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探讨分化不良型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规律,为微创治疗、缩小手术范围提供依据.方法 对解放军总医院1983年9月-2010年7月收治的301例分化不良型早期胃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294例术后标本找到淋巴结.对上述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部位、大体类型、浸润深度、淋巴管癌栓、吸烟、肿瘤家族史对淋巴结转移的影响进...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的超声特征及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0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PTMC患者,分析性别、年龄、肿块大小、单发/多发、纵横比、有无钙化、是否突出包膜、是否合并桥本甲状腺炎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301例中中央区淋巴结转移91例,转移率30.2%(91/301)。单因素分析中,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与无转移组的性别、年龄、肿块大小、单发/多发、钙化、突出包膜情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纵横比、合并桥本甲状腺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肿块为多发、直径>0.5 cm、突出包膜、纵横比>1是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年龄>45岁和女性是中央淋巴结转移的保护因素。结论:男性、年龄≤45岁、肿块包膜外侵犯、多发、肿块直径>0.5 cm、纵横比>1的PTMC患者较易发生中央区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有淋巴结转移和166例无淋巴结转移的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两组患者在各指标上的差异。结果肿瘤大小、大体类型、组织学类型、病理类型和浸润深度是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其中组织学类型的影响最大(OR=16.96)。结论了解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对于正确判断和预测早期胃癌的淋巴结转移,以及采取干预措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超声诊断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多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乳腺癌原发病灶与腋窝淋巴结的灰阶及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探讨声像表现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资料与方法 120例乳腺癌患者及其132个腋窝淋巴结,观察原发病灶的血流分布、最大径、数目、微钙化及淋巴结的血流特征、横径/纵径和皮质厚度。采用单因素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检验观察指标与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所有影像学观察指标与LNM有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原发病灶的最大径、数目、丰富血供和淋巴结的皮质厚度、血流分布与LNM有相关性(P<0.05)。结论依据乳腺癌原发病灶和腋窝淋巴结声像图特征评判腋窝淋巴结的性质,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胃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术前了解胃癌周围淋巴结的分布及转移情况,对术前分期、术式选择及预后评估有重要意义。现综述影像学检查在胃癌淋巴结转移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早期胃癌术后复发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吴道宏  吴本俨  王孟薇  宋志刚 《解放军医学杂志》2006,31(10):936-936,938,940
目的分析早期胃癌术后复发情况,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收集解放军总医院1983-2005年间发现的早期胃癌308例,其中245例术后进行了随访,对可能影响早期胃癌术后复发的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30例出现胃癌复发(中位时间28个月),1、3、5、7、10、15年复发率分别为5.49%、8.44%、11.27%、14.83%、16.39%、37.79%。黏膜内癌复发13例(中位时间24个月),1、3、5、7、10、15年复发率分别为4.23%、6.68%、7.75%、9.34%、9.34%、28.24%。黏膜下癌复发17例(中位时间31个月),1、3、5、7、10、15年复发率分别为7.39%、11.14%、16.54%、24.49%、29.69%、64.85%。Cox回归分析提示浸润黏膜下层(P-O.044,OR-2.172)增加术后肿瘤复发危险,癌周黏膜明显肠化(p-0.047,0R-0.460)者术后肿瘤复发较少。30例复发者中23例(76.7%)无根治手术指征,未再次手术治疗;7例(23.3%)有再次根治手术指征,其中4例再次手术治疗,术后病理提示3例为残胃早期胃癌,无淋巴结转移,1例为残胃进展期胃癌,伴区域淋巴结转移(已无瘤存活28个月),另3例因身体原因未再手术治疗。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癌周黏膜明显肠化(P-0.016,OR=17.000)为有再次根治手术指征的独立影响因子。86.7%(26/30)的复发患者至少每1~2年进行一次包括胃镜检查方式在内的复查。结论早期胃癌累及黏膜下层者术后更易出现复发;癌周明显肠化者术后复发较少,即使出现复发,也有再次进行根治手术的可能;每1~2年进行一次复查有助于早期发现残胃再发癌,但对提高复发转移者再次根治手术机会帮助不大。  相似文献   

7.
