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摘要】目的:评价基于模型的迭代重建算法(MBIR)及自适应迭代重建算法(ASIR)是否可以在80 kV低剂量儿童脊柱CT扫描中获得符合诊断标准的图像,以减少放射线对患儿的损伤。方法:连续选取36例因脊柱病变需要复查脊柱CT的患儿行80kV,50mA低剂量扫描作为观察组,将所得的原始数据分别重建为0.625mm的MBIR图像、ASIR图像、FBP图像。所有患儿治疗前的脊柱CT检查为对照组,扫描管电压120kV,余扫描参数不变,图像重建为0.625mm的FBP图像。四组图像质量主观评价由2名医师分别采用1~4分制(3分合格,4分最好)评价图像主观噪声及椎体结构显示能力;图像质量客观评价为测量L1椎体以及同层面背侧肌肉的CT值及噪声值,并计算椎体的SNR及CNR。同时并记录两次检查剂量报告表中的CT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结果:图像的主观评分结果显示:对照组图像以及观察组的MBIR图像可以满足诊断要求;客观噪声结果:观察组MBIR、ASIR、FBP以及对照组FBP图像分别为17.35±2.70、50.89±4.24、76.68±7.11、28.49±3.25,信噪比分别为5.75±1.05、2.74±0.41、1.90±0.28、4.19±0.43;对比噪声比分别为8.14±0.91、2.74±0.38、1.892±0.33、4.46±0.86;观察组放射剂量CTDIvol、DLP分别为(0.77±0.02)mGy,(51.28±11.67)mGy·cm,较对照组分别降低65.47%,64.76%。结论:应用80kV低剂量儿童脊柱CT结合MBIR可以得到满足诊断要求的图像,达到减少患儿放射损伤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适应性统计迭代重建(ASIR)技术联合自动管电流技术在降低头颅CT扫描辐射剂量中的作用。方法:选取行头颅CT扫描的100例患者,分成两组:A组50例,采取常规剂量扫描(管电压120kVp,管电流350mA),采用传统滤波反投影法(FBP)进行图像重建;B组50例,采取自动管电流技术(管电压120kVp,管电流100~400mA,噪声指数4),采取30%ASIR进行图像重建。比较两组患者的CT剂量指数(CTDI)、剂量长度乘积(DLP)及体型特异性剂量评估(SSDE)。全部图像由一位影像医师进行主观评价。在双侧基底节层面测量两组患者正常脑白质、脑灰质核团及脑脊液的CT值,兴趣区面积为10~20mm2。结果:两组患者CTDI、DLP及SSDE比较,B组均较A组显著降低,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图像均符合诊断要求。两组脑白质、脑灰质及脑脊液C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头颅CT检查中,与常规FBP相比,适应性统计迭代重建技术(30%ASIR)联合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对CT值测量没有影响,在不降低图像质量的同时,可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深度学习迭代重建(DLIR)算法与常规自适应迭代重建(ASIR-V)算法对儿童头颅外伤CT图像噪声和图像纹理的优化程度及图像显示效果的差异。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0年12月7—11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影像中心80例儿童头颅CT,扫描方案为低辐射剂量轴扫,电压120 kV,电流150~220 mA。将得到的原始数据重建为5 mm厚层与0.625 mm薄层的脑窗、骨窗图像,分别重建为50%ASIR-V、高权重DLIR图像(DL-H),共8组图像。应用4分制主观评价脑沟脑室、脑灰白质与颅骨显示情况,并统计各组图像的病变数量;客观评价测量基底节层面的灰质和白质的CT值和噪声值,并计算对比噪声比,同时在同层面测量模糊程度指数,比较两种图像重建方法的差异。结果 相较于50%ASIR-V图像,2种层厚的DL-H均可以提升脑沟脑室、脑实质显示能力(W=5.5~22.2,P均<0.05),5 mm的50%ASIR-V与0.625 mm的DL-H图像脑沟脑室、脑实质显示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0.9、2.0,P=0.32、0.05)。骨质显示能力方面,所有图像均可以达到满...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鼻窦CT扫描中,前置和后置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算法(ASiR-V)对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的影响,并寻找最佳的迭代组合。方法以1具离体头颅标本为研究对象,采用临床鼻窦CT常规扫描条件[噪声指数(NI)=8],以及前置ASiR-V的不同等级(0~100%,间隔为10%)进行螺旋扫描,所得原始数据使用后置ASiR-V的不同等级(0~100%,间隔为10%)进行骨算法和标准算法重建,共获得242个鼻窦薄层图像序列。选择特定的感兴趣区(ROI)测量CT值,并计算图像对比噪声比(CNR)和品质因子(FOM)。记录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和智能毫安(Smart mA)值。采用线性回归分析对ASiR-V各等级与对应的CTDIvol、Smart mA、CNR、FOM进行比较分析。