合(ACS)的患者低密度脂蛋白(LDL)降至1.8mmol/L左右可明显减少临床事件,斑块可退化。应用他汀类药物可使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和死亡率下降约30%[2]。本研究通过观察不稳定型心绞痛(U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