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评价256层螺旋CT三维成像在动脉导管未闭(PDA)介入封堵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40例经超声诊断PDA患儿,随机分为术中造影组(A组)和CT导引组(B组),每组20例.A组根据术中造影显示作PDA封堵,B组根据CT检查结果指导PDA封堵.术中心脏超声监测,评价疗效.结果 B组PDA三维成像形态与A组术中造影PDA形态高度一致,PDA最窄内径分别为(3.88±1.59)mm和(3.63±1.41)mm,长度分别为(6.10±1.06)mm和(6.82±0.74)mm,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分别为(17.33±5.81)min和(34.30±9.11)min,术中接受X线辐射剂量分别为(33.93±11.00)mGy和(66.40±9.77)mGy,组间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但B组术前CT检查所接受辐射剂量为(119.79±29.45)mGy,累加术中剂量后总剂量较A组显著增高.结论 256层螺旋CT增强扫描及三维成像可替代术中造影,准确获取PDA患儿解剖影像资料,指导介入封堵手术,同时有效减少穿刺动脉损伤,缩短手术时间.但辐射剂量是需要考虑的因素.  相似文献   

2.
丁守良  张磊  张华  马兰香  赵妮 《武警医学》2007,18(10):761-763
 目的 探讨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临床疗效及随访结果.方法 全组病例93例,年龄2~46岁,体重7~65 kg,男42例,女51例,PDA直径1.0~19 mm,肺动脉压力18~110 mmHg,PDA封堵器的大小4~30 mm,术前B超筛查,术中术后测肺动脉压力,主动脉弓处造影,均选用国产封堵器.结果 1例因PDA<1 mm而放弃,92例成功,根据造影结果结合B超数据选择合适大小封堵器,即刻造影部分有分流并闻及杂音,15 min造影1例仍有少量分流并能听到杂音,但1天后杂音消失.57例经半年以上随访,56例无其他任何并发症,1例术后1月发生贫血现象. 结论介入治疗PDA安全有效,是单纯PDA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特殊动脉导管未闭(PDA)的介入治疗方法,提高介入封堵的成功率及安全性.方法 根据造影显示PDA形态及临床特点,选用合适封堵器和治疗方法,术后24 h、1、3、6个月时以心脏超声随访评价疗效.结果 特殊类型PDA 23例,其中:①形态特殊型12例,包括细小型5例,4例成功,1例5 F导管无法通过PDA放弃介入治疗;粗大型3例;动脉瘤型2例;特殊投照体位2例,均成功封堵.②合并其他畸形2例:合并右位主动脉弓1例,合并右位心1例,均成功封堵.③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8例,6例成功.④外科术后再通1例,未封堵.结论 特殊PDA采取不同的诊疗策略,大多可顺利完成介入封堵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高海拔地区应用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大直径动脉导管未闭可行性、安全性及疗效。方法:自2000年3月—2007年6月我院对47例患者,PDAF直径1.5cm~2.2cm,肺动脉压力50mmHg~75mmHg,使用Amplatzer封堵器,型号22mm~30mm,患者均在手术前降压治疗,手术后随访1个月、3个月、6个月胸片、超声心动图、心电图评价其疗效。结果:所有患者介入手术成功率100%,手术中及随访未见严重的并发症,未见残余分流。结论:大直径动脉导管未闭介入手术治疗安全、可靠。能够明显减少体外循环带来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动脉导管未闭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经导管介入封堵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us,PDA)的历史已有40余年,随着介入材料与治疗技术的发展,目前,介入治疗已成为左向右分流的PDA或PDA外科术后残余分流的主要措施。近年来,国产封堵器逐渐应用于临床,本研究报告我院2003-01~2006-12应用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PDA 27例患者的中长期随访结果,以评价疗效和安全性。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1.1.1病例选择:①左向右分流的PDA或PDA外科术后残余分流,最狭窄直径2~16 mm;②年龄≥6个月,体重≥4 kg;③无依赖PDA存在的心脏畸形;④无合并需外科手术矫正的心脏畸形;⑤无严重肺动脉高压及右向左分流;⑥无介入治疗的禁忌证,如败血症、严重感染等[1]。1.1.2病例资料:27例PDA患者,男13例,女14例;年龄2~57(13±12)岁;造影测得PDA最狭窄处直径2~15(6.3±4.5)mm。1.2治疗方法1.2.1介入器材:北京华医圣杰科技有限公司研制的PDA封堵器及直径与封堵器大小相匹配的输送鞘管。1.2.2介入方法:局部麻醉或基础麻醉下,穿刺右股动脉、股静脉;常规...  相似文献   

6.
该文报告1例儿童Hughes-Stovin综合征患者的CT表现。患儿男, 12岁, 间断发热、咳嗽, 咳痰1年余, 痰中带血2个月。CT表现为双侧多发肺动脉瘤伴右下叶肺出血, 合并动脉导管未闭及赘生物形成。经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后好转。  相似文献   