采用配对t检验对相同后置不同前置ASiR-V骨算法和标准算法图像的CNR进行分析比较。主观评价采用双盲法由3名高年资放射诊断医师以4分法(4分为最佳)进行图像质量评分。结果随着前置ASiR-V等级(0~100%)的增加,Smart mA、CTDIvol均减低,呈线性负相关(r分别为-0.981、-0.976,P均<0.001);Smart mA降幅为72.05%,CTDIvol降幅为71.22%。前置ASiR-V相同,随后置ASiR-V等级增加,骨算法和标准算法图像对应的CNR呈上升趋势,呈正相关(骨算法图像:R2分别为0.976、0.992、0.982、0.982、0.975、0.975、0.979、0.996、0.952、0.978、0.965;标准算法图像:R2分别为0.944、0.990、0.988、0.993、0.996、0.987、0.984、0.996、0.996、0.990、0.965);后置ASiR-V相同,随前置ASiR-V等级增加,骨算法和标准算法图像对应的FOM呈波动变化(骨算法图像:R2分别为0.335、0.341、0.344、0.364、0.385、0.405、0.418、0.429、0.455、0.474、0.516;标准算法图像:R2分别为0.223、0.278、0.327、0.285、0.309、0.329、0.325、0.346、0.360、0.390、0.380)。以上各种前置和后置迭代等级组合所得图像主观评价均可满足诊断要求(评分≥3)。结论当NI=8时,骨算法最佳前置和后置迭代等级组合为80%和100%;标准算法最佳迭代等级组合为100%和100%。鼻窦CT扫描中,选择恰当的前置和后置迭代等级组合,能够在图像质量满足诊断要求的前提下,有效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5.
李建伟  刘鸿明   《放射学实践》2009,24(10):1158-1160
目的:研究16层螺旋CT的图像质量与螺距的关系。方法:在16层螺旋CT机上,选用轴扫、不同螺距扫描QA模型,测量分析相应图像的噪声、层厚响应曲线、高对比度空间分辨率及低对比度分辨率;观察MPR图像质量。结果:轴扫图像噪声为4.39±0.29,螺距为0.562、0.938、1.375及1.75时,分别为3.24±0.25、4.39±0.23、5.27±0.25及5.40±0.33。层厚响应曲线在轴扫中呈梯形,半高宽约为5mm;在螺旋扫描中呈铃形,半高宽也近似为5mm。高对比度空间分辨率都是0.8mm线径;低对比度分辨率都能看清1mm的小孔。螺距为0.562的MPR图像未见明显变形,螺距为0.938、1.375、1.75时有较明显的变形。结论:16层螺旋CT在螺距为0.938时扫描图像噪声与轴扫图像噪声近似;随着螺距的增大,图像噪声增大,层厚响应曲线半高宽相差不大,高对比度空间分辨率和低对比度分辨率不变,MPR重构图像质量变差。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双能量CT线性融合与Moidal非线性融合图像处理技术的差别,评价二者对CT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5支试管装有不同浓度的碘对比剂溶液(16.3、26.4、48.7、74.6和112.3 HU),嵌入新鲜猪肝制成模型.扫描后由双能量扫描模式自动生成线性融合图像,Syngo工作站双能量优化对比软件重组获得Moidal非线性融合图像.按120 kV、线性融合、Moidal非线性融合分3组,分别测量并计算各组对比信噪比,采用one-wayANOVA法比较组间优良指数值差别.选取临床20例腹部双源CT扫描患者图像,分别测量并计算肝脏、肾皮质、脾脏、胰腺以及腹主动脉的信噪比,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线性融合与Moidal非线性融合组差别.2名观察者盲法评价2组图像各器官醒目度.结果 实验CT值为16.3、26.4、48.7、74.6和112.3 HU时,Moidal非线性融合组图像的优良指数值分别为20.65±8.18、11.40±4.25、1.60±0.82、2.40±1.13、45.49±17.86.在74.6、112.3 HU时,Moidal非线性融合组与线性融合组(分别为0.30±0.06、14.43±4.59)、120 kV组(分别为0.22±0.05、15.31±5.16)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Moidal非线性融合组优良指数更高(P<0.05).患者实质脏器比较中,Moidal非线性融合组肾实质、腹主动脉信噪比分别为19.2±5.1和36.5±13.9,线性融合组分别为12.4±3.8和22.6±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名观察者对Moidal非线性融合组各器官醒目度评分高于线性融合法(Kappa=0.64),两者一致性较好.结论 Moidal非线性融合法在提高图像信噪比、增加主观醒目度等方面明显优于线性融合法.
