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根据螺旋CT血管造影(CTA)情况,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颅内外血管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成分和动脉管腔狭窄程度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选择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45例,经头颈部螺旋CT血管造影(CTA),分析脑动脉管腔狭窄程度及动脉粥样斑块的性质、成分。结果45例患者中,CTA检出各种斑块(钙化斑、软斑、混合斑)33例(73.3%),22例(48.8%)有动脉狭窄,血管闭塞5例。颅外动脉狭窄最常见的部位是颈内动脉起始部,颅内动脉狭窄最常见的部位是大脑中动脉M1段。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颅内外动脉斑块发生率均较高,动脉粥样硬化致血管狭窄前循环发生率高于后循环,Ⅲ、Ⅳ级狭窄动脉相应供血区域大多出现缺血病灶,头颈动脉多层CTA可以准确评价颅内外动脉的病变情况,对脑卒中的二级预防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缺血性脑血管病DSA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动脉狭窄或闭塞的分布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495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DSA资料.按年龄大小分为青中年组(28~59岁)和老年组(≥60岁)。所有患者均经CTA或MRA检查证实为脑动脉狭窄或闭塞,最后经DSA检查验证。结果 495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452例经DSA检查确诊为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或闭塞,其中35.2%(159例)为颅内动脉病变,31.8%(144例)为颅外动脉病变,33.0%(149例)为颅内、外病变并存;颅内动脉病变的发生率为68.1%(308例),稍高于颅外动脉的64.8%(293例)。青中年组单纯颅内动脉病变的比例明显高于老年组(95比64,P<0.01);老年组颅外动脉病变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青中年组(80比64,P<0.01),后循环病变的发生率亦高于青中年组(155比112,P<0.05)。高血压、高龄、糖尿病是颅外动脉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是颅内动脉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颅外病变组高龄患者的比例高于颅内病变组(P<0.05)。结论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的发生率高于颅外段,随着年龄的增长,单纯颅内动脉病变逐渐减少,颅外病变及后循环病变增多。颅外病变组高龄者多于颅内病变组。  相似文献   

3.
缺血性脑卒中是主要致死及致残的疾病之一,约20%的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颅外颈动脉狭窄造成的.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即便采用有效的药物治疗控制,2年内脑缺血事件发生率也高达26%以上;而60%以上的脑梗死是由于颈动脉狭窄造成,严重的脑梗死可导致患者残疾甚至死亡.手术治疗特别是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是目前唯一可以达到去除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相似文献   

4.
正脑血管病是仅次于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的第三位导致人类死亡的疾病,更是导致成人残疾的第一位疾病,其中缺血性脑血管病占脑血管病的70%,有报道30~60%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可以归因于颈动脉的狭窄,动脉粥样硬化是其主要原因之一[1]。颅内外动脉狭窄所致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支架植入术被证明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有效手段,是目前脑血管病治疗的趋势[2]。我院神经内科  相似文献   

5.
常规血管影像学检查如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及MR血管成像(MR angiography,MRA)等能直接显示颅内动脉管腔情况,但不能显示管壁结构[1]。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igh-resolution MRI,HRMRI)已经用于颅外颈动脉  相似文献   