7.
PDA是高原地区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居首位。本文通过对37例儿童PDAX线分析,认为高原地区与平原地区PDAX线征象基本一致,不同的是因高原缺氧易早出现肺动脉高压,因而肺动脉的凸出,右下肺动脉的增宽及右心房的增大较平原明显,肺血管纹理增多增粗县较紊乱,易与房或和室间隔缺缺损其它心内系统的复合畸形相混淆,给诊断和鉴别诊断带来困难,因此早期正确诊断和及是手术治疗实属重要。  相似文献   

8.
动脉导管未闭(PDA)是常见先天性心脏病,占先天性心脏病的15%。传统治疗采用外科手术,但手术创伤大,住院时间长,常伴有一些与麻醉、手术相关的并发症。导管介入封堵术因创伤小、疗效好、安全性高、无手术瘢痕等优点,是目前治疗PDA的首选方法。2004年1月-2005年4月,我们应用国产封堵器治疗PDA13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运用封堵器介入治疗先天性小儿动脉导管未闭临床疗效可行性,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2002年1月到2006年3月我院应用封堵器介入治疗小儿动脉导管未闭42例,年龄最小2.5岁,最大10岁,PDA最小直径3mm,最大8mm。结果:42例PDA封堵术均获成功,造影显示分流完全消失,临床关闭(听诊无杂音),在出院后3月达100%。随访未出现PDA再通、封堵器脱落、溶血、细菌性心内膜炎等。结论:应用封堵器介入治疗先天性小儿动脉导管未闭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创伤小、安全可靠、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麻醉方式在降低小儿动脉导管未闭(PDA)介入治疗中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回顾2011—2014年采用2种麻醉方式接受 PDA 介入治疗的小儿(3~6岁)各25例,分为 A、B 2组,A 组为全麻组(男7例,女18例,平均体质量15.32 kg±2.415 kg),B组为局麻组(男13例,女12例,平均体质量16.40 kg±2.056 kg)。2组患者均由相同术者完成手术,采用 DSA 儿童心血管电影自动曝光模式(ped CARD)、摄影帧数15~30 f/s、非离子型对比剂碘克沙醇320 mg I/mL,记录患儿皮肤表面累积入射剂量(AK)、剂量面积乘积(DAP)和透视时间,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50例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统计显示,2组患儿的年龄、体质量及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年龄:t=1.924,P=0.060;体质量:t=1.703,P=0.095;性别:χ2=3.00,P=0.083);全麻组及局麻组辐射剂量 AK、DAP 及透视时间分别为(0.061±0.025)Gy、(0.094±0.046)Gy;(5.08±2.19)Gy·cm2、(8.41±3.587)Gy·cm2;(3.15±1.16)min、(6.86±3.27)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K:t=3.152,P=0.003;DAP:t=3.957,P=0.000;透视时间:t=5.346,P =0.000),2组在采集序列数及图像数相同的基础上,全麻组辐射剂量明显小于局麻组40%[(1-5.08/8.41)%],手术时间相差约1.17倍[(3.15-6.86)/3.15]。结论辐射剂量大小与麻醉方式有关,采用全麻方式进行小儿 PDA 介入治疗较局麻方式辐射剂量明显降低40%。  相似文献   

11.
成角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评价应用成角动脉导管未闭 (PDA)封堵器经导管闭合PDA的疗效。方法  9例PDA患者 ,未闭导管最小直径 3~ 10mm ,平均 (5 .8± 1.9)mm。应用 6~ 9F长鞘管输送封堵器封堵PDA。结果  9例患者均获成功。植入封堵器腰部直径 5~ 14mm ,平均 (9.7± 2 .9)mm。 9例术后即刻主动脉造影显示无分流。全部病例术后 1周心脏多普勒超声显示PDA完全堵塞。无并发症。结论 成角PDA封堵器治疗PDA使用安全 ,疗效可靠 ,与主动脉腔的解剖形态更匹配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经导管封堵治疗成人动脉导管未闭(PDA)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PH)的即刻和短期疗效。方法应用Amplatzer PDA封堵伞和国产封堵器对28例患者进行试封堵,术后1d、1、3和6个月复查X线胸片、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结果20例封堵有效,释放封堵伞,8例封堵无效收回封堵伞。在20例有效封堵组中,PDA最窄直径为(10.4±2.7)mm,所选择的封堵伞肺动脉端直径为(15.6±3.2)mm。吸氧前后股动脉血氧饱和度分别为(93.5±1.8)%、(98.2±1.8)%(P<0.01)。封堵前后肺动脉收缩压分别为(95.5±24.1)、(56.3±18.3)mm Hg(1mm Hg=1.33kPa)(P<0.01);肺动脉平均压分别为(70.8±18.2)、(41.0±13.8)mm Hg(P<0.01)。6个月后复查超声心动图示左房、左室和主肺动脉直径明显缩小,仅1例例外;X线胸片示肺血有所减轻、心脏缩小,心胸比率从(59.2±6.6)%减少到(54.2±3.3)%(P<0.01)。8例放弃封堵者,4例临床可见明显分界性紫绀,封堵前后肺动脉收缩压分别为(110.3±13.9)、(139.5±20.0)mm Hg(P<0.01);主动脉收缩压分别为(116.0±20.2)、(106.3±16.9)mm Hg(P<0.05)。其余4例患者2例试封堵后残存大量分流,2例出现头晕和胸闷等症状。结论经导管封堵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成人PDA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3.
应用Amplatzer堵闭器经心导管关闭动脉导管未闭的体会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目的 探讨Amplater封闭器关闭动脉导管(PDA)的临床效果。方法 应用Amplater堵闭器共堵闭6例PDA。PDA于肺动脉开口处的最窄直径3 ̄4.5cm(平均3.7cm)。结果 均获成功。3 ̄6个月随访堵闭器无移位,无残余分流。结论应用Amplater堵闭器关闭大、中型PDA效果良好,安全可靠,血管损伤小。  相似文献   