A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linear blending and non-linear blending function for dual-energy CT, and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n CT image quality. Methods The model was made of a piece of fresh pork liver inserted with 5 syringes containing various concentrations of iodine solutions ( 16.3,26.4,48.7,74.6 and 112.3 HU). Linear blending images were automatically reformatted after the model was scanned in the dual-energy mode. Non-linear blending images were reformatted using the software of optimal contrast in Syngo workstation. Images were divided into 3 groups, including linear blending group, non-linear blending group and 120 kV group. Contrast noise ratio (CNR) were measured and calculated respectively in the 3 groups and the different figure of merit (FOM) values between the groups were compared using one-way ANOVA. Twenty patients scanned in the dual-energy mode were randomly selected and the SNR of their liver, renal cortex, spleen, pancreas and abdominal aorta were measured. The independent sample t test was used to compare the difference of signal to noise ratio (SNR) between linear blending group and non linear blending group. Two readers' agreement score and single-blind method were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conspicuity difference between linear blending group and non linear blending group.Results With models of different CT values, the FOM values in non-linear blending group were 20. 65 ±8.18,11.40±4.25, 1.60±0.82,2.40±1.13, 45.49±17. 86. In 74. 6 HU and 112. 3 HU models, the differences of the FOM values observed among the three group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 P<0.05),which were 0.30±0. 06 and 14. 43 ±4. 59 for linear blending group, and 0. 22 ±0. 05 and 15.31±5.16 for 120 kV group. And non-linear blending group had a better FOM value. The SNR of renal cortex and abdominal aorta were 19.2±5.1 and 36. 5 ± 13.9 for non-linear blending group, while they were 12.4 ±3.8 and 22.6±7.0 for linear blending group. There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The conspicuity scores of different organs in non linear blending group were far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linear bending group. The Kappa value was 0. 64, showing good consistency. Conclusion Compared to the linear blending method, the non-linear blending method was a better option, especially in improving SNR and conspicuity.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使用不同管电流时间积行婴幼儿头颅CT扫描时,影响图像质量的客观因素。方法 随机将90例行头颅CT扫描的婴幼儿分成3组,测量每个婴幼儿的头颅最大前后径(MAPD),选择性研究3个参考层面(幕下小脑、幕上基底节和半卵圆中心层面),每个组只研究一个层面,每个层面用150、100及80 mAs管电流时间积进行扫描,对各层面图像进行主观质量评分,并测量其客观量化噪声值。结果 90例婴幼儿平均MAPD为(148.0±17.4)mm。在小脑层面,主观图像质量得分较其他2个层面低。管电流时间积为150、100和80 mAs时,小脑层面的量化噪声值分别较幕上层面高6.3%、9.4%和22.9%。MAPD与图像主观质量评分及客观量化噪声值之间均呈显著性相关。结论 在婴幼儿头颅CT扫描时,小脑层面固有高噪声及MAPD是影响婴幼儿头颅低剂量CT扫描图像质量的客观因素。  相似文献   

8.