6.
颅颈部动脉狭窄的增强 MRA与DSA比较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评价椭圆形中心K空间编码增强(CE)MRA在颅颈部动脉狭窄性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48例根据临床症状怀疑有颅颈部动脉狭窄患者接受了CE MRA和DSA检查.MRA图像采用MIP、MPR方法重建,范围包含从主动脉弓部到Willis 环的所有的血管.以DSA为标准,MRA和DSA结果通过统计相关系数比较.结果 以是否狭窄为评判点时,MRA和DSA在各段颅颈部动脉取得较好的一致性.以狭窄程度超过70%为评判点时,MRA和DSA在颈动脉部位取得相当高的一致性.CE MRA显示椎-基底动脉,颈动脉终末段,颅内血管方面稍差.结论 椭圆形中心K空间编码CE MRA能有效地筛选出颅颈部动脉狭窄性病变.在颅外颈动脉部位可使大部分患者免于接受DSA检查.在诊断椎-基底动脉,颈动脉终末段,颅内血管狭窄方面的准确度不够,不能替代传统DSA检查.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颈内动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动脉狭窄的分布特征。方法分析研究我院收治的173例颈内动脉TIA发作患者的脑血管造影资料,将存在动脉狭窄的患者按年龄段分为青年组、中年组和老年组,对不同年龄段患者脑动脉狭窄情况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173例中,154例(89.0%)检出存在不同程度的脑动脉狭窄;病变血管共304支,其中颅内动脉狭窄212支(69.7%),颅外动脉狭窄92例(30.3%),颅内动脉狭窄发生率明显高于颅外动脉(P〈0.05)。青年组以单纯颅内动脉狭窄为主,占79.3%;中年组以单纯颅内动脉狭窄和颅内、外动脉狭窄并发为主,占90.0%;老年组以单纯狭窄为主,占86.6%。3组间单纯颅内动脉狭窄发生率未见明显差异(P〉0.05),单纯颅外动脉狭窄发生率中年组高于青年组,老年组高于中年组(P〈0.05),中年组颅内、外动脉狭窄并存发生率明显高于青年组和老年组(P〈0.05)。结论不同年龄TIA患者脑动脉狭窄的空间分布明显不同,DSA检查有助于明确血管性病变原因。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MRA评价糖尿病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与脑卒中的相关性,了解症状性糖尿病患者动脉狭窄的发生率、分布情况及狭窄程度.方法:176例无症状糖尿病患者、148例有症状糖尿病患者和144例有症状无糖尿病患者接受了头颅MRI、头颅3D TOF MRA和颈部CE MRA检查.比较各组间狭窄血管数和狭窄程度,并对卒中相关危险因素进行比较.结果:有症状糖尿病患者脑实质以腔隙性脑梗死和缺血灶多见,颅内、颅外血管狭窄的检出率最大,与其余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三组之间的血管狭窄程度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01),以有症状的糖尿病组和无糖尿病组明显.卒中危险因素高血压、冠心病和C反应蛋白(CRP)在三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症状性糖尿病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的高发病率和病变的严重程度表明糖尿病是脑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为预防脑卒中的发生,有必要应用MRA来全面评估患者的颅内外动脉状态.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应用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部动脉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意义。方法对303例中老年患者卧位依次对颈总及颈内、外动脉、椎动脉进行横向纵向扫查。结果检出硬化斑块212例,占69%,颈动脉狭窄97例、颈动脉闭塞4例。结论通过颈部动脉超声检查对颈部动脉疾病可以定性定量诊断,对于指导临床诊断、预防、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龚浩  蒲锐  魏平波 《西南军医》2014,(4):440-443
卒中是当今全球成人致残和死亡的重要病因,其中缺血性卒中超过一半。颈动脉狭窄和闭塞是缺血性脑卒中常见的原因之一,约1/4缺血性脑卒中是因颈动脉狭窄所致。随着颈动脉内膜剥脱(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技术的不断成熟和颈动脉支架成形(carotid angioplasty and stenting,CAS)技术的迅速发展,目前颈动脉狭窄所致卒中发生率明显降低。但是CEA和CAS孰优孰劣目前尚无定论。本文结合CEA和CAS的随机临床试验、研究进展及相关临床指南,对二者现状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头颈动脉CTA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的特征及头颈动脉CTA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72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其中脑梗死79例,TIA 93例,采用头颈动脉CTA检查,分析其颅内外动脉狭窄的特点及其与脑梗死类型的关系.结果:164例患者头颈动脉多层CTA图像满足诊断要求,125例显示有颅内外动脉狭窄,其中单纯脑动脉狭窄74例(59%)、单纯颈动脉狭窄32例(26%),颈和脑动脉狭窄并存19例(15%).单纯脑动脉狭窄、颈和脑动脉狭窄并存发生率在脑梗死组较TIA组高,其中颈和脑动脉狭窄并存发生率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大面积脑梗死及分水岭脑梗死的部位与颅内外动脉狭窄程度、侧别及Willis环有一定的相关性.基底节区、半卵圆中心、皮层区腔隙性脑梗死的部位与颅内外动脉狭窄程度、侧别间无明确相关性.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颅内外动脉狭窄发生率均较高.单纯脑动脉狭窄、颈和脑动脉狭窄并存是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颅内外动脉狭窄程度、侧别及Willis环与脑梗死类型有一定的相关性.头颈动脉多层CTA可以同时准确评价颅内外动脉的病变情况,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超声检查时颅外段颈动脉狭窄、闭塞及RI的临床意义。方法:对89例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及68例非脑梗死患者(对照组)行颅外段颈部动脉的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动脉有无狭窄、狭窄程度及RI。结果:脑梗死组患者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的发生率、≥50%狭窄的发生率及闭塞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脑梗死组中双侧颈动脉狭窄的发生率也高于对照组;脑梗死组的狭窄部位以颈内动脉最多见,但2组间R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脑梗死与颅外段颈动脉狭窄或闭塞有关;双侧颈动脉尤其是颈内动脉的严重狭窄或闭塞更易导致脑梗死;颅外段动脉RI测量无助于脑梗死的诊断。  相似文献   