余湘玲 《西南军医》2016,(5):423-425
目的:分析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为合理治疗子宫内膜癌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36例经术后病理学确诊为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和病理学资料,对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可能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与CA12-5水平、肿瘤体积、病理类型、病理分级、肌层浸润深度、宫颈及附件受累情况和雌激素受体表达有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A12-5水平、肿瘤直径、病理类型、病理分级、肌层浸润和附件受累情况是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较高水平的CA12-5、肿瘤直径>2cm、中低分化内膜样癌、深肌层浸润和附件浸润是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多种影响因素与NSCLCN2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18F.FDGPET/CT检查和手术治疗的NSCLC患者,将其分为无N2淋巴结转移(非N2+)和有N:淋巴结转移(N2+)2组,采用x2检验或两样本t检验比较2组问性别、年龄、肿瘤部位、肿瘤大小、SUVmax、病理学类型及分化程度等影响因素的差异,然后将组间有统计学意义的影响因素及分组进行量化赋值,先后用单因素回归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对N:淋巴结转移有意义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177例患者,其中男109例,女68例,年龄(60.1±10.6)岁。非N2+(142例)和N;(35例)2组间的肿瘤大小[(36.1±19.7)mm和(49.3±24.4)mm]、SUV-(8.81±6.23和11.21±4.43)和分化程度(高分化:3和0例;中分化:74和11例;低分化:65和24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969和-2.633,疋。6.143,均P〈0.05),而性别、年龄、肿瘤部位和组织学类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0.374—4.999,t=0.836,均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sUVmax及分化程度与N2淋巴结转移相关(r=0.201、0.245和0.185,均P〈0.05);而多因素分析示,只有SUVmax与N2淋巴结转移之间的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546,P〈0.01)。NSCLCN:淋巴结的转移概率随着原发病灶SUVmax的增加而增加;当原发灶SUVmax≤2.5时,发生N:淋巴结转移的概率为0,而SUVmax〉7.5时概率为O.29。结论SUVmax是NSCLC发生N2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胃癌最易通过淋巴系转移,已有淋巴转移者的术后5年存活率明显低于无淋巴转移者。本文报告胃癌27例术前或术后进行了胃淋巴造影,两例造影失败,3例造影剂堆聚未能扩散,其余22例均显示细条状淋巴管及淋巴结,其中8例显示淋巴结增大,外形并不整。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胃引流区淋巴结短径值大小与胃癌转移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并行切除及淋巴结清扫术的38例胃癌的MSCT资料,测量胃周淋巴结短径径值,并与术后病理进行对照研究。结果:38例中,经MSCT于23组胃引流区检出淋巴结共217个,其中阳性淋巴结105个(阳性率48.4%),阴性淋巴结112个;阳性组淋巴结的短径均数为(9.7±6.2)mm,阴性组淋巴结短径均数为(6.0±2.1)mm,两均数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阳性淋巴结按短径径值大小分为4组,短径1~5mm组阳性率为20.8%(5/24),6~9mm组阳性率为42.5%(54/127),10~15mm组阳性率为61.2%(30/49),15mm以上组阳性率为94.1%(16/17),后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短径值>5mm为评估阈值,敏感性为95.2%(100/105),特异性为16.1%(18/112);以短径值>10mm为评估阈值,敏感性为43.8%(46/105),特异性为81.2%(91/112)。结论:随着胃引流区淋巴结短径的增大,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可能性增加,但以某一径值作为评估转移阈值,无法同时保证诊断敏感性与特异性,故MSCT评估胃癌淋巴转移不能单纯依靠径值。  相似文献   

11.