脊柱定量CT重建参数对骨密度测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优化CT扫描协议,使定量CT(QCT)骨密度(BMD)测量值更精确,辐射剂量更低。材料与方法采用欧洲脊柱体模(ESP)与QCT校准体模一起进行不同毫安秒的CT螺旋扫描。扫描参数:管电压120kV,管电流50~350mA,层厚1×16mm,床高73cm,扫描范围10cm,视野(FOV)40c,重建矩阵:512×512,重建间距0.8mm。记录CT扫描机上的辐射剂量乘积(DLP)。用标准算法(FC03)和骨算法(FC30)分两组重建欧洲脊柱体模影像,并进行BMD测量。结果 FC03组平均BMD值与毫安秒正相关(r=0.401,P<0.05);FC30组平均BMD值与毫安秒无相关性(r=0.216,P>0.05)。两组平均毫安秒与DLP呈正相关(r=0.999,P<0.01)。FC03组与FC30组平均BM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089,P<0.01)。FC03组与欧洲脊柱体模标准平均BM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220,P<0.01);FC30组与欧洲脊柱体模标准平均BM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06,P=0.616)。结论 QCT扫描重建参数对BMD值有影响。骨算法重建影像除去了影响BMD测量的因素,使测量准确率更高。在制订扫描协议时应充分考虑重建算法对骨密度测量的影响,并使扫描参数保持恒定。  相似文献   

9.
正影像检查对泌尿外科疾病的诊断非常重要。小儿泌尿外科的疾病谱与成人截然不同,其影像检查(本文主要涉及CT)的关注重点也不同。1小儿泌尿系疾病常用CT检查方法儿童泌尿外科疾病以肾脏和尿路先天发育异常为主,其次是腹膜后或肾实体肿瘤,且肿瘤体积常较大,因此,影像检查时更加关注尿路整体形态和轮廓特点的显示与解读,对图像质量的宽容度高~([1])。成人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螺旋CT图像重组技术对颌骨埋伏阻生牙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1例颌骨埋伏阻生牙患者行横轴面薄层CT扫描,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及容积再现(VR)技术进行图像后处理。结果:对31例共38颗埋伏阻生牙,MSCT重组图像均能清楚显示其数量、位置、阻生方位、唇腭侧、萌出方向及与邻牙的关系。结论: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能够正确诊断埋伏阻生牙及其相关情况,对埋伏阻生牙正畸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降低时间分辨力对CT灌注成像(CTP)参数图数据测量以及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对15例急 性脑缺血患者的CTP成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采用全部数据和按一定时间间隔选择部分数据进行CT灌注图像 的计算,每组数据的时间分辨力分别为0.5s、1s、2s和4s,并在不同时间分辨力的CTP图像上选择相同部位的ROI进行 灌注参数(CBF、CBV、MTT)的测量并对每组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降低时间分辨力在一定范围内(≤2s)对各灌注 参数图的图像质量以及CBV绝对值的测量影响不大,但对参数CBF和MTT的绝对值测量产生显著影响。以健侧大脑 半球作为内参照时,降低时间分辨力不会影响对病变的检出。结论:降低CT灌注扫描的时间分辨力可以在不影响临床 诊断的情况下扩大灌注扫描范围。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应用Z轴自动管电流调节技术(Z-DOM),小螺距薄扫联合iDose4迭代重建对肺磨玻璃密度结节(GGN)模型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影响.方法:对含有12个GGN仿真胸部体模行CT常规扫描,A方案为常规剂量组,参考管电流170 mAs,以滤波反投影算法(FBP)重建;B组采用Z-DOM自动管电流调节技术,以FBP算...  相似文献   

13.