13.
超声在颈动脉狭窄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中老年人最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致残率和死亡率较高,而颈动脉狭窄及栓子脱落是导致脑梗塞的重要原因。因此,治疗颈动脉狭窄对于预防脑卒中具有重要意义。大量临床研究[1~3]证实,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经皮腔内支架成形术及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可有效预防脑卒中并降低病死率。目前,诊断颈动脉狭窄的检查方法有彩色多普勒超声、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磁共振血管造影等[4,5]。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磁共振血管造影等显像清晰,但均不能提供血流动力学方面的信息,彩色多普勒超声可弥补这一缺点,且具有经济、简便、无创、敏感性高、可反…  相似文献   

14.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比较影像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梗塞是人类最常见的威胁生命的疾病,是导致中老年人丧失独立生活能力的首要因素和主要死亡原因之一,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是引发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子.颈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缺血性脑梗塞病的途径不仅与管腔的狭窄有关,还与不稳定性斑块脱落密切相关,易损斑块的脱落是发生脑梗塞危险性的最重要因素,也是制订治疗方案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5.
多支架治疗颅内外动脉狭窄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 探讨多支架治疗颅内外动脉狭窄的临床体会。方法 采用2枚或2枚以上支架对8例颅内外动脉狭窄的患者12支狭窄血管行血管成形术,共植入17枚支架,其中颈动脉颅外段狭窄使用自膨胀支架,颅内段和椎动脉使用球囊膨胀型支架。结果 所有患者的手术均成功,术后狭窄均明显改善,随访6~12个月,所有患者均无脑缺血发作,除1例动脉闭塞外,其余无再狭窄发生。结论 多个支架治疗颅内外动脉狭窄安全有效,但仍需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64层颅颈联合CTA诊断颅颈动脉狭窄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12年9月到2014年9月在我院治疗的颅颈动脉狭窄患者75例,均行颅颈联合CTA及常规DSA造影。以DSA为金标准,评价颅颈联合CTA诊断颅颈动脉狭窄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同时评价CTA与DSA在动脉狭窄程度评估上的一致性。结果:在动脉狭窄的检出率上CTA与DS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颅颈联合CTA诊断颅颈动脉狭窄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8.9%、99.1%;在评价颅颈动脉狭窄程度上,CTA与DSA的一致性较好,K=0.843。结论 :64层颅颈联合CTA是可靠的血管成像方法 ,能较好地发现颅颈动脉狭窄,在评价颅颈动脉狭窄程度上与DSA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7.
彩超、增强磁共振动脉造影对颅外颈动脉狭窄的术前评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评价彩超、增强磁共振动脉造影(CEMRA)对颅外颈动脉狭窄的术前评估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了93例因颅外颈动脉狭窄而接受介入治疗患者的术前彩超、CEMRA检查结果。结果 超声检查可判断狭窄性质和狭窄程度,CEMRA能显示颈动脉全程,显示多发狭窄。但两者对狭窄程度都有过高评估的倾向,对斑块溃疡难以显示。结论 就目前彩超和磁共振机器的性能,尚无法替代DSA检查。必须有机地结合彩超、CEMRA和DSA检查,以多侧面、全方位地了解狭窄的颈动脉,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8.
脑卒中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特别是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病,具有发病率、致残率、病死率高的特点,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据报道,亚洲人群中40%以上的缺血性卒中是由颅内动脉病变引起[1].其中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所导致的管腔狭窄和易损斑块破裂、血栓形成导致管腔闭塞引起的缺血性卒中是最常见的病因.通过影像学方法研究颅内动脉易损斑块破裂机制、早期检测易损斑块,可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风险评估,有效指导临床治疗[2].因此,笔者对近年来文献报道的颅内动脉易损性粥样硬化斑块的多模态MRI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现已证实,大多数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作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是由于颈动脉分叉处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栓子脱落或颅内动脉栓塞或颈内动脉狭窄、闭塞所致的低灌注引起。本研究对72例脑梗死患者颈动脉颅外段进行了超声多普勒检测,旨在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硬化斑块数量、部位、狭窄程度,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和经颅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TCCDFI)评价颈动脉内膜剥除术(CEA)治疗前、后患者颅内外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方法:用CDFI和TCCDFI分别对23例颅外段颈内动脉(EICA)狭窄患者CEA治疗前、后狭窄局部管径、收缩期峰值流速(PSV)及同侧大脑中动脉(MCA)、眼动脉(OA)CEA治疗前、后PSV、搏动指数(PI)和颅内侧支循环的建立情况进行分析。结果:EICA狭窄患者CEA术后原狭窄处内径、PVS及患侧MCA、OA的PSV、PI恢复正常,侧支循环关闭。结论:CDFI与TCCDFI结合可评价颈动脉狭窄患者行CEA治疗前、后颅内外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对判断CEA的疗效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