14.
动脉导管未闭介入治疗术后的临床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总结动脉导管未闭(PDA)介入治疗术后血压变化,探讨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对术后左室功能改变的检测及评价。方法 选取1997年4月~2002年5月在本院心内科行PDA介入治疗术300例,其中78例PDA肺动脉端直径<2.Omm,选用Pfm公司Duct-Occluder可控弹簧圈(Coli);222例直径≥2.0mm选用AGA公司Amplatzer PDA堵塞器,依据肺体循环血流量比值(Qp/Qs)≥2或<2分为两组,分别检测术前及术后血压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处理。所有患儿术前、术后24h、1、3个月随访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检查,包括有无残余分流、肺动脉分支血流速度、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收缩末期内径(LVESI))、左室射血分数(LVEF)、短轴缩短分数(FS)等。结果 300例患儿中,PDA介入治疗术后即刻血压较术前升高79例(占26.3%),高分流量组(Qp/Qs≥2)明显多于低分流量组(Qp/Qs<2)(P<0.05),但一般术后1~3d均可恢复正常;术后24h超声心动图检查有少量残余分流8例(均为应用Coil封堵),术后LVEDD、LVESI)较术前明显缩小(P<0.05),EF、FS较术前略有下降15例(占5%),术后1个月心超检查除1例仍有少量残余分流外,EF、FS均恢复正常。结论 经导管介入治疗PDA具有良好的临床可行性及安全性,但若PDA直径较粗,左向右分流量大,术后易导致血压波动,产生高血压,部分患儿可能会导致左室收缩功能减低。超声心动图对PDA患儿术前及术后的随访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但对术后左心室收缩功能的变化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5.
Patent ductus arteriosus was the first inborn cardiac defect ever eliminated by percutaneous transvascular therapy. The method, results, and complications of Ivalon plugging of the ductus in 208 patients between 5 and 62 years old and treated between 1967 and 1985 are described. Permanent closure was accomplished in 197 patients (94.7%). The following particular benefits are obtainable from the method: no need for thoracotomy; local anesthesia applicable to 65% of all cases; 30 mm average time of intevention; only moderate invasiveness to the patients; only 7 days of hospitalization; good cost-benefit ratio.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 (PDA)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临床应用。方法 全组 5 1例 ,肺动脉收缩压 (84 .7± 13.5 ) (70~ 137)mmHg ,肺动脉平均压 (6 5 .0± 11.5 ) (4 2~ 97)mmHg ,PDA最窄处直径 (7.0± 2 .4 ) (3~ 15 )mm。封堵成功后监测肺动脉压力、主动脉压力和血氧饱和度变化 ,决定能否行永久封堵。结果 除 1例为阻力性肺动脉高压未能封堵外 ,其他 5 0例患者封堵均获成功。术后肺动脉收缩压降至 (4 6 .1± 14 .9) (2 4~ 10 9)mmHg ,肺动脉平均压降至 (31.3± 11.6 ) (14~ 6 9)mmHg。术后 10min降主动脉造影显示 30例 (6 0 % )封堵完全 ,无残余分流 ,2 0例 (4 0 % )存在微量~少量残余分流。 2 4h及 1个月后仅 1例存在少量残余分流 ,6个月后未见残余分流、再通及封堵器移位。结论 采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PDA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介入方法 ,近期及中期疗效好  相似文献   

17.
犬的动脉导管未闭模型建立失败总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为了更好地开展动脉导管未闭动物模型建立工作,对实验中失败的11条模型犬进行总结分析。方法 回顾性总结实验总例数40条模型犬中11条模型失败的原因。结果 11条模型犬中麻醉失败3条,手术失败5条,围手术期处理不当失败2条,原因不明死亡1条。结论 动物模型建立与人的手术操作一样,随着操作的熟练和程序化,动脉导管未闭的犬模型建立的成功率也将随之提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运用自体血管建立动脉导管未闭(PDA)模型的可行性。方法选用成年杂种犬18条,体重15.0~20.0kg,麻醉及开胸术条件下,用自体血管(颈静脉)分别与降主动脉和左肺动脉行端侧吻合,建立模拟PDA动物模型。结果18条犬成功建立模型10条,造影见主动脉分流至左肺动脉,且左肺动脉吻合口远端、近端显影清晰。结论本模型运用自体血管模拟未闭的动脉导管,接近PDA的生理特性,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