多层CT后处理图像对主动脉缩窄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后处理图像对主动脉缩窄的诊断价值。方法对9例临床怀疑为主动脉缩窄的患者进行主动脉增强扫描。对所有扫描图像行冠、矢状面多平面重组(MPR)及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表面阴影成像(SSD)、薄层VR重组。结果9例患者经行主动脉CT成像检查,均确诊为主动脉缩窄,其中有2例合并动脉导管未闭。结果与手术及DSA检查结果相一致。主动脉靶重建全面整体显示9例患者缩窄情况,整体VR全面整体显示9例患者侧支循环情况。结论MSCT二维与三维图像相结合对主动脉缩窄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制定以及术后随访是1种非常有用的无创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低剂量肺部扫描骨、肺、标准和软组织重建算法对图像质量和影像诊断的影响.方法:使用GE Light Speed Ultra 8层螺旋CT对61例病人进行肺部扫描,将病人随机分为常规剂量组(对照组)和低剂量组(实验组).两组分别采用120kV、200mA和120kV、30mA进行扫描.120kV、200mA图像采用标准算法、肺算法进行图像重建,获得A、B两组图像.120kV、30mA图像依次采用软组织算法、标准算法、肺算法、骨算法进行重建,分别获得C、D、E、F四组图像.A、B、C、D、E和F六组图像质量之间的比较运用单向方差分析.A、c、D、E和F组诊断符合率之间的比较,运用γ2检验中的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检验.结果:A、B、c、D、E、F六组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4.26±0.68)、(4.27 ±0.64)、(3.48 ±0.86)、(3.48±0.79)、(2.93±1.17)(3.54 ±0.96).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8.96,P<0.05),其中A、B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28>0.05),但A、8组分别与C、D、E、F组之间存在差异(P<0.01),并且图像质量高于后者.E组与A、B、c、D、F组之间存在差异(P<0.01),图像质量较低.C、D、F三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D、E、F组诊断率符合分别为98%、94%、96.6%、86.7%、98%.A组与E组诊断符合率存在差异(P<0.05),A组与C、D、F组之间诊断符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多层螺旋CT肺部120kV、30mA低剂量扫描图像质量虽然有所降低,但运用骨、标准和软组织重建算法处理后,图像质量可以满足诊断需求.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双源CT(DSCT)结合气道重建技术在诊断小儿闭塞性细支气管炎(BO)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确诊的25例BO患者,病程均超过6个月,均行DSCT扫描及气道三维重建,分析其病因、临床特点、DSCT特点及气道重建表现。结果: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持续性喘息25例(100%)、反复咳嗽21例(84%)、气促16例(64%)、肺部反复湿啰音17例(68%)、唇周发绀2例(8%)。19例明确为呼吸道感染后引起。CT特点:Mosaic灌注不良25例(100%),斑片模糊影15例(60%),肺实变6例(24%),节段性肺不张4例(16%)。气道三维重建表现:支气管壁增厚16例(64%),支气管扩张5例(20%),支气管内痰栓3例(12%)。结论:感染是BO发生的主要原因,DSCT结合气道重建能较好地显示BO患儿肺实质及气管、支气管病变,对BO的诊断具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16.