CXCR4和VEGF-C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趋化因子受体4(CXCR4)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在人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选择86例胃癌标本,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CXCR4和VEGF-C在人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同时对其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CXCR4在胃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66.28%,其中淋巴结转移组表达率为83.33%,无淋巴结转移组表达率为23.26%,差异非常显著(P〈0.01)。VEGF-C在胃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73.26%,其中淋巴结转移组织表达率为91.67%,无淋巴结转移组织表达率为5.81%,差异非常显著(P〈0.01)。而且,CXCR4阳性表达与VEGF-C阳性表达呈显著正相关(γ=0.498,P〈0.05)。胃癌CXCR4和VEGF-C的表达水平与肿瘤细胞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而与病人的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肿瘤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等有相关性(P〈0.01-0.05)。结论:CXCR4和VEGF-C的表达可作为评估胃癌病人淋巴道转移的一个观测指标。  相似文献   

12.
食管癌气管食管沟淋巴结转移   总被引:53,自引:3,他引:50  
目的评价CT对食管癌气管食管沟淋巴结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经病理证实的食管癌气管食管沟淋巴结病例37例,行CT检查,平扫10例,增强扫描27例。结果(1)各段食管癌均可引起气管食管沟淋巴结转移,左右两侧表现不一致。右侧淋巴结绕着气管右后壁生长呈“L”形,边界不清晰,密度多均匀,致气管右后壁受压狭窄呈不规则状,甚至气管左移,局部颈总动脉和颈内静脉被推向外或前外。而左侧淋巴结呈结节状紧贴气管左壁,气管以右移为主,局部颈总动脉和颈内静脉被推向外或后外。(2)颈段食管癌伴局部淋巴结转移时,应以CT作为治疗定位标准。(3)颈部转移淋巴结的大小与食管癌局部病变的大小不呈平行关系。(4)食管癌气管食管沟淋巴结转移,需与甲状腺癌、气管癌、环后区癌、神经源性肿瘤鉴别。结论掌握食管癌气管食管沟淋巴结CT特征,有助于正确诊断,可为临床进一步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不同治疗方法及临床病理因素对胃癌肝转移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纳入2003年1月-2013年1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普外科诊治的胃癌肝转移(H1、H2)患者136例,其中接受化疗48例、介入治疗45例、手术联合化疗43例.对相关临床病理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及相关生存曲线研究.结果 化疗组、介入治疗组、手术联合化疗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8.7、10.1、13.3个月.单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治疗方式(P=0.002)、肝转移同时/异时性(P=0.009)、肝转移分级(P=0.001)、肝转移瘤最大直径(P=0.001)、原发肿瘤浸润深度(P=0.020)及淋巴结转移(P=0.006)与预后相关.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治疗方式(P=0.041)、肝转移分级(e=0.018)、肝转移瘤最大直径(P=0.001)、淋巴结转移(P=0.008)为影响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 对于符合手术适应证的胃癌肝转移患者应积极选择手术治疗联合化疗或介入治疗的综合治疗.肝转移分级高、转移瘤直径大于5cm以及淋巴结转移程度高提示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彩超联合核磁共振对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08年5月~2014年5月收治的497例乳腺癌患者,比较其术前彩超、核磁共振及二者联合诊断与术后病理诊断的符合情况.结果 彩超检查共发现淋巴结转移322例,无转移175例,彩超检查对乳腺癌淋巴结转移诊断的灵敏度为94.1%(303/322),特异性为35.4%(62/175),总体符合率为73.4%(365/497);核磁共振检查共发现淋巴结转移397例,无转移100例,核磁共振检查对乳腺癌淋巴结转移诊断的灵敏度为99.2%(394/397),特异性为78.0%(78/100),总体符合率为95.0%(472/497);联合检查共确诊淋巴结转移真阳性399例,假阴性6例,真阴性82例,假阳性10例,灵敏度为98.5%(399/405),特异性为89.1%(82/92),总体符合率为96.8%(481/497).结论 彩超联合核磁共振在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中具有补充作用,可弥补单一诊断的缺陷,达到更佳的诊断效果,且更准确,对制定临床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回顾性分析早期(Ⅰ B~Ⅱ A期)宫颈癌术后淋巴结阳性患者调强放疗(IMRT)后的预后及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放疗科收治的292例早期宫颈癌术后存在高危因素和/或中危因素且行盆腹腔调强放疗±同步化疗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分为盆腔淋巴结阴性组239例、淋巴结阳性组53例,对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危险因素及两组患者的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早期宫颈癌术后淋巴结转移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显示,病变≥4 cm、深间质侵犯、危险因素个数是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χ2=7.11、9.05、90.08,P<0.05);盆腔淋巴结阴性及阳性患者放疗后3、5年总生存(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5年无疾病生存(DFS)两组分别为87.6%、84.5%;72.5%、69.3%(χ2=8.59,P=0.003)。