多层螺旋CT对颌骨埋伏牙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图像重建技术对颌骨埋伏牙的诊断价值.方法:对常规口腔全景片和咬合片均不能准确判断埋伏牙形态、位置及与邻牙关系的32例患者,行上、下颌骨横轴面薄层扫描,采用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及容积再现(VR)技术重建图像.结果:32例共52颗埋伏牙,螺旋CT重建图像能准确地显示颌骨内埋伏牙的数量,牙冠/根形态,唇腭侧位置,萌出方向及与邻牙的关系.结论:多层螺旋CT轴面图像、MPR、CPR及VR重建技术的联合应用是一种准确有效的检查埋伏牙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螺旋CT三维重建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螺旋CT三维(3D)重建的方法和技巧。材料与方法 使用HiSpeed CT/i扫描机,准直1.0-5.0mm,螺距1.0-2.0,骨或标准算法,重建间隔0.1-2.0mm,应用软件功能(Advantage Windows3.1工作站)对300例病人进行了各种3D成像(包括MIP,MinIP,SSD,RaySum或叠加成像)。结论 所有病例都获得了满意的3D图像。3D重建可从不同角度和方位了解病变的形态,起源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结论 高质量的3D图像依赖于扫描及图像重建参数的合理选择和匹配,选择合适的重建方式及阈值,以及操作者的技巧和熟练程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在诊断下颈部病变中的价值. 资料与方法 对50例经手术病理或临床证实的下颈部病变患者行MSCT检查,并行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及曲面重组(CPR)等图像后处理,确定病变所在的间隙,根据CT征象确定初步诊断,与最后结果进行对照. 结果 50例中器官间隙病变5例:甲状舌管囊肿3例,部分胸腺颈部异位2例.颈动脉间隙病变10例:副神经节瘤3例,第2鳃裂囊肿2例,淋巴结化脓性炎症2例,癌淋巴结转移3例(合并颈静脉血栓形成2例).咽后间隙病变5例:4例咽后脓肿,1例咽后间隙蜂窝织炎伴反应性淋巴结增生.颈后间隙病变18例:淋巴管瘤4例,海绵状血管瘤3例,脂肪瘤1例,神经纤维瘤病I型1例,淋巴结炎3例,淋巴结结核1例,淋巴瘤1例,癌淋巴结转移4例.多间隙病变12例:颈淋巴结炎及蜂窝织炎2例,淋巴结结核1例,淋巴瘤2例,癌淋巴结转移6例,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1例.50例均确定病变所在间隙,42例(84%)病变初步诊断正确. 结论 MSCT可更好地显示下颈部病变所在的解剖间隙,在此基础上结合病变的CT征象可做出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19.
16层螺旋CT三维和多平面重组对儿童先天性脊柱侧弯的评价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运用16层螺旋CT三维(3D)和多平面重组技术对先天性脊柱侧弯患儿进行评估,探讨此技术的优势和临床指导意义。方法 搜集2004年4至10月司27例先天性脊柱侧弯患儿的影像学资料,男13例,女14例,中位年龄3岁。27例均进行了X线片、16层螺旋CT容积3D、标准和曲面多平面重组技术。结果 10例患者有分节异常,6例患者有形成异常,11例患者有复杂的、无法分类的畸形。15例肋骨畸形中,肋骨畸形的主要部分和脊柱旋转在同水平的有7例。8例合并脊髓纵裂,其中6例有完全或不完全的骨性隔。27例中的19例患者,多平面重组和3D图像显示出在常规X线片和常规轴面图像中未发现和认知的畸形并且全面评估了脊柱侧弯的程度,包括11例复杂畸形中7例归类为无法分类的脊柱畸形,4例为单侧未分节的骨桥合并同侧半椎体畸形;4例清晰显示出单侧未分节的骨桥(3例)和双侧骨桥融合(1例);2例发现了掩蔽的半椎体畸形;2例重新评估了半椎体的类型和数目;27例曲面多平面重组图像更好的显示了椎管形态和脊髓弯曲情况,6例清晰显示椎管内骨性隔的生长方式和形态;4例患者标准多平面重组更好的显示了颅底-C1-C2的解剖和畸形,尤其是颅颈联合部畸形。结论 16层螺旋CT3D和标准或曲面多平面重组图像是诊断先天性脊柱侧弯、分析复杂多发或隐蔽脊柱和肋骨畸形的首选方法,在评价儿童脊柱侧弯的进展、修订手术方案较常规平片和(或)常规CT更具优势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螺旋CT对肠扭转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螺旋CT对肠扭转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术前CT明确诊断并经手术证实为肠扭转的临床及影像资料。结果:11例肠扭转CT均正确诊断,其中6例为360°肠扭转,4例为270°肠扭转,1例为180°肠扭转。除全部11例都有通常的肠梗阻征象外,主要征象还有“漩涡征”(9/11)、“靶环征”(4/11)及“鸟喙征”(10/11),肠系膜血管也可以形成“漩涡征”(11/11)。结论:螺旋CT对肠扭转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尤其是肠系膜血管的“漩涡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