在失败模式上,淋巴结阳性组以远处转移为主,淋巴结阴性组以局部复发为主(χ2=9.40,P<0.05)。对53例淋巴结阳性患者放疗后影响DFS的单因素分析,深间质侵犯明显影响患者的DF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5,P<0.05);多因素分析提示病变>4 cm、残端阳性和深间质侵犯显著影响DFS (χ2=4.37、4.69、4.39,P<0.05)。结论 早期宫颈癌术后病变大小、侵犯深度、危险因素个数是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盆腔淋巴结阳性患者放疗后DFS显著低于淋巴结阴性患者,淋巴结阳性患者的主要复发模式为远处转移,深间质侵犯是早期宫颈癌术后淋巴结阳性患者放疗后DFS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CT引导125I粒子植入术治疗胃癌术后区域淋巴结转移的安全性与近期疗效.方法 对23例胃癌术后局限性区域淋巴结转移并接受CT引导125I粒子植入治疗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与生存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术前经放射性粒子植入计划系统模拟布源,计算放射性粒子总活度与粒子数量.CT引导下经皮穿刺植入125I粒子.术后2个月参照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RECIST)评价近期疗效,采用寿命表法计算植入术后患者1、2和3年生存率;以单变量Cox模型检验相关因素对生存的影响;采用log-rank法比较组间(肿瘤最大径>3 cm组和<3 cm组)生存差异并绘制生存曲线.20例患者粒子植入术后接受了以氟尿嘧啶类药物为基础的全身化疗.结果 23例患者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CR 14例(60.9%,14/23),PR 5例(21.7%,5/23),PD 4例(17.4%,4/23).患者粒子植入术后1、2和3年生存率分别为(87±7)%、(47±11)%与(13±9)%,中位生存时间为(22.1±5.1)个月.单变量Cox分析,肿瘤最大径是影响生存时间的因素(x2=9.752,P=0.002),>3 cm组和<3 cm组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7.0±5.0)和(30.0±5.1)个月,2组总生存时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5.828,P=0.016).结论 CT引导1251粒子植入术治疗胃癌术后局限性区域淋巴结转移创伤小且并发症少,并能取得较高的局部控制率.  相似文献   

17.
OBJECTIVE: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retrospectively evaluate whether delayed additional F-18-fluorodeoxyglucose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FDG-PET) imaging can improve the certainty of this modality in evaluating lymph node metastasis in patients with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NSCLC). METHODS: Eighty-three patients with NSCLC were examined. FDG-PET imaging (whole body) was performed at 1-h (early) post-FDG injection and repeated 2 h (delayed) after injection only in the thoracic area. The PET images were evaluated qualitatively for regions of focally increased metabolism. If a lymph node was visible on the PET image, the semi-quantitative analysis using the standardized uptake value (SUV) was determined for both early and delayed images (SUV(early) and SUV(delayed), respectively). Retention index (RI) was then calculated on the basis of the following equation: (SUV(delayed) - SUV(early)) x 100/SUV(early). The RI value of more than 0% was taken to be the PET criterion for malignancy. RESULTS: For early and delayed PET, sensitivities for lymph node staging were 54% and 62%, respectively, specificities were 89% for both, and accuracies were 78% and 81%,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of combined delayed PET and RI showed a sensitivity of 62%, specificity of 96%, and accuracy of 86%. CONCLUSIONS: Dual-time-point FDG-PET (combined delayed PET and RI) showed better (although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specificity, 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 and accuracy than early or delayed PET alone for lymph node staging in NSCL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